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板印象是一种基于经验和偏见的归纳推理,可能带来以偏概全的判断和不公正的对待。因此,如何克服刻板印象,可以让我们更加公正和客观地看待世界,同时也能提高我们的社交能力。本文从认知、行为和沟通等角度,提出了一些处理刻板印象的方法。
处理刻板印象的方法
1. 认知层面
认知是人类的思维过程,也是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如果我们要克服刻板印象,首先需要从认知层面着手,尝试减少认知上的偏差。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对待信息保持审慎。我们接收的信息有时可能不够准确、完整或客观,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信息来源,减少信息偏差的影响。
(2)避免一味归纳。当我们遇到某个人或事物时,往往会把它归类,从而形成偏见。为了避免这种情况,我们应该尽可能多地观察、了解、了解事物的多个方面,并避免过分简化我们的认知模型。
(3)意识到自身偏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偏见和刻板印象,因此我们需要自我监控,认清自己所持偏见,从而避免其影响我们的判断。
2. 行为层面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但行为反过来也会影响认知。如果我们能在行为上作出一些改变,就有机会减少刻板印象的形成。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法:
(1)试着了解对方的个性差异。每个人的行为和思考方式都有差异,例如,有人更加直接,有人则更加谨慎。通过了解这些个性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彼此,减少误解和不公正的待遇。
(2)避免预设期望。如果我们给自己预设了某个人或事物的期望,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反应,更可能导致偏见的形成。因此,尽可能减少预设期望,保持开放性和灵活性。
(3)避免社会压力。有时,我们的行为和偏见受到了社会和群体的压力和影响。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减少社会压力的干扰。
3. 沟通层面
沟通是人们互相交流和理解的过程。如何处理刻板印象,沟通环节也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具体方法:
(1)主动沟通。沟通的基础是互相理解和接受,如果我们不主动沟通,就无法发现对方的真实想法和感受。因此,在真诚的态度下,积极开启沟通,是克服刻板印象的基础。
(2)注意沟通方式。语言和行为都可能影响沟通效果和印象的形成。为了避免不必要的误会和刻板印象,我们应该以客观、中立和友好的方式进行沟通。
(3)分享不同观点。沟通的目的是增进互相理解,如果我们只是强调自己的观点,而忽视别人的意见和感受,就容易形成刻板印象。因此,我们应该开放地分享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要尊重和理解别人的看法。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刻板印象指的是人们对某一类人或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对我们进行的社会信息加工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它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表现
在对于具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某类人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判断,不用探索信息,直接按照已形成的固定看法即可得出结论,这就简化了认知过程,节省了大量时间、精力,使人们能够迅速了解某人的大概情况,有利于人们应对周围的复杂环境。
消极表现
在被给与有限材料的基础上做出带普遍性的结论,会使人在认知别人时忽视个体差异,从而导致知觉上的错误,造成先入为主,妨碍对他人做出正确的评价。
(1)克服主观好恶偏差的方法是:严格考评人员遴选标准;明确考评标准;考评工作公开、透明,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2)克服晕轮效应偏差的方法是:依据考评指标体系逐项做出评价;不同考评指标所占分值或权重单独计算,不得合并或转移。
(3)克服近因效应偏差的方法是:实现人事考评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4)克服刻板印象偏差的方法是:要求考评者消除先入为主思想,承认考评对象的个性特点,依据考评标准对比工作表现,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
(5)克服暗示效应偏差的方法是:保证考评工作的独立性,考评人员要独立思考、独立做出评价。
(6)克服集中趋势偏差的方法是:重构考评指标体系,重新选择考评方法 。
1、她每拒绝一个要求,都会给出相应的理由,以及一个 她帮我们想好的替代方案 。
2、这一代的中国女性中,少数脱开“范式”的人,是靠自我 成长过程中的特殊契机 ,以及契而不舍的“战斗”才实现的自我解放。
3、显示出 一种“ 从心所欲”的能力 ,也就是 情绪感受(心) 、 理性思考(脑)、 行动方式(手) 之间,没有障碍物,仿佛自动运行着一套超级自洽的智能系统。
4、真诚是一种交流状态,不是知无不言的泄底; 真诚,是说可以说的,不能说的也直接表达。 (PS:哪些不应说,就是表达“我不能”、“我不行”、“我不愿意”)。
5 、一个好的沟通者,从来都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判断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
6、真诚作为一种态度,会给表达设定清晰的边界。因为真诚,才能在保留不说的权利时更有底气。
7 、真诚,说得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有不真诚可能会在短期内给你带来好处,但从长期看,都是给自己埋下的雷。
8、我们和别人说的,以及对别人做的,无时无刻不在传递一个信息:我是谁。
9、随着人生境遇越来越开阔,你会遇到越来越多真诚的人,他们工作状态成熟,情绪也成熟 。这些人都有辨识人的本事、能洞悉人性,而因为不真诚耍的小聪明,在他们面前会暴露无遗。 人生晋级的屏障,不是卡在能力上,而是卡在人性上(PS:也能理解为“人品”吧)。
10、 一个好的沟通机制,是需要告诉对方A和B的利弊,然后把选择权交给对方 。只挑一个的好和另一个的坏,完全不是理性的比较与分析,只会让人觉得这人不靠谱。
11、 好的沟通,可以是一种攻防状态,但绝对不是一种战争状态 。攻防是你来我往,战争是你死我活 (PS:战争是算计) 。
12、在沟通中,真诚的态度会为制定策略和推进沟通时,设置一个起码的底线,这个底线,可以让双方在互相信任的状态下进行沟通。
13、 谎言有即时的好处,却有长久的隐患 。
14、 我们都困在时间的维度里 ,只有到后来才发现,时间长了,谎言带来的东西只会越来越少,而真诚带给我们的东西会越来越多。
15、 谎言最大的坏处不是欺骗了别人,而是欺骗了自己 :困在一种“利己”的执念里,相信生活中的每一个选择,都应该朝着对自己更有利的方向。
16、 不真诚不仅浪费了彼此的资源和时间,同时也暴露出一个很重要的事实:你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
17、 季羡林说: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
18、 沟通不仅是对现在负责,更是对未来负责。 真诚有可能会伤害现在,但撒谎伤害的是未来。
19、说谎会轻松一下,把痛缓解一些,让场面更好看一些……但这谎言会留下一条长长的尾巴,会波及之后的种种。
20、 我不行,不可怕;我说我能行,最后却不行,才可怕。
21、面试中问“你的缺点是什么?” 这个问题探讨的不仅是你目前的短板,还有两个重要的层面:
22、 必须接受一个现实:有些缺点,可能一辈子都改不掉。与其花精力补短板, 不如花同样的气力去提高长板。
23、 每个人都一样,有不擅长的事,就一定有擅长的事。 把自己不擅长的空间腾出来,让其他擅长的人去大显身手,还能 让自己有更大的空间和时间,去做可以让自己发光亮的事。
24、 只需要出现在最适合自己的位置上,完成各自擅长的部分 。 拥有大局观的人,往往会更明白自己的弱点,并用整体(共同体)的优点去弥补它。
25、谈起沟通,一般总会想着去“连”。 好的沟通者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
26、 与这个人设立边界的同时,也是在为自己的价值系统设立红线和坐标。 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行为方式准则,也给了在沟通过程中可以说“不”的勇气。
27、直接沟通中有很多好处,却有一个现实的缺点,如果处理不当,直接会戳到人, 用上预期管理就能避免。预期管理包含三个步骤:
28、 大家害怕的从来不是直接本身,而是在直接来临时,自己毫无准备。
29、 态度可以委婉,但内容必须直接: 委婉的语气,提供了可能性和弹性;内容坚决,是为了不给对方留出误解的空间。
30、对于感觉不到善意的沟通,可以选择顶回去,原因如下:
(1)你都已经明确让我不舒服了,为什么我一定要让你舒服?(PS: 顶回去是提醒对方,沟通是平等的,让不平等/失衡的沟通马上停止)。
(2)是什么让一些人肆无忌惮地干涉他人的生活,指责别人的人生?(PS :当不是特定或专业领域场景时,顶回去是为了捍卫自己的边界。)
(3)沟通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到底是为了场面好看,还是为了达成共识?(PS: 顶出去是为了提醒对方,沟通是为了解决掉问题和达成共识,不是炫耀和做秀)。
31、 沟通中应该注意的两件事:距离和善意。
32、 优秀的沟通者与平庸的沟通者之间的差别 :
33、 解决问题的沟通分解为四步:
34、方案在沟通前准备,解决问题要比问题早 : 每一次进入沟通前,我们不仅需要知道问题是什么,更需要知道解决方案是什么 (PS:超前的思维预判,需要刻意)。
35、 遇到问题,别找借口,找解决方案。 汇报分三步走:
36、 主动寻找解决方案的沟通方式,既利己又利他 ,沟通者也会因此获 得更足的底气。
37、 反思是针对解决方案的反思(对事),而不是营造恐怖气氛, 对造成错误的一方揪住不放 (对人) 。
38、 执行“错误白皮书”: 将以往的错误和踩过的雷整理到“白皮书”里, 有三点不能忽略: (1) 我的 错误的原因;(2) 我的 解决方法;(3) 我的 防范的策略。
39 、主观意识到“谁为沟通负责任”这件事,就是主动为沟通找到一个支点。(PS: 个人觉得,通常是主动发起沟通的人,是想解决问题的人,基本上他就是沟通结果的责任人)。
40、 “谁负责”到“我负责”的转变,是一次关键成长, 这个逻辑转变,改变的不仅是沟通中的状态,更是一个人的行为状态。
41、 从“我负责”到“我得负责”的转变,就是一次实质性的身份转变, 能促成这种提升的关键在于,每一次“我负责”之后的累积。 (PS: 我负责,是做事前的担当;我得负责,是事后的担责)
42、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从天而降的临场发挥,一切皆源于准备,一切都是厚积薄发。
43、沟通的氛围是轻松的,但 沟通者的思考状态不能松弛。
44 、 屁股决定脑袋,沟通时先看对方的屁股坐在哪儿。 了解了对方的诉求,体会了对方的难处,是一个优秀的沟通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45、 是我们不变的沟通方式,一直在给“笨蛋”机会,让他们犯同样的错误 。
46、 如果你已经知道对方是一个笨蛋,却仍然不知道改变和他的沟通方式,那么你也是“笨蛋”。
47、优秀的沟通者,需要根据不同的沟通对象,制定不同的沟通策略。
48、 在不同的时间节点,每个人的人生排序都不同: 在自我的沟通中, 独立思考 的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须的,我们必须知道自己在坐标中的位置,从而 判断什么结论对自己有用,对现在有用 。
49、我们需要的不是一套标准,而是要 去建立一个坐标,然后把自己放进去,变成那个频频闪动的点(非静态一成不变的,是动态的)。
50、 用问题回应问题,而不是一味接受答案:因为疑问本身的目的不是顺从,而是思考 。
51、沟想的想法决定沟通的思路,沟通的思路决定沟通的内容。 一个人的想法是由其格局决定的,格局不够大,沟通维度就会小。 提升格局是个缓慢的过程,它取决于你的人生经历和不断思考。
52、 沟通过程中,应该保持适当的距离和体面(也就是设计边界)。
53、 功利性得把情绪作为武器,是一种很低级的手段。 它可能会让你一次性达成目的(很容易达成),但也会建立一个印象:你是一个情绪不稳定的人。
54、 利用自己的情绪 ,其实是利用了别人的同情心或者想息事宁人的心态, 一旦奏效(习惯),很容易形成路径依赖。
55、 利用情绪的过程,实际就是避开实质内容的讨论: 情绪的消耗会降低沟通的实质内容,它虽能帮你促成沟通结果,却不能保证事情本身的质量。
56、 真正的共情是理解对方,然后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问题,是懂得把对方跟自己放在同一立场;把情绪作为一种武器时,沟通对象就被当成了敌人: 站在了对立面,这种方式是用情绪崩塌去恐吓对方,换取对方的同情,以便达成目的。
57、 真正的高手是不带情绪的,他们永远是用自己的逻辑和思考来说服你。 要成为高手,就要让自己的 判断力 得到 提升 , 找出 每个发言的 漏洞 ,从而做出 正确的选择 。
58、 沟通,不仅是言语上的你来我往,更是情绪上的你来我往 。因为沟通中有2个关键要素:情绪和内容。 有时候,情绪是沟通内容的辅助手段;有时候,内容却要让步给情绪( PS: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59、不好意思,人都会因为情绪爆棚而脑袋进水,你要是不能让这人脑子里的水,变成泪水从眼睛里流出去,你就永远都无法跟她讲道理和谈方法 (PS:这个比喻笑死,不过一下就明白了,我就是有这个只讲道理和方法的臭毛病,太理性好似没有情感的机器人了,要改! 正解,当树洞,并说:“我理解你”、“我懂”、“真得不是你的问题”…… )。
60、 道歉的核心不是那句“对不起”,而是对不起之后的内容 。在这里,真诚的道歉是要找自己的原因,而不是找借口。 要区分原因和借口很简单,借口是把责任推给别人和外界,原因是从自己身上寻找。
61、在道歉的逻辑里,出发点不是对方而必须是自己。只要出现需要道歉的情景,那两方一定都是过错方,不存在绝对没有过错的一方。真诚的道歉一定会同时给对方提供反省和思考的机会。
62、 如果能意识到态度和找自己的原因这2点,道歉就已经非常真诚了。 如果你不满于此,再加上一个重要的道歉元素—— 加一个建议性的解决方案。完美。
63、道歉不仅要真诚往前看,还要建设性往未来看。 (PS:提出解决方案,就是主动承担责任,就是创造未来)
64、压力过载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 动作变形。 压力源分为2种: 直接压力源和间接压力源。
65、消除直接压力源的四步骤: (1)自我预警(叫自己停): 意识到压力过载,给自己报警,让自己暂停让情绪冷却; (2)直接跟施压人沟通(对压力源叫停): 让对方停止这种过载的施压行为;( 3)再次理清共识或重新共识 :光叫停是与事无补的;( 4)寻求或提供帮助。
66 、间接压力源: 这种压力源比较复杂,它通过一个庞大的外部系统形成,这种压力源没有一个明确的来源。
68、 消除间接压力源的三步(三问):
(1)问自己:我会因为压力而改变吗?【 PS:如果再遇到类似的情况,我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解决吗?这套解决问题的方式有哪些利弊?因为有弊(副作用)我就要全盘否定它吗?有没有更优的方案解决同样的问题?……】
(2)问自己:如果我换一种方式,压力依旧存在吗?是效果不变副作用更小吗?……
(3)问自己:接下来,我要如何跟相关的关键人士达成共识? (PS:相关人士可能才是压力源的直接受损方。)
69、 分开表达的小技巧:讲一个和主题相关的故事做开场,把一个问题作为悬念来结尾。
70、 道理,让我看见事,而故事,让我们看见人;道理,是让你同意的,而故事,是让人相信的。
71、如何面对别人的言论和伤害:
72、 面对陌生人的言论伤害,我们需要知道他们不重要 ,或者至少尝试让他们不重要; 面对认识的人,我们要认识人性,降低自己的期待 ,让自己放松; 而面对亲密的人,我们还有时间 。
73、 情感绑架之所以会认人不知所措,不是因为恶意,恰恰是因为善意。
因为付出,所以我们得补偿;因为期盼,所以我们得满足;因为是为我们好,所以我们得接受……最终,还是那句话, 反过来想想,把别人当回事儿,也要把自己当回事儿。 面对付出,我们也付出过;面对期盼,我们也有自己的期盼;面对为我们的好,只有我们自己才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
74、 别让“对错”毁掉沟通(PS:对错的思路,会让对方下意识的反弹和防守),因为:
75、唯物辩证法有一个很牛的洞见: 抓主要矛盾 。 沟通也一样:抓核心需求。核心需求解决了,其他改动变会变得很容易。
76、 对错在世界的两端, 没有任何沟通高手能够穿越;相反,如果我们在沟通中和对方站在一起,不断强化共识,那么就能一碰即达 ,这样既轻松又有亲切感。
77、要达成艰难谈判中的最终目标,就要努力促成共识:以最终目标为方向,拆解困境,从不同纬度达成阶段性共识,从而将最终导向最大的共识( PS:终将共识 )。
78、 沟通的参与者越多,共识的达成可能性就越艰难 。多方混战中的沟通分三步走:
79、背后 诉求是起点 , 各方的平衡 要通过拆解关键目标达成,而 最终的合力 则需要主基调的搭建。
80、 和家人之间的沟通,有时候是最需要分寸的。 沟通前的关键,是要和家人 达成一个共识:我们是一边的。
81、 我们是一边的,是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共识。能将沟通中的多方转换成简单的两方:我们和他们。
82、“ 我们是一边的”,是沟通者共同搭建的共同出发点。 只有立足于共同的根基之上,所有的举措才能拥有最大的合力。
83、 沟通应该为他人解决问题,而不是制造问题。
84、离职谈话可行方法,分为四步:
(1)和他一起来分析目前的情况(现状);
(2)帮他找寻人生目标,拉开时间纬度;
(3)和对方达成一些基本共识 :比如时间管理、价值排序、人生意义这样大的方向,会提醒对方应该节约时间,调整工作内容,否则对大家而言都是一种消耗。团队不能很好达成目标,他也会距离自己的目标越来越远。
(4)我会给出我的建议。
85、 真正的共识一定是双方互动沟通之后的结果。 也就是说, 起点和终点是双方同意的, 因而达成的 不是“都为你好”,而是“都是为我们好”。
85、 共识的过程,其实也是个互相淘汰的过程,但同时,它又是一次次相互的挑选。
86、 产品其实就是一个介质,就是我们关于消费、关于美、关于自我的共识。 我不会去说服一个用户做他不想做的事情, 但我会提供给他尝试的方案和可能性。
87、通常意义谈自我沟通,表达只是沟通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是,需要持续不断关照自我的情绪和想法,并通过日常的复盘不断积累, 让自己拥有一个与自我对话的通道,从而养成自我沟通的习惯 (PS:我的通道就是写作嘛)。
88、经过碰撞,我们才了解自己是谁,不是 碰撞完了就结束了,还要是碰撞后的思考 。
89、通过自我沟通和自我审视,可以判断出2条不同的行动线:
90、 只有感受,不叫成长。 成长需要一系列完整的步骤:(1)你经历过疼痛,从而 知道了背后的原因 ,也 知道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2)最后明白了, 在想要和得到之间需要如何做到 。缺少了任何一步,都不是真正的成长 。
91、关于自我沟通,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观点 :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是由他选择的结果决定的,不是由他的初心决定的。
92、我们都太过善于表达, 相比于语言,只有在关键时刻的关键决策,才能真正表达你的样子。
93、人只有在极端情况下,才真正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做。
94、我们每个人都会对自己做本能的粉饰:一方面是修饰给别人看,一方面是修饰给自己看。
95、很多心理测试 都得出过一个相近的结果:在别人眼中的自己,和自己眼中的自己永远存在着巨大的落差,几乎无法达成一致。
96、 自我沟通与自我对话的过程中,会把我们逼向极致。 只有通过极致的选项,才会意识到什么对自己最重要。
97、要开心,还是要成功? 我想要开心的人生,但是成功使我开心。因为:
98 、一个人要创造价值,就一定得去做一些不想做的事情。
99、 任何一份工作需要的都是你的独特性,不可取代性才是真正的竞争力。
100、 优点的定位需要一种内在的自我沟通:与自己对话,只要够深,自己就懂。
101、优点是不会自动转化成优势的,它需要一个强链接( ps:载体或介质 )。
102、能很快说出自己优点,或者一下子说出几个优点的人,通常都具备更强的感染力,因为自我认同是一种良好的自我沟通的必然结果,这会给人带来自信,也会给周围的人带来能量。
103:刻 板印象是沟通中遇到的常见问题,不会妄图去改变的所有人的刻板印象 ,因为:第一,被 误会是一种常态;第二,不要妄图去改变,这不太可能。
104、刻板印象不是哪一个人的狭窄,而是人类语言系统里的必然。 解决刻板印象的方式:态度上不在乎,先去上用事实碾轧。
105、沟通中有两个认知方向: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放进去,不管是人群还是观点;另一个方向,是把自己抽离出来。
106 、王尔德说,很多东西,若不是我们怕别人捡去,我们一定会丢掉。 ——清空那些不再符合我们新目标设定的东西,把自己的头脑、时间、精力都腾出位置。
107、自我沟通中,迷茫之所以能困扰我们,是因为通常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奇怪的是,无论再怎么迷茫,我们也会坚定知道自己不要什么。
108、没有人能够轻易地成全自己的“不要”,然后转身离开,因为现实总将那个绝对的自我拉向地面。 尊重自己的不要,真切为自己争取资格:是你选择了离开这行/这人/这个团队,而不是他们选择了离开你。
109、 “不要”需要勇气,生活和工作都要面对惯性, 既已经生出了出走之意,就要 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一个人要多不喜欢自己,才能向自己厌恶的方向狂奔而去?
110、 不知为何,我们好像习惯了要确定“要”和“想”,才敢做出改变。“不要”和“不想”,早已给了我们足够迈出下一步的理由与底气。
111、 要放弃那些别人口中的好方法,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不断向内探索自己。自我定位 ,不仅停留在方法论的层面,更重要的是,它引导着我们 关照那个容易被忽略的自我。
112、 清晰的自我定位,意味着明白自己所处的位置。
113、 时尚大师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
114: 四个象限法: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没有对比,就没有自我定位。 从社会现实的基础出发,去理解自己所在的位置,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主观意愿支理解自己的所在。
115、 四个象限会让你懂进退,不灰心。象限的坐标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在移动 :换个地方,换个时间都可能会发生变化。?
116、 四个象限是我们和这个世界的对撞,对撞是为了让我们意识到也定位到自己 。但这不是终极目的, 最终目的是:经过对撞,我们可以坦然拥抱自己, 在我们找到自己之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