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脉象,几千年来一直以自然界一些现象来比喻、描述医生指下切脉的感觉;亦曾有人用模式图示意各种不同脉象的变化,以便使初学者心领神会。新中国成立后,许多医家、学者,不病足于这种朴素唯物的认识法,恒思借用现代科学与仪器对脉诊进行探讨,将脉象描记成脉图,客观地展现出来;并从数、理学等方面进行分析、测算各种不同脉象的数值,以资鉴别。
描记脉象图的实验研究,始于本世纪50年代初,当时有人曾采用不换能的机械杠杆式脉搏描记仪,但因其灵敏度较低,未能推广。60年代,采用换能拾振器,通过电子放大电路,用心电仪或生理记录仪等进行示波和描记脉图,然后再进行脉图分析。70年代,有光电容积式,压电元件式,空气压力式,电阻抗式,超声多普勒式等多种仪器描记脉搏波形。换能器有固态和液态两类,描记仪器的性能可反映血管压力、血管容积和血流速度。80年代,运用电子计算机对脉图信息自动提取分析,并可用微波多普勒测量动脉壁随压力脉搏渡的搏动。通过微处理器的软件处理,输出脉率、起始点至主渡的时间、起始点至重搏波的时间等获取信息。1984年于上海鉴定通过脉象信息计算机处理系统的第一阶段工程(脉搏波信号的预处理,特征值的提取,脉象初步识别,脉搏波的频谱图等)。经软件处理,可系统输出脉率、脉图收缩及舒张期面积、总面积、十个通用特征值和二十多个扩充特征值。并可初步识别平脉、迟脉、疾脉、弦脉和滑脉等。同时利用计算机对脉图进行频谱分析。
传统中医诊疗过程中四诊必不可少,在往期的文章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脉象?在针灸治疗中的重要作用,那当我们面对不同脉象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针刺方法呢?
在《内径》中有这么一段话,黄帝日:?病之六变者,刺之奈何?岐伯答曰:诸急者多寒;缓者多热。大者多气少血;小者血气皆少;滑者阳气盛,微有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
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刺大者,微泻其气,无出其血。刺滑者,疾发针而慢纳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必先按而循之,已发针,疾按其痏,无令其血出以和其脉。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也?。?
上段中的?六变?指脏腑疾病在脉象上表现出六种变化,即缓、急、大、小、滑、涩。急者,弦紧的脉象。
《类经?脉色类?脏脉六变病刺不同》注:?急者,弦紧之谓。?《灵枢集注》张志聪注:?寒气收劲,故脉急。缓者,缓纵的脉象。
《类经,脉色类?脏脉六变病刺不同》注:?缓者,纵缓之状,非后世迟缓之谓。?大者,浮大的脉象。《类经,脉色类?脏脉六变病刺不同》注:?大为阳有余,阳盛则阴衰,故多气少血。?滑者,滑脉。《类经,脉色类?脏脉六变病刺不同》注:?滑脉为阳,气血实也。?
《灵枢集注》张志聪注:?阳气盛而微有热,则脉行滑利。涩者多血少气,涩脉,一般反映血少精伤或气滞血瘀。历代注家对此经文提法存疑。《类经?脉色类?脏脉六变病刺不同》注:?涩为气滞,为血少,气血俱虚?。
何谓脉图
脉图虽与脉象有相关性,但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相比以明其义。脉象有浮、沉、迟、数、滑、涩、长、短等32种,脉图则难计其数。脉诊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又分浮、中、沉(或称举、按、寻)三候,左右手共得六部十八候;每候各显某种脉象,构成各种各样的立体组合,即所谓脉图。简言之,脉图即六部脉浮、中、沉所现诸脉象之立体组合式。脉象是构成脉图的素材,脉图则是脉象组合的总体景观。脉象是各种脉体的形象体、规范化描述,脉图则是各种证型之客观化、程式化体现。以脉象来描述并组成脉图,由脉图而辨证且引出的方。每部脉皆有脉象,必六部方成脉图。
“人迎”脉和“气口”脉在脉图中占有非常特殊的地位。人迎脉在左寸之偏内侧,气口脉在右寸之偏内侧。人迎候六淫之侵,气口察七情之伤。二者像分水岭一样把外感和内伤区别开来。故经云:“关前一分,人命之主;左为人迎,右为气口。”
在“望、闻、问、切”的四诊领域中,中医非常重视“切脉”,即脉诊,这种无损伤性检诊方法,确实是可靠和有神奇效果的传统医技,但是,脉象千变万化,因病而异,形成脉象的因素复杂,要想切实可行的实现脉诊的客观化研究 ,必须有一台相应这种利用计算机研究的现代化的系统性的科学仪器。这种仪器既能体现出中医脉诊的精髓,又不拘泥于古训。这种仪器以计算机软件为主体 ,充分体现易经思想 ,即在变化脉象中,随时将这种象完成数的转化,以便更准掌握病与非病的界线。这种象数的转换,也有利于对脉象的分析、研究与诊断。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