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里克森(Erik Erikson)是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发展心理学领域的开创人之一。他的理论涉及了各个年龄阶段的发展,并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理论。在本文中,将从多个角度分析埃里克森的理论,包括其背景、贡献、思想和影响等方面。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背景
埃里克森于1902年出生在德国,成长于瑞士。他有一位犹太人母亲和丹麦父亲,在他年轻时就离开了他。埃里克森的童年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对人类发展的理解。他曾在维也纳研究心理学,并在那里结识了一些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如弗洛伊德和安娜·弗洛伊德。这些经历促使他开始研究发展心理学,深入探讨人类发展的各个方面。
贡献
埃里克森最著名的贡献是他的精神发展阶段理论,这个理论描述了一个人从婴儿到老年人的生命周期中必须解决的生命任务。每个阶段都是必须完成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完成其中的一个阶段,将会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这个理论被称为“生命周期理论”,是他对心理学的最重要贡献之一。
思想
埃里克森的思想从精神分析学派的角度出发,重视了生命中的不同阶段对发展的影响。他认为人的个性特征和行为会随着时间和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基于这种观点,他提出了“危机理论”,即生命中每个重要阶段对其心理健康或不健康的影响。在他的理论中,人们必须克服阶段性的危机,才能在下一个阶段中获得平衡和稳定。他还提出了“身份危机”的概念,这是指在青少年时期,人们必须探索自己的身份和角色,以找到个人的稳定性。
影响
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理论和危机理论为现代发展心理学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理论不仅影响了心理学领域,还影响了教育、社会工作和医学等领域。他提出的“身份危机”概念对于青少年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他的研究还促进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发展的研究。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中原焦点团队? ? 坚持分享1427天? ? 2022-06-12
埃里克森(1902~1994):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一、以人格特征为标准划分年龄阶段
艾里克森划分标准是:心理社会危机
(1)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
(2)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
(3)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和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二、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与弗洛伊德的区别
(一)弗洛伊德理论
1、弗洛伊德强调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认为性本能是人格发展的驱动力。而埃里克森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
? 2、弗洛伊德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五个阶段:口欲期(0~1岁)、肛欲期(1~3岁)、性器期(3~5岁)、潜伏期(5~12岁左右)、生殖期(11到12岁开始)。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包括人生的整个时期,共8个阶段,尤为关注自我同一性。
第一阶段( 0-1.5岁):婴儿前期,信任感—怀疑感,希望品质
1、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儿童完全依赖他人
2、婴儿能够得到的温暖、抚摸、爱和生理方面的关怀,获得满足,就会形成对他人信任的倾向
3、父母对孩子不够关心,孩子在需要时得不到关怀,父母的冷淡、漠然或感情上拒绝,则会
? 这一阶段危机如果成功解决,人格中便形成了希望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乐观、开朗、信任、活跃、安详,充满朝气和对未来的希望,相信自己的希望能够实现,富于理想,敢于冒险,不怕挫折和失败;
?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儿童的人格中便形成了恐惧的特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悲观、多疑、抑郁、烦躁、不信任人、缺乏安全感,非常害怕被抛弃,胆小懦弱等。有些人一生中对他人都是疏远的和退缩的,不相信他人,对外界不信任。
婴儿前期教育意义
1、给予足够多的爱、关心、温暖、抚摸;
2、及时的回应生理需求。
第二阶段(1.5-3岁):婴儿后期: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1、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2、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的意识。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种“事故”
3、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如果这一阶段自主性多于害羞、怀疑,危机得到成功积极解决,就会形成意志的品质。成年后性格倾向于坚强、独立、自我克制、果断、自律、有决心、遵纪守法、不怕困难;
? 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危机,则形成自我怀疑的人格特征。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意志薄弱、依附、敷衍、半途而废、犹豫不决等。
4、家长不合适的做法及其危害
(1)保护过度,包办代替。
? ? 孩子自觉性差、没有主见、依耐性强,潜能抑制、能力弱化、特别粘人,对自己的能力产生疑虑、羞怯
(2)放任自流,太过纵容。
? ? 就没有规则,不讲卫生、浪费等生活习惯,不利于社会化。
(3)过分严厉,限制太严。稍有差错就斥责、打骂。
? 让孩子有太多的挫败感 ,会形成孩子的双面人格:怀疑自己、谨小慎微、胆小、害羞;暴力待人。
5、婴儿后期教育意义
(1)鼓励孩子尝试新事物以获得自主意识;
(2)对笨手笨脚的行为不可嘲笑以免产生羞耻感;
(3)给予支持但不可给予包办;
(4)给予自由但不可缺失规则。
(5)不可故意逗孩子,因为孩子也有尊严!
(6)不可给孩子贴标签!
第三阶段(3-6岁):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1、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表现出主动精神
2、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3、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4、幼儿期教育意义
1)培养主动进取的精神;
2)对孩子十万个为什么予以耐心;
3)注重孩子和其它小伙伴的关系;
4)多鼓励积极参与游戏,少批评。
5)学会夸奖:夸具体细节不夸全部,夸努力不夸聪明!不要夸宝宝真棒,好宝宝!
第四阶段( 6-12岁):勤奋感—自卑感,能力品质
1、儿童的世界以极快的速度扩展到家庭以外
2、在学校,儿童开始学习那些社会认为重要的技能
3、如果儿童中因为自己富有成效的活动而得到赞扬,他们就会形成勤奋的倾向
4、如果儿童的努力总是被斥为幼稚和做得不到位,他们就会形成自卑的倾向
5、儿童期教育意义
1)在学习与活动中予以肯定,培养勤奋的习惯;
2)对于不是足够优秀的孩子少批评、多鼓励;
3)肯定孩子努力的态度;
4)多运用暗示的作用(罗森塔尔效应)。
第五阶段(12-18岁):青少年: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品质(同一性的形成即个性的形成,也就是获得一致的,良好的,完整的个性)?
1、?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的态度
? 2、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一的自我
? 3、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何从
4、青少年期教育意义
1)父母、教师应与其建立良好关系,做青少年 转变的有力支持;
2)转变态度;
3)帮助青少年开阔视野,早日达到自我同一。
第六阶段(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爱的品质
1、个体感到自己在生活中有亲近他人的需要
2、亲近感即指“一种关心他人并与他们同甘共苦的能力”
3、确立了稳定的角色认同后,一个人便会准备与他人分享生活中的爱或深厚的友谊
4、如果无法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会陷入深深的孤独感,这种情况常常给以后阶段的发展带来困难
第七阶段(25-65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品质
1、使人保持平衡的主要动力来自指导下一代的兴趣
2、通过关心自己、关心自己的孩子和关心后代体现出来
3、人到中年要能够放眼整个社会,关心他人幸福并为之贡献自己的力量,获得繁衍感
4、无法做到这一点的人将处于一种只关心自己的需求和舒适的自我专注状态,生活停滞,人会感到痛苦,忧郁寡欢,不能自拔
第八阶段(65岁以上):完善感—失望感 ,智慧贤明品质
1、一个人必须要能够抱着接受自己和满意的态度回顾一生
2、一生充实和对自己负责的人会有一种完满感,可以带着尊严面对衰老和死亡
3、如果带着遗憾看从前的生活,人会有失望感,背负痛心和懊悔,觉得生活中失去了很多机会,自己失败了,而一切重新开始晚矣。衰老和死亡的威胁便成了恐惧和消沉的根源
埃里克森心理发展八阶段理论
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提出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将心理的发展分为8个阶段,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需要完成的社会心理任务,而顺利完成任务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八阶段包含4个童年阶段、1个青春期阶段、3个成年阶段。
童年阶段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或怀疑)的冲突。儿童开始决定做或不做什么,此时和父母的冲突很激烈。孩子会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不能听之任之,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学龄初期(3~6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会形成主动性,这为ta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ta会逐渐失去自信心,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儿童开始进入学校接受教育。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
青春期阶段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因面临新的社会要求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成年阶段
6.成年早期(18~40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具有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自己的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
7.成年期(40~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通过生育或其他方式承担起社会工作,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通过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可以具有生育感。没有生育感的人更加自我关注,主要考虑自己而非他人的需要和利益。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老人的体力、心力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 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埃里克森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被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八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一个阶段的良好发展,会为下一个阶段的发展打下基础。
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学说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 的作用;认为现代人的一切心理上的变态都是人的本性需要和社会要求不相适 应乃至失调 所致;人在克服心理与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个体的心理社会经验;从本质上讲,社会环境决定了与任何特定阶段相联系的危机能否获得积极的解决。
拓展资料:
爱利克·埃里克森介绍:
1.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1902年出生于德国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生父在埃里克森诞生之前就弃家出走了。他三岁时,母亲嫁给了一个名叫西塞多·洪柏格的儿科医生。 埃里克森在童年时期并不知道洪柏格不是他的亲生父亲。但他总是出现这种感觉:无论如何,他不属于父母亲,并幻想能成为“更好的父母”的儿子。埃里克森多年来一直沿用继父的姓,甚至在第一次写论文时还使用爱利克·洪柏格的名字。直到1939年他加入美国公民时,才改姓爱里克森。
2.爱利克·埃里克森那种不属于他的家庭的感觉为这样一种事实而不断加剧:母亲和继父都是犹太人,而他却由于斯堪狄那维尔血统长的身材高大,碧眼金发。在学校,人们说他是犹太人,而在继父的祖庙里,却叫他为异教徒。由此想来,为什么“同一性危机”的概念能成为后来爱里克森理论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就不足为怪了。
大学预科毕业后,他违背继父要他成为一名医生的愿望,从事艺术专业,并周游整个欧洲大陆。
3.总的说来,爱里克森在校时不是一位杰出的学生,但他却有艺术天赋。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