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机是指人们因为社会中的各种需求而主动参与一些行为的动力。它与个体内部的需要与欲望,以及来自外部的奖励和惩罚都不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在社会中,人们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社会性动机,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这些动机的种类。
社会性动机的种类
一、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是指个体对于取得某种成就或成功而产生的积极动机。这种动机源于个体自身的追求,因而具有很强的内在性。具有成就动机的人往往愿意为了某项任务或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就算没有直接的物质利益,也会感到内心的满足和成就感。
二、权力动机
权力动机是指个体追求对于他人的控制和影响力。这种动机源于个体的自我意识和自我价值感,因而具有很强的自我中心性。具有权力动机的人往往愿意出任领导或者是关注政治等方面的事务,以满足自己在群体中的影响力。
三、社交动机
社交动机是指个体渴求与他人建立联系、交往和交流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人类天生的社交需求,有着很强的社会性和群体性。具有社交动机的人往往关注人际关系的发展,渴望建立稳定的人脉关系。
四、好奇心动机
好奇心动机是指个体对于事物的探究和了解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人类的求知欲,能够激发人们的学习和探索热情,具有很强的内在动力。具有好奇心动机的人往往会对各种事物抱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不断探究和学习。
五、亲社会动机
亲社会动机是指个体出于对于社会公义、公平、道德等方面的关注和信仰而产生的动机。这种动机源于人类的伦理和道德观念,具有很强的其他性。具有亲社会动机的人往往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愿意为社会公共利益作出贡献。
综上所述,社会性动机是人们在社会中产生的各种行为动机。人们对于不同的动机具有不同的偏好和需求,在社会交往中展示了不同的行为特点。因此了解社会性动机的种类和特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文化。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编辑本段]动机的心理学概述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 [编辑本段]动机的类型 (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分)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分)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编辑本段]动机的形成条件 1.内在条件:需要 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 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 需求→ 驱力→ 行为 。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编辑本段]【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 生理的需要。 2. 安全的需要。 3. 归属和爱的需要。 4. 尊重的需要。 5. 认知的需要。 6. 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编辑本段]【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编辑本段]【影响动机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编辑本段]【动机的理论】 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积极的归因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编辑本段]【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2)教师的言行 (3)竞争和竞赛活动 (4)学生的学习成绩 (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6)个性因素 (7)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编辑本段]【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其它分类 (一)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1)、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绩动机呈正相关。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绩动机。⑥个性因素影响成绩动机。⑦群体的成绩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2)、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二)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编辑本段]【动机的功能】 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1) 引发功能 (2) 指引功能 (3) 激励功能 在心理学方面称为这样3类: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动机的分类可以分成三种:
(1)成就动机,即追求卓越、争取成功的内驱力;
(2)权力动机,指一个人有意图地影响另一个人的行为和情感的能力和潜力;
(3)亲和动机,指一种愿意与别人保持友好和亲密的内驱力,反映的是个体对建立、保持或恢复与他人或群体的积极情感关系的关注。
1.动机的定义:动机是为满足某种需要而产生并维持行动,以达到目的的内部驱动力。
2.动机的分类:与需要相对应,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起源于有机体生理需要的动机称为生理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的动机称为社会性动机。由于社会性动机是后天习得的,因此在人与人之间有着很大的个体差异。
根据动机的影响范围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可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长远动机一般来自对活动意义的深刻认识,它持续作用时间长,作用范围广,不受外界偶然情境变化影响,具有比较稳定的性质。短暂动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常常由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所引起,它只能对个别具体活动一时起作用,容易受情绪的支配和影响,而且不够稳定。
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可以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活动的动机及方向是由主导动机控制的。
根据引起动机的原因,可把动机分为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行动的推动力是外力诱发出来的。内部动机是指人的行动出自本身的自我激发。
动机有三个主要功能:始动功能、指引功能和激励功能。
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
示例:动机好,方法不对头,也会把事情办坏。
动机是推动人从事某种活动,并朝一个方向前进的内部动力。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动机是个体的内在过程,行为是这种内在过程的表现。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驱使有机体产生一定行为的外部因素称为诱因。凡是个体趋向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诱因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的心理学概述
动机是激励和维持人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以满足个体某种需要的内部动因。
动机是指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
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动机本身不属于行为活动,它是行为的原因,不是行为的结果。
动机的类型(一)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按照动机的起源分)
(二)近景性动机和远景性动机(按照动机影响范围、持续作用时间分)
(三)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按照动机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分)
(四)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按照动机在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大小不同分)
(五)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按照对动机内容的意识程度不同分)
(六)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按照动机的起因不同分)
(七)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按照动机对象的性质分)
【动机功能】
1、动机是在目标或对象的引导下,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不能直接观察,但是可以通过任务选择、努力程度、活动的坚持性和言语表示等行为进行推断。动机必须有目标,目标引导个体行为的方向,并且提供原动力。动机要求活动,活动促使个体达到他们的目标。
2、动机具有激活、指向、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从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同时它还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当个体活动由于动机激发而产生后,能否坚持活动同样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
动机的形成条件1.内在条件:需要
含义:有机体内部的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内驱力:在有机体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部推动力,是一种内部刺激。是需求状态存在的结果。
体内失衡而生匮乏状态→ 需求→ 驱力→ 行为 。
2.外在条件:诱因
诱因: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
正诱因:凡是个体趋向或接受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正诱因;
负诱因:凡是个体因逃离或躲避它而得到满足时,这种诱因称为负诱因。
动机是由需要与诱因共同组成的。因此,动机的强度或力量既取决于需要的性质,也取决于诱因力量的大小。
实验表明,诱因引起的动机的力量依赖于个体达到目标的距离。距离太大,动机对活动的激发作用就很小了。人有理想、有抱负,他的动机不仅支配行为指向近期的目标,而且能指向远期的目标。因此,空间上邻近的目标,不一定具有最大的激发作用。动机的社会意义与动机的力量也有直接的关系。成就理论告诉我们,除了目标的价值以外,个体对实现目标的概率的估计或期待也有重要的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有以下五个等级构成:
1、生理的需要。
2、安全的需要。
3、归属和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认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这五种需要都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这些需要都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并且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低级需要。
【耶基斯-多德森定律】是表示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不是一种线性关系,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影响动机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个体在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一旦形成,就相当稳定。
根据社会文化生活方式把人的价值观区分为: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
罗克奇根据工具-目标纬度把价值观分为工具性价值观和终极性价值观。
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兴趣、信念、理想。
【动机的理论】动机的理论主要有:本能论、驱力论、唤醒论、诱因论、认知论。
1、【动机的本能理论】一度在动机心理学领域占据统治地位,认为:人类的行为是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由遗传固定下来,不学而会的。固定的行为模式。
2、【动机的驱力理论】认为:个体由于生理需要而产生一种紧张状态,激发或驱动个体的行为以满足需要,消除紧张,从而恢复机体平衡状态。
3、【动机的唤醒理论】认为:人们总是被唤醒,并维持着生理激活的一种最佳水平,不是太高也不是太低。它提出了三个原理:1,人们偏好最佳的唤醒水平;2,简化原理;3,个人经验对于偏好的影响。
4、【动机的诱因理论】认为:针对驱力理论的缺陷(驱力理论仅仅强调个体的活动来自内在的动力,它忽略了外在环境在引发行为上的作用),提出了诱因理论。诱因是个体行为的一种能源,他促使个体去追求目标。诱因与驱力是不可分开的,诱因是由外在目标所激发,只有当它变成个体内在的需要时,才能推动个体的行为,并有持久的推动力。
5、动机的认知理论。现代认知理论认为:认知具有动机功能。动机的认知理论主要有:期待价值理论、动机的归因理论、自我功效论、成就目标论。
(1)【期待价值理论】把达到目标的期待作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期待帮助个体获得目标。
(2)【动机归因理论】动机是思维的功能,采取因果关系推论的方法从人们行为中寻求行为内在的动力因素。 (积极的归因是把成功归因于能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
(3)【自我功效论】认为人对行为的决策是主动的。人的认知变量如期待、注意和评价在行为决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期待分为结果期待和效果期待。结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估计;效果期待是指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来完成某种行为的推测和判断,这种推测和判断就是个体的自我效能感。
(4)【成就目标理论】不同个体对自己的能力有不同的看法。这种对能力的潜在认识会直接影响到个体对成就目标的选择。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
(1)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
(2)教师的言行
(3)竞争和竞赛活动
(4)学生的学习成绩
(5)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
(6)个性因素
(7)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动机的种类】
1、根据动机的性质: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有:饥饿、渴、性、睡眠。社会性动机有:兴趣、成就动机、权力动机、交往动机。
2、根据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分: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3、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
4、根据动机的来源分: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动机的其它分类
(一)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根据动机的起源,可以把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源于生理需要,如饥、渴、性、睡眠、母性等动机。社会性动机又称心理性动机,它源于社会性需要。
成就动机和交往动机被认为是两种主要的社会性动机。
(1)、 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指个体在完成某种任务时力图取得成功的动机。麦克莱伦认为,各人的成就动机都是不相同的,每一个人都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成就动机水平。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就的动机和回避失败的动机。
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有:①成就动机的高低与童年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密切。②教师的言行影响学生成就动机的强弱。③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比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强。④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成绩动机呈正相关。⑤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影响成绩动机。⑥个性因素影响成绩动机。⑦群体的成绩动机的强弱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有关。
(2)、 交往动机
交往动机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动机。
(二) 长远的、概括的动机和暂时的、具体的动机
(三) 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
(四) 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五) 意识动机和潜意识动机
【动机的功能】人类动机对活动具有引发、指引和激励的功能。
(1) 引发功能
(2) 指引功能
(3) 激励功能
在心理学方面称为这样3类: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和调节功能
【音乐术语】【动机】Motive(英)音乐术语。通常指一个曲调或旋律的片段,是音乐结构中最小的单位。它必须包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重(zhong四声)音,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乐音。动机具有独立的表情意义,是音乐主题的代表,是主题或乐曲发展的胚芽。
动机相互作用
1、动机的联合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基本一致时,它们将联合起来推动个体的行为。强度最大的是主导动机。它对其他动机具有调节作用。这种调节作用主要表现为:
1)主导动机有凝聚作用,将相关动机联合起来,指向最终目标;同时主导动机还决定个体实现具体目标的先后顺序。
2)主导动机具有维持作用,将相关动机的行为目标维持在一定的目标上,阻止个体行为指向其他目标。非主导动机的影响力较小,但其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非主导动机可以增强或削弱这种动机联合的强度。
2、动机的冲突
当个体同时出现的几种动机在最终目标上相互矛盾或相互对立时,这些动机就会产生冲突。
1)双趋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的冲突。
2)双避冲突:当个体的两种动机要求个体分别回避两个不同目标,但只能回避其中一个目标,同时接受另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
3)趋避冲突是指,当个体对同一个目标同时产生接近和回避两种动机,又必须作出选择而产生的冲突。
活动动机一、什么是动机
人从事任何活动,总是由于他有从事这一活动的愿望。愿望是人对他的需要的一种体验形式,它总是指向未来的能够满足他的需要的某种事物或行动。它既表现为想要追求某一事物或开始某一活动的意念,也表现为想要避开某一事物或停止某一活动的意念。恩格斯说:“决不能避免这种情况: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一切,都要通过人的头脑,甚至吃喝也是由于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饥渴引起的,并且是由于同样通过头脑感觉到的饱足而停止。”
这里,“饥渴”感觉的产生意味着人有了充饥解渴的需要,这种需要被人以想要吃喝的愿望所体验,吃喝的愿望则导致吃喝的行动;反之,“饱足”感觉的产生意味着饮食需要的满足,于是想要吃喝的愿望不复存在,从而又导致停止吃喝。
愿望可以由激情或思虑所引起。单纯由激情所推动的行动,是冲动的行动;人在进行这种行动时,一般对行动目的和后果缺乏清醒的认识,缺乏理智的控制,并且往往不能持久。相反,由思虑引起的愿望所推动的行动,是意志的行动,对于为什么要行动,行动要达到什么以及如何行动,有比较明白的认识,并且为达到目的而能作坚持不懈的努力。有时激情所推动的行动客观上对人是有襛e的,或者甚至是与理智的要求一致的,这种激情也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愿望总是指向于一定的对象,指向引起这种愿望并满足这种愿望的事物。当愿望所指向的对象激起人的活动时,反映这种对象的形象或观念就构成活动的动机。因此,凡是引起人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就是这种活动的动机。
动机是人的活动的推动者。它体现着所需要的客观事物对人的活动的激励作用,把人的活动引向一定的、满足他需要的具体目标。
动机可以由当前的具体事物所引起。如感到寒冷的人,有取暖的需要;附近的木柴、引火物等,能引起他产生烤火的动机。可是引起动机的,远不限于当前的事物,也可以是事物的表象和概念,甚至是人的信念和道德理想等等。例如对真理和正义的坚信和热爱,个人的责任感或事业心,在一定条件下都能成为推动人去从事活动的动机。
二、动机与目的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
活动动机和活动的目的有时是一致的。对某一事物的反映,就其对人的推动作用来说,是活动的动机;就其作为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言,又可以是活动的目的。在人的简单行动中,动机和目的常表现出直接的相符。如上述烤火取暖的例子里,燃柴烤火既是活动动机,又是活动目的。
在许多情形下,特别在比较复杂的活动中,动机在目的也表现出区别。作为活动目的的东西并不同时是活动的动机。
例如,一个病孩由于气管被浓痰阻塞而处于危急的险境,医护人员为了抢救病孩,果断地用自己的嘴去吸出痰液。这里,吸出气管中的浓痰是行动的直接目的,但这一目的本身一般并不具有推动作用;相反,病人口腔和痰液的肮脏腻人会使人“望而却步”。推动人去行动的动机是医护人员应该救死扶伤的高度责任感,是一种舍己为人的道德信念。不难看出,在这一类情形下,行动目的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而行动动机则反映着人为什么要去达到这一结果的主观原因。正因为动机和目的之间存在着这种差别,所以人的同一种行动,尽管其目的是一样的,却可因其不同动机而具有不同的心理内容,也可因其不同动机而获得不同的社会评价。
动机和目的的这一区别不是绝对的。一个农业生产队长在致力于农业增产时,获得增产是行动的目的;其动机可以是为了对“四化”作贡献。但是当生产队长为了达到增产的目的而在筹划水利建设等方面采取行动时,建成水利设施等又是行动的目的,而争取来年的增产丰收则成了行动的动机了。一般说来,动机是比目的更为内在,更为隐蔽,更为直接推动人去行动的因素。
动机和目的的区别也表现在,有些行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目的则不然,可以有若干个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的。例如学生修完大学课程有一个总的动机,但为了实现这个动机,他必须分别达到一系列具体的活动目的,如完成作业,通过考试、撰写论文等等。
动机和目的不同还表现在,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目的不同的行动中。例如,工人加紧生产,教师认真备课,学生努力学习,其动机都可能是为了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另一方面,在同一活动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着不同的动机。比如学好功课,有人是为献身“四化”的崇高动机所推动,有人则是为谋求今后个人优裕生活的动机所驱使。
复杂的活动通常不只与一种需要,而是同时与多种需要相联系。与此相应,一种活动可以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例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常常就不是单纯的。一类是比较广义的、概括的动机,如一个人对祖国对人民的责任感、义务感;另一类是比较局部的、狭隘的动机,如单纯地求得好成绩。受世界观和理想支配的动机比较稳定而持久,使人的行动长久地坚持一贯的方向;局部的动机则往往起着更直接的推动作用。对年幼的学生,在培养其广义的动机的同时,注意引起和维持他们的局部动机,对他们的良好学习态度的培养有着实际的意义。
三、动机的性质与力量
人的动机的性质是各种各样的。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对人具有不同的意义,具有强度不同的推动力量。行动的方式、行动的坚持性和行动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动机性质的制约。
有一个实验研究了不同动机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学前儿童活泼好动,要他们长时间地站着不动是很困难的。但实验者安排了一种游戏的情景,儿童所扮演的角色要求他长时间地保持不动的站立姿势。这时情形就明显不同。比之成人单纯地提出要求,游戏情境中保持站立的时间要长3—4倍。这里,除了游戏带来的情绪方面的有利因素以外,儿童的活动动机显然起着重要的作用。(马努依连柯的实验)
在活动动机中,社会性因素起着重要作用。社会性动机所产生的力量可能如此之大,以致会超过和压制人的生物学本能。比如一些社会活动家,为了政治斗争的需要,可以抑制进食的自然需要,长期绝食达十几天之久。
在实验室里,也见到类似结果。有人报导,要求三组成人被试(大学生)用右手食指拉起久布氏测力计上悬挂的重达3.4公斤的砝码。对第一组被试不说明任何理由;对第二组被试,要求他们表现自己的最高能力;对第三组被试,则告之这种活动与一种社会性的重要任务有直接关系(拉砝码的动作同电力输送到工厂、住宅的效果有关)。结果显示,在三种不同的活动动机之下,社会性最丰富的动机能表现出最大的力量。(费约的实验)
战争是一种要求高度意志力的社会现象。在战争行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动机的性质同它对行动的推动力量之间的关系。古往今来,投身正义战争的士兵,为崇高的动机所推动,具有一往无前、艰苦卓绝的精神,善于克服千难万险,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在从事非正义战争的军队里,士兵为打仗而打仗,或仅为金钱或其它个人动机而战,他们在艰险和危难面前,容易胆怯、动摇,表现出意志薄弱。革命战争的领导者之所以高度重视战前动员的作用,不义战争的策动者之所以常常对自己的士兵作欺骗宣传,力图把他们的战争意图说得冠冕堂皇,其心理学依据就是人的不同性质的动机对行动具有不同的激励作用。
四、动机体系
一个人的复杂而多样的动机,以其一定的相互关系构成动机的体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与人的需要相对应,动机可分为天然的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或称“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社会性动机按其内容的不同,可以有物质生产活动的动机、科学活动的动机、文化艺术活动的动机、社会政治活动的动机。艺术活动动机还可分为艺术欣赏和艺术创作的动机,如此等等。按照动机的社会价值,又可分为集体主义动机和利己主义动机等。可见人的动机是十分丰富而多样的。心理学的任务不在于研究这些动机的内容本身,而在于探讨不同动机对人的意志行动过程的作用和意义。
在同一个个体身上,各种不同动机所占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某些动机比较强烈而稳定,另一些动机则比较微弱而不稳定。一个人的最强烈、最稳定的动机,成为他的主导动机;这种主导动机对他而言,相对地具有更大的激励作用。在其它因素相等的条件下,人采取同他的主导动机相符合的意志行动时,通常比较地容易实现。
在实际生活中,可以看到人比较容易实现与他的主导动机相一致的意志行动的例子。比如,少年儿童的游戏动机一般比较地强固。有的少年学生在学习方面害怕困难,意志表现较差,但他却可能在同伙们的游戏活动中对于困难表现出较大的顽强性和坚韧性。一个有着强烈的创造动机和探索欲望的科学家,要他坚持日常琐事方面的某项事情(虽然他也想做)也许难以持久,但他却能长期孜孜不倦,数十年如一日地专攻他所面临的艰难的课题。
前面说到,不同性质的动机可以具有不同的力量,但是某种动机对一定个体究竟发生多大的推动力,还得最终以个体的动机体系的特点为转移。比如游戏方面的动机对于儿童和对于成人,其激励作用就不一样;求知一类动机的激励作用,对一个学者和过去的商人也不相同。当我们谈论动机体系对人的行为的作用时,是着重指明同一种动机因在个体身上占不同地位而对人的行为会发生不同的影响;当我们谈论动机性质和它具有的力量的关系时,是指二者在多数社会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一般趋向。前者说的是个别性,后者说的是普遍性。普遍性是由个别性归纳而来的,并且它又具体地表现于个别性之中。
人的动机体系在后天实践中形成,因此它是发展变化的。首先,它随着个体年龄和实践活动的发展,动机不断地丰富和复杂起来。其次,动机体系的结构也发生变化,其中主导动机可能发生转移。比如吃喝、游戏方面的动机对于儿童十分重要;但到了青年时期,可能就退居次要地位。动机体系是随完整个性的改变而改变的。人在社会中生活并接受教育,在逐渐掌握社会行为规范的过程中,形成关于义务、行为理想的观念,并根据社会需要逐渐学会作自我要求。当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的主观需要时,就在此基础上形成相应的动机,其它的动机及整个动机体系也不断地经受着改造。由于动机体系是在个体接受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形成的,它反映着一个人的思想信仰、文化教养和道德面貌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