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反射,也称为条件性反射,是一种被动或自发的反应,它是在一定条件下,经过诱导、引导或建立条件、刺激等的一种行为反应。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许多现象和行为与条件反射有关。本文将通过多个角度来分析条件反射相关的现象。
条件反射相关的现象
一、生理学角度
在生理学上,条件反射是一种自发的生理现象。当一个无条件的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例如声音、光线、气味等)同时出现时,就会产生一种条件反射。例如,当一只狗看到食物时,唾液会自动分泌。当饲养员每天在喂食时发出特定的声音,狗开始与食物的视觉刺激联系,声音成为一种有条件的刺激。后来,当只听到那个特定的声音时,狗就会自动分泌唾液。
二、心理学角度
在心理学上,条件反射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学习方式。人类在不断地与环境、他人接触交流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心理模式、行为方式、习惯等。例如,为了取得不同人群的信任和支持,政治家们往往会改变他们的言行举止,以形成符合他们期望的形象。当这种行为被不断重复时,这些习惯被形成并成为一种条件反射。
三、社会学角度
在社会学上,条件反射是一个人在特定背景下习得的一种反应行为。人们经常会出现一些无意识的反应,当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背景中时,他们的行为也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当我们回到自己的家乡,往往就会表现出特定的行为模式和反应,由于我们对家乡环境比较熟悉,这种行为习惯已成为我们的条件反射。
四、心理治疗角度
在心理治疗中,条件反射是治疗师在治疗过程中主动引导客户形成一种新的反应方式。例如,当治疗师为一个焦虑症患者进行治疗时,会利用条件反射技术来帮助他们学会一些平静的反应。通过不断强调平静和自信的重要性,治疗师可以帮助焦虑症患者建立一种新的反应方式。
综上所述,条件反射现象与我们的生理、心理、社会交往和心理治疗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这种现象在各个领域和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例如在教育、广告、政治、工业等领域中。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A
试题分析:简单反射与复杂反射的本质区别是否有大脑皮层的参与,没有大脑皮层参与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以下的反射是简单反射,反射的神经中枢在大脑皮层的反射是复杂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指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条件反射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手碰到很烫的杯子时,很快缩回来、婴儿刚生下来会允吸、有物体从眼前飞过会眨眼,是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通过学习或生活经验的积累逐渐形成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条件反射;看到酸梅分泌唾液是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不学就会的,是动物的一种本能,没有大脑皮层的参与,属于非条件反射,故选A。
巴甫洛夫简介
巴甫洛夫全名为伊凡·彼德罗维奇·巴甫洛夫,1849年出生,1904年荣获诺贝尔生理学奖,是苏联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 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发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
在陈琦, 刘儒德主编的《当代教育心理学(第二版)》中提到如下理论。
经典条件反射(又称巴甫洛夫条件反射),是指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多次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在条件作用形成过程中,无条件刺激引起特定的反应是前提条件,即无条件作用是条件作用的基础。
经典条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条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具有获得、消退、恢复、泛化四个特征。
获得是指将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刺激多次结合呈现,可以获得条件反应和加强条件反应。
消退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由于没有无条件刺激的结合,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逐渐消失的现象。
恢复是指消退了的条件反应,即使不再给予强化训练,也可能重新被激发,再次出现,这被称为自然恢复作用。
泛化是指条件作用形成后,机体对与条件刺激相似的刺激做出条件反应的现象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具体应用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与非自愿行为有关,可以从经典条件反射的四个特征分别讨论经典条件反射的具体应用。
经典条件反射“获得”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人们会通过发出“嘘嘘”声给幼儿把尿,这就是把幼儿排尿行为和“嘘嘘”声经过多次联结以后形成的经典条件反射。
比如为了治疗恐高症,心理咨询师会让恐高者从想象开始,再用从小到大的刺激让恐高者逐渐适应,恐高者会由于这些循序渐进的刺激逐渐减弱对高度的恐惧,直到最后疗愈恐高症,在心理学上把这种方法称之为“系统脱敏疗法”,这种方法运用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原理。
由此可知,要想获得经典条件反射,需要将一种行为和另一个带有奖赏或惩罚的无条件刺激多次联结。行为和刺激之间原本并没有关联,是在人为干涉的情况下强行进行的联结,而且引发反射的刺激可以明显观察得到。
经典条件反射“消退”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人们不再通过发出“嘘嘘”声给幼儿把尿,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幼儿已经适应了在没有刺激的情况下自然排尿,这时幼儿可能不会再对“嘘嘘”声有反应。
比如在治疗恐高症的过程中,如果给予刺激达到一定级别以后治疗中途中止,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恐高者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高度的适应感很可能会消失,这时如果再次给予相同级别的刺激,恐高者很有可能因为无法适应而产生强烈的惊惧反应,也就是说恐高者又恐高了。
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希望某种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消失,只需要停止刺激,让这种行为在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发生,那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特征可能就会呈现。但是需要说明的是:“消退”这个特征只是有可能出现而已,经典条件反射行为的消退可能并不完全,也有可能会“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恢复”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幼儿虽然不再依靠“嘘嘘”声排尿,但很可能以后再次听到“嘘嘘”声时仍然会有尿意,有些成年人就会对“嘘嘘”声有反应。
比如恐高症中止心理咨询以后,在咨询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高度的适应感可能会恢复,也就是说由于已经有过“不恐高”的体验,在某些时候恐高症可能对某些高度不再有恐惧感。
由此可见,经典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可能就具备了某些“记忆”功能,哪怕明显的刺激不再出现,反射行为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之前建立的反射仍然有可能会自然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泛化”特征的具体应用
比如曾经对“嘘嘘”声有排尿反应的人,听到诸如水声、吹气声等类似“嘘嘘”的声音时也会有反应。
比如恐高症已经被疗愈的人,对其他事物的恐惧感可能也会逐渐降低甚至消失,因为他有过克服恐高症的完整经验,再面对其他类似的症状时,他就懂得如何从已有经验中延伸、扩展出相应的方法去克服。
由此可知,经典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很可能不再局限于原刺激本身,它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模式,对于符合这种模式的刺激,被刺激者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射行为。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总结
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我们可做出如下总结。
在原本没有关联的行为和刺激之间,可以通过多次联结建立能触发非自愿行为的经典条件反射,引发行为的刺激能明显观察得到。
如果我们希望某种经典条件反射行为消失,只需要停止刺激,让这种行为在无刺激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发生即可,这就是经典条件反射的“消退”。
经典条件反射一旦形成,可能就具备了某些“记忆”功能,哪怕明显的刺激不再出现,反射行为仍然有可能会发生,之前建立的反射仍然有可能会自然恢复。
经典条件反射形成以后,很可能不再局限于原刺激本身,它可能会逐渐演变成一种模式,对于符合这种模式的刺激,被刺激者都会出现相应的反射行为。
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外界刺激与有机体反应之间建立起来的暂时神经联系,有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两种形式。
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
创造出新习惯的反射行为是由以前得到的奖励直接引起的。
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反射行为是由简单的联想引发的。
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应用:
1、人员的激励管理:
尝试对于某些行为的不断刺激(可以是物质、也可以是精神层面的),建立行为与奖励的强关联,并通过奖励/惩罚的方式来引导行为的发生;
2、品牌黏性的建立:
基于产品的独特品质优势,增强“品牌”与“可以更好解决需求的印象”的关联性,让“可以更好解决需求的印象”成为一种奖励来刺激购买行为的发生。
经典条件反射的启示:
1、我们通常都有“受简单联想影响的倾向”,在很多时候,我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做“归纳式”的引申,但由于个体经验存在诸多问题(经验少、感性因素等等),基于经验得出的结论往往和现实存在较大的差距,所以我们需要谨慎客观的评价以往的成功经历,甄别偶然和必然、共性和特性;
2、当一个人的某一个特点非常突出,那么经过一定时间的强化印象之后,很多人都会条件反射的认为这个人整体非常突出,这种现象我们也可以用另外一个心理学名词来解释——“晕轮效应”,也就以偏概全的认知偏差,所以我们需要认识到个体和群体、部分和整体的同性和特性。
避免“条件反射”式的思维方式,才有可能让自己接近“自由”!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