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对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体会

时间: 2023-11-19 22:35:34

对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体会

自我同一性是人类发展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俗地说就是个体对自己个性、角色以及价值观等方面的一种感知认知,一种维系自我稳定性和在社会中扮演角色的重要过程。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在这方面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在本文中,我们将对其理论做出分析。

对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的体会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埃里克森提出,“人类的自我同一性含义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作用价值和个性特征的认知。这种认知来源于个人内部的组成部分和外界对这个人的评价。”这个理论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说明了人的自我不是简单地在生命过程中不断消耗过去的个性,而是一个同时具有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自我实体,这个自我实体由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而形成,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完整性。

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还认为,一个人内部的组成部分由自我意识、身体意识和性别认同三部分组成。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的思考、感受和行为能力的认识,身体意识是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认知,性别认同是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性别的认知。这三方面统一起来构成了一个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又与成长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因素相互作用,进一步塑造了人的自我同一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详尽和深刻的,这个概念可以被用来解释很多维度的人类行为,例如亚文化、性别差异、心理问题等等。因为每个人的自我认同经历都是不同的,而社会也在不断地改变和发展,所以这种理论可以为心理医生、教育从业者以及社会研究者提供有用的工具和洞见。

然而,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一些人类学家和文化心理学家认为,这个理论只是适用于西方的文化背景,因为人的成长背景和社会文化因素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是不同的,所以这个理论不如批判性地看待埃里克森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地位影响对自我认同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因此,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这个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

综上,埃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是一个深刻的心理学和人类学理论,对于研究个体在不同文化和生命阶段发展所面临的身份认同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也需要看到其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可能性,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扩展这个理论,以适应更加多元和变化的社会文化和心理特征。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

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表现包括:1、自我意识的确定和自我角色形成是其核心问题。2、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思考,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3、他们从别人对自己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4、逐渐疏远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建立了亲密的友谊。
爱利克·埃里克森是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埃里克森理论形成于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20世纪30年代美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大萧条以及社会活动,使整个社会呈现一种病态。埃里克森面对社会现状,深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已不足以应付当时的社会需求,于是,他沿着安娜·弗洛伊德强调自我的适应性功能的路线,创立了新的精神分析学说。埃里克森将人的发展中的人格结构,即整个心理过程的重心,从弗洛伊德的本能过程转到自我过程,把人的发展动机从潜意识扩展到意识领域,从先天的本能欲望转移到现实关系中。埃里克森认为,在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与社会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在发展中逐渐形成的人格,是生物的、心理地和社会的三爱利克·埃里克森个方面的因素组成的统一体。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可以按主要冲突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的阶段。他把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划分为8个相互联系的阶段。每个阶段都包含着两个对立的双极相互斗争的特定心理社会任务。个人在发展任务的斗争和解决的过程中,按次序向下一阶段过渡。各阶段的发展任务解决顺利与否,直接影响到个人未来人格和生活的具体方面。如果儿童在某一阶段未能很好解决发展任务,那么,儿童也可以由此获得克服不适应发展的机会,通过教育在下一阶段得到补偿。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评价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1、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2、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3、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4、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5、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6、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心。

7、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8、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9、当儿童的主动感超过内疚感时,他们就有了目的的品质。埃里克森把目的定义为:一种正视和追求有价值目标的勇气,这种勇气不为幼儿想象的失利、罪疚感和惩罚的恐惧所限制。

10、⑷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11、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无思想的奴隶。

12、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13、⑸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14、一方面青少年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青少年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的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他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角色混乱。

15、这种统一性的感觉也是一种不断增强的自信心,一种在过去的经历中形成的内在持续性和同一感(一个人心理上的自我)。如果这种自我感觉与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的感觉相称,很明显这将为一个人的生涯增添绚丽的色彩。(埃里克森,1963年)

16、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不满和犯罪等社会问题上,他说:如果一个儿童感到他所处于的环境剥夺了他在未来发展中获得自我同一性的种种可能性,他就将以令人吃惊的力量抵抗社会环境。在人类社会的丛林中,没有同一性的感觉,就没有自身的存在,所以,他宁做一个坏人,或干脆死人般的活着,也不愿做不伦不类的人,他自由地选择这一切。

17、随着自我同一性形成了忠诚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忠诚定义为:不顾价值系统的必然矛盾,而坚持自己确认的同一性的能力。

18、⑹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19、只有具有牢固的自我同一性的青年人,才敢于冒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的风险。因为与他人发生爱的关系,就是把自己的同一性与他人的同一性融合一体。这里有自我牺牲或损失,只有这样才能在恋爱中建立真正亲密无间的关系,从而获得亲密感,否则将产生孤独感。埃里克森把爱定义为压制异性间遗传的对立性而永远相互奉献。

20、⑺成年期(25~65岁):繁衍对停滞(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21、当一个人顺利地度过了自我同一性时期,以后的岁月中将过上幸福充实的生活,他将生儿育女,关心后代的繁殖和养育。他认为,生育感有生和育两层含义,一个人即使没生孩子,只要能关心孩子、教育指导孩子也可以具有生育感。反之没有生育感的人,其人格贫乏和停滞,是一个自我关注的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需要和利益,不关心他人(包括儿童)的需要和利益。

22、在这一时期,人们不仅要生育孩子,同时要承担社会工作,这是一个人对下一代的关心和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人们将获得关心和创造力的品质。

23、⑻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整合对失望(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24、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心车和健康每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25、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26、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27、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