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人类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过程,错觉则是认知的不准确性。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自身的认知错觉而造成误解、误判或错误决策。下面,从多个角度探讨认知错觉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
认知错觉生活的例子
一、感官方面的认知错觉
1. 视觉上的认知错觉
人的眼睛容易产生视错觉,例如镜面反射、光影变化等,这些会影响形成正确的视觉认知。比如,有些奇幻立体图案会让人产生 视觉上的立体错觉。同样,有些魔术表演也会利用人眼的错觉吸引观众的眼球。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避免只凭视觉判断物品或事情,要结合多个感官进行判断。
2. 听觉上的认知错觉
听觉是人随时随地都在接触到的感官,但也容易产生认知错觉。例如,听到两处不同的声音来源,我们容易感到耳边响起了立体声,但实际上只是利用了双耳声源位置差异的效应。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见别人说错话,或者误解别人的话语意思,这些就是听觉上的认知错觉。
二、心理学方面的认知错觉
1. 确认偏差
当我们在得到一些信息之后,往往更希望这些信息证明我们原先的观点是正确的,因此容易产生“确认偏差”。例如,某个人认为自己驾车技术很好,不会出事故,但事实上他的近期驾驶却常常超速驾驶或不注意交通安全,只是因为他已经认知固化,不愿接受别人反馈的观点。
2. 输出扭曲
人的大脑并非机器般的计算器,而是自己构建了一个模型来处理信息。因此,在输入信息时,经常会对信息进行删减、留下不同的部分,由此使我们在接受信息时存在输出扭曲。特别是现在互联网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接受到的信息越来越多,而我们的时间和精力却丝毫没有增加,因此,明智的信息处理以及警觉输入、输出扭曲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方面。
三、认知心理方面的认知错觉
1. 条目归因效应
人在评价他人时,常会使用条目归因效应,即更愿意使用单一事件来评价一个人。例如,某个人因为不小心将某人的东西碰落和损坏,就会被评价为“笨拙、粗心”,而其它所有做的好的事情却被忽视。这种认知错误,会影响到我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
2. 锚定效应
人类在做决策的时候,通常不会从头开始考虑问题,而是会参考之前获得的某些信息或观点。这种情况就叫做锚定效应。比如说,当商家对一件物品先报一个离谱的价格,再报一个稍微合理点的价格时,消费者很可能会认为后者是实惠的。这种认知错误不仅存在于商业场景,也存在于人们做日常判断和决策的过程中,需要警惕。
综上所述,认知错觉不仅在实验室中存在,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十分常见。感官、心理以及认知心理方面都可能会出现认知错误,不同的认知错误会导致人们在判断、决策等方面产生错误。因此,我们应该时刻警惕各种认知错误,特别是在进行复杂判断的时候,应该更加小心谨慎,避免认知错误对自身和周围带来不利影响。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相传曹操夏天领军长途跋涉,士兵皆渴,又无水源,行军速度受到影响。曹操挥鞭喊道:“前方有大片梅林,梅子又大有好吃。”士兵闻言,仿佛梅子已在口中,随即加快前进速度。
“望梅止渴”的典故,实际上是经典的错觉应用案例:士兵听到有梅子,产生错觉,分泌唾液,口渴得到缓解。
事实上, 错觉一直伴随着我们,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无法忽视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错觉甚至决定了我们成功与否。 日本畅销书作家 西田文郎 在 《错觉的法则:识破大脑诡计的思维管理法》 一书中讲到, 大脑认为正确的事,其实99%都是错觉,更提出了“成功者总是善用错觉”的观点。
西田文郎是日本印象训练研究指导先锋,有长达45年的脑研究经验,构建了利用心理学和生理学提升大脑功能的“超级大脑训练”。
在《错觉的法则》中,西田文郎用大量的错觉案例解读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错觉及其影响,重点讲到了关于 错觉的认知和应用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认知错觉
提到错觉,我们更多的是想到视觉错觉。虽然我们总说“眼见为实”,但实际上视觉才最容易欺骗大脑。
丹麦心理学家埃德加·鲁宾曾发表过一张视错觉图,鲁宾之杯:
分别看黑色部分和白色部分,会看到不同的图案。
再比如德国心理学家弗兰兹·卡尔·缪勒·莱耶曾发表过一张著名的视错觉图,如下:
上方直线看上去比下方直线长,实际上两者是一样的。
对于视觉错觉,古诗里面早有提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同的角度看出不同的东西。
除了视觉错觉,还有思维上的错觉。 我们总说,对于同一件本质上不变的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国外有说法叫做“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事物的看法其实就是错觉,思维上的差异造成了错觉的迥异。
研究表明,大脑可以由外向内简单划分为三个区域:大脑新皮质、大脑边缘系和脑干。其中大脑新气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左右脑所在,它控制我们理性思考,而后两者则控制人的本能和情绪,又称之为本能反射区。
在爱情里,我们爱上不该爱的人时,理智告诉我们不可以去爱,但我们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这就是本能反射区控制的行为。 大脑新皮质左右我们的理性思考,而真正决定行动的,却是本能反射区,错觉的产生也源于此。
错觉对我们的人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将错觉简单分成了肯定性错觉和否定性错觉,肯定性错觉无疑会对我们的人生产生积极性的影响。
二、错觉的运用
我们所经历的有99%都是错觉,既然无法避免,那么学会利用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弄清楚了根源,再考虑如何运用错觉就会简单得多。
首先是对于个体而言,善用错觉,其实就是激发肯定性错觉,用我们都熟悉的一个词来描述其实就是“心理暗示”。
一个六旬老太太可以在火灾来临时,抱着装满贵重物品的大箱子从六楼跑下来,过后再让她仅仅只是抱起箱子都难以做到,更别说六层楼梯的跨度。
也许说心理暗示影响人生有些夸张,但事实确实如此。当我们面临挑战时,如果产生的是否定性错觉,大脑本能反射区会不由自主地去思考这件事无法完成的原因,并佐证它;相反,若是产生的肯定性错觉,本能反射区会倾向于寻找如何完成这项挑战的方法,并付诸实践。
不仅如此,这种错觉的利用同样可以影响他人。就拿教育孩子这件事来说,早有研究表明,那些经常受到赞扬的孩子,无论是学习成绩还是性格都要比经常受到苛责的孩子更加出色。所以,想利用错觉对孩子产生正面的影响,就要尽量给予他鼓励和积极的引导。
朋友之间、夫妻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给自己和对方施加正面且积极的心理暗示,有助于双方对彼此产生好的感官印象,相处时会大大减少不必要的冲突,即使出现冲突的地方,也会很容易相互谅解。我们都知道,经常翻旧账相互指责的夫妻,吵架是家常便饭,离婚的概率也会高得多。
除了个体,运用错觉带来成功的,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商业方面了。
往小的说,我们常见的那些门庭若市的小吃店等,很多都是利用了大家的“从众心理”。我们总是下意识地认为那些人多的店会比较好吃,即使需要排很长的队,也会想去凑热闹。所以,如果你想开店,与其花费不菲的价钱来做广告,不如考虑一下多叫几个朋友过来排队。当然,产品质量也是重中之重。
往大的说,企业经营方面,我们总挂在嘴边的借势其实就是对错觉的运用,其中蒙牛就是比较成功的一个例子。
现在什么都讲究原生态,提到牛奶,与草原挂钩的,总会让人产生原生态无污染的错觉,所以蒙牛的第一句广告便是“请到我们草原来”。最初的蒙牛名声不显,为了提升企业形象,它又喊出了“千里草原腾起伊利集团、兴发集团、蒙牛乳业”的广告语,伊利和兴发在当时是当之无愧的巨头企业,已经深入人心,这句广告语将三者放在一起,无形中给消费者产生了蒙牛和伊利、兴发一样是大品牌的感觉,提升了品牌营销力。
再比如明星代言的产品,就是利用了明星效应,给人一种质量过硬、信得过的错觉,但中世纪产品好坏并不一定如此,成龙曾经代言过的霸王防脱洗发水就是最好的例子。
商业上诸如此类对于错觉的应用比比皆是,都是利用了各类错觉效应,通过简单的引导,让人产生片面性思维,达到借势的目的。
当然,错觉的运用远不止于此,在《错觉的法则》中西田文郎列举了如“第一名效应”、“占卜原理”、“先入为主”等十几种常见的错觉效应。 错觉的产生,本质上是欺骗,不同的是,成功者欺骗大脑,失败者被大脑欺骗。 所以,善用错觉,也是成功者必备的技能之一。至于如何运用,读完本书,你会产生一些启迪。
“我们所认为正确的事,99%都是错觉。”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但细细回味之下,却又不得不承认就是如此。错觉于我们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不得其法者,被其所伤,而一旦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原理,对于个人性格、社交乃至职业发展,都有难以估量的促进作用。
更多好书
明天读好书
错觉常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各种物质中毒所致精神疾病、脑器质性精神疾病以及伴有轻度意识障碍的病人。同时,错觉也能见于正常人,如幻想性错觉就可见于想象丰富的健康人,也可见于癔症、精神分裂症等;人在过度紧张、虚弱情况下也可以出现错觉。如通常说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就是错觉;风声鹤唳就是错听;如一长期卧床不起的病人,将输液器看成是一条欲爬向病人的长蛇,这也是一个错视的例子。
另:贴张经典的图说明一下视觉上的错觉.盯着右图中的白色圆,然后移动视线,如果您注视其中一个白色的圆
,其他的白色圆会变成灰色,试着不停移动视线,错觉的效果很奇妙!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