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药浴>生活养生

什么是太阳经证

时间: 2023-11-03 10:35:49

辨证论治的辨证方法

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大概有以下几种,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 中医学在历史上所形成的辨证分类方法有多种,其中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八纲辨证。八纲是辨证的总纲,包括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纲辨证就是运用八纲通过四诊所掌握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以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盛衰及病症类别等情况,从而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比如一个患者主诉头痛,那么首先要分清头痛的性质,是虚性头痛还是实性头痛,是外邪侵犯引起的头痛还是脏腑本身病变引起的头痛。
阴和阳是八纲的总纲。当见到属于抑制、沉静、衰退、晦暗等表现的里证、寒证、虚证一般归属为阴证,比如面色皓白或黯淡,精神萎靡,倦怠乏力,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胖嫩,舌苔白,脉象沉迟无力。而当临床上见到兴奋、躁动、亢进明亮等表现时,多为体内热邪壅盛或脏腑阳气偏亢,诸如面红目赤、烦躁不安、发热、口渴喜冷饮、声高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洪数有力这一组症状。
表和里用以概括病证表现部位的深浅和病势的轻重。表证病情较轻,多表现为皮肤等表浅的症状,比如鼻塞流涕,咳嗽咽痒;里证病情较重,多表现为脏腑等严重的症状,腹胀疼痛,便秘或腹泻。
寒和热是指疾病的性质。寒证大多是人体的生理机能衰退或对有害因素的适应性反映能力低下的表现,比如畏寒喜暖,痰涎清稀;热证大多是对有害动因反应能力旺盛的表现,诸如发热、烦躁,痰涎黄稠。
虚和实是人体与致病因子相互斗争状态的反映。虚证表现为正气(指一般物理机能和防御机能)不足,是全身机能或某种重要脏器功能衰弱表现;实证是邪气有余(病症多表现急剧,显著,为机体与有害动因剧烈斗争的反应)。
八纲辨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六纲可分属于阴阳,八纲应以阴阳为总纲。第二,八纲病症可互相兼见,如表寒里热,表实里虚,正虚邪实等。第三,八纲病证可在一定条件下,向对立面转化。一般有阴证转阳(表示病情好转),阳证转阴(表示病情恶化),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向愈),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发展),由虚转实(预后良好),由实转虚(预后较差),热证变寒(表示正虚),寒证变热(多为邪实)。 气血津液是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产物,受脏腑支配,同时它们又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一旦气血津液发生病变,它不仅会影响脏腑的功能,亦会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反之,脏腑发生病变,必然也会影响气血津液的变化。气血津液辨证可分为气病辨证、血病辨证和津液辨证。
气病辨证一般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气虚证,是指体内营养物质受损或脏腑功能活动衰退所出现的证候。夏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自汗、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这些症状在活动后加重,这是典型的气虚证,这是因为暑湿耗气,可以适当采取防暑降温的措施。当然空调并不是唯一的解决办法,可以用一些中药代茶饮,如荷叶(鲜品最佳),香薷等清暑、益气的药品。
血病的常见证候,可概括为血虚证、血瘀证和血热证。以血瘀证为例,凡体内血行受阻,血液瘀滞,或血离于经而瘀阻于体内所引起的病变证候,均属血瘀证。症状:局部痛如针刺,部位固定,拒按,或有肿块,或见出血,血色紫暗,有血块,而色晦暗,口唇及皮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涩等。这组症状的出现多见于疾病的后期。
各种原因所致水液代谢障碍,或津液耗损证候,均可称之为津液病。津液病变,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聚两方面。以水液停聚证为例,水液停聚多由肺、脾、肾和三焦等脏腑功能失常,使津液代谢发生障碍,造成水湿潴留,而形成痰、饮、水肿等病证。“饮”是中医特有的病名,指积存于体内的津液变化为对人体有害的物质,停积于不同部位而有不同的证候。以溢饮为例,溢饮是由于阳气不振,脾肺输布失职,水湿成饮,流溢于四肢肌肉所造成的一组证候。症见肢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小便不利,或见发热恶寒而无汗,咳喘痰多上逆,胸满气促,倚息不得平卧,浮肿多见于面部,痰津多而色白,苔白腻,脉弦紧。 这是临床最常用的辨证方法,就是结合八纲、气血津液辨证等其他辨证方法,对疾病的症状、体征及有关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归纳,
从而确定病变的脏腑部位、性质等,并据此做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内伤杂病,亦为其他各科辨证的基础。以心为例,当我们见到心慌、胸闷气短、面色淡白,脉虚或结带,基本断定这是心的一组证侯,如果是心气虚,则还有神疲乏力,活动后症状加重;如果是心阳虚,还有畏寒肢冷、舌淡胖等症状;心血虚则加上失眠多梦、头晕眼花、面色萎黄;但是脏腑辨证不是简单的叠加,要四诊和参,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脏腑辨证大致可以分为单独脏病,单独腑病,脏腑兼病。腑病中以胃为例,胃脘灼痛,消谷善饥(有强烈的饥饿感),返酸,口渴喜冷饮,或有口臭,牙龈肿痛出血,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中医将这一组症状称为胃热证。脏腑兼病就是同是出现两个脏腑的不同症状,心慌,健忘,失眠多梦,头晕健忘,食欲不振,腹胀,大便稀溏,神疲乏力,面色萎黄,既有心血虚的症状,又有脾气亏损的症状,这样同时并存的两脏证候称为心脾两虚证。这样脏腑辨证像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将各自独立的症状连接起来,利于临床治疗。 六经辨证论治方法,是东汉张仲景在《素问·热论》所谓“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四日太阴受之……;五日少阴受之……;六日厥阴受之……”的认识基础上,并结合外感病的临床病变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为中医临床辨证之首创,为后世种种辨证方法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六经辨证,将外感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不同证候,按疾病的不同性质分为三阳病证和三阴病证六个证型,实际上是以阴阳为纲,三阳指太阳病证、阳明病证、少阳病证,三阴指太阴病证、厥阴病证、少阴病证。通俗来讲,凡是抗病力强、病势亢盛的是三阳病证,反之,抗病力衰减、病势虚弱的为三阴病证。
外感风寒邪气,首先从皮毛和肌肤侵犯人体,沿着经络由表及里地传达至脏腑。发热、头痛、出汗、怕风、脉象浮缓,这就是太阳病证,《伤寒论》中最经典的方剂“桂枝汤”,也是初学者必备的方剂之一,是治疗太阳病证的有效办法。
以“太阳经病”为例,太阳主表,为诸经脉的藩篱。太阳经脉循行于项背,统摄营卫之气。太阳之腑为膀胱,贮藏水液,经气化由小便排出。风寒侵袭人体,多先伤及体表,正邪抗争于肤表浅层所表现的证候,即太阳经证,是伤寒病的初起阶段;若太阳经病不愈,病邪可循经入腑,而发生太阳腑证。腑证有蓄水、蓄血之分。太阳,亦称“隆阳”,是阳气旺盛之经。太阳的防卫作用,主要靠命门之火温煦,以启动膀胱的气化。盖阳气循膀胱经脉达于肌表,敷布于全身。又太阳处于他经之外,故主表。脏腑之俞穴均位于足太阳经上,卫阳借助俞穴以统各经营卫的运行,故太阳可统摄营卫。由于太阳经气行于一身之外,犹如院落之篱笆,所以称太阳为六经之藩篱。“太阳”只是一个名称,太阳主表,肺亦主表,二者关系密切。太阳主表是因阳气敷布于外,而肺之所以主表,主要在于肺津滋养于皮毛。体表的阳气与津液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卫外的作用。太阳病的发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邪自外入,一是病由内发,且二者往往互为因果和转化。邪自外入者,多因卫阳不足,风寒等邪乘虚而入,太阳首当其冲,卫气奋起抗邪,卫邪相争于肌表,致太阳经气不利,营卫失调而发病;病由内发者,系在一定的条件下,疾病由阴转阳,或由里出表。所谓由阴转阳,是指少阴病阳复太过,病转太阳之腑,因太阳与少阴相表里;由里出表多指阳明兼太阳病证。太阳病以邪气实为主,故其性质按八纲归类属表证、实证、阳证
所以说,六经辨证是分别从邪正斗争关系 、病变部位、病势进退缓急等方面阐述外感病各阶段的病变特点的一种辨证方法,并且作为指导治疗的一种辨证方法。 卫气营血辨证是六经辨证的发展,也是外感热病常用的一种辨证方法,它代表病证深浅的四个不同层次或阶段,用以说明某些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的病情轻重、病变部位、各阶段病例变化和疾病的变化规律。这就是中医常说的“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的道理。温病的发展,一般是按卫、气、营、血这四个阶段传变的。病在卫分或气分为病浅,病在营分或血分则为病深。那么什么是温热病呢,是中医术语之一,中医把感染性热性病统称为温热病。温热病的发病特点是,起病急,发展快、变化多、如常见的感冒、流感、麻疹,肺炎、流脑、乙脑、伤寒、流行性出血热等许多传染病、流行病多属该病范畴,中医多按卫气营血来进行辨证论治。 比如下列证候:发热、恶风寒、头痛身痛,体倦,咳嗽,鼻塞、无汗或汗少,口渴或不渴,舌边尖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浮紧。此类证候属卫分证候,多见于感冒、流感或其它感染性疾病的早期。
“卫”主一身之表(体表的防卫力),是温热病的初期阶段。虽由于季节和气候的不同,卫分证候的表现可不一样,但都有其共同的主要证候,如风温、暑温、湿温、秋燥等的表证,都有发热恶寒、热重寒轻、苔白、口微渴或不渴、咳嗽,脉浮或濡数等证候。气分病的出现多晚于卫分证,高热、皮肤出血,出现与某个传染病相对应的特异性病变。营分病是温病时气分证继续发展的气候,这一期的变化更为严重,可能出现内脏出血,严重的精神症状。血分病是温热病的危重阶段,其病变的主要表现是不可逆的神志不清,心、肺、肝、肾等多种脏器的损害则更为严重,人体反应性和抵抗力明显减弱。
卫气营血本来是人体正常组织和功能的一部份,患温热病时,卫气营血可先后发生相应的病理改变,且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故中医借用卫气营血来概括温热病四个不同阶段的证候,用以说明温热病发展过程中病位的深浅、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并为治疗提供依据。所以,温热病的卫气营血辨证,与此四者在生理上的含义是不相同的,它指的是温病由表及里、由轻至重的四个分期,也提示了人患疾病时,病理与生理的错综复杂关系,是现代病理生理学的雏型,也更与现代医学的分病期阶段的诊断法相类似。 提到三焦辨证,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始人——清代医家吴鞠通。他1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他心中悲愤,以为“父病不知医,尚复何颜立天地间”,感到为人子而不懂得医学,就无法尽孝,于是他立志学医。吴鞠通发奋读书,精究医术,终成温病大家,是温病学派的最高成就。他曾在北京检核《四库全书》,得见其中收载了吴又可的《温疫论》,深感其论述宏阔有力,发前人之所未发,极有创见,又合于实情,便仔细研究,受到了很大的启发。他对叶天士更是推崇,但认为叶氏的理论“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证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于是他在继承了叶天士理论的基础上参古博今,结合临证经验,撰写了《温病条辨》5卷,对温热病学说做了进一步的发挥。
自从《温病条辨》以上、中、下三焦论述温病的证治以来,三焦辨证就成为温病辨证的方法之一。这是依据《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在《伤寒论》及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传变规律的特点而总结出来的,着重阐述了三焦所属脏腑在温病过程中的病理变化,证候特点及其传变的规律。
以上焦病证为例。风热袭表证:指风热邪气,侵袭肌表,影响肺卫功能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脉浮数。热邪壅肺证:指热邪壅滞于内,肺气闭郁所形成的证候,症见发热汗出,咳嗽气喘,口渴,苔黄脉数。邪陷心包证:指温热痰浊病邪,内陷心包,蒙闭心窍,扰乱心神所致的证候。症见发热,神昏谵语,舌蹇肢厥,舌质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而数。
三焦辨证是在阐述上、中、下三焦所属脏腑病理变化及其证候的基础上,同时也说明了温病初、中、末三个不同的阶段。三焦辨证认为:温病一般始于上焦手太阴肺,然后传入中焦脾胃,最后终于下焦肝肾。但是,由于温病有风温、春温、暑温、湿温、秋燥、伏暑、瘟疫等不同种类。因此,它们的发病和传变规律不尽相同。如暑温初起,即可表现为中焦病证。此外,三焦病证亦可以相兼互见。如湿温初起,多上、中二焦同时发病。 名医刘渡舟对经络的看法是“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宝王刹就是佛庙,出现在毛端上,小中有大。为什么这样说呢?“经络之间互相联系,你连着我,我连着你,连成一片,连成一体。手太阴下络大肠,就联系到大肠。总而言之,五脏六腑由经络来联系,这样,看来孤立的事物就成了有机的客观实体,互相联系,互相影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刘老的一番话中蕴含着丰富的道理。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对病人所反映的症状、体征进行分析综合,以判断病属何经、何脏、何腑,并进而确定发病原因、病变性质及其病机的一种辨证方法。划分病变所在的经络病位,源于《内经》,后世多有发挥。《灵枢·经脉》载有十二经病证。奇经八脉病证,则以《素问·骨空论》、《难经·二十九难》及李时珍《奇经八脉考》论述甚详,至今仍为经络辨证的主要依据。经络分布周身,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使人体各部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生理活动。当人体患病时,经络又是病邪传递的途径。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首先导致经络之气失调,进而内传脏腑。反之,如果脏腑发生病变时,同样也循经络反映于体表,在体表经络循行的部位,特别是经气聚集的腧穴之处,出现各种异常反应,如麻木、酸胀、疼痛,对冷热等刺激的敏感度异常,或皮肤色泽改变等。这样,便可辨别病变所在的经络、脏腑。如肺脏病证,常在肺俞、
十二经脉包括手、足三阴与三阳经。各经病证包括经脉循行和所属脏腑的病变。它们的临床表现有三个特点:一是经脉受邪,经气不利,出现的病症多与其循行部位有关,如足太阳膀胱经受邪,可见项背、腰脊、腘窝、足跟等处疼痛;二是脏腑病候与经脉所属部位的症状相兼,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气逆、胸满、臑臂内侧前缘疼痛等;三是一经受邪可影响其他经脉,表现多经合病的症状,如脾经有病可见胃脘疼痛,食后作呕等胃经病症;足厥阴肝经受病出现的胸胁满,呕逆,飱泄,癃闭等病症。
奇经八脉为十二正经以外的八条经脉,即冲、任、督、带、阳维、阴维、阳跷、阴跷诸脉。奇经八脉具有联系十二经脉,调节人体阴阳气血的作用。奇经八脉的病证,由其所循行的部位和所具有的特殊功能所决定。其中督脉总督一身之阳,任脉总任一身之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三脉皆起于下极而一源三歧,与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联系密切,所以冲、任、督脉的病证常与人的先、后天真气有关,并常反映为生殖功能的异常,如调理冲任可以治疗妇女月经不调、不孕、滑胎流产等;温养督任可以治疗生殖机能衰退等,均为临床所常用。带脉环绕腰腹,其病常见腰脊绕腹而痛、子宫脱垂、赤白带下等。阳跷为足太阳之别,阴跷为足少阴之别,能使机关跷健,其病多表现为肢体痿痹无力、运动障碍。阳维脉起于诸阳会,以维系诸阳经,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以维系诸阴经,所以为全身之纲维。阳维脉为病,多见寒热;阴维脉为病,多见心胸、脘腹、阴中疼痛。
奇经八脉病证与十二经脉也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冲、任、督、带所见病证,与肝、脾、肾诸经尤为密切。其中“冲为血海,任主胞胎”,说明冲任为病,与月经、胎妊相关。由于冲、任、督同起胞中,“一源而三歧”,它们均与生殖有关。因此,临床常用“调理冲任”以治月经病;用“温养任督”以治生殖机能衰退等。
无论是那种辨证方法,都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祖传家宝,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该继续发扬下去。
中府等穴位出现压痛感;又如《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就是由于肝经循行于胁肋、少腹的缘故。经络辨证是对脏腑辨证的补充和辅助,特别是在针灸、推拿(按摩)等治疗方法中,更常运用经络辨证。

中医的概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词解
脉浮 浮脉的现代概念是脉搏位置表浅,外周血管处于舒张状态,血管弹性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时呈现的脉搏形象。浮脉的概念有两层含义:(1)指脉搏的位置表浅,轻触即应;(2)作为取脉方法中的部位,表示“浮、中、沉”取脉法的浮位。其指诊特点是,轻触脉搏应象清楚,脉来去流利,稍重按则觉脉搏力量减弱,无中空感觉。其形成机理;经实验研究证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或部位表浅时,均可出现浮脉。实验用适宜剂量的异丙基肾上腺素后,可以产生典型的浮脉图象。在临床上,素体健康者,正气盛,感外邪发热时,机体产生反应性心率加速,心输出量增加,同时因散热的需要,机体又产生调节性血管扩张,外周血管阻力下降而现浮而有力的浮脉象。这是发热的三个时相变化中出汗散热期的表现。
语释 太阳病的症状是头疼,后颈部感到僵硬,恶寒怕冷,脉浮。
解读 中医认为:太阳和卫分,都是指的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西医认为:机体阻挡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是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功能,非特异性宿主防御因子包括:正常菌群、遗传因子、自然抗体、完整的形态结构、正常分泌物、吞噬作用、NK细胞、非抗原特异性免疫应答、纤连蛋白、激素及营养等。当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时,机体出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称为急性期反应,其临床表现是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伤寒论》里称为太阳经证,温病学说称为卫分证,传染病学称为前驱期,现代感染病学称为感冒征候群。
这一组类似于感冒的非特异性征候群是所有外感热病(感染病)首先出现的,如果不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就称为太阳经病、卫分病、西医称为感冒,如果传变这一组非特异性征候群则称为太阳经证、卫分证、前驱期。其病理学基础是感染的急性期反应,也就是早期的应激反应。太阳经证、卫分证、感染病的前驱期是一个证态。许多感染病的轻型与前驱期的表现与感冒的临床表现相似,所以,许多感染病的前驱期、轻型很难与感冒相鉴别,即就是现代医学也很困难,而《伤寒论》提供了一些简单的方法.。

六经辨证简介

目录1拼音2英文参考3概述4太阳病5阳明病6少阳病7太阴病8少阴病9厥阴病10参考资料附:1古籍中的六经辨证 1拼音 liù jīng biàn zhèng

2英文参考*** yse and differentiate febrile diseas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theory of six pairs of channel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syndromedifferentiation of the six 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of six channels theory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概述 六经辨证为《伤寒论》的辨证方法[1][2]。指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病进行分析辨别,并用以指导临床治疗的辨证方法[3]。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1][2]。六经辨证是汉·张仲景在《黄帝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1][2]。六经彼此间是互相联系的,可以合病、并病、两感和互相传变,不能截然分开[1][2]。

4太阳病 太阳病是《伤寒论》六经病之一,包括经证和腑证[4]。多由外感风寒所致[4]。经病包括太阳中风与太阳伤寒,腑病包括太阳蓄水证和太阳蓄血证[4]。《尚论篇》卷一:“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伤寒指掌》卷一:“凡风寒初感,先入皮毛肌表,外症便有头痛,项强,身痛,腰痛,骨节烦疼,发热,恶寒,此皆太阳经之见症。如无汗而脉浮紧,此营卫俱强而表实也,用麻黄汤以发表,使营卫之邪,从皮毛而出,则诸症自除矣;如脉浮而弱,汗自出者,此营 *** 弱而表虚也,用桂枝汤以解肌,使营卫和,而邪自解矣。”《伤寒医诀串解·太阳篇》:“太阳为寒水之经,主一身之表。何谓太阳经证?曰头痛、项强、发热、恶寒是也。……何谓太阳腑证?曰表邪不去,必人于里,膀胱为表中之里也,有蓄水、蓄血之辨。”

太阳病:恶寒,发热,头项强痛,苔薄白,脉浮。

(1)太阳经证:①太阳中风证:太阳病,兼见汗出,恶风,脉浮缓等。②太阳伤寒证:太阳病,兼见无汗,身痛,脉浮紧等。

(2)太阳腑证:①蓄水证:太阳病未解,兼见烦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小便不利。②蓄血证:太阳病未解,兼见发狂或如狂,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治蓄血证应注意先解表邪,后攻逐瘀血。

5阳明病 阳明病为六经病之一[5]。《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胃家,泛指肠胃而言;实,是邪气实[5]。阳明病一般主里、热、实证[5]。辨证有经证、府证之分[5]。《伤寒贯珠集·阳明篇上》:“阳明则府病多于经病。以经邪不能久留,而府邪常聚而不行也……经病有传经、自受之不同,府病有宜下、宜清、宜温之各异。”阳明经证因无形的邪热盛于经,证见身大热,汗大出,大烦渴,脉洪大等[5]。治宜清热保津为主,常用白虎汤等方[5]。详见阳明经病条。阳明府证是有形的燥实热结于腑,证见潮热、谵语、腹满痛、不大便、脉沉实等[5]。治当攻下燥实,清除热结,常用三承气汤等方[5]。详见阳明腑病条。阳明病由于里热外蒸,故不恶寒而反恶热,是阳明病的发热特征[5]。在治疗上,因阳热亢盛,津液容易耗伤,故清、下二法,为阳明病的重要治法[5]。

阳明病: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数等。

①阳明经证: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洪大等。

②阳明腑证:日晡热甚,烦躁谵语,腹部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黄厚,脉沉实或滑数。

6少阳病 少阳病为六经病之一[6]。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6]。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6]。《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又“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鞕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注解伤寒论》卷三:“邪因正虚,自表之里,而结于胁下,与正分争,作往来寒热。”《伤寒微旨论·伤寒源篇》:“少阳受之,少阳主胆,故胸胁痛而耳聋。”《伤寒辨证》卷四:“邪在半表半里,则恶寒且热,故令寒热往来。少阳之脉行于两胁,故令胁痛。其经属于胆,胆汁上溢,故口苦。”《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本病多兼证[6]。若有太阳表证时可兼用汗法,如柴胡桂枝汤证;若有阳明里证时可兼用下法,如大柴胡汤证、柴胡加芒硝汤证等[6]。

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

三阳经辨证适用于急性热性病辨证,在临床上应注意有无兼证、合病、并病及坏病。

7太阴病 太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7]。多因三阳病传经入里,或寒邪直中,或内伤生冷所致[7]。其特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有腹痛等[7]。《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伤寒分经》卷三:“太阴为寒脏,其宜温之证为最多,非一方可尽,故曰,宜服四逆辈,则理中、真武、附子等汤,俱可随证用之矣。”《伤寒附翼·太阴方总论》:“其来由有三:有因表虚而风寒自外入者;有因下虚而寒湿自下上者;有因饮食生冷而寒邪由中发者。总不出于虚寒,法当温补以扶胃脘之阳,一理中而满痛吐利诸症悉平矣。”一说,太阴病有阴阳虚实之分。《伤寒贯珠集》卷六:“然太阴为病,不特传经如是,即直中亦如是,且不特伤寒如是,即杂病亦如是,但有属阴属阳,为盛为虚之分耳。”《伤寒医诀串解》卷四:“太阴为湿土,纯阴之脏也,从阴化者多,从阳化者少。病人太阴,何谓太阴之邪从阴化?《伤寒论》云:腹满,吐食,自利,不渴,手足自温,时腹自痛是也,宜理中丸、汤主之,不愈宜四逆辈。病人太阴之邪从阳化,《伤寒论》云:发汗后不解,腹痛,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是也。”从阳化,即指太阴病转为阳明病[7]。

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便溏或腹泻,口不渴,苔白滑,脉缓弱。

8少阴病 少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8]。多因邪传少阴,心肾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所致[8]。本病特征是脉微细,但欲寐,四肢逆冷,下利清谷,甚至汗出亡阳等[8]。《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注解伤寒论》卷六:“少阴为病,脉微细,为邪气传里深也。卫气行于阳则寤,行于阴则寐。邪传少阴,则气行于阴而不行于阳,故但欲寐。”《伤寒指掌》卷二:“少阴证,仲景以脉微细,但欲寐为主病。此指正气之虚,非示邪气之实也。……引衣蜷卧,下利清谷,腹痛吐泻,是少阴虚寒见证。”治宜温经回阳,如四逆汤等方[8]。其病可从三阳病传变而致,亦有因寒邪直中少阴引起[8]。少阴病如见阴虚火旺,为热伤肾阴证[8]。《伤寒溯源集·少阴热证》:“热邪内郁而心烦不得卧,致手足两少阴俱受病也,以黄连阿胶汤主之者,所以泻心家之烦热,益肾脏之真阴也。”

少阴病:精神萎靡,嗜睡,脉微细。

①少阴寒化证:少阴病兼见无热畏寒,手足厥冷,泻下清谷,小便清长,脉沉微。

②少阴热化证:少阴病兼见心烦不寐,下利口渴,咽痛或咽中生疮,小便短赤,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

9厥阴病 厥阴病为《伤寒论》六经病之一[9]。它是阴阳消长、邪正进退的重要关键,所以常出现寒热错杂的证候[9]。主要有上热下寒与厥热胜复两类情况[9]。上热下寒者,症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下利及吐蛔等,治宜清上温下[9]厥热胜复者,可预测病情的进退,厥多热少为病进,厥少热多为病退,故其治法当以扶阳抑阴为主[9]。阳虚寒厥,见脉微恶寒,手足厥冷者,治宜回阳救逆;血虚寒厥,见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治宜养血和营、通阳散寒[9]。阳气内郁,以致手足厥逆,心下痞塞,胸胁苦满,或腹中痛,脉弦有力者,治宜疏肝泄热退厥[9]。

厥阴病:口渴不止,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或食则吐蛔,四肢厥冷或与发热交错出现。

厥阴病有厥逆证时,应辨清寒厥(寒甚而厥)、热厥(热深而厥)、蛔厥(蛔虫内扰)、脏厥(真阳衰脱)等。厥阴病还可有吐利证。

中医之六经辩证

《伤寒论》的内容很丰富,共计398条和113方。它的主要篇章的编次也很具特色

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篇,这也引起了后人的无尽想象和发挥。

目前,我们倾向于把这“六经”认为是一种辨证的方法体系,称之为“六经辨证”。

如果说,六经辨证是仲景学说的精髓,那是绝对不过分的。当然,所谓六经辨证,其实是张仲景所建立的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的临床诊疗理论体系的一个载体。

一、太阳病

太阳病篇主要论述太阳表寒虚实证治,它以恶寒、发热、头项背腰强痛、脉浮为主症。无汗而喘、脉紧者,属太阳经表寒实证,宜用麻黄汤以峻汗逐邪,开表宣肺;汗出而脉缓虚弱者,属太阳经表寒虚证,宜用桂枝汤,以缓汗养正,调和营卫。这是太阳经证。

若太阳表寒由经入腑,以致膀胱气化被阻,水蓄不行,而见小腹胀满、小便不利等症者,宜用五苓散,以通阳化气利水。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 血蓄不行,而现少腹硬满,小便自利等症者,宜用桃核承气汤,以攻下瘀血,甚至可用抵当汤。这是太阳腑证。

在太阳经表寒虚实证中,不仅有头项、背、腰强痛的太阳经脉的病象,还有恶寒、发热、无汗或汗出不透,通身肢节疼痛等寒邪束表、卫阳郁遏的病象,并多伴有咳喘等肺失宣降表现。如:麻黄汤所主治的表寒实证的咳喘;桂枝加厚朴、杏仁所主治的表寒虚证的咳喘;小青龙汤所主治的表寒里饮的咳喘;麻杏甘石汤所主治的表热迫肺的咳喘等。这是因为太阳主皮肤而统卫气,肺主气,属卫而外合皮毛,太阳、卫分和上焦肺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病在太阳,势必牵连肺卫的缘故。

太阳病篇虽以论述太阳伤寒证治为主,但也提到“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只是未出方治而已。可见《伤寒论》详于寒而略于温。这也为后世温病学说的源头。不过这里的所谓“温病”,也是属于广义的伤寒。《伤寒论》讲述的就是广义的伤寒,当然也包括“温病”。后世叶薛吴王,另立温病学派,一时间似有与仲景学说分庭抗礼之势。然而归根结底,寒亦伤寒,温亦伤寒,寒温还是一体的。

太阳病是《伤寒论》条文最多、篇幅最大,几乎占了全部条文的一半。其中以太阳风寒本证及其兼证的麻、桂两大法为主,包括麻黄汤法及其加减法,桂枝汤法及其加减法,并详述其由表入里而遍涉各经的变证治法。在其兼变证治的论述中,不仅备载了太阳病涉各经的理、法、方、药,而且显示了太阳病实则多传阳明、虚则多传少阴的传变规律。我认为,古人著书立说,限于篇幅,往往有所详略,举一而反三。仲景特以太阳病为例,详述辨证论治之方法,其他各经,三阴三阳,皆可类推。因此,太阳病篇是学习研究《伤寒论》的重点所在。

二、阳明病

阳明病篇主要论述阳明里热虚实证治。阳明病的主症:但热不寒,大热、大汗、大烦、大渴、脉洪大。其脉洪大而充实有力的,属阳明经实热证,宜用白虎汤,以清热救津;脉洪大而空虚无力的,属阳明经虚热证,宜用白虎加人参汤,以清热生津益气。

由于阳明经脉起于鼻中,上抵额颅,络目挟鼻而布于面,故多伴有头额、眉心连目眶胀痛、面赤、目赤、鼻干等症。若阳明里热由经入腑,阳 明腑中燥热结实,而现腹胀满痛、拒按、不大便、脉实等症者,属阳明腑实热证,宜用大、小承气、调胃承气之类。若因阳明热极而现手足厥冷脉滑等热厥证者,仍应随宜采用白虎、承气以清下其实热。若因阳明里热下迫而现热利不止者,则宜用葛根芩连汤以清热止利。若因阳明腑热日久,灼伤太阴阴液,而成脾约之证,则宜用麻子仁丸,以润下之。

值得注意的是,阳明病虽以论述伤寒化热入里的里热证治为主,但也有里寒证治,如所谓“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即是一例。

三、少阳病

少阳病篇主要论述少阳半表半里寒热虚实证治。少阳病的主症:往来寒热,胸胁满痛,喜呕,口苦,咽干,目眩,耳聋,头角掣痛,脉浮弦。这是由于少阳胆经起于目锐眦,入耳中,抵头角,布胁肋,故呈现上述少阳经腑之气不舒的表现,宜用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症无虚象,则方中去人参。

少阳病在半表半里,治法本禁汗下,但如少阳病兼太阳表寒或阳明里热者,又可用柴胡桂枝汤,和、汗兼用;或大柴胡汤,和、下兼施。

若属少阳胆腑里热炽盛,而现胁痛、口苦、咽干、目眩、脉弦数等症者,宜用黄芩汤以清解之。

四、太阴病

太阴病篇主要论述太阴脾脏虚寒证治。太阴病主症:但寒不热,吐利不渴,腹满时痛,脉沉迟缓。宜用理中汤,温补脾阳,以化里寒。由于脾为湿土,脾脏阳虚,必生内湿,故太阴脾脏虚寒证,必有内湿为患,而其主方理中汤既能温中祛寒,也能健脾燥湿。

若见太阴里寒而兼太阳表寒,形成表里俱寒证者,则用桂枝人参汤,即理中汤加桂枝,以温中为主,兼解表。

由于太阴脾为湿土,而阳明胃为燥土,故太阴脾病,多见里虚寒湿证;而阳明胃病,多见里实燥热证。且因脾胃同处中焦,相为表里,关系极为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互相转化。临床上,既可由阳明胃里实燥热证转化为太阴脾里虚寒湿证,也可由太阴脾里虚寒湿证转化为阳明胃里实燥热证。因此有“实则阳明,虚则太阴”的说法。治法上,应加以相应调整。

伤寒邪入少阴,损伤心肾阳气,多见亡阳虚寒脱证,由于心火乃命火之焰,肾阳为人身阳气之根本,故少阴阳虚,以肾为主。因为少阴伤寒,动摇了人身阳气之根本,故生命极其危殆。前人有云,“少阴病是生死关”,此之谓也。

若因少阴里虚寒极,以致阴盛格阳,而现身大热,反欲得衣,脉浮大而按之虚空,或其人面色赤,身反不恶寒,手足厥冷,脉微欲绝等,宜用通脉四逆汤,以通脉回阳。或加猪胆、人尿,以反佐之。

少阴病篇虽以论述寒化证为主,但也有例外。如患者心中烦而不得卧,是心火亢上、肾水亏下,寒从热化,则宜用黄连阿胶汤,以泻心火而补肾水。另一种情况是,心移热于小肠,肾移热于膀胱,出现烦渴不眠,小便不利,甚至溺血者,宜用猪苓汤,以育阴、清热、利水。

由于少阴和太阳相表里,关系密切,在一定的病理条件下,也可互相转化。太阳病可转化为少阴病,少阴病也可转化为太阳病。因此前人也有“实则太阳,虚则少阴”之说。

六、厥阴病

厥阴病篇主要论述厥阴经脏虚寒证治。厥阴经寒,而出现但寒不热,手足厥冷,脉细欲绝等症者,宜用当归四逆汤,以温通血脉;若厥阴经寒而兼脏寒,即所谓当归四逆汤证而“内有久寒者”(如肝寒犯胃的脘腹冷痛症),则宜用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以双解其经、脏之寒。

若厥阴肝脏虚寒收引其经脉,而不热、头痛喜按喜温、干呕吐涎沫、脉沉弦迟等症者,则宜用吴茱萸汤,温补肝阳以化里寒。若因厥阴肝寒而现少腹痛引入阴筋者,则宜用吴茱萸汤合四逆汤,以两温肝肾。因为肝肾同源,病至少腹痛引入阴筋,即为“缩阴”危证,此时不仅肝脏虚寒,肾阳亦必不振,故治疗时应兼顾肝肾,暖肝温肾,才能转危为安。

厥阴病热利证,虽因湿热邪踞大肠,实与肝火失疏有关,故下痢里急后重,宜用白头翁汤,以清解湿热,疏泄肝气。后世治痢,注重调肝,其理也发源于此。

厥阴病还可见上热下寒所致的蛔厥证,其病机重点在于下寒,故宜用乌梅丸,以温脏安蛔。

由于厥阴肝和少阳胆相为表里,关系极其密切,故其为病,常互相牵连,在一定条件下还可能互相转化。如,少阳病,兼见心烦、惊悸、谵语等症,用柴胡加龙牡汤,属少阳病邪陷厥阴之证;厥阴病,呕而发热,用小柴胡汤,则为厥阴病转出少阳之证。所以,这也叫做“实则少阳,虚则厥阴”。

传播健康、传递爱。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