流行性斑疹伤寒基本的病理变化是小血管炎,典型的的特点是增生性、血栓性、坏死性血管炎及血管周围炎性细胞浸润所形成的立克次体肉芽肿,也称为斑疹伤寒结节。这种血管炎可分布全身各组织器官。多见于皮肤、心肌、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以大脑皮质、延髓、基底节的损害最重,桥脑、脊髓次之。脑膜可呈急性浆液性炎症。肺可有间质性炎症和支气管肺炎。肝脏汇管区有嗜碱性单核细胞浸润,肝细胞有不同程度的脂肪变性及灶性坏死与单核细胞浸润。肾脏主要呈间质性炎性病变。肾上腺可有出血、水肿和实质细胞退行性变,并有斑疹伤寒结节。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体温热型·回归热 3.1定义3.2回归热的常见病因3.3影响体温热型的因素3.4关于体温热型 4疾病·回归热 4.1疾病名称4.2英文名称4.3回归热的别名4.4分类4.5ICD号4.6流行病学 4.6.1流行特征4.6.2传染源4.6.3传播途径4.6.4人群易感性 4.7回归热的病因4.8发病机制4.9回归热的临床表现 4.9.1虱传型回归热4.9.2蜱传型回归热 4.10回归热的并发症4.11实验室检查 4.11.1病原体检查4.11.2血及尿常规4.11.3血清免疫学检查 4.12辅助检查4.13回归热的诊断4.14鉴别诊断4.15回归热的治疗4.16预后4.17回归热的预防4.18相关药品4.19相关检查 5参考资料附:1治疗回归热的中成药2回归热相关药物 1拼音 huí guī rè
2英文参考 relapsing fever
3体温热型·回归热
一类是治“本”,即对原发疾病有一定的作用,改变了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如抗生素类、手术治疗、化学疗法、放射治疗等,属于治疗或干预有效的范畴。[1]
另一类是治“标”,即影响体温的调节。如糖皮质激素类、氯丙嗪、异丙嗪、解热镇痛药物、一些中药制剂和低温治疗等。[1]
这两种影响可以独立存在,也可同时存在,需注意鉴别[1]。
详见体温热型条。
4疾病·回归热 回归热(relapsing fever)系多种回归热螺旋体经虫媒传播所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是阵发性高热伴全身疼痛,肝、脾大,严重者可出现黄疸与出血现象。发热期与间歇期交替出现,寒热往来回归,故称回归热。依传播媒介的不同本病分为两大类,即虱传回归热(流行性回归热)及蜱传回归热(地方性回归热)。
虱传回归热易并发肺炎、中耳炎、心内膜炎,偶有脾破裂大出血。蜱传回归热于多次复发后,可引起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和脉络膜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如脑膜炎、脑炎和颅神经损害等,可有视力障碍和神经麻痹等后遗症。
回归热早期应与疟疾、斑疹伤寒、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进行鉴别。
早期应用抗生素效果较好。儿童预后良好,年老体弱、孕妇预后较差。有严重并发症者预后险恶。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6%,大流行时可高达50%。蜱传回归热病死率为2%~5%,但新生儿病死率可高达60%。
目前尚无疫苗用以回归热的免疫预防,故重点仍为切断传播途径及控制传染源。预防虱传回归热为彻底灭虱。预防蜱传回归热主要环节为防鼠、灭鼠及灭蜱。灭蜱可用2%敌敌畏或3%马拉硫磷乳剂喷洒。野外作业者,应穿“五紧衣”防蜱叮咬。同时也应治疗患者。
2.感染内科 > 螺旋体病
蜱传回归热散发于世界各国局限地区。以热带、亚热带为著,为自然疫源性疾病。春、夏季4月至8月为多。蜱传回归热为野鼠类自然疫源病之一。我国于1954年在新疆地区发现少数病例后,该处时有散发病例。患病后免疫力约为1年。两者无交叉免疫。
4.6.2传染源 虱传回归热的惟一传染源为患者。蜱传回归热的传染源是鼠类和患者,又因螺旋体在蜱体内尚能经卵传至后代,故蜱也为贮存宿主。
4.6.3传播途径 虱传回归热的主要传播媒介是体虱,头虱也可。当虱吮吸患者血液时,螺旋体随之进入虱体内,经5~6天后即自肠道潜入体腔,并不进入涎腺,也不进入卵巢及卵。螺旋体在虱体腔内存活至虱自然死亡(20~40天)。人被虱叮咬后因搔痒将虱体压碎,螺旋体由体腔内逸出,随皮肤创面进入人体。螺旋体也可由污染的手经眼、鼻黏膜侵入人体。也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因间歇期的血液具有传染性,故可经输血传播。
蜱传回归热的传播媒介为软体蜱,螺旋体在蜱体内可生存数年至数十年,因蜱生命较长(15~25年),且螺旋体在蜱体内经卵传代。当蜱叮咬受染鼠或患者时,螺旋体被吸入蜱涎腺及体腔内生长繁殖,可经唾液传给人,因蜱唾液内含有抗凝剂、透明质酸酶和麻醉物质,它们不但促进螺旋体的扩散,还可保证叮咬时不被宿主发现和清除。另外蜱粪便及其体节内螺旋体可随搔痒而进入人体。
4.6.4人群易感性 人类普遍易感,婴幼儿及50岁以上者发病较少,成年男性发病率较高,乃因职业及生活因素所致。病后免疫力不持久。两型回归热之间无交叉免疫。
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受损及红细胞被破坏而导致贫血、出血及黄疸。螺旋体侵袭神经系统及眼部,形成神经疏螺旋体病,则可发生淋巴细胞脑膜炎与外周面神经麻痹及眼部疾患。
回归热的病理变化以脾、肝、肾、脑和骨髓为主。病理变化示脾大,有散在的梗死、坏死灶和小脓肿,能产生自发性破裂。镜检可见巨噬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肝内可见散在的坏死灶、出血、充血与浊肿性退行性变。肾有浊肿及充血。心有弥漫性心肌炎和间质性病变。脑有水肿、充血,脑膜有炎性浸润,有时出血。
4.9.2蜱传型回归热 蜱传回归热的潜伏期为4~9天,首次发作期平均为3~4天,间歇期平均7(1~63天)。临床表现与虱传型相似,但较轻,热型不规则,复发次数较多,可达5~6次,有多至14次者。蜱咬部位多呈紫红色隆起的炎症反应,瘙痒、抓破后可继发感染化脓。可表现为玫瑰疹、猩红热样疹。局部淋巴结肿大。上呼吸道症状、腰痛及皮疹均较多,但黄疸、腓肠肌痛、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肝脾肿大均较均较虱传型为少。新生儿患者病情严重,有人报道5例中4例出现黄疸,3例死亡。在美洲西南部和非洲次撒哈拉沙漠地区,发现蜱传回归热病原体B.turicatae与B.duttonii均可引起神经疏螺旋体病。
近年来在埃塞俄比亚乡村诊所,有人报道用优质血沉棕黄层(qualitative buffy coat,QBC)技术离心,并用荧光显微镜检测回归热包柔螺旋体;与此先后在西非也有人报道,因该处蜱传回归热患者的血涂片中,螺旋体数目少,难以确诊,遂也提出采用QBC技术检测病原体,认为此法敏感性明显提高,而推荐使用。
伴有神经疏螺旋体患者,脑脊液压力及蛋白均可升高,细胞数可增加,也可查到螺旋体。有时尿沉淀螺旋体也可阳性。
4.11.2血及尿常规 虱传回归热患者发热期血白细胞计数升高,在(10~20)×109/L之间,间歇期则恢复正常,分类变化不大。蜱传者白细胞计数多正常;血小板可减少。发作次数多者贫血明显,但出、凝血时间正常。有黄疸者,血胆红素升高。
尿中可见少量蛋白、细胞及管型。
4.11.3血清免疫学检查 可采用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T)和蛋白印迹等方法检测特异性抗体,如果第二次效价升高4倍,则有助于诊断。但因抗原多变异,致使抗体效价阳性率不高。又因其与其他微生物有雷同抗原,致使少数回归热患者血清可发生康氏或华氏反应阳性。虱传回归热可与变形杆菌OXk发生凝集反应,但效价较低。
蜱传回归热单一剂量治疗的复发率为20%或更高些,乃因蜱传回归热的螺旋体较多的侵袭脑部,螺旋体被血脑屏障保护而停留在脑内,当血内抗生素水平一旦下降,螺旋体即可再侵入血液内。故成人选用治疗方案:四环素剂量为500mg,或12.5mg/kg体重,4次/d,口服,持续10天。或多西环素100mg,2 次/d,口服,持续10天。如四环素忌用,则可用红霉素500mg,或12.5mg/kg体重,4次/d,口服,持续10天。如果已确定或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受侵犯者,则用静脉注射青霉素G,剂量为300万U,6次/d,或头孢曲松2g,静脉注射,1次/d,或分为2次注射,持续10~14天。
凡有高热、病情严重者,应给以对症治疗。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BMI指数计算及评价女性安全期计算器预产期计算器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五行八字成人血压评价体温水平评价糖尿病饮食建议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基础代谢率计算补钠计算器补铁计算器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疾病简介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叫虱传斑疹伤寒,是普氏立克次体通过体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临床特点:稽留型高热、头痛、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病程约2-3天。地方性斑疹伤寒又称鼠型或蚤型斑疹伤寒,为莫氏立克次体通过鼠蚤传播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特点与轻型流行性斑疹伤寒非常相似,只能根据血清学和动物试验进行鉴别。病人是流行性斑疹伤寒唯一的传染源,体虱是主要传播媒介。本病的流行与人虱消长密切相关,故常流行于冬季,北方寒冷地区较易发生,战争灾荒时期、个人卫生不良则易流行。地方斑疹伤寒主要是在鼠间传播,本病散发于全球的热带和亚热带的部分地区,常发生于夏秋季。家鼠为本病主要传染源,鼠蚤是主要传播媒介。
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临床表现?
1.发热及全身中毒症状。
2.皮疹。
3.神经系统症状如剧烈头痛、失眠、耳鸣、听力下降等等,重者谵妄、狂燥、昏迷。
4.肝脾肿大。
以上由环球网校搜集整理,希望给广大考生提供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