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阿德勒,优越感

时间: 2023-11-18 16:09:59

阿德勒,优越感

阿德勒(Alfred Adler)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重要人物,其理论提出了人类行为的概括。在阿德勒的理论中,有一个重要概念就是“优越感”。优越感是指个体自我价值强烈感受的一种情绪体验。然而,当这种个体自我感觉优越的情感过于强烈时,会导致一些负面效应,本文旨在从多个角度分析阿德勒优越感。

阿德勒 优越感

1. 阿德勒优越感的原理

阿德勒认为,人类的行动目的在于获得自我实现和社会认可。然而,个体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不同的自我感受,比如优越感和劣等感。阿德勒认为这些感受是源于个体早年童年时期的经历以及对这些经历的理解。当个体感受到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时,会有一种强烈的优越感。

2. 阿德勒优越感的负面效应

虽然优越感有时可以是正面的,例如可以激励个体更多地努力,但当优越感过于强烈时,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首先,过强的优越感可能导致个体对他人的不尊重。其次,当一个人感到自己比别人更出色时,他或她可能会陷入放弃和消沉的状态,因为他或她感觉不再需要努力,也不再需要从他人那里获得认可,这可能会导致自满和失落。

3. 如何控制阿德勒优越感的负面效应

为了控制优越感的负面效应,个体需要保持谦虚和敬畏。个体需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个体还可以尝试寻求他人的反馈和建议,这可以帮助个体更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表现和发展方向。

4. 阿德勒优越感在现实生活中的例子

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例子可以说明阿德勒优越感的负面效应。比如,在学校中,一些学生可能会认为自己比其他学生更聪明,并因此看不起他们的同学。这可能会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中遇到困难,并使他们对学校环境不满。此外,在工作场所,一些员工可能会感到自己的工作比其他人好,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不再努力工作,或者对其他人产生负面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TOC]

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各种信息垃圾泛滥、毒鸡汤横行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之快已经远远超过肉体的进化和思想的进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感到手足无措,你是否:

常常对繁琐的工作生活感到乏味?

时时为复杂的人际关系感到疲惫?

认为人生的意义越来越模糊难见?

我们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

这一切的答案尽在这本《被讨厌的勇气》中!

“被讨厌的勇气”并不是要我们去吸引被讨厌的负向能量,而是说:如果这是我生命想绽放出最美的光彩,那么,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阿德勒思想拥有改变人一生的力量,剩下的就看你能否鼓起迈出一步的“勇气”

核心内容

??我们处在瞬息万变的时代,知识不断迭代,竞争日益加剧,生活的压力也与日俱增。工作家庭自身三个小球很难在手中和谐地抛接,顾此失彼穷于应付。你是不是经常觉得不自由,认为自己被生活的枷锁牢牢锁住,睁不开逃不脱呢

??举个例子,假如你是一个乙方项目经理,是不是经常会遇到甲方不合理的需求变更,这对项目本身以及公司的整体利益都是有损害的。那这时候多数新手或者气场较弱的项目经理,可能会因为张不开嘴拒绝而被动接受了不合理的变更,搞得自己进退两难,最终影响项目成本与项目整体的可控性。或者作为一个产品经理,你在做了很多用户调研之后,对开发提了一个需求,也许这个功能对于开发团队来说很难要加很多班才能完成。所以他们开始对你打马虎眼,甚至可能说你是瞎提需求,就算做出这个功能也没用,到最后还不是浪费时间。这时候你会选择相信自己的判断,还是因为怕被 diss 被讨厌放弃这个功能呢?工作和生活中像这样要面对被讨厌的情况并不少见。这让我想起奇葩说有一期辩题是老板不喜欢我,我要不要辞职。当时杨天真一针见血的答案让人拍手称快。他说职场中需要有渣男心态,因为 职场不是偶像剧,没有霸道总裁爱上你 。有了渣男心态,你才能在工作中举重若轻,无往不利成为团队最受欢迎的人。当然了,渣男心态啊不是说要你做一个坏人,是你要保持自己的可能性,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听到杨天真从老板的角度,以犀利的观点去辩论这道题时,有不少网友直言工作了几十年才明白,做人呐,稍微渣一点,幸福感才能多一点,这也是被讨厌的勇气。想要告诉我们的所谓自由,就是敢于被人讨厌。这句话看起来有点反常识。不过别误会啊,阿德勒并不是让你成为一个被讨厌的人,而是说 一个人必须有成为自己的勇气,摆脱他人期待和眼光的束缚,哪怕因此而被人讨厌也无所畏惧。
??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很适合重读阿德勒的思想。因为这个时代不管是技术还是思想,更新迭代的速度太快了,很多人被所谓的压力或成就束缚,认为自己不幸福。而阿德勒会告诉你, 你的成功和幸福与其他任何人无关,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你自己。 就像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成长 。阿德勒的思想会帮你从内部建立起一套幸福体系,让你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获得幸福生活的勇气。

??接下来从两方面简述本书的精华 。一、是导致我们不幸福的根源是什么?二、是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找到那种自由幸福的状态。 首先我们进入第一部分,

我们的不幸是谁造成的?造成这些烦恼的根源又是什么呢?阿德勒认为, 我们的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也就是说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听了这个解释,你是不是感觉很疑惑?难道我们的不幸都是自己造成的吗?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来说说阿德勒的一个核心思想,那就是你可以自己做选择。具体来说, 你的人生不是由别人赋予的,而是你自己选择的。你的选择与其他任何人无关,与过去发生的经历也无关 。这是阿德勒与弗洛伊德最根本的区别。举个例子,在这本书里,作者提到了一个年轻人,我们就叫他小冷吧。小冷已经躲在自己的房间里,很多年不出门了。虽然他很想改变自己,想像正常人一样地出去生活和工作,但是他很害怕离开房间,一出门就会手脚发抖,身体不舒服。小冷也说自己想改变,但就是改变不了。听到这,我猜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个人怎么这么不幸,这是谁造成的?是不是之前遭受过心理创伤,比如可能因为家庭原因或者在学校受过欺负之类导致的。但是阿德勒不这么觉得。阿德勒说, 如果一味靠过去的原因来解释事物,就会陷入到一种绝对的论断。我们的现在甚至未来的全部都是由过去的经历所决定的,而且根本无法改变 。这种观点叫做原因论。与原因论相反,阿德勒倡导的是一种目的论。目的论认为这个人出不了门,不是由过去的经历造成的,而是因为他自己就不想出门。这话怎么说,你想,小冷长时间不出门,周围的人必定会更加关心他,想方设法地帮助他。但如果当个正常人的话,他并不一定有机会能得到这样的关注。当然,也有可能是因为她是真的根本就不想出门。总之小冷不能出门,是因为他先有了不出门的目的,然后制造出了出门就会有的不安情绪和其他症状。这些情绪和症状并非假装,而是他的身体为了配合他的目的所做出的反应。这就是阿德勒心理学的目的论。

??通过这个例子,简单回顾一下阿德勒的这个核心思想。阿德勒说,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说白了,其实就是缺乏改变的勇气。 从这个角度来看,阿德勒的心理学也是一种关于勇气的心理学正确的做法。古典《拆掉思维里的墙》,曾经讲到过,她说有一个姑娘因为牙齿中间有道缝,经常被男同事取笑,他非常苦恼,甚至都不敢大笑,生怕露出牙缝,他认为是牙缝让自己成为了别人的笑柄。可就算他对这个答案非常认可,男同事该嘲笑还是嘲笑,自己该自卑还是自卑;无奈之下,他找到自己求助,古典出主意说:下次啊男同事再嘲笑你,你就含一口水从牙缝里呲出来喷他,姑娘照做了,男同事呢也终于收敛了。其实牙缝相当于姑娘的过去,当她选择将职场的不顺归结到牙缝上,便活在了过去,于是就陷入了困扰。但当它聚焦于当下,思考如何化解男同事的嘲笑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说到这,我们就明白了, 面对困境要调动积极的力量想办法化解,而不是自怨自艾,活在悲伤或者愤怒中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 费斯汀格法则,人生中 10% 的事件是由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组成,而另外 90% 则是你对事情如何反应决定的 ,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第二个观点, 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可能你要问了,明明我在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烦恼,比如年底绩效被打了两星,孩子昨天在学校和同学打架了,今年体重又涨了十斤。你怎么说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呢?别急,咱们先来做一个极端想象,如果世界上只有你一个人的话,你会感觉到烦恼吗?答案是否定的。世界上只有一个人的话,一切的是非对错、善恶美丑都由你说了算,在没有比较的前提下,甚至就连病痛、死亡都不能称之为凡恼。所以阿德勒说一切的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举个贴近生活的例子,据说阿德勒的身高只有 1 米55,他也曾苦闷于此。但是 1 米 55 的身高真的存在什么客观上的劣势吗?其实没有。再比如说 1 米 7 的身高在南方是中等身材,那在北方就是属于比较矮的了。高还是矮取决于我们与周围人的比较。那同样的富有和贫穷、卓越与平凡这些概念也全部都来源于比较。安德勒曾经羞愧于自己的身高,这就是比较的结果。在客观上并没有劣势的情况下,主观上就产生了自卑感了。也就是说 困扰我们自卑感的并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个子高可以解释成很有震慑力。那个子矮呢也同样可以理解为富有亲和力。主观的最大优点就是在于可以自由地选择,也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重新选择的权利始终都在自己手上。之前拜读过阿德勒的代表作《自卑与超越》,他认为 自卑感是人类不断追求卓越的一个动力源。自卑感让人时刻感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不断努力进步 。但你可能想说,那生活中见过很多人,他们因为自卑变得特别消极,明明什么都没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想让他们改变比什么都难,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阿德勒说,这种情况就不应该叫自卑感了,应该叫自卑情绪。比如在职场中,有的人认为自己学历低,所以得不到公司的重用。阿德勒认为有这种想法的人实际上是把自己得不到重用归结为客观原因,而不是自己的原因。像这种大肆宣扬,因为有 A 所以做不到 B 的论调就是自卑情结。而且阿德勒特别强调这种自卑情结还是你自己的选择。自卑情节的另一个极端是优越情节。就像我们常说自负的人背后都藏着自卑,那些高谈阔论、狐假虎威来显示自己很优秀的人,是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中。阿德勒认为,不管是自卑情结还是虚假的优越感,都是因为人际关系中的竞争。而健全的竞争应该是不与任何人竞争,而是来自于和理想的自己比较,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就行了。比如说我的理想是当一名产品经理,这是理想的自我,但现阶段我的能力还不足以支撑我成为一名产品经理。如果我因为想着自己的沟通表达能力不好,所以当不了产品经理,我无法接受一个无能的自己。那这就是自卑情结是不健全的自卑感。如果我这么想,因为我的沟通能力不好,所以我要去学习,去练习,去努力提高自己的沟通能力,朝着理想的自我前进,这就是健全的自卑感。关于这点,你可以去详细看下我前面的文章《自卑与超越》针对这本书的解读。所以你看任何人只要处在这个复杂的社会网络之中,就都会感到要烦恼。所以阿德勒说,人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想要消除烦恼,恐怕只有一个人在宇宙中生存了。

??简单总结一下。阿德勒认为, 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 通过上面的讲述,我们知道是什么让我们不幸福了。

??前面我们说了,在阿德勒看来,真正的自由就是能够有勇气被别人讨厌。你可以想想,如果每个人都喜欢你,那么反推回去,就是你讨好了所有人,非常在意每个人对你的评价,然后你活在了别人的评价里,因此失去了自己,这当然不是一种自由幸福的状态。而且现实中也几乎不可能有人能够得到所有人的喜欢。换一个假设,如果你并不追求他人的认可,也就是说 即使别人讨厌你,你也不怕内心依旧淡定安然。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你度过的就将是你自己的人生,即得到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从一切烦恼来自于人际关系这个观点出发,阿德勒认为,要想获得幸福, 应该从心理方面和行动方面均作出改变。

??有些人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从事自己根本不喜欢的职业。有些人因为长辈们的催逼没有想好就匆匆结婚生子,不得不承受糟糕的家庭关系。还有些人太想得到领导同事的认可,不惜牺牲自己的身体拼命工作。这些不自由的选择背后都是对认可的追求,是满足别人的期待去生活。阿德勒心理学坚定的否认寻求他人的认可。他强调我们 最终是为自己活着,你不需要满足别人的期待,别人也不必满足你的期待 。如果一味寻求别人的认可,在意他人的评价,那最终就会活在别人的人生中。 当你在心理层面不再寻求他人的认可之后,你还要做到不害怕被人讨厌,也就是勇于对不喜欢的人不喜欢的事说不。既然我们无法获得所有人的喜欢,你需要做的只是想清楚你真正想要的人生是什么样的。然后按照自己想要的路坚定的走下去。
??2004 年,刘强东创办的京东多媒体线下已经有 12 家门店,八九千万的销售额。按照之前的规划,未来将开设 500 个门店,以苏宁、国美为参照,前途光明,商业模式清晰有可预期的利润空间,刘强东却在此时决定停掉已经发展得不错的线下业务,转型为纯线上的电子商务。他的想法几乎遭到了全体员工的反对,理由很充分,当时的互联网普及率不高,很多人没有电脑,网络订单不靠谱,当时网上销售额仅占公司的5%。市场到底有多大,谁也不知道。但刘强东展示出了自己过人的胆识,他力排众议,关掉了线下的店铺,全力压住电子商务。后来京东几个发展的关键点,自建物流的战略规划,扩展全品类产品线的战略同样遭到投资人一致反对,都因为刘强东的坚决才得以执行这些正确的战略。可以说如果没有刘强东的勇气和坚持,也就没有后来的京东了。由此可见,要想成功光有正确的判断还不够,还在于你是否能够坚定能否力排众议、坚持己见,这才有价值。所有伟大公司的 CEO 都有着偏执的一面,乔布斯、马斯克、刘强东、任正非都是如此。 Facebook 的投资人由里米尔纳投资了扎克伯格、刘强东、雷军这些价值百亿美元的公司的创始人。他说,这些超级独角兽的 CEO 共同的特点是偏执强大,他们绝不是四平八稳。超级职业人可能既会管理又能带团队,既懂产品又懂文化管理。如果他不够偏执、自信强大,他是做不成百亿万美元的公司的。英特尔的传奇总裁安迪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也是这个道理。同样的,如果在职场中, 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害怕被讨厌被批评,做事情的时候就会瞻前顾后,不敢有所突破,那他一定会失去进步和发展的机会。
新手 PM如何实现从技术骨干到管理精英的华丽转身里面分享了一段经历,胡亮说自己在刚成为项目经理的时候,为了让团队成员支持自己,她不敢分配难的辛苦的任务给下属,宁愿自己去承担。更要命的是有团队成员破坏了规则,他也不好意思轻易地去指出和批评,只想说一些正面的、鼓励性的话,甚至对于工作成绩不好的人也不敢严厉批评。结果有一次和一家大型跨国企业合作对接的甲方都是刚刚从日本直接派来中国的,极难沟通。因为当时涉及的相关方非常多,项目组的成员也是来自多个部门。胡老师想着自己作为刚刚转型的项目经理还没站稳脚跟,所以不太自信,既怕过于严格,导致大家讨厌他,又怕事情做不好,影响项目交付。所以很多时候都是自己亲自干活,就没太严格要求团队时间一长,一系列问题就显现出来了。团队成员工作消极倦怠、推诿扯皮,缺乏责任感,没有协作,进而造成产品质量差、工作效率低、团队绩效差。这种结果反过来有加剧团队内部氛围变差、目标不明确、各自干各自的活等等。总之就是陷入了恶性循环。这时候老板要找人问责的话,当然就是胡亮这个项目经理,举个例子,是想告诉你, 工作和人生都是自己的,必须自己负责,不管别人说什么,最终都是由你承担所有的结果。因此我们需要勇敢地做自己,哪怕是被人讨厌又无所畏惧。
??正如乔布斯所说, 你的时间有限,所以不要为别人而活,不要被教条所限,不要活在别人的观念里,不要让别人的意见左右自己内心的声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寻自己的心灵和直觉,只有自己的心灵和直觉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实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

??第一,你需要选择改变。这世界上有太多人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因为比起改变所带来的痛苦以及不确定性,保持现状,望更加轻松更能安心。王哥前段时间来找我吃饭,吃到一半开始喝闷酒,哭诉说自己非常讨厌现在的工作。原来这两年他在一家上市公司做中层管理,本来是跟着团队过去的,结果他被调到了其他项目,孤身一人混新圈子,现在项目做得不理想,上头领导换了好几个了,疫情期间业绩也没什么起色,加班加了一个月,月底还是因为业绩没完成,被扣了 2000 多块钱。底下很多的员工都是这个项目的老油条。对突然安排进来的他怎么看都不顺眼,不积极也不配合,工作很难开展。好不容易带了几个新人吧,刚刚得到领导指示,要把新人们都裁掉。王哥在这段职场关系中苦闷不已。她想改变现状,想到辞职。但当他冷静下来又犹豫了,他考虑到自己要养活老婆孩子,考虑到 30 多岁不好找工作,考虑到以后会不会出现经济困难。所以王哥既没有改变现状,也没有改变心态,还是每天生活在抱怨苦恼当中。与辞职以后重新寻找工作的不安相比,他更愿意承受现状带来的不满。毕竟人们会下意识地选择自己熟悉的生活方式,因为在自己熟悉的生活里早已习惯了所有,其中也包括那些糟糕的事情,甚至那些糟糕的状况都能提前预知。因此会有心理准备,并且可以有熟悉的对策。如果要离开自己熟悉的环境去面对一个全新的生活方式,那么一切都是未知的,谁也不愿意欣然接受这些挑战,因此面对新的环境需要很大的勇气。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正在努力克服挑战的人,如果你是一个不安于现状,在奋力攀登人生的另一座高峰的人,你就需要有主动选择改变的勇气。人生舞台的大幕随时都可能拉开,关键是看你愿意改变还是选择躲避。
??第二, 进行客体分离。人 世间大多烦恼来源于对别人的客体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客体被别人妄加干涉 。学会客体分离是解决人际烦恼的最佳良药。 客体分离意思是想清楚 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是要由谁来承担。把自己的人生客体和他人的客体分开来看。同时不要去干涉别人的客体,实际上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转换, 用一句话来概括, 就是谁困扰谁负责。每个人要负责好他该负责的事情,无需负责其他人负责的事情。 这其实也是管理学上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做好分工,比如说,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你要向老板汇报方案,你准备得很好,也有很多亮点要讲,但是老板却不满意。如果赶上老板心情不好,他一发飙,你可能一秒钟就变成小怂包,哑口无言。明明很好的方案就是支支吾吾说不清了。但如果用客体分离的思维来考虑,老板因为对你的方案不满意而情绪不好,那是他的情绪是老板需要自己解决的事情。而你的任务是把你准备的内容清晰完整地呈现给老板。当分清楚了老板和你自己的客体,你就能把精力专注于自己的表达和阐释,无需过多担心老板的心情。思考一下老板是什么思路,不满意在哪里,他不满意的地方是否是他的误解?你应该如何对方案进行解释?即使老板因为心情不好或者误解了你的方案,哪怕他现在没心思听下去了,你也可以另找时间再和他讲解,完全没有必要因为老板的发怒而变得思路全无,不敢吭声。
??刚才我们讲的分工是说不要把别人的困扰背到自己身上,而分工还有另外一个概念是说 不要把自己的困扰推给别人,也就是把我痛苦他负责的思维,转换为我痛苦我负责 。举个例子,我们有时候和乙方合作,因为乙方不靠谱,导致我们项目进展不顺利,我们自己被领导骂了。这个时候我们的思维不应该是因为乙方不靠谱,所以项目不顺利,而应该是因为我拿乙方没办法导致项目不顺利。这样我们是不是就会想如何找到更好的方法和乙方合作了呢?总之,如果你觉得所有痛苦都是对方造成的,只有他们能负责,那你就被困住了。假如你想改变现状,就要明白这是自己的困扰,需要你想办法解决。这时候你的内心就会变得主动,从苦苦等待对方变化的困境当中解脱出来,重新找回主动权。
冯唐说,人生有两个很重要的问题, 一个是关我屁事,另外一个是关你屁事 ,花糙理不糙。搞清楚这两个问题,做到客体分离具,就能让我们卸下很多思想的包袱,轻轻松松做好自己负责的事情。同时,我们也能够主动积极地采取行动解决问题,改变现状,让自己的状态越来越好。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掌握了职场、家庭等人际关系中的主动权,生活一定会变得轻松快乐。
很多。

??第三,构造共同体。前面说的进行客体分离,不再寻求认可,不害怕被人讨厌。并不是说从此我们要与世独立,而是我们要构造一种我能够为他人做出贡献的共同体感觉。什么才是共同体感觉呢?其实说的就是一种持续的贡献感,家庭、学校、公司都可以是共同体。在家庭这个共同体中,你的幸福来自于被家人需要,在公司这个共同体中你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也能感受到幸福。那怎么建立起共同体感觉呢?阿德勒说需要做到以下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以及他者贡献这三个关键词。
我们一个个来看。
??首先是自我接纳。我想你一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自己在人前的时候和自己独处的时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状态。比如说开会的时候不敢发言,总是担心说得不好会被嘲笑,也不敢在不熟的人面前开点小玩笑。但是镜头切换到我们自己独处的时候,是不是就可以毫无负担地放飞自我啦。
两种不同状态反差背后的原因其实就是不能接纳真正的自我,害怕在他人面前显露出真正的自己,但我们不能丢弃,也不能更换我这个容器,所以必须接受不完美的这个我接受不能更换的事物,接受现实的这个我。然后关注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拿出改变的勇气,这就是自我接纳。
??我们再来看第二个关键词,他者信赖所指的就是相信他人吗?不是的,信赖不等于信用,信用是有附加条件的。比如说我们从银行贷款需要提供抵押金融机构评估我们的偿还能力,然后放贷给我们。但是阿德勒认为, 人际关系的基础并不是信用,而是信赖,也就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相信 。因为如果不敢去信赖别人,那最终与任何人都建立不了深厚的关系。被背叛,偶尔痛苦一下。和永远没有朋友的痛苦相比,哪个更好?就不用我说了吧。当我们拿出信赖他人,拿出家深关系的勇气,人际关系的喜悦就会增加,人生的喜悦呢也才会随之增加。当我们做到了自我接纳,同时对别人寄予了无条件的信赖,这个时候他人就变成了伙伴。当把他人看作伙伴,我们自己就能够在所属的共同体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获得可以在这里的归属感。
??再说第三个关键词, 他者贡献,对作为伙伴的他人给予影响作出贡献就是他者贡献 。但要注意的是,阿德勒口中,他者贡献并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自己的价值而采取的方法。比如说埃隆马斯克,我就觉得它是它者贡献的一个典型例子。无论是它的 spacex 还是特斯拉,在商业上大家都津津乐道。更重要的是 spacex 跟特斯拉的横空出世,一开始就没打着赚钱的口号,成立 spacex 是因为他看到了 NASA 对于人类登陆火星并没有任何的计划,而自己又对这个计划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于是决定自己创立一家公司帮助人类登陆火星。这一家公司叫做 spacex ,投资特斯拉的原因就更简单了,特斯拉这家公司在发展的时候特别的不顺,这种不顺被理解为没有资金。于是特斯拉的创始人找到了埃隆马斯克,跟他谈论了现在释放二氧化碳最多的就是燃油汽车了,这种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严重的污染了我们的家园。我们公司不坐燃油车,只坐电动车。现在遇到了一个问题,就是没有资金,希望你能够投资我们公司。罗马斯克一听这个计划,当时就兴奋了。可是这个车刚出来,续航不行,车价又贵,消费者并不买单,这就需要不断地投入资金。马斯克不得已只有不停地投入资金,最后差不多把自己的身价全部投了进去,甚至到了濒临破产的境地,最终渡过难关。

??人最幸福的时刻,无疑是为这个世界创造了自我价值的同时还获得得了对应的收入。这样的人生理应是幸福的人生之一。这就是建立起共同体感觉的三个关键词,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他们三个是缺一不可的整体。正因为接受了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不惧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赖。也正因为我们对他人给予无条件的信赖,并能把他人当作自己的伙伴,我们才能做到他者贡献。同时,因为对他人有贡献,我们能够进一步体会到我对别人有用,进而接受真实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纳。
以上两个方法,心理方面不再寻求认可,并且不害怕被人讨厌,行动方面选择做出改变,学会客体分离,构造共同体感觉就是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的秘诀。说到这里,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的主题内容就基本结束了,

??首先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决定我们目前状况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你的一切现状都是你自己的选择。其次如何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获得自由和幸福,需要在心理和行动层面都做出改变。心理层面你需要不再寻求认可,并且不害怕被人讨厌。行动方面,首先要选择做出改变,还要学会客体分离,构造共同体感觉。在社会发展不断加快,各种信息垃圾泛滥、毒鸡汤横行的时代,社会的发展之快已经远远超过肉体的进化和思想的进步。很多人在这个时候感到手足无措。这种时候我们需要静下心来,不断深入自己的内心,观察自己,了解自己,想想自己。作为一个普通人到底想要什么能带给你真正的快乐。
??其次,被讨厌的勇气书中还有很多东西是值得深入思考的。有人说要想真正理解阿德勒心理学,直至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需要相当于自身岁数一半的时间。也就是说如果 40 岁开始学的话,60岁才能学会。 但是无论早晚学习都是一个过程,需要持续不断的努力。毕竟从现在开始努力,最坏的结果也不过是大器晚成。 最后把书中这句话送给你, 我们每个人的存在都有自己特殊的价值和使命,你不需要讨好任何人,而是需要被讨厌的勇气。在被讨厌的过程中,你也许会失去一些什么,但是却能够获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你会更注重此时此刻的你认真地活在当下每一天

本文由 mdnice 多平台发布

《自卑与超越》——强人的哲学

尼采说:人是应该被超越的。

阿德勒的《自卑与超越》被誉为精神分析领域最适合自救的书,但是这本书的英文名却是《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直接翻译过来就是《生活的意义》。我倒是觉得《自卑与超越》这个译名更有灵性,因为这本书阐释的方法论基本上就是自卑者如何超越自己的。

本书的前三章阐述了一套完整的方法论,后面的内容在我看来是对前三章的补充所以就没有仔细看,下面我来具体讲讲这套方法论。

太长不看: 阿德勒认为,自卑者的一切问题在于由于各种原因,追求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优越感目标和人生的三大任务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完成对自卑的超越 。

人生的三大任务

阿德勒认为,人要想生存,必然会受到三大约束。对这些问题的回答构成了我们每个人对于生活的认知。

第一种约束是,我们都居住在资源有限的地球上,我们的生存与发展必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我们要想繁衍生息,就必须在身心上面有所发展。对人类生存状况的解答,界定了什么对我们而言是值得追求的。

第二种约束是我们和他人的关系。我们不是唯一的人类,必须生活在群体中。如果我们想延续个人的生命以及全人类的命脉,就必须和他人合作。这个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我们大部分的情感与心理。

第三种约束是,我们生活在两性的世界里。我们的基因想要传递下来,这是必须考虑的问题。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解答,界定的是我们对爱情和婚姻,以及其他两性关系的态度和做法。

这三种约束也为我们的人生设置出了三大任务: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内,人类该做点什么,才能生存下来?在群体中如何定位自己,才能和他人合作以互惠互利?如何调整自己,才能适应两性关系?

每个人完成这三个任务的方式,也就深刻而准确地揭示出其对生命意义的认知。

社会感

一个成功完成了三大任务的人,会用自己的行动验证,生命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并协同合作。他做的任何事,都以人类的利益为导向。

那么个人又被置于何处呢?

阿德勒指出,如果一个人找到了正确的生命意义,他就会努力塑造出最好的自己,让自己具备达到目标的素质和能力,当目标确立以后,个人的自我培养也开始了。假以时日,他会有能力完成三大任务,由此全面地完善自己。

拿婚姻作为例子,如果我们重视伴侣的利益,如果我们真心希望伴侣拥有美好舒适的日子,我们自然会尽可能地提升自己,让自己具备这种素质。

找到正确意义的人,信奉生命的意义在于造福人类,会努力培养自己的社会兴趣,并关怀他人。

社会兴趣是指,一个人在群体中的归属感,和在群体中所愿承担的责任。一个人的社会兴趣越高,自卑感就越低。

但是社会兴趣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培养。

童年和人格的形成

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人的孩提时代就已经开始了。即使是婴幼儿,也会努力去确认自己的能力,确认自己的处境。他们会感受环境对自己的期待,以此形成对自己的期待,这对他们的认知造成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从此以后,世界在他们眼里就被放进了这个固定的认知框架中,他们会先从主观角度对自己的经历进行解释,然后将其转化为知识和经验,而这解释必然符合早年对生命意义的原始解释。

对童年境遇的不同解释,会带来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对不快乐的童年,在不同意义下的解读天差地别。一个童年不幸的人可能认为过去的不幸可以在未来得到弥补,他相信他必须努力改变不幸的状况,确保他的孩子生活得更好;另一个人可能觉得,既然生活对他不够友好,他又何必那么善良?还有一些人干脆把不幸的童年当成借口,他们会这样想,既然生活对我这么残忍,那我做什么都理所应当。

阿德勒尖锐地指出, 经历本身并不能导致成功或失败。我们的不幸并不能带来痛苦,我们痛苦的,是对经历的解释。决定生命意义的,不是我们所处的境遇,而是我们如何理解这些境遇,我们的现在和未来都取决于这被赋予的意义。

当然,童年的某些境遇,比如身体缺陷、溺爱、忽略等等,很容易衍生出极端错误的意义。那些遭受失败的人,大多数都有过不幸的经历,如何解释这些不幸,对他们来说确实是个挑战。

合作的意义

唯一可以改善人格的途径,在于培养一个人以更加合作,更有勇气的态度面对生活,合作,是唯一能够杜绝培养出神经症人格的措施。人必须在合作里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同伴相处的方式。

童年的不幸境遇会导致社会兴趣的缺失,这是灾难的预兆。他们会曲解生命的意义,进而不再培养自己的责任心和独立性。然后,以羸弱的姿态进入社会。

但这并不是我们责怪他们成年后所犯错误的理由。我们能做的,是在他认识到这种曲解所造成后果的时候,及时帮助他纠正。只有当一个人懂得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的时候,他才能勇敢地面对困难,并取得成功。

如果一个人得到了有效的帮助并且成功摆脱了曲解,他们会说:“ 我必须要创造自己的生活,这是我的任务,我有能力去实现。我是自己行动的主人,只有我才能决定该尝试什么,摒弃什么。 ”如果保持独立性的同时还能以合作的姿态面对生活,人类文明的进步将永无止境。

精神与肉体

精神的作用在于能预见行动的方向,为肉体设定行动的目标。

什么叫行动?肉体胡乱做出的随机动作,不是行动,行动需要有个目标。精神的意义就在于决定行动的目标,起到指挥驱动的作用。但精神对肉体的支配和指导,仅限于肉体本身所具备的能力范围之内,或者经过训练提升后的能力范围之内。比如说挟泰山而超北海,这肯定是肉体无法达成的,除非通过某种方法克服肉体的局限性。同时,肉体是行动的具体执行者,也会反作用于精神。

从一个人呱呱落地到寿终正寝,肉体和精神互相作用,紧密合作,俨然一对不可分割的伙伴。精神能调动肉体所有的潜能,肉体所做的每个动作也都有精神的烙印。我们的目的,就是 通过我们所做出的行动,找到自己的目标,并且对此做出评价,进而为自己树立正确的目标。

人类行动的阶段性目标不尽相同,但根本目标却是相同的,都指向安全感。在这个过程中,精神会将对安全感的渴求转化为具体的事物,由此定位方向,找到方法。 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选错方向,但即使是错误的,也是行动所必须的前提。 现实中精神所选的方向可能是灾难性的,精神错误地认为这就是最有利的。由此可以说,一切精神问题都是精神对形势判断错误,导致选择出现了偏差。

比如说偷盗这种行为,偷盗,就是将他人的财物据为己有。这个行动的目的是让自己更富有,通过获得更多的钱财来获得安全感。因此,偷盗本身的起因就是物质上的贫困和精神上的缺失感。接下来,分析偷盗者本身所处的环境,是什么导致了他的贫困和缺失?最后,看他有没有采取正确的方法来消除贫困和缺失感。对于偷盗者本身而言,他的行动目标并没有错误,错误在于他采取了偷盗这种方式去实现目标。

一个人的认知在6岁之前就已经形成了,尽管这些在成年后也可能改变,但前提一定是先改变了童年的错误认知。如果可以的话,自己的行为和思想都会发生改变,以和新的认知相符合。

如果肉体不能很好地适应外部环境,面对挑战很难达标,通常会造成心理包袱。因此,肉体上有缺陷的孩子,心理上要比正常孩子经历更多的阻碍。对他们来说,用精神来影响、支配以及管理肉体将会是更加艰难的事情。他们的精神必须更专注更强烈,才能和健康的孩子取得一样的成就。他们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他们的注意力都放在了自己肉体的缺陷和缺陷带来的不便上面,自然不会有富裕的精力去关心别人,也不会培养自己的社会兴趣和合作能力了。

不过可喜的是,肉体缺陷纵然会带来诸多限制,但并非不可扭转的宿命。如果能够动用精神找到弥补肉体缺陷不足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和健康的孩子取得一样的成就。甚至于,不尽人意的肉体会变成优势之源,会促使他们取得更高的成就。

只有渴望对整个社会做出贡献,彻底摒弃自我中心的孩子,才能正确地引导自己去补偿缺憾。如果这个孩子仅仅渴望消除自己的困难,那么他仍会落后他人。但如果他心中有一个为之努力的目标,而且在达成目标以后带来的成就和满足感能让他充满力量,那么他便能在任何困难面前一直保持勇气。

情绪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情绪与个人目标是一致的。比如焦虑不是由于性压抑或者难产导致的,焦虑是习惯于父母陪伴的孩子用来控制父母的武器。愤怒也是如此。

比如现在有个妈妈正在怒气冲冲地骂她的女儿。这时候来了个电话,妈妈一看是女儿的小学老师,马上就和颜悦色地和老师说话。五分钟后放下电话,妈妈又接着对女儿发火。你看,如果怒气是不可遏制的,那妈妈变脸为什么那么快?她并非是遏制不了怒气。她是把发怒当做控制别人的手段。

同样的,快乐与悲伤,这些正面或负面的情绪,都与个体的生活方式相吻合,也都是一种获得控制感的方法而已。

这里阿德勒想告诉我们的是, 一个人的情绪一定是与他的目标一致的,所以不存在情绪控制不住的问题,情绪问题都是目标的错误而已。

自卑情结

我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因为我们都对自己的处境不完全满意。如果我们有足够的勇气, 我们会努力改善目前的境况,去克服自卑感 ,这也是唯一有效的方法。假如我们没有信心,或者不认为付出努力就可以改变,那么所采取的行动也就不会让自己改善。因为我们的目标依然是“藐视困难”而不是改善境况,我们依然不现实地自我催眠,以让自己保持优越感。但这样并不会改变自己的自卑感,反而会让我们的自卑感不断积累。每走一步,都是向自欺欺人的深渊迈进,所承受的压力和积累的问题也就会更多。

所谓自卑情结,就是当问题出现时,个体无法恰当的适应和应对,并且坚信自己一定没办法解决,并特意强调自己的无能为力。从此定义可以看出,愤怒,眼泪,以及找借口都是自卑的表现。

自卑会带来压力,个体需要通过补偿行为获得优越感,但并不能解决问题。

但是, 自卑情结并不完全是绝对负面的心理现象, 有时它反而是人类进步的动力。比如人类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希望为未来做出充足的准备,这促进了科学的产生。科学就是人类为了全面提高自己的处境,为了了解世界,为了能与之合作而付出努力的结果。人类文化就是建立在自卑感之上的产物。

人生充满了无尽的挑战,这是我们的幸运。人类将永远不会停下追求的脚步,我们总能发现或创造新问题,制造合作和奉献的机会。

但这一切对于神经症患者而言,这种发展早就停滞了。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治标不治本,因此他们的问题会越来越严重。而正常人,能够面对新的问题,会兼顾社会感和自我需要,勇敢而独立前行,去解决自己的问题。

优越感目标

对每个人来说,优越感目标充满个人色彩。它取决于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并不是说说而已。

人们表达优越感的方式并不十分直接,相反,他们的表达方式通常很模糊。因此,我们必须从他的生活方式里猜测他们的目标。

一旦优越感目标被具体化,相应的生活方式就产生了。一个人的习惯和特质,都要为此目标服务,严丝合缝无法挑剔。

假如一个人有偏头疼,他的头疼给他带来了很多方便。他可以借此逃避社交,也可以借此控制别人,屡试不爽。我们不可能让他放弃的,即使用某些手段治好了他的头疼,他也会出现其他症状来继续追求他的目标。

他们为达到目标的行为简直正确得无可挑剔,问题正在于他们的具体目标。如果转变目标,他们会有和新目标相适应的行为方式和习惯。

追求优越感是所有人类的目标,但我们应该追求正确的优越感目标。真正解决问题并掌控人生的人,是在奋进中为他人做出贡献的人,他们勇敢前行,并惠及他人。只要优越感目标一直和社会兴趣齐头并进,那么在方向上就不会出现严重的问题。

方法论总结

阿德勒认为, 自卑者的一切问题在于由于各种原因,追求了错误的优越感目标。如果我们能够把优越感目标和人生的三大任务结合起来,真心实意地想为社会做出贡献,就能完成对自卑的超越。

自卑本是促进进步的力量,可太多人将之变成了逃避的借口。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通往幸福之路

文/半山

有人说,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实是谬误。

阿德勒早年曾熟读《梦的解析》,认为此书对了解人性有莫大贡献,后来在一本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结果弗洛伊德写信给阿德勒邀他加入其主持的讨论会。之后阿德勒成为继弗氏之后,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的主席。

后来,二人因为观点不同势如水火,彻底决裂。

阿德勒由此开始创建“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并自称其研究为“个人心理学”。

《被讨厌的勇气》就是一本介绍阿德勒相关理论的这么一本书,并最终指向幸福的人生。全书采用对话体,理论性与趣味性兼容,读来轻松易懂,启人思考。

我们知道,弗洛伊德提倡原因论,他认为过去为因,现在的举动为果,过去的因导致现在的果 ,所有现在不正常的心理和举动都可以追溯到过去某个事件。

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是希望我们找到那个带来心里创伤的 元事件 (最初带来伤害的那个事), 分析 出心理创伤的源头,然后对症治疗。

而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现在的举动是 工具 ,是为了 完成某个目的 而存在的,如果我们背后的目的改变了,这个举动就会跟着改变。

书中举例说明了一个姑娘,只要和人说活就脸红,他认为自己害上了脸红综合症,如果是弗洛伊德,他就会去研究他的过去和潜意识,看看他 为什么 会患上这个症状。而如果是阿德勒,他就会说这个脸红综合症是工具,应该看看这位姑娘想用这个工具来 干什么 。( 一个侧重分析,一个侧重应用 )

那她有什么目的呢?她想逃避,但她可能也没有意识到自己想逃避。他内心里有一句潜台词,——如果没有这个脸红综合症我也能把社交做好。 于是,她为了不面对自己社交差的问题,编造了脸红综合症,在她的意识里,患上症状比认为自己社交差更能使自己接受。那么这个症结就是,她 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而并不是过去的某些事件导致的心理创伤 。因为在阿德勒看来,心里创伤并不存在: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一书中也这样说:

所以,阿德勒认为重要的不是原因,而是 背后的目的 。

阿德勒的伟大很大一部分在于他提出了自卑感和自卑情结,在他看来,从没有客观上的“劣等性”,只有主观上的”自卑感“,即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

他认为,自卑感人人都有,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一种“ 追求优越感 ”。也就是说自卑并不是不好的东西,只要我们正确对待,有效引导,就会不断进步,从而达到理想的状态。

那该怎么做呢?

首先要建立正确的“优越感”。 错误的“优越感”是同别人相比的“优越”,比如说我比你好看;我比你学习好;我比你工资高等,这样的“优越”实则不堪一击,因为永远有比你更好的人存在,你永远也比不过,将“优越”建立在同别人比校基础上的的,其实还是一种自卑的行为,本质上还是一种对自己不认可,需要从外找参考的深层意识。再者,没有可比性。每个人的家庭背景、生活习性、成长经历不一样,处在的人生阶段不同,这样的对比有什么意义呢?跟富二代比工资,跟官二代比资源,跟星二代比老婆,没有任何价值。

所以,阿德勒认为,不要把自己和别人比较,我们和别人不是 竞争 关系,人生不是一场比赛。

正确的“优越感”应该是自己和自己比。比如,这次考试成绩比上次提高了十分,就是“优越”;今年比去年学到了新的技能,增加了收入,这就是“优越”。“优越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 超越自我 。

其次做好课题分离。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来源于人际关系,而问题就在于攀比。与别人始终是一种竞争性关系,所以就会紧张、焦虑、嫉妒甚至犯罪。走出这种困境,就需要课题分离——做好自己的事,把握好与人交往的 界限 。所谓课题指的是我们要面对的 人生课题 ——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很简单的例子,父母都有望子成龙的心理 ,所以从小就逼着自己的孩子用功学习、培养多种兴趣,丝毫不顾孩子自己的禀性和爱好习惯,出于一种“什么都是为你好”的心态,孩子被牢牢的控制。而本质上呢,这非但不是为孩子好,而是为了父母好,为了满足父母的虚荣心,而这种父母 “虚荣的成就感” 也是建立在同别的父母的 竞争 中,尽管有时候是无意识的。

真正好的父母,应该是尊重孩子自己的爱好、选择,多陪伴、多关注,适时给出建议;在孩子需要帮助时,及时给予自己的援助。孩子虽小,但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和父母只是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而并不是父母实现自己目的或愿望的工具。

所以,无论你是怎样的人,和别人存在多么大的客观差距,都不能否定一个事实(需要心中牢记的)—— 人人生而不同,但平等。这种平等,是人格上的平等,不在社会的客观标准和评价中,在良知里。

那么,自然的,大家是平等的,要做的就是 尊重、理解、欣赏,做到互不干涉,课题分离。

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 勇气的心理学 ”,同时也是“ 使用的心理学 ”,即引导人们如何过好自己的一生,通往幸福。

阿德勒提出要自由地生活,所谓自由,就是 活出真实的自我 ,即不要活在别人的期许中,不要太在意外在的评价。

这也就是上面所提到的课题分离,专注于自我的人生发展,不要被外在的事物和人所蒙蔽、所遮掩,而丧失自我,失去自由。

并且,要有拥有真正的自由,还需要勇气——被别人不认可,乃至被人讨厌的勇气。

每个人的能力其实差不多,关键在于有勇气与否。这种勇气并不是给自己打劲、鼓励就能拥有的,它其实还是建立在自己的思想认知上。

阿德勒认为,有价值就有勇气,人只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可以获得勇气,而这种价值来源于对他人、群体的贡献,只要自己觉得有贡献,就是有价值,也就会有勇气。

说实话,这里我不敢苟同。真正的勇气不应该来自外在,更不应该用所谓贡献来评价。其实,按着上面的引导,勇气自然就有。

我们知道一切经历都是主观赋予的意义,了解自卑人人都有,每个人有差异但平等,进行课题分离,大家都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上行驶就可以了。我就是理所当然的做自己该做的一切,我不打扰你,你不干涉我。所谓自由,这就足够;所谓勇气,不就蕴含其中吗?

所以,我以为,要紧的就是自己从心底里接受这种观点,勇气和幸福自然会到来。当然,阿德勒是针对不同的场景做解释,我在此是从底层逻辑推导。

最后,阿德勒说 人生是刹那的连续,不是一条线,而是点的连续。

这正是通往幸福的 关键——专注当下。

这就是阿德勒的目的论,从起点我们依然可以导出这样的幸福密码:

认真的过好每分每秒,这就是幸福全部的意义。

有故事的人,才能看懂阿德勒的8句话

年轻人最喜欢问一个问题:有哪些人生经验或者道理,越早知道越好?


我们希望在别人的经验中提前预知风险、少吃一些前人吃过的苦、少走一些别人走过的弯路。


同时人也有一种怪圈:哪怕知道那里有个坑,不亲自走过去看一看、没有体验过进坑的苦,也很难相信前人说的是对的。


人生中大部分道理,都不是听来的,而是自己悟来的。


所以在经历尚浅的时候看一些厚重的书,也无法体会作者的意图。



《阿德勒100句人生革命》 中,聚集了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所涵盖的所有研究领域的智慧:自卑、勇气、人际关系、人生价值等等。


如果你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优秀的人、曾经在人群中感到孤独、曾经被别人的指指点点扰乱心绪,再看阿德勒的八句话,就会有不同的心情。


01.

“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


一个期待生活变得更好的人,总是喜欢盯着别人的优点、自己的缺点,以为只有自己变成更好的样子,才配拥有更好的生活。


他们忘了一点, 自己身上的亮点,才是真正让自己变得耀眼的东西


取长补短,有时非但不会让自己变得完美,反而消弭了自我个性和个人光芒。


02.

“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不是每个人都有能力察觉甚至体谅到他人的情绪,每个人的共情能力是不同的;也不是每个人都能懂得沉默的暗语,那是只属于有默契的人之间的美好。


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难会习惯性地逞强,把求助的愿望隐藏起来,并将此定义为“坚强”。


阿德勒认为, 不要期待被主动帮助,而是发出恳切、明确的求救信号。


以友好、主动的态度与对方积极沟通,才能在人际交往中赢得尊重、得到援助。



03.

阿德勒说:“我们对一个人的最高要求和荣誉就是:在工作中是一个好员工;在朋友中是一个好伙伴;在爱情和婚姻中,是一个好伴侣。


总之,一个人应该证明自己是人类忠实的朋友。


无法在人群中找到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扮演的角色,人就无法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


纵观我们身边的失败者、不幸者,比如精神病患者、问题少年等等,几乎都是因为重要人际关系的缺失。


只有意识到自己对他人、对集体、对 社会 的贡献感时,人才会走上积极正向的道路。



是我们能要求自己做到最基本、又最难得的事。


04.

“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别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的自卑感。”


我们常常以为,自觉低人一等,是自卑的表现。


但是处处努力让自己看起来比别人更优越,哪怕并不是自己在乎的东西,同样是一种自卑。


越是活得平庸的人,越渴望优越感。


“看起来很强”,是一种“必须比别人更优秀”的虚伪优越感,也是为了掩饰自卑情结而产生的。


自卑并不可怕,人就是在自卑和消除自卑的摇摆中进步的。


但是如果陷入虚荣、做作、造假的负面世界,拼命制造自己很强的假象,那么他永远无法真正变得强大。



05.

“生命中若没有敌人,就意味着我们时刻都必须配合别人,当然就会活得非常疲累。”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希望被人接纳、被人喜欢,但是你永远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


十个人当中,有两个人喜欢你,就很难得,其他人如何,完全不用太放在心上。


你只需要在乎那两个完全接纳你的人,不需要为不喜欢你的人消耗能量。


换个角度想,我们也有很多不喜欢的人,所以别人也有不喜欢你的权力。


有不喜欢我们的人,才代表我们是依照自己的生活方式自由地活着。想要活出真正的自我,就要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06.

“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理解,除了努力沟通别无他法。而那些认为对方无法沟通的人,其实一开始就没有沟通的意愿。”


“沟通”是一个美好的字眼,仿佛两种观念,说着说着就通了。


但是沟通实现起来很难,反反复复达不成共识,才发现对方根本没有沟通的意愿。


阿德勒认为,人们做某件事的动机、意愿,主导并制约着做事的情绪。


比如说,一个人愿意去做某件事情时,他可以克服一些困难;反之他不想去,就会为了拒绝这件事来制造数之不尽的借口。


无法沟通的人,一开始就没有与人沟通的意愿。他只是不停寻找借口,阻碍沟通。


任何情况下,沟通成功与否都取决于双方的态度。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自己愿意醒来。



07.

“教育孩子就像是脚随时放在刹车上,除非必要否则绝对不要贸然踩下去,不然就可能破坏孩子之前的努力。”


阿德勒心理学中提到的亲子教养与教育,不是一味的奖励,也不是纵容孩子为所欲为,他认为,父母是脚踩在刹车上的人。


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和 探索 欲, 刹车的作用是保护,而不是限制


习惯性地认为自己的孩子“年纪小,不懂事”、“这些太危险,不要去做”,事无巨细地过问孩子的每一件事情、“你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其实是把孩子作为弱者对待,扼杀孩子的思维发展和行动能力。


教育孩子,父母只要从旁守护,主动、亲密地与孩子沟通,这样孩子才会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自己的谋生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


08.

“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课题,不必迎合他人的评价。将自己的课题与别人的课题分离,是迈向幸福人生的关键。”


山本耀司说:“自我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需要不断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不断对撞的过程,既是我们认识自我的过程,也是分清自我和他人的过程。


关系的痛苦,大部分来自于承受了太多原本属于他人的课题。


儿女大龄未婚,父母背负了极大的压力,又把压力传导到孩子身上,他们为了并不存在的未来,破坏当下的关系。


结不结婚、和谁结婚,是孩子的课题,与父母无关;


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选择,是父母的课题,与孩子无关。


所有让你烦恼的问题,一定要谨慎分析,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因为你擅自背负了别人的课题。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干涉别人的课题,要做的只是守护、陪伴和支持。



阿德勒的学生岸见一郎曾用上坡、下坡来比喻人生:骑自行车爬坡,非常吃力。但登上顶峰,我们就会看到美妙的风景,借助风力和惯性下坡,人也会神清气爽。


人生也是如此,年轻时,我们拼命蹬着脚踏板,同时背负了太多的东西——梦想、目标、野心、焦虑……


人过中年,如果能卸下肩上的重担,以平和、宽容的心态看待人间百态,就会有看不尽的好风景。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