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姜片虫病的诊断依据(片吸虫病简介)

时间: 2023-11-03 10:11:10

姜片虫又叫布氏姜片吸虫,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人因生食附有姜片虫囊蚴的菱、茭白等水生食物而感染。病人常有腹痛、腹泻、消化不良、肠功能紊乱及吸收不良等症状。猪是本虫的保虫寄主,也是主要传染源。

姜片虫病的诊断依据

1、患者来自有食水菱、荸荠等水生植物的地区,曾有生吃的病史。

2、轻者可无症状,或有轻度腹痛,食欲不振,消化不良。重者有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甚至消瘦,浮肿,贫血,肝脾肿大等。

3、实验室检查,周围血象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粪检查有虫卵或见棕红色叶状成虫排出。

片吸虫病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疾病别名4疾病代码5疾病分类6疾病概述7疾病描述8症状体征9疾病病因10病理生理11诊断检查12鉴别诊断13治疗方案14并发症15预后及预防16流行病学17特别提示附:1治疗片吸虫病的中成药2片吸虫病相关药物 1拼音 piàn xī chóng bìng

2英文参考 fasciolasis

halzoun

fascioliasis

3疾病别名 肝片吸虫病,肝片形吸虫病,片形吸虫病,fascioliasis hepatica

4疾病代码 ICD:B66.3

5疾病分类 感染科

6疾病概述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 *** 共患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数天至2~3?个月不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异位损害。

1.急性期?主要有不规则发热(38~40℃)、右下腹痛、食欲缺乏、腹胀、腹泻或便秘。尚可有咳嗽、胸痛、右胸闻及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等。

2.慢性期?当急性症状消退后,可数月或数年无明显不适,亦可在此期某些症状再次出现。如腹痛、腹泻、不规则发热以及反复荨麻疹、黄疸、贫血、低清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

3.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吸虫病。引起局部水肿及充血,出现吞咽及呼吸困难,耳聋及窒息等。

7疾病描述 片吸虫病(fascioliasis)是由肝片形吸虫(fasciola?hepatica)和巨片形吸虫(fasciola?gigantica)寄生于草食性哺乳动物的肝胆管内,或人体而引起 *** 共患寄生虫病,是牛、羊等动物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感染率高达20%~60%,严重危害畜牧业发展。对终宿主选择不严格,人体并非其适宜宿主,故异位寄生较多,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多样,并较为严重,主要由童虫在腹腔及肝脏所造成的急性期表现及由成虫所致胆管炎症和增生为主的慢性期表现。

8症状体征 本病潜伏期长短不一,可数天至2~3?个月不等。临床可分为急性期、慢性期和异位损害。

1.急性期?主要由童虫在腹腔及肝脏移行所产生的症状,如合并有细菌感染可导致严重的后果。此期症状体征并不完全相同,主要有不规则发热(38~40℃)、右下腹痛、食欲缺乏、腹胀、腹泻或便秘。尚可有咳嗽、胸痛、右胸闻及湿性啰音及胸膜摩擦音等。多数有肝大,少数伴有脾大及腹水。上述症状可持续4?个月左右而消退,并逐渐进入慢性期。

2.慢性期?当急性症状消退后,可数月或数年无明显不适,亦可在此期某些症状再次出现。如腹痛、腹泻、不规则发热以及反复荨麻疹、黄疸、贫血、低清蛋白、高免疫球蛋白血症。后两者是因虫体寄生的胆管上皮损伤、糜烂及成虫食血(每条使宿主失血约0.5ml/d?所致)。由于成虫引起的胆管慢性炎症和增生,造成胆管纤维化以致肝硬化。亦可因成虫或胆管结石形成,使胆管阻塞引起阻塞性黄疸,进而发展成为胆汁性肝硬化。

3.异位损害?又称肝外肝片吸虫病。童虫在腹腔中移行穿入或被血流带至肝脏以外的脏器和组织,如腹壁肌肉等引起病变。中东个别地区人群有吃生羊肝的习惯,寄生在羊肝胆管的虫体可侵入人的咽部,引起局部水肿及充血,出现吞咽及呼吸困难,耳聋及窒息等,即咽部肝片吸虫病。

9疾病病因 肝片形吸虫虫体大小(2.0~5.0)cm×(0.8~1.3)cm,背腹扁平,似叶形,呈深红褐色。体前端呈圆锥状突起,称为头锥,头锥后虫体骤宽称为肩峰。口吸盘较小,位于虫体顶端,腹吸盘略大,位于头锥基部。虫卵甚大(130~150)μm×(63~90)μm,椭圆形,淡黄褐色,卵壳薄,分两层。一端有小盖。卵内充满许多卵黄细胞。

肝片形吸虫的生活史:在终宿主肝胆管内成虫产卵,随胆汁进入肠道,混于粪便中排出体外,在22~26℃水中,经9~14?天发育为含毛蚴卵,并迅速鉆入锥实螺,在螺体内经胞蚴和雷蚴两代发育成尾蚴,其后从螺体逸出,在水面下浮游,当接触动物体(植物或腐生物)后脱去尾部,形成囊蚴,附于水中物体上(如水草),其体形颇似草帽状。当宿主生食含有囊蚴的水生植物后,囊蚴经小肠消化液脱囊后,逸出后成为尾蚴,经肠壁进入腹腔发育为童虫。在腹腔约48h,童虫鉆破肝被膜进入肝实质中,以肝组织为营养继续发育,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最终进入肝胆管中寄生,约经4?周发育为成虫。自感染囊蚴到粪便中找到虫卵,最短10~11?周,每条成虫每天可产卵约20000?个。成虫在人体内寿命可达12?年。

10病理生理 肝片吸虫对人体的损伤大致可分为童虫和成虫两方面。早期童虫穿过肠壁进入腹腔,在此过程中可破坏组织,在虫道上留有出血灶。童虫在肝实质中移行时,以肝细胞为食,损伤肝组织。随着童虫的发育,肝损伤更为广泛,可出现纤维蛋白性腹膜炎。肉眼可见肝脏明显充血,其间布满乳白花纹(硬结部分)。镜检可见肝损伤处充满肝细胞残片,嗜酸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肝组织表面偶有小脓肿,脓肿内充满嗜酸性粒细胞及大量的夏雷结晶。童虫在肝内游走约6?周后进入胆管中寄生并发育为成虫。成虫寄生在胆管内,使管腔明显增大,突出于表面。虫体的吸盘及皮棘等机械性 *** ,可引起炎症性改变,并易致继发性感染而引起细胞性胆管炎或肝脓肿。虫体能产生大量的脯氨酸,可诱发胆管上皮增生,因此成虫引起的主要病变是胆管炎症及上皮增生,致使胆管管腔变窄,管壁增厚,胆管周围亦有纤维组织增生。严重者可见较大的胆管也有慢性阻塞及胆汁淤积,从而发生胆汁性肝硬化。

11诊断检查 诊断:有喝生水或生食植物习惯史,较长期不规则发热、腹痛、进行性肝大、黄疸及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加等临床表现时,应考虑本病可能。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沉淀检查找到虫卵为确诊的依据。皮内试验、ELSA?等免疫学检查亦有助于诊断。

实验室检查:

1.血象?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白细胞总数在急性期可达20×109/L?左右,分类中有明显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血清生化检查?肝功能有不同程度损害,表现为血清胆红素、ALT?增高,血清蛋白降低,免疫球蛋白增高,主要为IgG?增多。

3.病原学检查?粪便或十二指肠引流液沉淀检查发现出虫卵为确诊的依据。寄生虫数较少时易漏诊。由于肝片形吸虫卵与姜片虫卵、巨片形虫卵及棘口吸虫卵等相似,易发生误诊,应注意鉴别。外科剖腹探查或胆管手术发现虫体可确诊。

4.免疫学检查?在本病急性期,虫体在腹腔和肝组织中移行,以及异位寄生病例,不能用检查虫卵的方法来确诊,免疫学方法有助于本病的诊断。成虫粗抗原的皮内试验,因与其他吸虫病等有明显的交叉反应,故仅可作为初步鉴别诊断或流行病学检查的初筛。抗原提纯后用于血清抗体测定,推荐ELISA,其结果显示了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近年研究显示循环抗原检测较抗体检测能更好地做出早期诊断,但尚待临床进一步证实。

12鉴别诊断 临床上应与华支睾吸虫病、细菌性胆管炎等鉴别。实验室检查若发现本病虫卵应注意鉴别。

13治疗方案 1.硫氯酚?治疗本病常用药物,剂量40~60mg/d,分3?次口服,隔日给药,10~15?天为一个疗程,间隔5~7?天后再给第二个疗程。一般用药第3?天即见疗效,3~6?天内体温降至正常,临床症状随之减轻,肿大的肝脏逐渐缩小。

2.吡喹酮?剂量为60mg/(kg·d),连服3?天。本品的优点是患者耐受性好,疗程短。但有人认为疗效不显著,甚至无效。马晓星等(1993)通过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吡喹酮可使肝片形吸虫皮层产生损害,因本虫皮层肥厚,提示临床用药加大剂量和延长疗程可望获得好的效果,此尚待研究。

3.叁氯苯达唑?剂量为10mg/kg?体重,顿服。本品1983?年用于兽医界,1989年首次应用于人体,1997?年WHO?推荐为使用药品。本品在埃及应用较多,国内尚未见有报道。本病除病原体治疗外还应辅以其他手段,如选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合并细菌感染,手术治疗阻塞性黄疸等。

14并发症 可并发胆道出血,长期重复感染可引起胆汁性肝硬化。

15预后及预防 预后:一般良好。急性期可因大量童虫移行,使肝脏广泛性出血,常因误诊不及时救治而死亡。慢性可并发细菌性胆道感染而使病情恶化。

预防:加强家畜管理,划区放牧,避免污染水源,饮用水(包括牲畜)与一般用水分开,饮用水宜定期消毒。加 *** 生宣教,不喝或不吃可能遭受污染的生水和水生植物,以切断传播途径。

16流行病学 人体肝片吸虫病多为散发流行,一定条件下局部流行,遍及欧、非、美和大洋洲等总计51?个国家,共报道7071?例患者(Esteban,1998)。我国已有报道感染者和患者共204?例,分散于贵州、江西、湖北、内蒙古、陜西、山东、广西、广东及东北各省。病畜,如病牛、羊为主要传染源,患者数目不大,呈散发,在该病传播中意义并不重要。流行区居民通过生食带有囊蚴的水生植物或被囊蚴传染的饮水受感染;也可由于生食含有童虫的生牛、羊内脏、特别是肝脏而感染。肝片形吸虫中间宿主锥实螺广泛滋生在沼泽、池塘、沟渠、水田等水体中,羊、牛吃水生植物的机会很多,易造成肝片吸虫在羊、牛中广泛流行。人感染后可获得一定程度获得性免疫力,这种免疫力主要来自未成熟虫体代谢物的 *** ,成虫代谢物则无此作用。

17特别提示 1、肝片形吸虫呈世界性分布,国外个别地区有局部流行区存在。在我国人群感染率为0.002%~0.171%,散发于15个省市,其中以甘肃省的感染率为最高。估计全国感染人数为12万左右。肝片形吸虫寄生的宿主甚为广泛,除牛、羊外,还可寄生于猪、马、犬、猫、驴、兔、猴、骆驼、象、熊、鹿等动物。

2、人体感染多因生食水生植物如水田芹等茎叶。在低洼潮湿的沼泽地,牛、羊的粪便污染环境。又有椎实螺类的存在,牛、羊吃草时便较易造成感染。

3、防治此病,应“坚持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防重于治”的防治原则,定期进行驱虫。驱虫不但能预防此病,同时也是积极的治疗措施。每年春、秋两季,是防治该病的关键时期,牛羊饲养户一定要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搞好驱虫。驱治肝片形吸虫的药物,应首选肝蛭净注射液。因肝蛭净注射液是目前较为理想的牛、羊肝片吸虫病驱治药物。它具有高效、低毒、使用方便、用量少等优点,现已取代四氯化碳、六氯乙烷和硫双二氯酚而成为有效、常用的治疗肝片吸虫病药物。

4、其用量为:绵羊每10公斤体重肌肉注射2毫升;牛每20公斤体重肌肉注射2毫升,春秋两季各一次。

治疗片吸虫病的中成药 附桂八味丸 锑剂治疗,其中15例完成疗程。酒石酸锑剂治疗血吸虫病引起的肾损害用本方有效,治疗5例均获良好效果,...

鳖甲煎丸 力较强者亦不宜久用;孕妇禁用。临床应用:1.血吸虫病肝脾肿大:李氏用鳖甲煎丸配合阿魏消痞丸治疗晚期...

保和丸 m,存在于黏液细胞中或散在(半夏)。草酸钙方晶成片存在于薄壁组织中(陈皮)。内果皮纤维上下层纵横交...

乌梅丸 加减使用。肠道蛔虫症:肠道蛔虫症是一种传染病,蛔虫病患者是主要传染源,一般经口误食被虫卵污染的食物或...

丹参 压病、肾炎等忌用。(《中药大辞典》)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脾肿大:采集丹参根晒干后切片,水煎2次,过滤...

更多治疗片吸虫病的中成药
片吸虫病相关药物 呋喃丙胺片 色。【药理毒理】本品为硝基呋喃类非锑剂口服抗血吸虫病药,具有干扰血吸虫糖代谢的作用,使其体肌及吸盘...

呋喃丙胺片 色。【药理毒理】本品为硝基呋喃类非锑剂口服抗血吸虫病药,具有干扰血吸虫糖代谢的作用,使其体肌及吸盘...

吡喹酮片 【适应症】为广谱抗吸虫和绛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绛虫病和...

吡喹酮片 【适应症】为广谱抗吸虫和绛虫药物。适用于各种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姜片虫病以及绛虫病和...

马洛替酯片

姜片虫的介绍

布氏姜片吸虫Fasciolopsis buski(Lankester,1857)Odhner,1902简称姜片虫,是寄生于人体小肠中的大型吸虫,可致姜片虫病 姜片虫成虫硕大、肉红色,虫体肥厚,椭圆形,背腹扁平,前窄后宽。实验证实姜片虫尾蚴可在水面上成囊,如自然水体中存在此种情况,则饮用生水可能引起感染。在荸荠里面有姜片虫

布氏姜片虫的简介

布氏姜片虫是寄生人体小肠中的一种大型吸虫,也是人类最早认识的寄生虫之一。成虫寄生在小肠,严重感染时可扩展到胃和大肠,虫体数目可多达数千条,通常仅数条至数十条。寿命一般为数年。产卵数因受虫数、虫龄和其他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姜片虫病是布氏姜片虫感染所引起的肠道寄生虫病。早在1600多年前中国东晋时就有记载。临床上确诊的第一个病例是在中国广州发现的。主要分布在亚洲的温带和亚热带的一些国家。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