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淋证的问诊

时间: 2023-11-03 05:00:23

中兽医学的图书目录

【学习目标】
一、中兽医学的概念
二、中兽医学的发展概况
三、中兽医学的基本特点
四、学习中兽医学的目的和方法
【目标检测】
第一篇 基础理论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阴阳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概念
二、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五行学说在中兽医中的应用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脏腑学说的概念
二、脏腑学说的内容
三、脏腑学说的特点
第二节 脏腑功能
一、五脏
二、六腑
三、脏腑之间的关系
第三节 气血津液
一、气
二、血
三、津液
四、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概述
一、经络学说的含义与起源
二、经络系统的组成
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第二节 经络的生理功能
一、联络功能
二、运输功能
三、感应传导作用
第三节 经络的主要作用
一、生理方面
二、病理方面
三、诊断和治疗方面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病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三、其他致病因素
第二节 病机
一、邪正消长
二、阴阳失调
三、气血失调
四、津液代谢失常
【目标检测】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预防原则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第二节 治疗原则
一、扶正与祛邪
二、标本同治
三、同治与异治
四、三因制宜
第三节 治法
一、基本治法
二、八法的配合应用
【目标检测】
第二篇 诊法辨证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望诊
一、整体望诊
二、局部望诊
三、察口色
第二节 闻诊
一、听声音
二、嗅气味
第三节 问诊
一、问发病及诊疗经过
二、问饲养管理及使役情况
三、问既往病史和防疫情况
四、问繁殖配种情况
第四节 切诊
一、脉诊
二、触诊
【目标检测】
【实训一】问诊与望诊
【实训二】闻诊与切诊 【学习目标】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里
二、寒热
三、虚实
四、阴阳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证
二、肝与胆病证
三、脾与胃病证
四、肺与大肠病证
五、肾与膀胱病证
六、脏腑兼病辨证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证治
二、卫气营血的传变规律
【目标检测】
【实训三】辨证
第三篇 中草药 【学习目标】
第一节 中药材生产
一、采集
二、加工
三、储藏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五味
二、升降沉浮
三、归经
第三节 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二、炮制的方法
第四节 中药的应用
一、配伍
二、禁忌
三、剂型
四、剂量
五、用法
【目标检测】
【实训四】中药炮制一
【实训五】中药炮制二 【学习目标】
第一节 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二、辛凉解表药
第二节 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二、清热燥湿药
三、清热凉血药
四、清热解毒药
五、清热解暑药
第三节 泻下药
一、攻下药
二、润下药
三、峻下逐水药
第四节 消导药
第五节 祛湿药
一、祛风湿药
二、利湿药
三、化湿药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二、清化热痰药
三、止咳平喘药
第七节 理气药
第八节 理血药
一、活血药
二、止血药
第九节 温里药
第十节 平肝药
一、平肝明目药
二、平肝息风药
第十一节 安神开窍药
一、安神药
二、开窍药
第十二节 收涩药
一、涩肠止泻药
二、敛汗涩精药
第十三节 补虚药
一、补气药
二、补血药
三、补阳药
四、补阴药
第四节 驱虫药
第五节 外用药
【目标检测】
【实训六】药用植物形态识别
【实训七】药用植物标本制作
【实训八】常用中药、饮片实物辨认
【实训九】清热解毒药的抗菌实验
第四篇 方剂 【学习目标】
一、方剂的概念
二、立法与组方的原则
三、方剂的加减变化
第十一章 常用方剂
【学习目标】
第一节 清热方
一、清热泻火方
二、清热解毒方
三、清营凉血方
四、清热燥湿方
五、清热祛暑方
六、清虚热方
第二节 解表方
一、辛温解表方
二、辛凉解表方
第三节 泻下方
一、攻下方
二、润下方
三、逐水方
第四节 消导方
一、曲麦散
二、消滞汤
三、和胃消滞汤
第五节 和解方
一、小柴胡汤
二、四逆散
三、逍遥散
第六节 化痰止咳平喘方
一、二陈汤
二、止嗽散
三、款冬花散
四、清燥救肺汤
五、麻杏石甘汤
六、定喘汤
第七节 祛湿方
一、祛风胜湿方
二、理气燥湿方
三、利水渗湿方
第八节 理气方
一、健脾散
二、消胀汤
三、越鞠丸
第九节 理血方
一、当归散
二、红花散
三、血府逐瘀汤
四、通乳散
五、桃红四物汤
六、生化汤
七、秦艽散
八、槐花散
第十节 平肝方
一、决明散
二、洗肝散
三、天麻散
四、羚羊钩藤汤
五、镇肝熄风汤
第十一节 安神开窍方
一、朱砂散
二、镇心散
三、通关散
四、安宫牛黄丸
第十二节 收涩方
一、乌梅散
二、四神丸
三、牡蛎散
四、固精散
第十三节 补益方
一、四君子汤
二、参芩白术散
三、补中益气汤
四、四物汤
五、当归补血汤
六、归脾汤
七、六味地黄丸
八、百合固金汤
九、肾气丸
十、巴戟散 第四节 驱虫方
一、化虫汤
二、肝蛭散
第五节 痈疡方
一、苇茎汤
二、仙方活命饮
三、五味消毒饮
第十六节 外用方
一、生肌散
二、青黛散
三、冰硼散
四、九一丹
五、接骨膏
六、擦疥方
【目标检测】
【实训十】木槟硝黄散及其拆方对肠病的
临床意义
第五篇 针灸术 【学习目标】
第一节 针灸的特点
第二节 针灸基本知识
一、针术
二、灸术
第三节 针刺麻醉
一、常用针麻穴位
二、针麻方法
第四节 新针疗法
一、新针疗法
二、电针疗法
三、水针疗法
四、激光针灸疗法 【学习目标】
第一节 牛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一、头部穴位
二、躯干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后肢穴位
第二节 猪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第三节 马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一、头部穴位
二、躯干部穴位
三、前肢穴位
四、后肢穴位
第四节 犬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第五节 鸡的常用穴位及应用
【目标检测】
【实训十一】畜禽针灸取穴及操作
第六篇 常见病证防治 【学习目标】
一、发热
二、咳嗽
三、喘证
四、慢草与不食
五、呕吐
六、腹胀
七、腹痛
八、流涎吐沫
九、泄泻
十、痢疾
十一、便秘
十二、便血
十三、尿血
十四、淋证
十五、水肿
十六、胎动
十七、胎气
十八、产前不食
十九、胎衣不下
二十、缺乳
二十一、垂脱
二十二、血虚
二十三、滑精
二十四、带证
二十五、不孕症
二十六、中暑
二十七、汗证
二十八、虚劳
二十九、黄疸
三十、肝热传眼
三十一、痹证
三十二、五攒痛
三十三、跛行
三十四、皮肤瘙痒
三十五、疮黄疔毒
三十六、虫积
【目标检测】
【实训十二】感冒、咳嗽、气喘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一
【实训十三】泄泻、痢疾、便秘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二
【实训十四】慢草不食、食草不转、腹胀辨证施治的基本技能三

很多人迷信中医的秘方、偏方,你觉得看中医是方重要,还是法重要?

以我自己的体会说一下吧!本人是痛风患者,痛风发作真是生不如死,基本都是扶他林、秋水酸碱止痛,明知道副作用非常大但是为了缓解痛苦也只能吃。一次偶然听到一个老中医自己配的中药粉对痛风有奇效,也不贵20元一粒,就买了20粒。朋友说刚开始痛吃一粒就不痛了,如果痛了一两天才吃就吃两天,每日一粒。一次痛风发作我就吃了一粒,刚开始几个小时不见什么效果,可是晚上睡觉痛风的位置开始发烫,痛苦开始减退,第二天就不痛了。我没有去医院检查尿酸含量,患处除了有点发热,没有痛的感觉。现在已经有几个月没有犯了。

不明白总有人喜欢抨击中医?把中医说到一无事用。举个例子,1990年我三嫂查出“食道癌症”。已经7公分了。当年在汕头市中心医院治疗。没有做手术,用电疗。当年医生说,最多能活5年左右。嫂子出院后用自家中药方。从刚开始一星期3次到最后一个月3次。到最后一年用药一次。2014复发才去世。中间因为大意停药几年才走的。就连当时的医生也不相信。我堂嫂10多年前也患同样的病,也在用我家的药。现在还活着,你们可以不信,但我告诉大家,我们不是医生,也没有卖药。只希望大家不要再抨击中医。谢谢了!

我亲眼所见,三十多岁得了头的顽癣,七十多岁医了不少钱,省医,地区医院都不少次数,医法大严收费又高医不好,头癣肿大流黄水七十多岁受不了,碰巧遇见了一个过路人,过路人说明天有些事在此见你有话说,第二天刚见面过路人给他一小包东西,说,里面有写的说明怎样用来医你头癣。下月在此再说。不收一分钱转身打的走了。一个月已经不痒不见癣的症状,到了次月当日当时在上次地点拿着钱等此人,结果是路过的出租车窗口丢下一小包药,说了一句话,里面有说明按说明用,如今癣四年过去了,不存在了,头发也满头不错,医法太吓人,医好顽固病过路没资格证,名字不知,一分钱也没收。中药中医太不值钱了。

考学前,我生活在农村。我家经常利用祖上流传下来的中医小秘方,为周围的农民治疗多种疾病。至今,我家也没有开过医院,但来家里求医的病人源源不断。即使,在“三反,五反”那个特殊的年代,“工作组”也默许了我家的这种行医方式。在此列举几例如下:

1,记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每逢农村“叉地瓜干子”时,坷垃地里到处是忙活的农民。一家人中,有负责叉地瓜干子的(家里的大人),有负责把叉成薄片的红薯片,分成一片一片地分别摆放在凹凸不平的坷垃上的,等待晾晒干后,再收起来,这样的活一般有家里的孩子做。负责叉地瓜干子的人,经常被这个小加工工具(当地土话,叉床子)的刀片把手叉掉一块肉。这些受伤的人都会往我家里跑,多数情况下有我这个家里的娇闺女(10岁左右)负责处理,我会急忙从妈妈的针线筐子里找出那块圆形的“橡皮”,用搓搓成少量粉末,捂在伤口处,用家里的废纸(多数是那种牛皮纸)盖上,就大功告成了!这样处理,从来没有听说有事后感染的。

2,农村人有喉部长“扑拉蛾子”的,可能就是现在的喉部化脓(白色),我母亲除了用做针线活的针在穴位上放血外,她还用较粗的鹅毛筒,一边装上药粉对准病人的喉部,另一边用嘴把药粉用力吹出去。这种药粉的主要成分是“冰片”(中药)。

现在,每当我的小外孙女嗓子发红要起泡,我的处理是:首先在孩子后背刮痧,然后再向嗓子处吹药粉。

3,把明矾在火上烧到有轻微的“咔咔”声音时,研碎敷在溃烂处治疗黄水疮。从前,农村人身上长各种疮的人多。这个治病方法,我从理论上考究过,确有道理。我本身是学化学的奥。

4,治疗老鼠疮(淋巴结核),……

哈哈,不在此写了,此时,我感觉自己成卖狗皮膏药的了,哈哈……

中医的许多秘方在上世纪中叶刚建国时,中央政府向民间征收了一批,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抗癌神药‘片仔癀’和金疮圣药‘曲焕章万应百宝丹’。这两种药经过检验都被列为绝密级军事机密。同时也是军事战略物资,其配方和生产工艺将永久保密。同时山西广誉远的‘安宫牛黄丸’北京’同仁堂的‘至宝丹’杭州胡庆余堂的‘紫雪丹’也被卫生部列为保密方。还有比如男科圣药‘五子衍宗丸’,‘龟龄集’都是从民间征集上来的。祖传秘方有的确实很神奇,但是辩证施治才是中医的灵魂所在。有些祖传秘方确实不错但是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秘方是什么?骨头折了用秘方包,骨头接上去了,好了,他用的药也许就是你也知道的那几味,你不会按比例配,这是他的秘密。偏方是一个人生了个什么病,用了某个药方治好了,这个方就是治这个病的偏方。在我看来,秘方和偏方都是针对性很强的东西,治疗疾病上显得很狭隘,但是有用,碰到那个一目一样的情况一用就灵。

法是什么?方法呀,是解决问题的技能,人是不同的人,病是不一样的病,你都得用办法给他治,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具体情况具体解决,覆盖的范围应该包括了秘方和偏方的全部。所以,秘方和偏方是一点一线的东西,法是整个面的东西,哪个更重要不言而明。

很多人迷信一点一线的秘方偏方,这很自然,因为民间流传得很好,是那种口碑相传的结果,有的人凭自己有一个秘方可以治好那种病而挣钱,他就是那一个病的专家。但是,真能知医法的人太少了,更多的也只是部分知道,都知道的就是国手级高手了,加上现在中医行步艰谁,高手何处觅?有,也不知道他是谁,迷信秘方偏方是人群的无奈选择,总比没有的好吧,大家都需要把问题解决了才是,因为大家也知道,医院有太多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不认识疾病的证候、没有正确的治疗方法、药方无从谈起!否则、就是用药去【试】病、而不是用药去【治】病。中医治疗疾病的顺序【疾病--证候--治疗方法--药方】

比如说:淋证有【热淋、气淋、血淋、石淋、膏淋、劳淋】6型之别,八正散【车前子、瞿麦、扁蓄、滑石、山栀子、炙甘草、木通、大黄等八味药物组成】,是治疗热淋证型,而对于另外5种证型就不适合了。反过来说【药方与病不是一一对应关系,药方与证才有可能是一一对应关系】。

感冒--风热犯表型---治疗方法---辛凉解表---药方----银翘散;

感冒--风寒束表型---治疗方法---辛温解表---药方----荆防败毒散;

患者高处摔伤、全身多处骨折,在县级医院保守治疗12天未果,继而转入市级医院接受手术治疗,颈动脉插管一大推,肋部、腰部插管引流、全身大大小小10余根管子,术后每天就是输液、吸痰、呼吸机。因患者没有力气咳痰排痰、越住院呼吸越衰微、几乎离不开呼吸机。住院13天后“被迫”出院。

还能用秘方、偏方治疗骨折?还能吊针输液吗?回答是否定的。暂且将病搁一边、不再考虑骨折是否愈合的问题!当前最紧要的是【把人先扶起来】、运用【扶助正气、健脾化痰】的治疗方法,一勺半勺慢慢喂中药,促使病人自主咳痰、排痰!经过6天6夜的生死考验,终于保住性命!

这是真实的病例,欢迎留言讨论!

论中医药民间流传的秘方

很多中医外行及中医界人士大多对“秘方”不屑一顾,就我个人观点而言,一个内行中医其问诊治病最终都是体现在一张处方上,将平时所学的药学知识,处方合理性,用药精准性,诊断精准性,疗效显效性都全体现出来。本人曾对一外力所致血瘀内伤(非骨折)秘方仔细严究过,其用药量,组方合理性,引经药的应用都是经典之作。本人用此秘方治疗内伤病人都能在3剂药左右将瘀血祛除(原方原用2剂可安),且还应一味稀缺药材穿山甲用了替代药。也就是说在个内行中医看来,您只要获得此方,就相当于攻克了一切外力所致的血瘀内伤疾病,如单就靠悟性去组方,对于大多数中医而言,一辈子也无法创建如此精妙的处方。不仅此方,本人在应用前辈们所创的专病专方中,基本上都是奇效。如另一治化脓性中耳炎方,其才3味药组方,本人在应用此方的病患中不论年代多久(哪怕十年以上),照样三剂奇效,印象中6个化脓性中耳炎患者无一失手。所以本人认为,我们杏林中人一定要相信民间专病专方秘方的存在,才能站在前贤大家的肩上走的更远,医术才能短时间精进。

淋证的历史沿革

1. 淋之名称,始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称本病为“淋”、“淋閟”。
2. 《金匮要略》称其为“淋秘”,将其病机归为“热在下焦”,并对本病的症状作了描述:“淋之为病,小便如粟状,小腹弦急,痛引脐中。”
3. 汉代华佗《中藏经》根据淋证临床表现不同,提出了淋有冷、热、气、劳、膏、砂、虚、实八种。
4. 《诸病源候论》将淋证的病机进行了高度概括:“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
5. 《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将淋证归纳为石、气、膏、劳、热五淋;
6. 宋代《济生方》又分为气、石、血、膏、劳淋五种。明清时期,其辨证沦治又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7. 《景岳全书》提出:淋证初起,虽多因于热,但由于治疗及病情变化各异,又可转为寒、热、虚等不同证型,从而倡导“凡热者宜清,涩者宜利,下陷者宜升提,虚者宜补,阳气不固者宜温补命门”的原则。
8. 清·尤在泾在《金匮翼·诸淋》中说:“初则热淋、血淋,久则煎熬水液,稠浊如膏如砂如石也。”说明各种淋证可相互转化,或同时存在。同时他提出“开郁行气,破血滋阴”治疗石淋的原则。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