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口唇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和颜色,这些不同的变化,可以反映出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的疾病,即所说的“唇诊”。中医唇诊是通过观察唇神、口唇的色泽和形态,闻口中气味,询问是否有口渴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唇诊是望诊的一部分,其内容主要表现在唇质唇态和唇色两部分。
嘴唇颜色改变
正常人的嘴唇颜色红润而有光泽,干湿适度而有弹性,一旦身体有问题,嘴唇颜色就会改变。所以早上起床不妨照照镜子,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看看是否有以下几种情况:
嘴唇为淡白色:提示身体里气血相对匮乏,无法充盈嘴唇显示出红润明亮的颜色。多见于失血过多,乏力困倦,或妇女带下、崩漏。防治方法:加强摄入营养价值比较高的食物,如鸡蛋、牛奶、鱼肉、牛肉等,拒绝挑食、节食;每天适度嚼服红枣和带红色内皮的花生;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不要熬夜。
嘴唇为青黑(紫)色:提示身体里有明显的气滞血瘀状况存在,因为正常速度流动的血液是不会呈现这种颜色的。多见于胸闷、嗳气、胸部偶有刺痛、寒症、痛症等,易罹患急性病,特别是血管性病变,如血管栓塞、中风等急暴之症。防治方法:老陈醋除了促进肠道蠕动、降低血脂的作用以外,还有柔和的活血化瘀和改善心情的作用,建议每天吃饭的时候加1~2汤匙老陈醋,可以改善青黑色的嘴唇颜色;如果有吸烟的爱好,建议减少吸烟量;多做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增加运动量。
嘴唇颜色为深红色或紫红色:提示身体里因能量过剩而产生火,而且颜色越深越向着深红色发展,代表体内火越大。多因血热之故,症见热气上冲、眩晕、烦躁或头疼、头晕、牙痛、便秘等。防治方法:减少辛辣食物、糖类、鸡肉、羊肉的摄入,因为这些热性食物会让体内产生更多热量,使体内火气更旺,嘴唇颜色更深。除此以外,玄参30g,生地30g,麦冬30g,肉桂2g,这个方子是古代的名方増液汤,对于以上不适有明显的缓解。可以在清理人体“火”的同时补足阴液,让我们不再是干柴、不再见火就着。
嘴唇周围的皮肤泛起一圈黑色:提示身体里还是有比较明显的湿气存在,同时多少也意味着肾气和脾气开始有亏应现象出现。常见不适有食欲下降、消化较差、下肢沉重感、小便多。防治方法:尽量避免各种甜食、油炸、黏腻、生冷等食品,因为它们能够让你的身体里产生更多的湿气。饭后一定不要急于卧倒或者睡觉,这会直接导致体内因食物的运输迟缓而产生湿气。肾经和胃脉都起源在脚上,双脚就相当于植物的根一样重要,试着每天用热水泡一下脚,把热直接从你的“根”补充到相联系的脏器。
唇质唇态的改变
正常人的嘴唇,柔软均匀,滑润充满光泽。一旦身体有问题,唇质唇态就会发生变化,一起看看你是否遇到过以下几种情况:
唇屑:嘴唇上生长皮屑,如甲鱼翻起,嘴唇皮肤有绷紧发痒等不适感,撕揭的时候疼痛出血,老屑脱落,新屑复生绵绵难愈。多见于风燥之邪干扰上焦,导致津液不能濡养嘴唇而脱屑。
唇茧:上下嘴唇紧绷,张口困难,饮食说话都受限制。多见于心脾积热,液聚化为痰火所致。
唇缩:上下嘴唇收缩露齿,嘴唇皮肤骤然缩短,或者两唇日渐缩短,唇部肌肉显示枯萎之象。骤然缩短的症多属实,两唇日渐缩短、枯萎的,症多属虚,实者多数因为中风闭症,或痰闭,或中暑,虚症多数因为寒邪侵袭,或因惊厥癫痫,或脾肾元气衰微,皆能导致唇缩。
唇疮:上唇生疮,唇质皱厚,颜色发紫,多见于心肺火郁;下唇生疮,唇质粗糙,颜色发乌,多见于脾经蕴热;如果嘴唇四周生疮,多半是肥甘厚味之邪火蕴积肠胃。脾与全身肌肉关系密切,嘴唇是肌肉组织,口唇的色泽与脾的功能有密切联系。脾主人体饮食的消化吸收,脾气健运,功能正常,则消化吸收、营养物质的分布就正常,肌肉丰满壮实,口唇红润。若脾气虚,肌肉就消瘦或萎废,唇色浅淡甚至萎黄无华,所以健脾是防止嘴唇干裂的关键。食补菜单多吃蔬菜水果,女性可以将山药、麦冬(各9g)一起煮水,煮好后加入蜂蜜内服。山药有健脾、除湿、补气、益肺、固肾、益精的功效,麦冬可以养阴生津,蜂蜜有润燥的作用。
从中医的角度解释,嘴唇干裂生疮等问题可能是因为体内贫血或者肺虚而引起,建议补血,或用麦门冬、贝母等中药材进补润肺。此外,在干燥的季节用舌头舔嘴唇会造成两个问题。一是会造成唇角发炎。当用舌头舔嘴唇时,会在唇部留下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能够帮助消化的酶,其中有两种酶,一种叫淀粉酶,另外一种叫麦芽糖酶,均可引起唇角发炎,这是因为在唇边残留的这两种酶等于在“消化皮肤”。舔嘴唇造成的另外一个后果是较为常见的刺激性皮炎,也是唾液惹的祸。当用舌头舔嘴唇时,所带来的水分会蒸发,而蒸发时,又带走了唇部本来就比较紧张的水分,使得嘴唇更感干燥。不过这种“湿疹”不是“湿”的,而是“干”的,会使嘴角的皮肤变得粗糙起来,出现与周围皮肤不一样的颜色。
不管如何,平时多喝水、保持饮食均衡,则是保持嘴唇湿润有光泽的最简单有效的方式。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
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搏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因为疾病经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象也是多样的。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脉学理论。一般常见的脉象,就有28种之多,此外还有病情危险时才能看到的怪脉等等。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做出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当然,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临床中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就是“四诊合参”。此外,由于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疾病的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相同的,这需要医生依靠经验判断,分清真假,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