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或者教育者,我们想要培养孩子的同理心,这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同理心是指理解和分享他人感受的能力,具备同理心的人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需要和想法,更易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积极乐观和付出的人。本文将从家庭教育、社交互动、文化背景和引导方法四个角度分析,详细介绍如何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怎样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娃
一、家庭教育
同理心的培养应该从孩子很小就开始,父母的着重点在于让孩子理解和接受他人的不同想法和感受。家长应该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给予充分的关爱和支持,打造家庭和睦的氛围。同时,父母应该用语言和行动教给孩子如何关爱他人,如何理解他人处境,鼓励孩子与家人和朋友分享喜悦、悲伤和疑虑等情感。在家庭中,可以引导孩子了解家庭成员的想法和感情以及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讨论和交流建立感知他人感受的意识。
二、社交互动
孩子与他人的互动也是培养同理心非常重要的途径。在社交活动中,孩子可以与不同肤色、性别、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人接触,理解和尊重其他人的差异。这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社区或公益组织的活动来实现。父母可以协助孩子成为志愿者或参与社区活动,与各种社会群体进行互动。
三、文化背景
文化背景对孩子的同理心培养也起到重要作用。在各种文化中,家长可以指导孩子了解不同的文化习俗、信仰和历史,通过影视、游戏等方式增强孩子的文化意识。家长还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参观展览、听音乐和舞蹈等形式引导孩子认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情感和表达方式。
四、引导方法
为了更好地引导孩子培养同理心,家长应该采取正确的引导方法。家长可以通过播放电影或故事,讨论主人公的情感和行为反应,从而引导孩子理解他人的情感和行为模式。此外,当孩子经历问题时,父母可以倾听孩子抱怨并且主动问他们:那么你会如何感受?这样有助于孩子更好地感受他人感受,了解他人情感。另外,在引导孩子时,父母也应该给予积极的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正面情感的力量。
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社交互动、文化背景和引导方法是培养孩子同理心的四个重要角度。父母可以多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在与孩子的日常互动中注重培养孩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让孩子更加关心他人、理解他人和接纳他人。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1)有能力
专业性强,能把自己的分内的工作完成,且能尽量的不麻烦其他人,就算是因为自己的工作的是也能自己处理或者是不会让别人来收尾擦屁股。
同事,合作是一方面,其实很多时候不给对方增加额外的工作就是最好的,这是大家在公司立足的根本,也是同事愿意共事的前提,毕竟谁也不喜欢有一个需要一直帮助救火的同事,一时的帮助是人情,不帮忙也是道理。
(2)负责任
面对疑难问题的时候,不惧怕失败,有勇气,而不是找借口。大家都是一样的工作,总躲在别人身后,让大家上,自己在后面捡漏,时间久了,谁也不是傻子,自然会疏远偷懒的人。
一个人找借口很容易,但是大家更需要的找方法的人,这很难,没关系大家可以一起想,因为和积极找方法解决问题的人在一起工作,可以进步的更快,让自己的眼界更清晰,所以这样的人会更让大家信任。
(3)同理心
这个同理心是指在职场中能够换位思考,站在其他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不以个人为中心。和有同理心的人工作,他们不会以自己的道德观来约束你,大家会相处得更舒服一点。
同理心有四个层次:
①很少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很少考虑到他人的感受。沟通时讲客套话,无法引起对方的共鸣,对方也不愿意将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愿意倾听;安排事务几乎不考虑下属的需要。
②能够从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做事情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与人沟通比较真诚,愿意将自己的一部分想法表露出来;能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学会倾听,工作中尽量考虑对方的需要。
③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想对方之所想,急对方之所急。能够使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想法,感受说出来;能够让人觉得被理解,被包容;能够用心倾听;在安排事务时,尽量照顾到对方的需要,并愿意做出调整。
④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去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工作依据。有优秀的洞察力与心理分析能力,能从别人的表情、语气判断他人的情绪。投其所好,真诚,说到听者想听,听到说者想说;以对方适应的形式沟通。
同理心的培养可以分为四个主要步骤:
第一步: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同理心的起始是先倾听自己的感觉,假如无法触及自己的感受,而要想体会别人的感受,就太难了,因为这个领域对你来说还是一片空白呢!因此,首先你必须能把自己调整到可以发掘自己的感受,能体会这些感受。
第二步:表达出自己的感觉,重要的是选择表达感受的方式。
第三步:倾听他人的感觉。一旦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不再干扰你倾听别人后,你才能开始练习体会他人的感觉;可以帮助你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第四步:用体谅来回答他人的感觉。最后,你一听到别人的感觉就会发出某种反应,并能让对方认为你听进去了,且能体会他的感觉。
通过倾听自己以找出自己的感受、表达他们、与体会他人的感觉并与之起共鸣,可以培养较好的同理心,在职场人际关系也会更和谐,大家更喜欢你。
(4)有界限
这个很重要,大家在职场上是同事,但是出了公司,想不想深交是个人的选择,但是在工作的时候大家做好工作,在个人私事上不打听,关于八卦不主动发起,不把家务事情放在办公室中,尤其是不要询问工资的问题。
做一个情绪稳定的职场人是很不错的,管理好自己的好奇心,自己不把自己生活上的事情带到工作,也不去打听别人的生活,这就是最理想的工作状态,如果聊得来大家下班可以约,不故作熟悉,也不装作冷淡。
(5)沟通力
沟通现实从倾听开始,能够听别人说完,而不是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不清楚的在听完后询问,遇到一个可以清楚表达自己,同事也能耐心倾听别人的同事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跨部门协作沟通时,要注意做到三个层次:
第一:把话说清楚,信息传递清楚。
第二:注重对方的感受,做到情感的交融。
第三:求同存异达成共识,实现思想的统一。
职场中沟通做到上面三点,兼顾信息传递准确,愉悦的情绪体验,达成一致的思想共识,沟通效果会非常好,工作效率也会很高。
可能很多伙伴认为,除了上面的几点,还希望同事能够热情大方、认真负责、乐于助人、个性豪爽、真诚待人、积极向上、诚实守信等等。
?
在工作中,我们往往希望同事具备上面的很多优点,能够更好地交往,在这里特别要提醒你自我反思一下:
我是这样的人吗?
我符合大家描述特征吗?
请记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所欲者亦施于人。当我们具有上面的特征优点时,我们的同事自然也很愿意与我们相处。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想要提高职业情商,我们需要做最好的自己,不断提高综合能力,自然就会有更好工作升迁机会,玫瑰盛开,蝴蝶自开。
培养一个有同理心的孩子是每个父母的责任。这个过程父母要拿出多点耐心和爱心,先从倾听孩子的心声开始,再在沟通中引导,没有不合格的孩子,只有不合格的家长。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与孩子由于处于不同的年龄、不同的位置、不同的角度,常常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与心理感受。如果要互相理解、沟通良好,就要学会换位思考,培养“同理心”。否则就会如上例那样造成误解、冲突乃至对抗。 什么是同理心? 同理心就是理解和感受对方的心理,就像感受自己的一样;说白了就是将心比心,用对方的眼睛来看世界,用对方的心灵来体验世界,与对方进行心理互换。例如,孩子回家后说:“今天红红语文考了不及格。”她的意思很可能是在试探父母的态度,其潜台词是:如果我也考得不好,你们会怎样?又如,当父母批评孩子不该与传达室的大伯顶撞时,孩子口头上是答应了,但脸上却流露出不屑或委屈等表情,很可能事情就没有父母所想的那么简单,孩子心中另有想法。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一刹那间的沉默、不经意间的叹气、不易察觉的一丝眼神,都在反映他内心的“天机”,如果我们都能仔细地去体味,细心地去捕捉,就能破译其中的“隐义”,读懂他的内心,这,就是同理心。 如何培养同理心? 首先,要学会倾听。 要尊重孩子,让孩子说话,不要认为小孩子啥也不懂,要认真、专注地听他讲话。 倾听首先是要听,不要老是自己说,要给听留出一定空间。有了这个空间,才会有亲子交流的存在。听的时候还要专注,所谓侧耳倾听,讲的就是专注地听入神地听的意思,只有听得专注,听得投入,才能读懂孩子的话语,也才能让孩子感到理解与尊重。 听的时候还要有应答,要有接听词,接听词有两种,一是短词短语,如,嗯,啊,这样啊,不错等,以表示自己的关注与理解。一是概括句,即在理解孩子话语的基础上,将其话语的实际意思“翻译”概括出来,这会起到“镜子”的作用,让孩子“照见”自己的心态,也有助于父母进一步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 如:“你的意思是老师误解了你,你感到很委屈。”“你觉得这个大伯太凶,做事又不公平,心中不服,所以就顶撞了他。”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可用问句的形式来表达,直到揣摸出孩子的心思为止。如“红红”例,可以这样回答:“真的啊,你对这件事怎么看啊?是感到担心呢还是感到惋惜呢?”视孩子的回答情况再作进一步处理。在用概括句表达时,要注意澄清孩子的内心感受,是委屈、气愤还是伤心?因为不同的感受反映着不同的心态,也潜藏着不同的想法。 其次,要换位思考。 问问自己:如果我是孩子,我会怎么想?如果我在孩子的位置上,将会有什么感受? 一是要注意放弃,即放弃主观臆测。父母往往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与心理定势对孩子的状况有一个主观的判断,如:“考得这么差,一定是粗心的缘故!”“注意力这么不集中,肯定是不想学。”等等,其实并不一定符合实际。 二是要注意转换,即多做角色转换练习。对生活中、电视上出现的情景,不妨想一想,“如果我受到这样的对待,将作如何感想?”“如果我是他,会怎么做呢?”家庭成员之间还可以适当做角色互换,让父母做“一日孩子”,让孩子做“一日父母”,加强亲身体验,形成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良好氛围。 三是要理解“古怪”行为背后的心理原因。有的孩子常常取笑别人,是因为他感到自卑,以此来获取心理平衡;有的孩子爱顶撞人,是因为他觉得不这样就显得自己是个“软蛋”;有的孩子爱围着老师转,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做才会让老师喜欢自己。如果单纯地从道德的角度去评判,对此作一番道德说教,效果是不好的。 再次,要识别情感。 能从孩子的言行举止中抓住蛛丝马迹,对孩子的真实情感加以识别。有时,孩子的语言表达与其潜藏着的情感并不一致,这需要父母去作细心的体察,理解其中的隐义。如,孩子对父亲说:“听隔壁的明明说,动物园来了一头大象。”其实,孩子并非只是陈述这样一个事实,他其实很想父亲带他去看大象,只是不敢说或不好意思直说罢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情感觉察力不高,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加以提高。“猜感情”就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如:对电视中或漫画中的人物,根据其表情、姿态,猜猜其内心的想法与感觉,猜测他也许会说的话;也可以到生活的实景中去观察与猜测。在家庭中,可做“感情单词”游戏,即在卡片上写下不同的感情单词,轮流抽出一张,让每个人用身体表演出卡片上的感情,不准说话,其余的人猜正在被表演的感情。 最后,就是要经常与孩子保持沟通,建立起一条动态性的交流回路,以上所有的方法或途径,都要通过这条回路才能发生积极的作用。 如果我们对孩子内心的解读都发生了错误,就谈不上有效的引导与教育。分享到:> 相关阅读:五个技巧培养出气质女孩如何培养孩子“爱”的能力亲近母语创办人徐冬梅专访:母语教学关乎儿童信心培养问题五个小技巧培养出气质女孩怎样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怎么样培养多才多艺的宝宝
如果孩子很难管教的话,父母可以用换位思考的方式让孩子体会一下父母的不容易。比如说让孩子当一天家长,父母扮演孩子的角色,平时的父母的苦和累让孩子感受一下,这样可以让孩子主动关心父母,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教育孩子的作用。
?和平商量
当孩子和父母的意见不一样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不是武力和暴力解决,而是选择和平商量的方法来解决,可以把自己想说的用文字的形式表示出来,让孩子养成习惯,做到赏罚分明,可以起到培养孩子的目的。
?发现孩子的优点
孩子叛逆不好管教的时候,父母们可以多发现孩子的优点,当孩子做的好的时候加以鼓励和奖励,尽量不提孩子的错误。对孩子表演优秀的地方,这样可以让孩子肯定自己,觉得自己对的地方会更加努力,这样可以有效改善孩子不好管教的情况。
如果要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那么父母首先要懂得平时如何运用共情。在日常生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的交流,自然而然地接受了父母的一些观念和行为模式。当父母用同理心对待孩子时,那么孩子就会通过感受父母的理解、支持和关心,逐渐学会关心和理解他人。平时我们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要多和其他孩子接触,增加人际互动,让他们体验到玩耍的乐趣。当然,也可能出现不愉快。这是很正常的情况,这是孩子长大后必须经历的。这个时候也是父母可以把握的机会。比如“你觉得你推他的时候孩子摔倒了会是什么感觉?”“你们在一起玩的时候,妞妞对东东吐口水。她为什么要这么做?”孩子回答的时候,家长要认真听,不要急于回应或者表达一堆自己的想法。最好先听听孩子的话,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你可以知道孩子是怎么想的,你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感受到别人的感受,这样会让孩子重视发展和小伙伴的关系。
共情一般是指能够及时观察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积极应对的品质。在现实生活中,有同理心的孩子更容易交到朋友,人际关系也更好。美国杜克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花了20年时间,跟踪记录了750多名儿童的成长过程。结果表明,那些过去在幼儿园善于分享和帮助他人的儿童不仅容易有良好的交往,而且他们大多数人也过着满意的生活。可见,同理心能给孩子带来的不仅仅是“人气”。这是人生中一项重要的能力。
孩子的共情是慢慢形成的。其实孩子六岁就会有成熟的共情能力。这时候孩子的同理心会蔓延到很多事情上,孩子会对影视角色中的一些角色产生同情。看到别人的不幸,不仅会同情别人,也会设身处地的去理解别人。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