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望四肢外形
四肢肌肉萎缩、枯瘦如柴,常见于痿证、鹤膝风等,多由脾胃虚弱或气血亏虚而致。
肢体软弱无力,甚至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地。常因肺热伤津,或湿热侵袭,或脾胃虚弱,或肝肾亏虚;或瘀血阻滞,导致筋脉弛缓不用。
关节肿大变形,屈伸不利,伴有疼痛、重着,为痹证。由风寒湿邪闭阻经络或风湿郁久化热所致。若腿胫消瘦,但见膝关节肿大,形如鹤膝,皮色不变者,谓之“鹤膝风”,多为寒湿久留,气血亏虚所致。
肘关节伸直时,上臂与前臂之间的外翻角大于5~15度,为“肘外翻”,小于5~15度,为“肘内翻”。 直立位两足并拢时,膝关节不能靠拢,且向外弓出,以致两腿呈“O”形,称为“膝内翻”或“O”形腿或“罗圈腿”。
直立位两膝靠拢时,两小腿斜向外方,踝关节不能靠拢,两下肢呈“X”形,称为“膝外翻”或“X”形腿。
踝关节呈固定型内收位,称“足内翻”,呈固定外展位,称“足外翻”。肘、膝关节内外翻或踝关节内翻,皆为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肾气不充、发育不良所致。
小腿青筋怒张,形似蚯蚓,称为“下肢青筋暴露”。多因寒湿侵袭,络脉瘀阻所致。
肢体肿胀,按之压痕,是全身水肿的一部分。见于水肿病。为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湿停留所致。
上肢或下肢不等长,两侧有明显长短,见于先天不足或生长发育期间,邪热伤津或气血不足,以致肢体失养、骨骼发育异常,或由筋脉挛缩引起或外伤断肢所致。
2.望四肢动态
四肢拘急,即筋脉拘紧挛急,曲伸不利的症状。多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经气不利或精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四肢强直,即四肢筋肉强硬伸直而不能屈曲,或四肢关节僵硬,不能屈曲,见于破伤风、痫病、中毒等。多因外邪阻络或肝风内动所致。
四肢抽搐,即四肢不自主地频频伸缩,抽动不已,为风动之象,见于破伤风、惊风、痫病、中毒等。
四肢震颤,即手或下肢颤抖或动摇不定,不能自主。多因阴血亏虚筋脉失养或饮酒过度所致,也可为动风先兆。
手足蠕动,即为手足掣动迟缓,类似虫行。多为脾胃气虚,或阴虚动风所致。
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即重证昏迷病人伸手抚摸衣被、床沿,或伸手悬空,手指时分时合,如理线状,为失神之象。
肢体瘫痪,即肢体不能随意活动。根据瘫痪的部位不同,有偏瘫、截瘫的区别。偏瘫为一侧肢体不能随意活动,多见于中风后遗症。截瘫为脊髓横断损伤,其所支配的平面以下部分的肢体瘫痪,多由外伤或痰瘀阻滞经脉、筋脉失养所致。根据肌肉的张力情况,有硬瘫与软瘫的不同,硬瘫肢体强直而不能随意活动,为经气阻滞不通;软瘫肌肉萎软而不能随意活动,因筋脉失养、弛缓不用所致。
提起“望手诊病”,一部分人从形式上很自然地就将其与“看相算命”联系起来,其实两者之间无论是目的还是方法,均完全不同。后者是通过观察外貌或外观来判断事物的本质和好坏优劣,这层意义上的“相学”则是中西医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前者则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诊断疾病的方法。
早在《黄帝内经》就记载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意思是说,通过观察人的外在表现,就可以知道哪个脏腑有病,并可进一步判断患的是什么病,这是因为人体脏腑气血发生变化,必然会反映到身体表面。手诊亦不例外。手诊,是医生运用自己的感官(视觉、触觉等)而不借助其他辅助器械,对手上的征象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人体 健康 状况并可得出中医辨证或西医诊病结论的一种诊断方法。
人类认识自然,80%以上的信息由视觉获得,无论西医学的“视、触、叩、听、嗅”,还是中医学的“望、闻、问、切”,其“视”“望”均排第一位。即使是使用现代化仪器检查,大多数也是通过适当的手段转换为视觉可及的范围内以辅助诊断。因此,现在所指的手诊,主要是指对手部的望诊。
经过多年的临床观察,创立了气色形态手诊法,这是一种医生运用正常视觉,对患者一侧或双侧手的气、色、形态进行系统、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对方的 健康 状况的特殊诊疗方法。该方法结合了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相关知识,具有独特的诊断方法和系统的辨证认知理论。气色形态手诊法具有观察简单直观、无损伤、经济实用及超前诊断等特点。知道了这么多优势,那到底应该如何收集手掌的信息呢?一般通过两个方面即“位”和“相”,它们之间有先后顺序。“位”就是位置,内脏在手上的反射区,找清位置以后,再看“相”。所谓“相”就是位置上颜色的变化。
我们特选过敏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及肺结核这4种疾病的手诊征象进行说明。
支气管炎
【手诊反射区】气管、支气管的手诊部位,在手掌无名指与小拇指的分界线上,感情线的上方段,呈一条线状。
【典型症状】急性支气管炎是病毒及细菌感染,或物理、化学刺激所引起的气管和支气管的急性炎症,表现为咳嗽、伴胸骨后疼痛等症状。慢性支气管炎发病时一般患者症状不重,主要有咳嗽、咳痰等症状,尤以清晨明显。痰呈白色黏液泡沫状,黏稠,不易被咳出。
【具体病症的手诊征象】急性支气管炎:在气管、支气管手诊部位有浮的、较浅的白色斑点,颜色较淡,呈疏散状态。症状较重者在其气管、支气管手诊部位,可有斑点浓白、发亮、红白相间、偏红或潮红的手诊征象。急性支气管炎的手征,往往与鼻、咽部的浮浅的白色斑点同时出现。慢性支气管炎:在气管、支气管手诊部位的皮肤纹理增粗、增厚、变黄,有暗棕色的、凸起的斑点,且凸起的区域相对较大,有时甚至是整个支气管区凸起。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在上述手诊征象上,间有花白或潮红的颜色,但不太重,易被黄色盖住。
【检查项目】气管、支气管手诊部位有炎症征象的人,应去医院做血常规及胸部x线透视等检查。
咽喉炎
【手诊反射区】咽、喉的手诊部位在中指竖直平分线与手掌感情线的交点处偏上。
【典型症状】咽炎、喉炎常同时发病,患者主要有咽喉部发干、发痒、有异物感及疼痛等症状。
【具体病症的手诊征象】急性咽炎、喉炎患者的咽喉手诊部位有白色或花白的斑点,比较浮且散;慢性咽炎、喉炎患者的咽喉部手诊部位有凸起的黄色或暗红色的斑点;慢性咽喉炎急性发作,患者的咽喉手诊部位在黄色中间又间有白色或红色的斑点。
过敏性鼻炎
【手诊反射区】鼻的手诊部位,在中指及手掌交界线中点的略下方。
【典型症状】过敏性鼻炎是鼻部变态反应性炎症。患者因接触致敏原而突然发病,并可很快恢复正常。其典型症状有鼻痒、打喷嚏、流清涕及鼻塞等。
【具体病症的手诊征象】过敏性鼻炎的手征为在鼻的手诊部位有青色的斑点。季节性过敏性鼻炎在青的颜色之上,有白或红的点;常年性过敏性鼻炎则青色偏暗。
肺结核
【手诊反射区】肺的手诊部位在气管、支气管手诊部位的两侧,即无名指与小指分界线的两侧,感情线上方的区域。
【典型症状】肺结核早期或病变轻微者一般常无症状,病变活动性大或破坏严重者,主要有发热、盗汗、疲乏、食欲不振、咳痰、胸痛等症状。
【具体病症的手诊征象】患者肺的手诊部位有一个或数个白色的、边缘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斑点,一般为肺结核早期;斑点呈灰色或红白色,一般为结核活动期;气色斑点中如有一灰色的圆形区域,则预示结核已形成空洞;有陈旧的、橘黄色、老茧似的,圆形或椭圆形凸起,则预示为结核钙化点。
【检查项目】肺的手诊部位有肺结核手诊征象的人,应去医院做痰、血常规、血沉、旧结核菌素试验、胸部X线等检查。需要说的是,望手诊病仅是望诊的一部分,若能进行中医辨证,则要结合望诊的其他内容及“闻”“问”“切”等内容,做到四诊合参,则准确率会更高。
中医诊病,主要有望、闻、问、切四种方法,简称为“四诊”。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从五官四肢体表各个方面反映出来。所以,通过望、闻、问、切这四种诊断方法,诊察疾病表现在各个方面的症状,就可以了解疾病的病因、性质和它的内在联系,从而为进一步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望诊,就是医生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认识到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内在脏腑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产生了病变,就必然反映到体表。因此,通过望诊可以了解机体内部的病变。医生一开始接触病人,看到病人的病情虽然重,但是如果病人精神很好,说明病人正气还旺盛,治疗起来效果必然较好;相反,病情看来不太重,但是精神已经萎靡不振,这就说明正气已经衰退,治疗效果可能就不如前者好。面部的不同色泽可以反映不同脏腑的病变。青、红、黄、白、黑五色,相应地配合肝、心、脾、肺、肾五脏。如出现脸色发青,可能是肝脏的病变;脸色发黄,可能是脾胃的病变。从人的形态,也可以看出病情变化。肥胖的人,容易出现阳气不足和“痰湿”停留的症状;消瘦的人,容易出现阴血不足和阳盛火旺的症状。
中医望诊中最有特色的是“舌诊”,“舌诊”包括看舌质和舌苔。舌质,指的是舌的本体;而舌苔是舌质表面覆盖着的苔垢。看舌质可以了解正气的盛衰,看舌苔可以知道邪气的深浅;正常人舌面上有一层薄白的苔,叫舌苔。如果外来的邪气侵入人体,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苔就要变厚。舌面光滑如镜,那是因为正气太虚的缘故。舌苔之所以能反映疾病,是因为它通过“胃气”与五脏六腑发生密切的关系,“胃气”就是脾胃的功能状态,它的生理和病理状态对于其他各脏的活动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中医对舌象的观察,包括观察舌质的颜色、舌苔的颜色和厚薄,以及舌体的形态等。在临床中,由于舌象能比较准确地反映机体的生理病理状况,所以有人认为舌象是人体生理和病理状况的一面镜子。
闻诊,就是医生用耳朵来听病人的语言声息,用鼻子来嗅病人身上或者排泄物、分泌物的气味。这些对辨别病情的状态也很有价值。
问诊,它在中医临床上是很重要的。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过去得过什么病,患者病痛的部位,以及生活习惯、饮食嗜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都要通过询问病人或家属才能了解。古代医生为了强调“问诊”的重要和概括“问诊”的主要内容,还编了一首“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说明,中医看病,问诊是非常重要的。
切诊的“切”是用手触摸病人身体的意思。医生用手指在病人身上的一定部位进行触摸或者按压以了解病情的变化,它包括切脉和按诊两个部分。按诊就是医生手按病人的胸腹和触摸病人其它部位的诊法。切脉,平常又叫“摸脉”。全身的脉络在人体内是一个密闭的管道系统,它四通八达,像网一样密布全身。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在脉管里循环周身。所以,只要人体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病变,就会影响气血的变化而从脉搏上显示出来,中医摸脉能诊病,道理就在这里。
中医切脉的方法有两种,一种叫遍诊法,就是触模全身各处特定部位的动脉;另一种也是中医经常采用的,即寸口脉法。“寸口”在手腕后的挠动脉表浅部位,如果手指轻轻地摸着皮肤,就感到脉搏在跳动,好像木块漂在水面上一样,这叫浮脉。见到这种脉,一般是比较轻浅的外感病。如果重按才感到脉搏在跳动,这叫沉脉,一般是内在脏腑的病变。正常成年人的脉搏一般在每分钟70次左右,略微慢一点和快一点都不能算病态。如果成年人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这是“数脉”,就得考虑是“热证”;脉搏每分钟不足60次,这是“迟脉”,就要考虑是“寒证”。浮沉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部位,迟数的脉象可以辨别疾病的性质。要辨别疾病的虚实,可以从脉搏是否有力来区分,比如实证的脉就有力,虚证的脉就无力。因为疾病经常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所以脉象也是多样的。祖国医学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总结了丰富的脉学理论。一般常见的脉象,就有28种之多,此外还有病情危险时才能看到的怪脉等等。
望、闻、问、切四诊在观察疾病做出诊断的过程中,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有人说中医看病,只是看看舌苔摸摸脉,这种说法很不全面,因为它把中医的四诊割裂开了。当然,舌诊、脉诊在中医诊断学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但是中医的望、闻、问、切四种诊法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临床中必须把它们结合起来,这里说的就是“四诊合参”。此外,由于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很多时候疾病的本质和表现出来的现象是不相同的,这需要医生依靠经验判断,分清真假,认识到疾病的本质。
·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