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便的形成,是由饮食入胃,经胃的腐熟,脾的运化与肝的疏泄,然后下降于小肠,在小肠泌别清浊的作用下,其中的浊者成为渣滓进入大肠,经大肠的燥化和传导作用,通过肛门排出体外而为粪便。如《医学正传·医学或问》说:“水谷入胃,其浊者为渣滓,下出幽门,达大小肠而为粪,以出于谷道……”正常粪便中因含有蛋白质分解产物一—靛基质及粪臭素等而有臭味,一般肉食者味重,素食者味轻。若临床粪便出现有过度及特殊的臭味,则为病态。
①大便恶臭
【闻诊】大便恶臭,常伴有腹痛、脉数等。
【临床意义】此为大肠湿热下注所致或为阿米巴痢疾。常由外感湿热或暑湿内蕴日久,湿热下迫大肠而致。
【治法】大肠湿热下注者,治宜清泻大肠湿热,方用葛根黄芩黄连汤;阿米巴痢疾者,应根据临床具体病证,选用相应的治法方药。
②大便腥臭
【闻诊】大便泄泻,其气腥臭。
【临床意义】此有虚实之分,虚证多为脾胃虚寒而致,常为久病损伤脾胃之阳或素体脾胃阳虚所致;实证常为寒湿困脾所致,多由外感寒湿,侵袭肠胃,或过食生冷,寒湿内生,脾阳受困所为。
【治法】脾胃虚寒者,治宜温阳健脾,方用附子理中汤;寒湿困脾者,治宜利湿怯寒,方用蕾香正气散加减。
③大便秽臭
【闻诊】大便酸腐秽臭,或如败卵。
【临床意义】多为食积日久化热,脾胃受损的食滞证,常为食物不洁或饮食不节所致。
【治法】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④大便馊
【闻诊】大便不爽,其味酸馊。
【临床意义】此为食积的早期,尚未化热,多为饮食不节或食物不洁所致。
【治法】宜消食导滞,方用保和丸加减。
●臭氧的危害 低浓度的臭氧可消毒,但超标的臭氧则是个无形杀手! ▲ 它强烈刺激人的呼吸道,造成咽喉肿痛、胸闷咳嗽、引发支气管炎 和肺气肿; ▲ 臭氧会造成人的神经中毒,头晕头痛、视力下降、记忆力衰退; ▲ 臭氧会对人体皮肤中的维生素E起到破坏作用,致使人的皮肤起皱、 出现黑斑; ▲ 臭氧还会破坏人体的免疫机能,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病变,加速衰老, 致使孕妇生畸形儿; ▲ 而复印机墨粉发热产生的臭氧及有机废气更是一种强致癌物质,它会引发各类癌症和心血管疾病。 因此,臭氧和有机废气所造成的危害必须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臭氧简介 臭氧又名三原子氧,俗称“福氧、超氧、活氧”,分子式是 O3 。臭氧在常温常压下,呈淡蓝色的气体,伴有一种自然清新味道,臭氧的稳定性极差,在常温下可自行分解为氧气,因此臭氧不能贮存,一般现场生产,立即使用。臭氧是目前已知的一种广谱、高效、快速、安全、无二次污染的杀菌气体,可杀灭细菌芽胞、病毒、真菌等,并可破坏肉杆菌毒素。可杀灭附在水果、蔬菜、肉类等食物上的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黄曲莓菌、镰刀菌、冰岛青霉菌、黑色变种芽胞、自然菌、淋球菌等,也可杀死甲、乙肝等传染病毒,还可以去除果蔬残留农药及洗涤用品残留物的毒性。其杀菌的机理是作用于细菌的细胞膜,使细胞膜构成受到损坏,导致新陈代谢的障碍抑制其生长,直至死亡;其杀灭病毒的机理是通过直接破坏其核糖核酸或脱氧核糖核酸来完成。其降解农药的机理是通过直接破坏其化学键来实现。臭氧能杀死病毒细菌,而健康细胞具有强大的平衡系统,因而臭氧对健康细胞无害。 ●臭氧主要功能 1 、食物净化: 由表及里的降解果蔬、粮食中残留的化肥、农药等有毒物质,清除肉、蛋中的抗生素、化学添加剂、激素等有害物质,杀灭海鲜中容易引起中毒的嗜盐性菌,把住病从口入关。 2 、饮用水净化: 自来水经臭氧处理后是一种优质的生饮水。每升水只需通入 O3 2 分钟即可去除水中的余氯,杀菌、消毒、去味、去除重金属,防止致癌物质三氯甲烷的生成,增加水中含氧量,自制理想纯净的饮用水。 3 、消毒灭菌: 将清洗后的餐饮用具放入水中通入 O3 20 分钟,可去除洗涤剂残留物,杀灭细菌、病毒,替代电子消毒柜,避免餐饮用具传染疾病。还可对衣物、毛巾、抹布、袜子等进行水介质消毒、除味。 4 、空气净化: 将臭氧排气管挂在 1.7 米以上高度,排放 O3 20--30 分钟,即可有效去除室内烟尘或装饰材料的异味,降尘灭菌,增加空气含氧量,清新空气,让您在家中享受到雨后森林般清新的空气(可用于家庭、办公室、会议室、娱乐场所的除烟、除尘、消毒、去味)。 5 、果蔬保鲜、防霉: 家庭果蔬保鲜只需往袋装果蔬中通入 O3 2 分钟,可延长保鲜期 7 天,也可用于菜窖防霉、果蔬运输。 6 、洗浴、美容、保健: 洗臭氧浴在国外已成为时尚,通过臭氧浴治疗疾病已有多年历史,这是 O3 的又一神奇功效。经常洗臭氧浴能排除体内毒素,活化表皮细胞,消除痤疮,美白皮肤,对风湿病、皮肤病、妇科病、糖尿病及灰指甲等有良好疗效。 7 、养鱼、浇花: 浇花、大棚蔬菜的喷灌,能避免虫害,减少农药使用量。 养鱼、水产养殖, O3 进入水中释放出初生态氧,消灭细菌、病毒,氧化杂质,防止水质腐坏变质,增加水中养份。 8 、除臭: 因臭氧有很强的氧化分解能力,可迅速而彻底的消除空气中、水中的各种异味。 臭氧对人体有不良影响一般是浓度过大或纯度不够所致。 臭氧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例,大多是将工业用的臭氧用于家庭,其浓度高于生活所用臭氧浓度的数十倍,有时甚至达到数百倍。浓度过大,对人体造成伤害。纯度不够,纯属技术问题;氮氧化物过高,对人体有严重伤害。 此外,家庭用的臭氧机,如果使用不当,也会出现不良的影响。例如,将喷射口直接对着口吹,以去除口臭;为了追求健康而让婴幼儿从鼻子吸进臭氧或整晚无端地持续喷射臭氧等。这就像医生所开出的药一样,如果服用次数与量错误,就会出现副作用而危害人体。臭氧也是如此,使用方法如果错误,也具有伤害健康的危险性。 高浓度臭氧的强大氧化力能刺激眼、鼻、喉咙的粘膜,对支气管及肺等呼吸系统造成影响。如前所述,超过一定浓度时,会出现呼吸困难、肺水肿等各种自觉症状。 目前,国内尚未制订关于臭氧的环境基准,不过,日本产业卫生学会的容许浓度为0.1ppm,
祝您健康,工作愉快
绪 论
诊,诊察了解;断,分析判断。“诊断”就是通过对病人的询问、检查,以掌握病情资料,从而对病人的健康状态和病变的本质进行辨识,并对所患病、证作出概括性判断。
中医诊断学是根据中医学的理论,研究诊察病情、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一门学科。它是中医学专业的基础课,是基础理论与临床各科之间的桥梁,是中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主干课程。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中医诊断学主要包括诊法、辨证、诊断综合运用和病案书写等内容。
(一)诊法诊法,即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是医生运用视觉察看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头面、五官、四肢、二阴、皮肤以及排出物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闻诊”是医生运用听觉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嗳气、肠鸣等声音,以及运用嗅觉嗅病人发出的异常气味、排出物的气味,以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切诊”是医生用手触按病人的动脉脉搏和触按病人的肌肤、手足、胸腹、腧穴等部位,测知脉象变化及有关异常征象,从而了解病变情况的诊察方法。
通过四诊所收集到的病情资料,主要包括症状、体征和病史。“症状”是指病人主观感到的痛苦或不适,如头痛、耳鸣、胸闷、腹胀等;“体征”是指客观能检测出来的异常征象,如面色白、喉中哮鸣、大便腥臭、舌苔黄、脉浮数等。而症状和体征又可统称症状,或简称“症”,古代还有将其称为病状、病形、病候者。
症状虽然只是疾病所反映的现象,但它是判断病种、辨别证候的主要依据,因而在中医诊断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诊病诊病,亦称辨病,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综合分析四诊资料,对疾病的病种作出判断,得出病名诊断的思维过程。
对于临床上的各种具体疾病,进行分析判断而作出的诊断,是为病名。因而病名是各种具体疾病的代名词。如疟疾、痢疾、肺痈、痫病、消渴、滑胎、痛经、麻疹、夏季热、红丝疔、乳癖、脓疱疮、牛皮癣、内痔、股骨骨折、白喉、圆翳内障等,都是病名。病名是对该疾病全过程的特点与规律所作的概括与抽象。
对疾病作出病名诊断,是临床各科应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学习中医诊断学时,还不可能对疾病的病种进行辨别,难以作出病名诊断。因此,中医诊断学只是对疾病怎样进行诊断的基本方法,以及疾病的命名、分类等作初步介绍。
(三)辨证“证”是中医学的一个特有概念。在中医学的历以及现代文献中,对于“证”的概念和使用不太统一,有以证为症状者,亦有称病为证者。
当代中医学对于“证”的约定:证是对疾病过程中所处一定(当前)阶段的病位、病因病性以及病势等所作的病理性概括。证是对致病因素与机体反应两方面情况的综合,是对疾病当前本质所作的结论。
“证”实际包括证名、证候、证型等概念。将疾病当前阶段的病位、病性等本质,概括一个诊断名称,这就是“证名”。如痰热壅肺证、肝郁脾虚证、卫分证、脾肾阳虚证、膀胱湿热证、瘀阻脑络证等,均为证名。临床上有时又将证称为“证候”,即证为证候的简称。但严格地说,证候应是指每个证所表现的、具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及体征,即证候为证的外候。临床较为常见、典型、证名规范的证,可称为“证型”。
“辨证”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病人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等本质作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中医诊断学主要是介绍历的各种辨证分类方法,以及由各种辨证方法综合而形成的辨证统一体系,辨证思维的技巧,常见证型的概念及其临床表现。
(四)病案病案,又称病历,古称诊籍。病案是临床有关诊疗等情况的书面记录。
病案要求把病人的详细病情、病史、诊断和治疗等情况,作如实地记录。
病案是医疗、科研、教学、管理及司法的重要资料。病案书写是临床工作者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因而也属中医诊断学的内容之一。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中医学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其认识论和方法论都具有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于自然界和人体生理病理的认识,是以直观的方法从总体方面看待其关系,构成了天人相应、神形相合、表里相关的整体观点。
中医学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和因果联系,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局部的病变可以产生全身性的病理反应,全身的病理变化又可反映于局部。因此,疾病变化的病理本质虽然藏之于“内”,但必有一定的症状、体征反映于“外”,局部的表现常可反映出整体的状况,整体的病变可以从多方面表现出来。通过审察其反映于外的各种疾病现象,在医学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思考,便可求得对疾病本质的认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就是说在认识事物时,应当采取知己知彼,从外测内,观察事物表现的太过或不及,通过微小的改变看出反常的所在,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这便是中医学诊断病证的基本原理。
(一)司外瑞内外,指疾病表现于外的症状、体征;内,指脏腑等内在的病理本质。由于“有诸内者,必形诸外”,所以《灵枢。论疾诊尺》说“从外知内”,就是说通过诊察其反映于外部的现象,便有可能测知内在的变动情况。
《灵枢。本脏》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说明脏腑与体表是内外相应的,观察外部的表现,可以测知内脏的变化,从而了解内脏所发生的疾病,认识了内在的病理本质,便可解释显现于外的征候。所以《丹溪心法》总结说:“欲知其内者,当以观乎外;诊于外者,斯以知其内。盖有诸内者形诸外。”这一认识与近代控制论的“黑箱”理论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二)见微知著“见微知著”,语出《医学心悟。医中百误歌》。微,指微小、局部的变化;著,指明显的、整体的情况。见微知著,是指机体的某些局部,常包含着整体的生理、病理信息,通过微小的变化,可以测知整体的情况。
如《灵枢。五色》将面部分为明堂、阙、庭、蕃、蔽等部,把上至首面、下至膝足、内而脏腑、外而胸背的整个人体皆分属于其中,并说:“此五脏六腑肢节之部也,各有部分。”这便是察面部的情况,以测全身病变的具体描述。
又如早在《素问。五脏别论》便有“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之说,《难经。一难》更强调“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于是详细审察寸口脉的三部九候,以推断全身疾病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耳为宗脉之所聚,耳廓的不同部位能反映全身各部的变化;舌为心之苗,又为脾胃的外候,舌与其他脏腑也有密切联系,故舌的变化可以反映脏腑气血的盛衰及邪气的性质;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故目可反映人体的神气,并可察全身及脏腑的病变等。
临床实践证明,某些局部的改变,确实有诊断全身疾病的意义。因而有人说,中医学含有当代“生物全息”的思想,认为人体的某些局部,可以看作是脏腑的“缩影”。
(三)以常衡变常,指健康的、生理的状态;变,指异常的、病理的状态。以常衡变,是指在认识正常的基础上,发现太过、不及的异常变化。
《素问。玉机真脏论》说:“五色脉变,揆度奇恒。”恒,指正常、常规;奇,指异常、变动;揆度,观察比较、推测揣度的意义。要认识客观事物,必须通过观察比较,知常达变。中医望色、闻声、切脉等以诊断病变,均含有这方面的道理。
健康与疾病,正常与异常,不同的色泽,脉象的虚、实、细、洪,都是相对的,是通过观察比较而作出判别的。诊断疾病时,一定要注意从正常中发现异常,从对比中找出差别,并进而认识疾病的本质。这也就是所谓以我知彼,以观太过不及之理的诊断原理。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疾病的病情变化极其错综复杂,医生要在千变万化、纷纭复杂的表现中,抓住疾病的本质,对病、证作出正确判断,他除了应熟悉中医学的理论与知识外,还要遵循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整体观念、相互联系,是中医诊断时强调整体审察的认识论基础。由于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在的脏腑与体表的形体官窍之间是密切相关的,整个人体又受到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当人体脏腑、气血、阴阳和谐协调,能适应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时,便是身心健康的表现,否则内外环境不能维持在一定范围内的和谐统一,便可能发生疾病。因此,人体一旦患了疾病,局部的病变可以影响全身;精神的刺激可以导致气机甚至形体的变化,脏腑的病变可以造成气血阴阳的失常和精神活动的改变等等,任何疾病都或多或少的具有整体性的变化。
整体审察的含义,一方面是指通过诊法收集病人的临床资料时,必须从整体上进行多方面的考虑,而不能只看到局部的痛苦。要从整体上了解疾病的病因病机、脏腑气血阴阳的变动状况,不仅应对局部的病状进行详细的询问、检查,而且要通过寒热、饮食、二便、睡眠、 精神状况、舌象、脉象等,了解全身的情况,同时还要了解病史、体质、家庭、环境、时令、气候等对疾病有无影响。只有广泛而详细的占有临床资料,才能为正确判断打好基础。另一方面是要求对病情进行全面分析、综合判断,既不能只顾一点、不及其余,也不能检了芝麻、丢了西瓜,不能只注意到当前的、局部的、明显的病理改变,而忽视了时、地、人、病的特殊性,还要从疾病的前因后果、演变发展趋势上加以考虑。
望闻问切是中医上的用语,以前学习历史的时候了解过,像我们现在身体不舒服去看中医,其实也一直有这四个步骤的,只是有些人没注意到。那么这四个步骤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望诊
望诊顾名思义就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苔等进行观察,可以知道其内脏是否发生异常。相信去看过中医的人基本上都有这个经历,就是医生会让你伸舌头给他看看。
望诊首先是望神,一个健康的人的神态是有神的,目光明亮、神志清楚的,而表情淡漠、精神萎靡、目光晦暗的人基本上就是身患疾病。还有察色,面部的颜色和光泽也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的变化。
闻诊
闻诊包括了听声音和嗅气味两部分。患者声音高低、强弱、清浊、缓急都能够反映出其体内是否有问题,有什么样的问题。嗅气味也是一样的,把患者身上气味分为酸甜咸香臭,可以反映其身体的健康状况。
问诊
问诊是指询问患者症状,了解起病原因、发病经过,痛苦所在和自身感觉等以及过往病史和家族病史。古中医有这样一首问诊歌诀:?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问胸,七聋八渴及睡眠,九问旧病十问因,再看服药参机变,妇女应问经带产,小儿麻疹斑疹牵?。再想想之前去看中医的过程,就会知道原来这一过程是医生在进行问诊。
切诊
切诊就是我们去看中医时最为熟悉的摸脉象,用手指来触按患者的身体了解病情的一种方法。有五摸四触的说法,五摸是指:一摸脉、二摸腹、三摸脊柱、四摸头、五摸腿,四触是指:一触头、二触交脚、三触颅骨、四触尾骨。
望闻问切从古到今一直被沿用,说明其在中医诊断病情上是有着非常好的作用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