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多见于缓解期,头痛隐隐且空,每兼眩晕,时轻时重,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视物模糊,耳鸣少寐,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苔,脉弦细或细数。
治则治法:滋肝养肾,益髓止痛。
中成药:①健脑安神片,口服,1次5片,1日2次;②天麻首乌片,口服,1次6片,1日3次;③天麻头风灵胶囊,口服,1次4粒(1粒0.2g),1日2次。
方药:大补元煎加味。熟地黄15g,山茱萸12g,枸杞子12g,杜仲12g,党参15g,山药15g,当归9g,川芎9g,制何首乌30g。加减:头痛畏寒面白,四肢不温,舌淡,脉沉细而缓者,加淫羊藿15g,巴戟天12g以温阳;遗精,带下,尿频,加芡实12g,桑螵蛸15g,益智仁9g以温肾涩精止遗;五心烦热,口干,加知母10g,天花粉15g以滋阴清热;头晕目眩,加天麻10g以育阴息风。
1、肝藏血,阴血是肝脏功能的物质基础,肝脏阴血亏虚,人就会失眠多梦,精神萎靡,眩晕。
2、肝主筋,其华在爪。肝血不足,患者筋失濡养,四肢关节活动就会受限,指甲就会粗糙,形似瓦楞。
3、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的人,双眼干涩,视力就会下降,看东西就会模糊。
4、肝血不足,阴不制阳,虚阳上越,人就会感到偏头痛,面部容易发红。从症状来看,好似实证,其实是虚证。
曾经有个远方的病号找到我, 患者长期脸发热,眼发昏,视力模糊,在医院反复检查,都没有什么异常。我建议病人服用明目地黄丸,三天见效,一周后诸症平息。
患者病情其实很简单,就是肝肾阴虚,肝血不足,虚火上冲所致。明目地黄丸的组方为:熟地黄、山茱萸(制)、牡丹皮、山药、茯苓、泽泻、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煅)。它就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增加了枸杞子、菊花、当归、白芍、白蒺藜、石决明(煅)几味药。
枸杞子, 味甘、性平,入肝、肾经。功能补益肝肾、养阴补血、益精明目。
菊花, 味甘微苦、性凉,入肺、肝、胃经。功能疏风散热、清肝明目,解毒消肿。
当归 ,味甘辛、性温,入肝、心、脾经。功能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
白芍, 味苦酸、性微寒,入肝、脾经。功能养血敛阴,平抑肝阳、柔肝止痛。
蒺藜 ,味苦辛、性平,入肺、肝经。功能平肝解郁、祛风明目。常用于肝阳上亢、肝气郁结、乳闭不通、肝热、目赤多泪、风疹瘙痒等证。
石决明 (煅),味咸、性寒,入肝经。功能平肝潜阳、清肝明目。
六味地黄丸能养肾阴,滋水涵木;当归、白芍、枸杞子三味药能养血柔肝,补充肝脏阴血;菊花、蒺藜可以清肝经热邪;石决明能够平肝镇肝,防止肝中虚火上逆。这几味药综合起来,就能起到滋肾,养肝,明目的作用。
如果肝阴极度亏虚,肝热上冲过度,患者已经出现头目胀痛的症状,那又要如何治疗呢? 在补养肝肾的基础上,加大平肝镇肝之力即可,也就是 在服用明目地黄丸的基础上,配合服用脑立清丸。
脑立清丸 的成分是磁石、赭石、珍珠母、清半夏、酒曲、酒曲(炒)、牛膝、薄荷脑、冰片、猪胆汁。 它主要用于肝阳上亢、阳动化风侵扰清窍所致的各种脑部病变。
肝阳上亢的,治疗时应当首先考虑镇肝潜阳,故选用珍珠母、代赭石、磁石为主药,以重镇潜阳,降逆安神。猪胆汁咸苦寒而人肝胆,功可凉肝息风、清热醒脑,使人脑窍顿清。冰片、薄荷脑清凉芳香,清利头目,开窍醒神,与猪胆汁既凉肝息风而助主药平息肝风,又开窍醒脑,故为辅药。半夏化痰降逆,酒曲调和脾胃,这两味药能治疗肝阳上亢的并发症,故为佐药。 此方最绝妙之处在于牛膝引火下行,使上亢之阳归于肾,故为使药。
诸药配合,重镇潜阳,芳香清凉,醒脑开窍,化痰降逆,上扰清窍之热立清,故名脑立清,可见其速效。 脑立清配合明目地黄丸使用,补养肝肾之阴,清利头目之热,平抑肝阳之亢,则标本兼治,疗效颇佳。
动而生阳,静而生阴。心肝血虚之人,平时无事之时,当盘膝静坐,静心调息,气沉丹田,培补下焦,时时如此,则远胜于药补和食补。
颈椎病是指颈部骨骼、软骨、韧带的退行性变而累及周围或邻近的脊髓、神经根、血管及软组织,并由此而引起的一组证候群。
一、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日常生活中,长时间不良姿势导致颈椎退行性病变,刺激或压迫了脊髓、神经根或血管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
二、临床表现与诊断
1.临床表现
(1)神经根型:由于支配上肢的神经受到刺激,肩部、上肢麻木、疼痛,手指活动不灵,不能很好地完成拿筷子、系扣子等动作。
(2)脊髓型:早期为双下肢麻木、活动不灵、行走困难,走路时双脚感觉像“踩棉花”,后期可发展至大小便障碍,双上肢麻木、无力。
(3)交感神经型: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慌、异常出汗、耳呜等。
(4)椎动脉型:由于椎动脉受刺激,导致脑供血不足,表现头晕、头痛,可因转头时突然加重甚至晕厥(短暂昏迷)。
(5)混合型: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
2.诊断临床表现与X线片所见均符合颈椎病者,可以确诊。但对临床上无主诉与体征,而在X线片上出现异常者,不应诊断为本病。
三、辨证施治
1.外邪痹阻型
【辨证】头颈肩背和四肢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到条索状物和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伴有头沉、胸闷、纳呆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发黯,舌体肥胖或有齿痕,脉沉迟或弦滑。
【施治】祛风散寒,舒经通络除痹。
【方药】蠲痹汤加减:羌活、炙黄芪各15g,防风、当归、赤白芍、片姜黄各12g,炙甘草、生姜各6g,苏木10g。
【加减】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盛者,加制川乌、附子、细辛、桂枝;若湿邪偏胜者,可加海桐皮、豨莶草、路路通。
2.痰湿阻滞型
【辨证】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肢体沉重,伴有头重脑胀,胸脘满闷,少食多寐。苔白腻,脉沉滑。
【施治】燥湿化痰,理气通络。
【方药】指迷茯苓丸加味:茯苓、地龙、陈皮各12g,黄芩、五味子、白芥子、胆南星各10g,桔梗6g,姜半夏9g。
【加减】若兼见瘀阻经络者,可酌加三七、穿山甲、地龙;若兼见有风寒者,可酌加桂枝、羌活、灵仙等;若兼见眩晕者,加天麻、白术;兼见胸痹者,加丹参、瓜蒌、郁金。
3.气滞血瘀型
【辨证】头颈肩背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夜间加重,伴有头晕眼花,视物模糊,失眠健忘,惊惕不安,胸闷胸痛,烦躁,面色不华。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多细涩和弦涩。
【施治】活血化瘀,疏通经络。
【方药】化瘀通痹汤加味:当归、葛根各18g,丹参30g,鸡血藤、透骨草各21g,制乳没各9g,元胡、姜黄、地龙各12g,穿山甲10g。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制川草乌、细辛;偏热者加败酱草、丹皮;若气虚者加黄芪;若兼见痰湿者,加白芥子、胆南星;若兼有胸痹者加薤白、郁金、瓜蒌、半夏。
4.气血虚弱型
【辨证】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少寐多梦,自汗盗汗,头昏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施治】益气养血,通络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黄芪15g,赤白芍各12g,桂枝10g,鹿角粉6g(分吞),鸡血藤15g,生姜6g,大枣4枚。
【加减】若兼风湿者,酌加威灵仙、透骨草、葛根、羌活、炒苍耳子等;若兼瘀血者,酌加地龙、桃仁、红花、当归尾等;若兼有肾虚者,酌加淫羊藿、菟丝子、狗脊等。
5.肝肾亏虚型
【辨证】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施治】益精补肾,滋阴息风。
【方药】左归丸加味:熟地、山药、生石决明、枸杞子各15g,山茱萸、生白芍各12g,菟丝子10g,当归、炙甘草各9g,黄精24g。
【加减】若兼有风湿者,加灵仙、稀莶草、鹿衔草。
四、辅助治疗
1.成药方六味地黄丸、人参养营丸、金匮肾气丸、云南白药、跌打丸、元胡止痛片、追风透骨丸、大活络丹。
2.验方
(1)用葛根、黑豆、蛇蜕、黑芝麻、人参、鹿茸、熟地、黄芪、核桃、枸杞、甘草、白酒各适量。药浸酒内1个月,服15ml,1日2次,1个月为1个疗程。
(2)用川芎、荆芥、白芷、羌活、防风、细辛、薄荷、甘草,茶叶各适量,加水浓煎成浸膏,每服2g,1日3次;2个月为1个疗程。
(3)用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桃仁、红花、乳香、没药各60g,甘草30g,药研细末水泛为丸,每服3g。1日3次,1个月为1个疗程。
(4)葛根30g,全蝎12g,蜈蚣2条,乌蛇、赤芍、川芎、自然铜、穿山龙、木瓜各15g,鹿含草30g,黑木耳15g,甘草6g。将诸药水煎,日1剂,早晚2次服用。
(5)全蝎9g,蜈蚣2条,鹿含草30g,乌蛇、当归、川芎、自然铜各15g。水煎服,日1剂,2次分服,10天为1个疗程。2~3个疗程痊愈。
3.针灸疗方
(1)颈肩痛麻:大椎、风府、风池、肩井、肩髑、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2)头痛:按头痛部位不同,取穴不同。
①对头后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后顶、天柱、风池、风府、昆仑及疼痛最明显的部位。
②对偏头痛者,选择的穴位有:风池、太阴、率谷、丘墟、头维及疼痛部位。
③对头顶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百会、前顶、通天、行间及疼痛部位。
④对前头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上星、头维、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3)心慌:心俞、神门、通里、巨阙、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缓慢的针刺。若有心烦、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阴交;若有气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泽;若腹胀不适可加针中脘。
4.外治方穴位按摩,大椎穴、肩井穴、风池穴,每日2~3次,每次10~15分钟。
五、调护
(1)改善与调整睡眠状态。人每天有1/3时间卧床,睡眠姿势不当会加剧颈椎间盘内压力,使颈椎周围韧带、肌肉疲劳,诱发颈椎病。为使颈椎在睡眠中保持正常生理曲线,应注意儿点:
①枕头的高度应适中。枕头的形状以中间低,两端高的元宝形为佳,这种形状优点是对颈部可起到相对的制动作用。
②睡眠体位应使胸部、腰部保持自然曲度,双髋、双膝呈屈曲状,使全身肌肉放松。
③应选择保持脊柱平衡的床铺,以木板为底的席梦思床为佳。
(2)纠正与改变工作中的不良体位。颈椎退变与颈椎长时间处于屈曲或某种特定体位有密切关系。不良体位会导致椎问盘内压增高引起一系列症状。对长时间伏案工作者有几点建议:
①定期改变头颈部体位,读书写字30分钟后应活动颈部,抬头远视半分钟,有利于缓解颈肌紧张,也可消除眼睛疲劳。
②调整桌面高度与倾斜度。可制作一与桌面呈10°~30°的斜面工作板,伏案工作时能减少颈椎前屈和颈椎间隙内压力。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