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会不自觉地发现,新生代年轻人与老辈相比逐渐变得更加像老祖宗了。特别是在中国这个有着深厚文化传承的国家,00后越来越像老祖宗是不争的事实。那么,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本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00后为什么越来越像老祖宗
第一,文化传承的作用。中国拥有悠久灿烂的文化,老祖宗的先贤智慧在几千年的演变中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基因里。00后生长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他们对于传说和神话大多有所了解,对于先贤的文化传承也有一定了解和接触。因此,在生活中不时会表现出与父辈相似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第二,孝道文化的影响。中国是一个讲究孝道的国家,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里,00后面临的压力和竞争越来越激烈,但是他们仍然保有一颗感恩的心,这和老祖宗们的孝顺精神也是不谋而合的。他们会像老祖宗们一样尊敬长辈,关心亲人,重视家庭。
第三,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但是00后们在生活方式上却有一种回归的趋势。像老祖宗们一样,他们喜欢在自然中放松身心,从手机电脑依赖中解脱出来。比如,许多00后喜欢在假期里去寻找自然景观和古迹,领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美,这使得他们更加接近老祖宗们的生活方式。
总之,00后越来越像老祖宗,并不是巧合。文化传承、孝道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新生代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应该看到这一现象的积极意义,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我们相信,只有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够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迈进。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文丨栗子酒
编辑丨李芊雪
“草根”超模、国潮兄弟、汉服“仙男”、土潮rapper、机能风女孩、哥特风精灵、行走的潮流百科、换装博主……在近期优酷播出的《这!就是潮流》中,许多95、00后选手们展示的个人特色和潮流态度,呼应着节目的理念,“千人千潮”。
而对《这!就是潮流》的“潮流助推官”张突然来说,他来到这里,最重要的,是“想让大家看到中国风的更多可能”,如嘻哈、潮流等元素与国风对撞,那或许会带来新的提示。
事实上,90后的张突然早已是中国著名设计师,2019年,他用“两个月时间拼了一下”,然后带着自己设计的中国风服饰,登上了纽约时装周。“中国男裁缝登上纽约时装周”等话题席卷热搜,他的作品频亮相各类舞台,共青团微博曾称其为非遗国风传承者。
张突然是一个缩影,背后是国潮汹涌,如果说几年前人们谈起中国风,更着眼于其 “符号性”,那么现在,国潮、国风已经成为年轻人一种“本来如此”的生活方式,以及与世界对话的渠道与态度。如果将国风比作森林,那么每一个个体就是样态不一的小树,创造力与文化身份认同是共同的土壤。
以《这!就是潮流》为窗口,镜像 娱乐 在第一时间,走近节目中喜好国风的年轻人,除了张突然,还有“国风野生推广大使”傅冬暖、国风女团选手林嘉慧、“东北仙男”赵一桉等人。我们一一记录他们和国风的故事,相信可以在数据与报告以外,为大家讨论国风的现状、用户的心理、传统与 时尚 的融合等,提供更多的细节和参考。
始于“颜值”,陷于内涵
和很多小女孩一样,傅冬暖小时候也有一个披着床单当仙女的小梦想。古装剧里的那些古典服饰,曾给了她关于汉服最初的想象。而真正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汉服,则是在高二的运动会上。那时,傅冬暖被选为运动会“举班牌”的领队,为了有特点,她买下了自己的第一件汉服。
后来,傅冬暖开始拍摄汉服写真,接触汉服的机会越来越多。渐渐地,她发现自己开始对汉服的很多细节感兴趣,她想要知道,汉服上的比翼鸟、山海经中的神兽代表着什么,汉服上各式各样的纹路都有着怎样的内涵。
“汉服的每一个细节,都有独属于它的文化,对汉服的喜爱会引导着自己去发现服饰背后的文化。”她说。
真正的喜欢都是藏不住的。傅冬暖后参加了一档东方卫视的《主播有新人》节目,展示了《红楼梦》中王熙凤的衣服。在《这!就是潮流》中,她展现了宋代汉服不同穿搭方式,尝试将古典与现代融合。在她看来,“能在日常生活中一直做喜欢的事情,让这个事情变得有价值”,就是对潮流的表达。
实际上,很多喜欢汉服的人都跟傅冬暖有相似的经历。他们一开始只是觉得衣服好看,接触久了才发现背后的文化底蕴如此深厚。随着这个群体越来越大,他们也试着组建起自己圈子里的盛会、节日。
如今,在国内很多地方,都已经出现了固定的大规模盛会。比如一年一度的花朝节、中国共青团设立的中国华服日、西塘汉服文化周、国丝汉服节等。随着“入坑”时间越来越久傅冬暖也感受到大环境的变化:“关于汉服的活动真的越来越多,也出了很多新花样。之前是没有汉服走秀的,那现在很多活动,已经从走秀变成了情境式的演绎,一步一步的在发展。”
“像海一样一波一波卷起来”
林嘉慧是亚洲首个电子国风女团SING的成员,她是扬州人,当地古城氛围浓厚,林嘉慧从小便与国风服饰结缘,还“差点”成了非遗项目通草花的传人。
录制《这!就是潮流》第一期节目时,需要变装,林一席古风白衣,打开了葫芦,将墨水泼在自己身上。泼墨,原本是一种传统的中国画技法,化用在变装秀中让不少人觉得惊艳,用其他选手的话说:“就像山水画一样。”她喜欢这个创意,在表演前,还向周围人打趣:“待会儿你们看我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和国风的羁绊,就像一条线索,贯穿了林嘉慧的生活。在扬州,穿汉服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在小学参加古筝比赛、汇演时,父母便为林挑选汉服。她把这段“无意识”的入坑经历总结为“垂直入坑”,而真正意识到自己喜欢上汉服,则是在上了初中之后,林嘉慧陪同学参加了一个展,穿着汉服的她,没想到吸引来如此多的眼球,当时加了QQ好友的一个女孩子,现在还成为了她粉丝,对方在微博私信说:“没想到你还在玩国风。”
有了好看的汉服,就需要相应的配饰,在那个考出好成绩可以向父母要奖励的年纪,她最想要的是一套做发簪的工具。高考结束后,林嘉慧去家中认识的一位爷爷那里学习民间传统手工艺制片“通草花”技艺,虽然最终因为工作等原因,精力不能全部投在这里,达不到“非遗传承人”的标准,但林嘉慧有时间还是会看望爷爷,自己现在也还有在做簪子等汉服配饰。
“当我得知汉服、国风等文化,在别的地方不像扬州这么普遍时,自然而然有一种使命感,想给大家更多介绍它——但我并没有优越感,觉得自己是推广者,我跟大家一样都是爱好者,但你因为喜欢会自然而然安利。”林嘉慧说。
国风文化越来越普遍了,林嘉慧上学的时候会参加汉服社,而现在,她发现越来越多的节目,不管是音乐还是其他,包括《这!就是潮流》,都有推广中国风的内容。很多国外的如电子元素等,也有一两个做国风的舞台。
“我各个圈层都有涉及,国风对我来说更生活化一点,是大家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比如我穿着汉服遇到一个‘同袍’,可能对方今天第一次穿,不是汉服圈的,那我们也可以交流——大家只要喜欢。”林嘉慧说,“我觉得这就是潮流,可以转换成你生活的动力,变成你生活的热情与精神力。”
“小时候不听家人的劝,会觉得身边天天接触的、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很寻常,到 社会 上之后才发现,这才是真正的宝藏。”
“每个人都有自己潮流的一面”
身高182的赵一桉,长着一张干净清秀的脸,再加上模特出身,本身就很适合国风装扮。在《这!就是潮流》中首次亮相,身着汉服出场的他很快便有了“国风美少年”的称号。
赵一桉初次接触国风圈,是在第一次拍广告的时候。当时,“整体造型和策划案都是很国风很唯美的,第一次接触觉得很新颖,就被这个风格吸引了。”或许更准确地来说,赵一桉与国风之间是“互相吸引”。
尽管外表冷峻,但赵一桉真实、幽默的性格,让他在节目内外都收获了很多好感。节目录制至今,他一大的收获就是交到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在充满竞争的赛制中,感受到大家互相帮助的温情。
赵一桉引用《这!就是潮流》理念“千人千潮”来形容伙伴们对潮流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潮流的一面”。
“我在这个节目当中学到最多的是坚持自己,潮流这个东西真的要尊从自己的内心。”赵一桉说, “少做加法,多做减法。潮流应该从自身出发,用一些单品搭配自己,突出个人态度,而不能被穿搭遮盖光芒,丢失自己。”
不过,相较于自我表达,赵一桉也关心大多人对国风的态度。至少在当下的大众印象中,国风服饰并不适合日常生活,这也是汉服推广、国风出圈的最大阻力。即便在国风圈,这种情况已经有很大改变,但大众感知尚不明显。
《这!就是潮流》中,赵一桉有一次穿上了“潮流助推官”张突然设计的国风服饰,难掩喜欢,“他的衣服让我看到国风和现代的碰撞,很舒适地融入到正常的生活中。”这也是他来参加这档节目的初衷,“我想让大家看到,现在有很多新派的、结合日常的国风时装,大家完全可以在生活当中尝试。希望通过自己小小的力量,把国风与现代元素的融合带到大众面前。”
“把中国礼服做成时装的时候,全世界都在帮助我”
接到《这!就是潮流》邀约后,张突然最初更想做选手,因为可以“不停做衣服给大家看”。但转念一想,如果可以利用自己在业内的影响力,让更多中国风选手被看到,那会更有意义。于是接受了“潮流助推官”这个身份。
他不吝啬对节目选手 探索 中国风的肯定,第四期的主题为“跨界国风”,率先登场的“赛博朋克”组,将古代与未来结合。选手赫连为诠释未来特警与锦衣卫的身份,以管道模拟官服图腾,营造机械龙的感觉,发型则以古代男子发髻为灵感,同时用芯片增加未来 科技 感。此外,幂篱、蹀躞等传统物件也被该组进行了现代化改造。张突然在点评时除了对设计本身进行分析与肯定,还认为,“真正的收获”是选手们去了解、学习了汉服,“我觉得这也是这个比赛和节目的意义”。
他对国风的喜欢是难以掩盖的,和“张突然”的名字一样,选择转行做国风服饰是一个很“突然”的决定。当时,辽宁的一个博物馆展出了一批清代的刺绣,张突然在参观时看到了那些古老单品中 时尚 感和高级感——原来服装设计不一定是国外才最好,中国竟然有这么好的东西。他对服装行业的 探索 有了新发力方向,从头学起打版、制作、刺绣……彼时国风服饰市场不成熟,前景莫测,但随着一件件成品做出来,他声名渐起,和自己的品牌也开始代表中国参加中日交流、中法交流等等。
谈及中国风为什么也能受到外国人喜欢,张突然表示,“首先是因为美,第二是因为文化能给人带来自信。中国文化会告诉你大气、精致、海纳百川,我想在对国外传递中国文化时候,把这些传递出去,那么人们把这个文化穿在身上,也会感受到这个文化。”
时代不同了,在他看来,对于年轻人,现在穿中国风不是老气的象征是个性的象征。他引用《左转》阐释, “服装之美谓之华,礼仪之大故称夏”,所有衣服好看的同时再兼具礼节性,以及年轻人的潮流和创新,才能被称之为新时代的国风。
? ? ? ? 荀子《劝学》曰:“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冰 。”
? ? ? ? 说来有趣,这个国庆小长假,有人沉浸在热门剧的爱恨情仇中不能自拔;有人因明星的恋情新闻公布黯然神伤;有人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宅家大补美容觉。我却被一群 00后 孩子的精湛演出所折服。演技是真的到位,颜值是真的惊艳。
? ? ? ? 视频弹幕有云:
? ? ? ? 此话虽言之尚早,客观说来,竟是大势所趋。不知何时,中国的娱乐圈开始被“流量”霸屏。演技成了次要,人气成为衡量身价的准则。只要是IP,不论是否为抄袭之作,配上当红偶像出演,总有人为此买单。只要长得好看,不论是否适合角色,身后有粉丝追捧,总有大把片酬进腰包。
? ? ? ? 更可笑的还在后面,且不必说叫人瞠目结舌的“ 抠图 ”事件。亦有为解决一些明星“ 扎戏 ”而诞生的各种 替身 ,从背影到远景配备齐全,乃至假人替身一度大有用武之地;也有为提供不背台词之便而大行其道的 后期配音 ,致使换人不换音,一分钟内必出戏!
? ? ? ?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都道形体和台词是演员的基本修养,倘若连基本功都不愿用心打磨,又能将怎样的诚意呈现给观众?影视产业的发展欲更上层楼,定然不能靠刷脸完成!
? ? ? ? 观众不需要漫天的“ 玛丽苏 ”、“ 霸道总裁 ”,以及披着大女主光环的 伪励志 ,渴望的是蕴含时代思考、能为灵魂带来启迪的走心之作。
? ? ? ? 所幸,一群00后小戏骨的出现,为我们的视线开启些许曙光。如果你没有看过去年夏天火遍网络的 《小戏骨:白蛇传》 也无妨,只要一观近期点击率不断飙升、豆瓣评分高达 9.3 分的 《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 ,会在超强的角色代入感中遗忘他们的真实年纪——最小的仅7岁,最大的不过13岁。
? ? ? ? 这一次,小戏骨团队以87版《红楼梦》为范本,尽管只有短短9集,无论服装道具,还是画面情节都做到高度还原,人物选角充分遵循其应有的外形与性格特征。
? ? ? ? 于是,便有了现在这仿佛从书中穿越而来的“宝黛钗”。难能可贵的,是诸如王熙凤、刘姥姥、贾母、王夫人、薛姨妈、贾政等年龄跨度极大的重要角色,均被刻画得入木三分。
? ? ?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鼻如悬胆,睛若秋波……” 这是众心捧月的宝二爷。
? ? ? ? “两弯似蹙非蹙眷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这是多愁善感的林妹妹。
? ? ? ? “肌骨莹润,举止娴雅。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 这是端庄温婉的宝姐姐。
? ? ? ? “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未启笑先闻……” 这是精明能干的凤哥儿。
? ? ? ? 提起串联本剧的关键角色——刘姥姥,9岁的小姑娘竟爆发出惊人的表现力。从一进大观园的战战兢兢,到二进大观园被众人取乐的憨态,再至贾府落难时的雪中送炭,一个淳朴善良的老太太形象生动饱满,完全走进了观众心里。
? ? ? ? 幕后花絮中,总导演潘礼平曾表示,原本觉得《红楼梦》不适合小朋友拍。原因不难理解,纵是成年人也很难参透其中精髓,而原著中“黛玉葬花”、“贾府革去世职”等情节基调悲情凄婉,十来岁的孩子能否驾驭要打个大大的问号!但这次,团队挖掘出一个很好的角度——刘姥姥进大观园,由此引发的两大现实意义便显得越发可贵起来。
? ? ? ? 贾府奢靡的生活日常与刘姥姥贫苦的庄稼人身份形成鲜明对比,通过刘姥姥在园子中被取笑的种种情节,尽显贵族阶层不同的人品与情商。
? ? ? ? 如若只瞧得见眼前的尊贵,就忘了视线以外的世界,往往会沉醉于梦中脱离现实。世界在不断循环,没有永久的富贵,当大梦初醒,一切都会成为虚幻。
? ? ? ? 中国人常说“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用在刘姥姥这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人物身上,再合适不过。
? ? ? ? 刘姥姥舍弃面子,来到贾府投亲求援,贾府上下仗着财大气粗拔了根“汗毛”。当贾府树倒猢狲散,人人避之不及,刘姥姥不远千里前来探望却凭一颗报恩真心,倾其所有,卖房卖地,救出困在扬州的巧姐。人性中的真善美在此刻得到升华。
? ? ? ? 基于以上两点,小戏骨翻拍《红楼梦》的确有一定立场。经典名著之所以能长久流传,缘于能带给每个时代的人们多层次的思考。
? ? ? ? 譬如《西游记》表面看似是神话故事,若作为职场剧分析,仍有一定深远意境可细细品味。而《红楼梦》虽以宝黛的爱情为主线,实则蕴含生存之道、养生之道、为人之道。谁说知恩图报的刘姥姥身上,没有值得观众深思的地方?
? ? ? ? 不得不提的是,小戏骨团队此次剔除了 不适合儿童表演的“秦可卿”一角 ;病重的王熙凤求刘姥姥救巧姐时, 台词中删去了 “ 欺弱凌孤、图财害命,我也是干过的 ” 一句 ,对小演员的保护较为上心。
? ? ? ? 开拍前,剧组花了大把时间彩排,小演员们也进行了相关的礼仪培训,如饮茶、走姿、坐姿、万福礼等。有如此严谨的工作态度,才是锻造精品的前提。
? ? ? ? 围绕小戏骨是否有演技的辩题,不少人认为,这就是一场大型高配版儿童cosplay。对于十岁的孩子来说,仅凭一张白纸般的人生阅历,对角色的理解与演绎都难以深入。可我们不该忘记, 模仿是第一步,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在人生观、世界观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空白期,大量吸收前辈先人归纳出的丰富经验,怎见得不是一种颇有成效的传承?
? ? ? ? 要说小戏骨的红楼是完全的模仿,倒是有失偏颇。在吸收87版剧作精神的同时,细节处理中融入了新的见解。
? ? ? ? 在凤哥儿与黛玉初见的戏份中,凤哥儿曾道,“ 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 ”
? ? ? ? 凤哥儿话音刚落,87版《红楼梦》并未给其他人物特写。小戏骨版则随即转换到三姑娘探春的神情。
? ? ? ? 按照我的粗浅理解,王熙凤的话是为了迎合贾母对黛玉的怜惜,深究言外之意,显然无视了“三春”(迎春、探春、惜春)。
? ? ? ? 迎春这个木头美人自然不会在意,年幼的惜春更不会留心。唯有最有远见胆识的探春,才能有所察觉。此时,探春一个疑惑又略带几分不悦的表情,配上凤哥儿的后半句“ 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倒像是嫡亲的孙女 。”就显得十分精妙了。
? ? ? ? 除了导演制作团队的精益求精,小戏骨的敬业精神为剧集品质提供了极大保障。全剧在一年中最炎热的七八月拍摄,小演员们每天都要穿着厚厚的戏服,辗转于外景地与室内,完成冬天的戏段和大段的虐心哭戏。相比需要后期配音的流量明星,半大点的萌娃甚至做到了现场收音。
? ? ? ? 饰演黛玉的漾漾曾身体不适,一声声咳嗽的模样,惹得很多网友大感心疼。小姑娘稍作休息后便认真投入到拍摄中,接受采访时还不忘抒发职人感悟:“ 演戏的人得受点苦,赶快拍完就可以不受热了 。”
? ? ? ? 饰演宝玉的小松更是了不得。演出“宝玉挨打”这场戏时,海绵特制的道具棍子打在身上的时间长了依旧会有疼痛感。为此,剧组为他准备了一块棉质垫子。然而,为了让演出效果逼真自然,小松 从上午拍到下午吃饭 ,始终坚持实打实拍,不用事先准备的棉垫,以致最后疼到流下眼泪。
? ? ? ? 吃苦不言苦,一心做钻研,不偷工减料 ,这是中国人不该丢弃的匠人精神,更是成年人应该反思和学习之处!
? ? ? ? 娱乐圈也罢,其他行业也好,世上没有一份工作可以糊弄过去。唯有一步一个脚印走出的大道,才能通往更广阔的天地。小小年纪,就有此觉悟,若能坚持脚踏实地的努力,何愁没有一番作为?
? ? ? ? 不置可否,出了剧本,他们就是孩子,纯真可爱的一面在幕后跟拍中展露无遗。
? ? ? ? 被戏称为“ 俄罗斯套娃组合 ”的三春,会不露怯地跳起《小苹果》。
? ? ? ? 饰演宝姐姐的宝儿,私下和剧中一样善解人意,不仅会贴心地为好朋友漾漾切西瓜,还会端到跟前喂给她吃。
? ? ? ? 在小戏骨眼中,没有主角配角之分,有的是玩耍打趣的快乐时光。工作时有工作的专注,闲暇时不失应有的童真,这正是无数人喜爱他们的原因吧。
? ? ? ? 长江后浪推前浪。00后小戏骨版《红楼梦》掀起的火爆热度,得益于方方面面。它依托于中国古典名著的优秀基因,以萌娃们收放自如的表演,唤醒了观众对经典87版本的怀念。但待到热度褪去,还是要清醒地看到未来的方向。
? ? ? ? 且看这群有颜值有实力的小机灵鬼,如今已具备许多流量明星所没有的职业操守和表演技能,他们的人生才刚刚启程,还有更长的征途需要跋涉。如果始终在模仿经典的阵地上原地踏步,也很难走得远。
? ? ? ? 希望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影视创作能少一些功利心和商业性,多一些用心,少一些敷衍。希望可爱的小戏骨宝宝们不断超越,突破自我,不要让红楼缔造的胜境变成一场空梦!
作为00后,我认为山东拜年文化值得我们尊重。山东素来有“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美誉,并且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在文化礼仪传承方面,山东人确实走在了很多地区的前面。下面我们来具体谈谈吧!
?磕头仪式的起源
每年过年,山东人的跪拜礼都会冲上热搜,但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就有向长辈跪拜行礼,以此来表达尊敬之意了。
根据记载显示,东汉以前无论平民还是贵族都是席地而坐,也就是屁股坐在两腿和脚跟上。但如果家里来客人或者长辈,再或者想要表达感谢时,姿势就会从跪坐转变为跪姿,然后附身曲背双手撑地,也就是所谓的跪拜礼。
?不能随意批判为陋俗 对于山东磕头拜年的习俗始终没有停止过,有很多人认为山东人磕头拜年是陋俗,应该取缔。就在去年,有一名博主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了一篇“集体磕头,此风绝不可长”的文章,引发网友们激烈的讨论。
对此我的看法是,我们不应该随意的将地方礼仪习俗批判为陋俗。因为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就比如南、北方在过春节上就存在着不同的文化差异,每一种习俗存在即合理。
?地方风俗应当尊重 俗话说得好: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像彝族的火把节、傣族的泼水节,甚至全国各地过年时不同的风俗习惯,都是正常存在的仪式感礼仪。其实我们可以把磕头拜年看成对先祖父辈的敬意,对故土乡情的缅怀。而且在不破坏社会秩序的情况下,任何中华传统的风俗习惯都是值得我们尊重的。
以上就是我对山东拜年文化的看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