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和动物都能受传染的寄生虫病。血吸虫的生活史比较复杂。成虫寄生在人、牛、猪或其它哺乳动物的肠系膜静脉和门静脉的血液中,因此人和这类动物被称为成虫宿主或终宿主。
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血吸虫,但在气温较高的4-10月份最容易感染。不同地区、不同职业、不同习惯的人感染血吸虫的高峰季节也不相同。
在冬天,当天寒地冻,河水、湖水、塘水结冰或干枯时,感染性钉螺极少甚至不逸出尾蚴,形成较长时间的血吸虫非易感季节,感染不容易发生。
但在某些血吸虫病流行区,冬季气温不一定很低,仍有可能发生感染。
春季雨水多,气候温暖,最适宜钉螺活动。加上人们春耕生产繁忙,下水的次数多,因此感染的机会较多。
夏季气温高,下湖、下河游泳、洗澡的人数多,接触疫水的时间长,身体暴露的面积也大。另外,在洞庭湖、鄱阳湖湖滨和长江沿岸等一些地区,洪水季节到来时,由于抗洪抢险突击下水人数增多,因此,受感染的人数也有可能增加。一般来说,急性血吸虫感染以夏季最为常见。
秋季温度也适宜钉螺活动,且又是捕鱼的好季节,鄱阳湖、洞庭湖等沿湖地区居民纷纷下湖捕鱼、捉虾,常常发生急性感染。因此,秋季同样是感染血吸虫的一个重要季节。
虫媒及自然疫源性疾病
自然疫源性疾病是指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在野生动物间流行,并在一定条件下会感染人类的疾病。自然疫源性疾病受自然因素的影响比较显著,由于洪灾期间自然环境的改变,包括温度、湿度、水位及媒介生物的栖息地变化影响了病原体、传染源、传播媒介和宿主的生长繁殖和生活习性;另一方面,自然灾害发生期间灾区群众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精神心理压抑,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及灾区卫生防病措施被损害等均易导致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和暴发。洪灾后需要重点预防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有肾综合征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血吸虫病、鼠疫、炭疽、布鲁氏菌病等。
一、肾综合征出血热
肾综合征出血热是由汉坦病毒引起、以鼠为主要传染源、可通过多种途径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携带病毒的鼠类分泌物、排泄物等被搅起漂浮到空气中形成气溶胶,经呼吸道吸入或经粘膜接触而感染;被鼠类咬伤或破损伤口直接接触带病毒的鼠类血液和新鲜排泄物而感染;进食带毒鼠类粪便污染的食物,经口腔或胃粘膜而感染。潜伏期为4~45天,多为1~2周。该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全身酸痛,乏力,呈衰竭状;头痛,眼眶痛,腰痛;面、颈、上胸部充血潮红,呈酒醉貌;眼睑浮肿,结膜充血,水肿,有点状或片状出血。
群众要做好卫生及自我防护工作,如确保家及工作场所无鼠;妥善保管粮食、防止食物被鼠污染;清扫有鼠类尿、粪污染的地方时,要适当防护,戴橡胶或塑料手套,戴口罩;做好防鼠灭鼠措施,防止鼠类进入室内;不采取人工捣动鼠窝等灭鼠措施。
二、钩端螺旋体病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引发的一种自然疫源性急性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的主要宿主为猪等家畜和鼠类,人主要通过接触被猪和鼠的带菌尿液污染的疫水及土壤而感染发病。我国大多数省份都有钩体病的存在和流行。钩体病是全身性感染疾病,病程常自限性,由于个体免疫水平上的差别以及菌株的不同,临床表现可以轻重不一。病原体侵入人体后7~14天发病,短者3~4天,长者可达一个月。该病主要症状和体征有发热、头痛、全身乏力、小腿肌肉触痛、浅表淋巴结肿大和眼结合膜充血等,严重者可造成肝、肺、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并危及生命。钩体病的治疗原则是“三早一就”,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和就地治疗,早期治疗核心是抗菌治疗,首选青霉素,次选庆大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等亦可酌情选用。
7~9月是钩体病高发季节,受灾地区是钩体病高发地区的,值此洪涝灾害季节,群众接触疫水机会增加,发病风险增加,汛期发病人数可能会增加。灾区群众要避免接触疫水,对猪等牲畜进行圈养,积极配合政府开展灭鼠等爱国卫生活动,出现症状及时就医。参加抗洪抢险人员和参加水稻收割的农民,必要时可接种疫苗,或者开展预防性服药。
三、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芽胞杆菌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牛、羊等食草动物为主要传染源。人类主要通过接触炭疽病畜毛皮和食肉而感染,也可以通过吸入含有炭疽芽胞的粉尘或气溶胶而感染。炭疽主要有三种临床类型:皮肤炭疽、肠炭疽和肺炭疽,有时会引起炭疽败血症和脑膜炎。其中皮肤炭疽最为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5%以上。人体感染炭疽杆菌后一般1~5日发病,也有短至12小时,长至2周,急性肠炎型可12~18小时发病,同食者相继发病,类似于食物中毒。皮肤型炭疽的皮损好发于手、面和颈部等暴露部位,其特征为皮肤出现红斑、丘疹、水疱,周围组织肿胀及浸润,继而中央坏死形成溃疡性黑色焦痂,焦痂周围皮肤发红,肿胀,疼痛不显著。肠炭疽可表现为急性肠炎型或急腹症型。肺炭疽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可有胸痛及咳嗽,咯粘液血痰。炭疽治疗原则是隔离患者,尽早治疗,抗生素首选青霉素,并给予对症治疗,防止发生并发症。
我国炭疽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炭疽病例时有发生,7~9月是炭疽的高发季节。洪灾是动物炭疽疫情暴发的危险因素,受灾地区存在局部地区炭疽疫情暴发的风险。因此灾区群众要预防炭疽,最重要的措施是不接触病死动物,发现牛、羊等动物突然死亡,要做到“三不”,即不宰杀、不食用、不买卖,并立即报告当地农业畜牧部门,由该部门进行处理。一旦发现自己或周围有人出现炭疽的症状,应立即报告当地卫生院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并及时就医。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牛羊肉制品,不购买和食用病死牲畜或来源不明的肉类。
四、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属感染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患病的羊、牛等疫畜是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主要传播因子是流产物、乳、肉、内脏、皮毛等。布鲁氏菌主要通过破损的皮肤黏膜、消化道和呼吸道等途径传播。重点防护人群是与牲畜接触密切的一些职业人群及疫区和牧区的居民,如兽医、放牧员、饲养员、屠宰工、挤奶工及乳肉加工人员等。食用生奶和或未煮熟的肉类也可导致感染发病。
接触患病的羊、牛等牲畜时,要戴手套、口罩和防水围裙。不喝生奶,不食用未煮熟的肉类。布病急性期病例以发热、乏力、多汗、肌肉、关节疼痛和肝、脾、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出现疑似布病症状应该尽快就医,延误治疗可导致慢性化,对身体伤害更大。
五、血吸虫病
1.警惕灾区血吸虫病流行。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四川、云南等省份,外地抗洪救援人员要特别警惕当地是否有血吸虫病流行,向当地居民或疾病防控机构咨询、了解当地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以及当地水系洪灾期间是否有周边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
2.注意用水安全。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或可能受血吸虫病流行区来水影响地区,禁止直接饮用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洗手、洗衣等生活用水应进行消毒处理,每50千克饮用水加漂白精0.5克或漂白粉1克。
3.避免接触疫水。禁止在流行区自然水体中游泳、戏水、洗手、洗衣等,避免接触疫水或者有钉螺分布的水体。
4.做好个人防护。必须接触疫水时,应在身体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油膏,持续接触疫水超过油膏中药物有效时间时应再次涂擦药物;在防范高温中暑的前提下,可穿戴不透水的长统胶靴、裤、手套等防护用具。
5.主动接受血吸虫感染检查。如接触疫水时未能采取足够的防护措施,特别是外地救援人员,应主动到血防部门进行血吸虫病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
6.出现症状及时就诊。接触疫水后如出现发热、腹泻、乏力等症状,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曾在血吸虫病流行区接触过疫水,尽早诊断和治疗。
7.临时居住地附近有钉螺分布的小水域和草滩地可用氯硝柳胺进行处理,杀灭尾和钉螺。喷洒剂量为2~3g/m2;浸杀剂量为2~3g/m3水体。
8.加强家畜、粪便管理。洪灾期间,尽可能将牛、羊等家畜集中圈养,禁止到有钉螺的区域放牧。人及家畜粪便尽可能及时收集,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粪便流入水中。
六、疟疾
洪涝灾害发生后,由于水体面积扩大,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孳生场所增加。此外,因居住条件简陋,卫生条件极差,多数灾区群众住在无防蚊设备的帐篷等设施内,人蚊接触机会增加。因此可能增力加疟疾的传播。当洪水消退后疟疾流行区出规疟‘疾暴发、流行的情况井不少见。为减少疾病发生,灾区的疟疾防治应采用以下综合措施:
1.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监测点,及时准确掌握疫情,分析趋势,进行预测,为制订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2.加强发热病人的血检,及时发现传染源,规范治疗现症病人,及时开展疫点处置,防止传染源的积累与扩散。
3.开展媒介控制措施,对疟疾高发区且蚊媒密度较高的灾区群众集居地和居住场所用拟除虫菊酯进行室内滞留喷洒。
4.提倡使用蚊香,杀虫剂浸泡蚊帐或长效蚊帐,有条件的地方,在居所内安装纱门、纱窗等家庭防蚊措施。提倡穿着长袖长裤、在暴露的皮肤部位喷涂酊剂、霜剂、液剂等驱避剂,改变露宿习惯等,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减少蚊虫叮咬。
5.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清除杂草污泥,填平坑洼,改善环境卫生,减少和消除蚊媒孳生场所。
6.开展疟防知识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灾区群众自我保护意识与防护能力。
寄生虫病的流行病学是从群体的水平研究寄生虫病的传播、分布和发展规律,从而制订出防治措施,消灭和控制寄生虫病。寄生虫病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且虫种繁多。寄生虫病的流行与www.med126.com传播过程是寄生虫由原来的宿主传入其他新宿主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生物学现象,也是社会现象,它与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
一、流行因素
1.自然因素
包括地理、环境、温度、雨量、光照等气候因素。土壤的性质直接影响土源性蠕虫卵和幼虫的发育;疏松、含氧充分的土壤有利于蛔虫卵和鞭虫卵幼虫的发育以及钩虫幼虫的活动;土质肥沃、杂草丛生、水流缓慢的湖沼地区适宜于血吸虫中间宿主钉螺的孳生。气候的季节性变化与许多寄生虫感染有关,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影响:
① 宿主的生产活动及行为方式:夏秋季节农作物耕种和蔬菜瓜果上市等增加人的感染机会;
② 中间宿主或媒介的数量:气候影响中间宿主或媒介的活动及繁殖,如血吸虫和疟疾感染发生在钉螺和按蚊大量孳生的季节;
③ 感染力:温度影响寄生虫对人体的侵袭力。血吸虫毛蚴侵入钉螺,尾蚴逸出及对人畜的感染力均与温度密切有关。掌握寄生虫感染季节性变化规律目的在于传播期的防护和在传播休止期加强防治(制) 措施,以便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生物因素
中间宿主的存在是某些寄生虫病流行的必需条件。我国丝虫病与疟疾的流行同相应蚊媒的地理分布是一致的;无钉螺孳生的长江以北地区无日本血吸虫病的流行。因此,在防治中控制中间宿主和防止其感染是一个重要环节。
3.社会因素
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生产活动和生活习惯直接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把寄生虫病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作为一个社会相关性疾病来认识和研究,对于本病的防治大有裨益。因为,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和生物因素在某一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对于一些寄生寿命较长的寄生虫,如血吸虫、丝虫来说, 短暂的环境因素改变对其影响较小,而社会环境因素则可随人类的活动而改变,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自然环境和生物种类,从而影响寄生虫病在人间的流行。目前发展中国家中8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乡村,许多地区人畜共居。落后的经济和文化教育必然伴有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不文明的行为习惯,而许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寄生虫病的流行都与人类自身的无知与守旧有关。因此社会经济的发展、科学文化教育的提高是寄生虫病防治的基础。那种试图以“劝君服药” 的方式去开辟一个“基本消灭” 的“根据地”,即使暂时可以见效,但防治成果不会巩固。关键在于加强人类自身文明的建设,摈弃陋习,增强防病意识,增强健康的自我操纵机制—卫生行为。
二、流行的基本环节
1.传染源
指有寄生虫感染,并能将病原体传入外界或另一新宿主的人或动物,包括患者、带虫者及保虫宿主。例如蛔虫病的传染源为人;华支睾吸虫病的传染源为人和猫、犬、猪等动物。
2.传播途径
(1) 经口感染:是最常见的感染途径。例如原虫的包囊、蠕虫的感染性虫卵等随污染的食物、蔬菜、饮水的摄入,生吃或半生吃含有囊蚴的鱼、虾、蟹类或含有绦虫囊尾蚴的猪肉、牛肉而经口感染。此类寄生虫病又称食源性寄生虫病(food-borne parasiticdisease)。
(2) 经皮肤感染:存在于土壤中的钩虫或粪类圆线虫丝状蚴以及存在于水中的血吸虫尾蚴,当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可直接侵入人体。
(3) 经媒介昆虫传播:疟原虫的子孢子和丝虫的感染期幼虫通过蚊虫的叮咬;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通过昆虫白蛉的叮咬进入人体。此类疾病称为虫媒病(vector-borneparasitic disease)。
(4) 接触感染:阴道毛滴虫、齿龈内阿米巴、疥螨等可分别通过性交、接吻、同床睡眠等直接接触;或通过洗浴具、衣物被褥等间接接触而感染。
(5) 其他方式:包括经胎盘(如弓形虫)、输血(如疟原虫)及自体感染(如猪囊尾蚴、微小膜壳绦虫)等。
3.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的人群。人类对多种人体寄生虫,包括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缺乏先天性免疫。寄生虫感染后一般均可产生获得性免疫,但多呈带虫免疫状态,当寄生虫自体内消失后,免疫力也随之下降。例如疟疾非流行区的人口进入疟区后,由于缺乏特异性免疫力而成为易感者。易感性(susceptibilty) 还与医学网年龄有关。免疫功能受损患者(im munocom promised patient) 易感染某些机会致病性寄生虫。例如艾滋病、免疫抑制剂使用及成隐药物滥用等患者罹患弓形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和贾第虫病等。
三、流行特点
寄生虫病可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传播。我国的传染病防治法已把数种寄生虫病列为乙类传染病(黑热病、疟疾、阿米巴病) 和丙类传染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细粒棘球蚴病)。此外,许多病毒和细菌性传染病也与医学昆虫有关: 例如乙型脑炎与蚊、出血热与革螨、莱姆病与蜱、腹泻与蝇等。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一般具3个方面:
1.地方性
寄生虫病的分布有明显的地方性(endemicity) 特点。主要是因为气候的差异,如干寒地带少有钩虫病;中间宿主的种类和分布以及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方式,如我国某些少数民族有食生肉的习惯,因此有猪带绦虫或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在畜牧地区,犬肠内的细粒棘球绦虫卵污染食物和牧草,人畜食入后常罹患细粒棘球蚴病(俗称包虫病)。绦虫病和细粒棘球蚴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寄生虫病。
2.季节性
如前所述,寄生虫病的流行受季节的影响。虫媒寄生虫病的传播季节与昆虫的活动一致,如间日疟与嗜人按蚊;其次是人类的生产活动和饮食方式因季节而异,多数寄生虫感染好发于温暖、潮湿的季节,如急性血吸虫病多发于夏季。
3.人兽共患性(自然疫源性)
许多寄生虫除了寄生人体外,还可在其他脊椎动物体内寄生,对人类造成威胁。这类在脊椎动物和人之间自然传播着的寄生虫病称为人兽共患寄生虫病(parasitic zoonoses)。全球此类疾病约有70多种,已知我国有30多种, 如血吸虫病、肝吸虫病、肺吸虫病、旋毛虫病、弓形虫病等。对于人兽共患病的防治,必须在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采取人兽兼治的综合措施才能收到稳定的效果。
四、寄生虫病的防治
寄生虫病的防治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寄生虫的生活史、感染方式、传播规律及流行特征,采取综合措施。主要包括:
① 控制传染源:积极治疗现症病人、带虫者及保虫宿主;
② 切断传播途径:控制中间宿主,对于土源性蠕虫及食源性寄生虫,尤其注意管好粪便和饮食卫生;
③ 预防感染:改进生产方式和条件,摈弃不良的生活陋习,对于某些寄生虫可采取预防服药和积极开发疫苗研究。对于经皮肤传播和接触传播的寄生虫病,应注意病人的隔离和病房内衣物的消毒。对于虫媒病则须大力控制媒介节肢动物。
20 世纪70 年代以来,医学寄生虫学从基础到临床出现了许多重大进展。除了一些传统的研究方法外,许多研究已深入到亚细胞和分子水平。在免疫学方面,单克隆抗体、抗独特型抗体和淋巴因子的研究已被应用到了寄生虫病的基础和临床。免疫学诊断已从方法学移植逐步进入特异性诊断抗原及试剂的标准化;所用的抗原从粗提到纯化,从天然抗原到基因工程重组抗原;从利用抗原检测抗体到利用单克隆抗体检测抗原;从检测抗原蛋白质到检测寄生虫的特异性DNA片段。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为早期诊断、感染度(虫荷) 的估计、现症感染与既往感染的判别以及疗效考核提供了更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在分子生物学方面,利用感染血清从cDNA 文库中已筛选出许多重要寄生虫的候选疫苗基因,在体外得到了表达,初步抗感染实验取得了可喜的结果。在寄生虫分类学方面,分子分类弥补了传统的形态学分类的不足,所用的方法有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 分析、PCR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 分析和DNA
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等。例如原属于寄生性原虫的卡氏肺孢子虫根据DNA 序列分析已被归属于真菌。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和完成,血吸虫基因组和疟原虫基因组测序的完成将为人类重大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带来突破性进展。在流行病学方面,经济的繁荣、社区医学和包括家庭护理在内的初级卫生保健的兴起和发展将对传染病与医学全.在线寄生虫病的流行模式产
生重大影响,将使这些感染性疾病患病率明显下降。
我国在防治五大寄生虫病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继上世纪五十年代基本消灭黑热病之后,经过30 多年的防治,我国已向WHO 宣布,丝虫病在中国已达到传播阻断或基本消灭标准。疟疾病例自八十年代以后逐年下降。日本血吸虫病在建国前后流行于长江流域及其以南12 个省(区),危害十分严重,目前已有70%以上的原流行区达到了消灭或基本消灭的指标。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虽然我国社会经济和文明有了很大发展,但寄生虫病仍然是危害人民健康和阻碍流行区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疟疾发病率虽连年下降,但传疟的蚊媒依然广泛存在,加上人口的广泛流动和恶性疟抗药性的增加,近年时有局部流行;血吸虫病近年在某些原已控制的地区死灰复燃,急性感染时有发生,洞庭湖、鄱阳湖等广大湖沼地区与地形复杂的山区流行仍很严重。除了吡喹酮用于传播阻断之外,疫苗的研制与开发距实际应用尚有很大差距;丝虫病虽被维持在传播阻断状态,但由于传病蚊媒未能控制,其威胁仍然存在。除此之外,对部分地区的抽样调查表明,我国人群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相当普遍,儿童感染尤为严重。在建国后的前五十年中,由于财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不得不集中力量防治五大寄生虫病,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世纪对食源性寄生虫病、土源性寄生虫病和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等的防治将是我们面临的第二大战役。目前食源性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姜片吸虫病、细粒棘球蚴病、带绦虫病、猪囊虫病和土源性寄生虫病如钩虫、蛔虫等均被规划为重点防治的疾病;一些机会致病性寄生虫病如弓形虫病、卡氏肺孢子虫病、隐孢子虫病等也因艾滋病的流行逐步受到了重视。应该认识到,我国仍是以乡村人口居多的农业大国,寄生虫病防治工作仍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只有进一步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加快农村城市化建设进程,将寄生虫病的防治纳入社会发展的规划,才是控制乃至消灭我国人体寄生虫病的希望所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说,我国广大农民富裕之时,才是寄生虫病消灭之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