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什么亲社会行为

时间: 2023-11-22 19:11:28

什么亲社会行为

什么是亲社会行为?从服务他人、奉献自我到建立社会连结,人类利他精神的表现方式多种多样。本文将从个人、群体和社会层面,探讨不同的亲社会行为及其意义。

什么亲社会行为

个人层面的亲社会行为,主要表现为个体主动关注和帮助他人,对社会贡献不计回报。例如,志愿者文化日渐兴盛,越来越多的人借助休息时间、集体活动等机会,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中,传递“礼尚往来”的价值观。此外,长期的遗体捐献、无偿献血、为残障者提供关爱等行为,也是亲社会行为的表现。

在群体层面,亲社会行为更多也是倡导互助共赢的团队精神。如进入社会后,很多人要经过群体培训,才能完成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升。组织学员通过组队练习,互相磨合、互相协作,不仅积累专业技能,更建立了强大的人际网络,在未来的工作中也极为关键。

在社会层面,亲社会行为发挥了重要的社会作用。例如,绿色出行提倡了市民绿色出行方式,树立环保意识;垃圾分类劝导了市民养成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呼吁每个人都为保护环境出一份力。这些亲社会行为,无疑是社会发展中善良的力量,对促进环境保护、强化道德修养和推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

在总体上,亲社会行为涵盖的范畴非常广泛,代表了人道主义、利他精神等人类优秀品质,并能够同时发挥出具体采取行动的效果。事实上,由于亲社会行为不断扩大,各个领域都能见到它的影子,人类社会自然也因此更加进步。亲社会行为,成为了人类进步的一种动力,也是促进社会和谐、共同进步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环境因素:家庭(父母)和同伴对儿童亲社会性行为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与儿童的交往而发生作用的。儿童的亲社会性行为,如分享、谦让、协调、帮助、友爱、尊敬长辈、关心他人等,就是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导下逐渐形成与发展的。
早期亲子交往的经验对儿童与他人包括同伴的交往也有极为明显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儿童以后的人际交往态度、行为。
研究指出,婴儿最初的同伴交往行为,几乎都是来自于更早些时候与父母的交往。
认知因素:认知因素对儿童社会性行为发展有很大影响。它主要包括儿童对社会性行为的认识和对情境信息的识别等。当儿童认识到“打人给别人带来痛苦和伤心,是不应该的行为"之后,其攻击性行为则会受到一定的抑制。如果儿童在头脑里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利他观念,他们在面临分离或帮助的情境时,会毫不犹豫地提供或把自己的东西分给其他儿童。
02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培养
移情: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夫曼对儿童移情及行为的关系进行了多年的实验研究。他指出,移情在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产生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儿童亲社会行为产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移情——是指人际交往中,人们彼此的感情相互作用。移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识别和感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二是能在更高级的意义上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即将自己置身于他人的处境,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因而产生相应的情绪、情感。它会使儿童产生一种内在自觉性,要求自己能使别人快乐、幸福,否则自己会感到不愉快。
榜样: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学习和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的学习和模仿达到的。榜样在儿童亲社会行为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儿童置身于社会之中,无论是周围的人们,还是电影、电视、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是儿童学习模仿的对象。儿童具有很强的模仿性。
利用归因原理:格鲁赛克等人(1980)做过一-项研究,使儿童有机会把自己的东西分给需要的人。一种情况是利用观念强化形成自我归因,告诉儿童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是因为他们有助人的精神。第二种情况是他们分出自己东西的行为受到表扬强化。第三种情况是什么也不说,然后使儿童有机会分出自己的东西。结果表明,归因和强化都增强了儿童的慷慨行为。
表扬、奖励:儿童亲社会行为无论是自觉的还是不自觉的,都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可。儿童一旦做出了利他行为,成人和教师及时强化,如表扬、奖励等,使儿童获得积极反馈,达到逐渐巩固的目的。我国心理学工作者曾做过一项研究,采用创设需要谦让的实际情境和假设情景,并施以精神奖励法,对儿童进行谦让观念培养,恰当地运用表扬、奖励,能有效地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亲社会行为对社会有什么意义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亲社会行为已引起发展心理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的重视,成为教育心理学家研究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促使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将有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为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也有利于学校素质教育实践的深入发展。

扩展资料:

亲社会行为发展成为独生子女的心理品质的过程,就是儿童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情感日益丰富,在活动中有效地掌握帮助别人的知识、技能及锻炼意志的过程。

这些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计划生育政策下产生的独生子在社会交往中谦让、帮助、合作和共享等利于别人和社会的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亲社会行为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