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脉诊要领之六字诀

时间: 2023-11-03 07:00:35

中医脉诊之《郁脉》

脉象之首脉为郁脉,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也是我多年切脉的深切感受。没有找到郁脉,就不知道何脏受病。

郁脉乃粗意,与细正好匹,其意定部位,何经何脏立,总按为第一,求的粗与细,分取为第二,细辨属何疾。这是《诊脉心法》中的原话。郁脉,从意而论,乃不畅之意,从形而论,乃脉形稍粗,此脉单从一粗细而确定,故而临证容易取得。此粗细,属相对而言,即左右寸关尺,六部相对偏粗的部位。

人之所以得病,不外乎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劳倦,金虫所伤。不论伤在何经,伤在何脏,最终都会影响该处经气运行,经气均会受到波动。此波动在寸口反应即有郁象,有浮郁、沉郁、郁滑、郁涩,有郁数、郁迟之分,有六脉皆见郁象,也有单部出现郁象。左寸出现郁象,预示心脏出现问题或者左侧头部出现问题;右寸出现郁脉,肺脏出现问题或者右侧头部出现问题;左关出现郁脉,肝胆出现问题;右关出现郁脉,脾胃出现问题;左尺出现郁脉,左肾或者左侧腰腿部出现问题;右尺出现郁脉,右肾或者右侧腰腿部、子宫或膀胱出现问题。

临证中,左手切病人右手脉,右手切病人左手脉,求得郁与细,再辨属何疾。这也是《诊脉心法》的原话。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答案】:1.脉诊部位:脉诊部位历来就有多种,如寸口诊法、三部九候诊法、人迎寸口诊法、仲景三部诊法。寸口诊法是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的搏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查方法,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的诊法。
2.诊脉的方法
(1)指法:诊脉指法要领概括为三指平齐、中指定关、以指目按脉脊,以及举、按、寻、循、推、总按、单诊等指法。
1)举法:是指医师的手指用较轻的力按在寸口脉搏跳动的部位,以体察脉象。用举的指法取脉称为"浮取"。
2)按法:是指医师手指用力较重,甚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用按的指法取脉称为"沉取"。医师手指用力适中,按至肌肉以体察脉象的方法称为"中取"。
3)寻法:寻是寻找的意思,医师往往用手指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或在寸关尺三部指指交替,细细寻找脉动最明显的部位或调节最适当的指力,统称寻法,以捕获最丰富的脉象信息。
4)循法:指用沿脉道的轴向上下指指相移的诊脉法,以体会脉动应指范围的长短和脉搏来势的虚实。
5)推法:推为推动、移动的意思,推法即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微微推动,以进一步体会脉率快慢,了解脉搏的力量和趋势。
6)总按:即用三指同时用力诊脉的方法,从总体上辨别寸关尺三部和左右两手脉象的形态、脉位的浮沉等。总按时一般指力均匀,但亦有三指用力不一样的情况。
7)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形态特征。
(2)平息和体位:平息是要求医者在诊脉时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以自己的呼吸计算病人的脉率。平息的主要意义有二:一是以医师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另一方面,脉诊时平息,有利于医师的思想集中和专一,可以仔细地辨别脉象。脉诊时最好不要参入问诊,避免患者由情绪的波动引起脉象变异等。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伸展,局部气血畅通,便于诊察脉象。
(3)脉诊时间:每次诊脉的时间至少应在1分钟以上,一则有利于仔细辨别脉象的节律变化,再则切脉时初诊和久按的指感有可能不同,对临床辨证有一定意义。

岐轩脉法的目录

脉理篇
第一论中医复兴脉诊当先
第二论古今脉诊之六大误区
第三论脉诊可以速成
————-脉诊学习及快速提高的窍门
第四论学习脉诊三部曲
第五论脉诊分类与统一
第六论解读《内经》脉法的法宝一
————-气一元论
第七论解读《内经》脉法的法宝二
————-阴阳五行一元观
第八论解读《内经》脉法的法宝三
————-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第九论解读《内经》脉法的法宝四
————-经脉者,决生死,处百病
第十论解读《内经》脉法的法宝五
——————-四时气化之五脏
第十一论《内经》脉法要诀一
——————-辨阴阳第一
第十二论《内经》脉法要诀二
——————-阴阳互比
第十三论《内经》脉法要诀三
————升降出入在脉中
第十四论《内经》脉法要诀四
————————-四时王脉人应天
第十五论《内经》脉法要诀五
——————-寸口六部主象脉应人(脏腑)
第十六论《内经》脉法要诀六
————————-胃气为本决生死
第十七论《内经》脉法要诀七
.........
脉法篇
应用篇
杂论篇
岐轩脉法——-《黄帝内经》脉诊揭秘与应用
脉理篇
脉法篇
应用篇
杂论篇
第八十一论持脉有道虚静为宝
……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