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

时间: 2023-11-27 16:59:04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

道德发展是指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理解、接受和遵守道德规范的过程。这个过程被认为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建构的过程,而每个人都会经历这个过程,直到成为成熟的、有道德的人。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是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它将道德发展划分为不同的阶段,并提供了有关每个阶段的特征和发展特点的细节。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从多个角度来分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的前道德阶段的年龄阶段为

首先,我们将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前道德阶段。前道德阶段通常被认为是从出生到两岁左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认识和探索自己周围的世界。他们开始学会如何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及如何在环境中移动和交互。这是一个非常基础的阶段,婴儿往往只关注自己的需求,例如吃、睡和玩。他们的行为和动作会受到幼儿园阶段的进一步发展所引导,但却不是出于道德原则。

其次,从认知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前道德阶段。在皮亚杰的理论中,前道德阶段的婴儿和幼儿还没有建立起道德原则。他们的认知能力还很有限,只能理解一些非常基础的概念,如颜色、声音和形状等。在这个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理解自己和他人之间的关系。他们开始意识到周围的人和物品的重要性,并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

最后,从情感发展的角度来看待前道德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对于周围事物的情感反应是非常直接和本能的。他们会表现出一些基本的情感,如愉悦、恐惧和疑惑等。在母亲的慈爱抚摸下,他们对于关怀感到满足;如果受到威胁或者不安全感,他们就会表现出不安和哭泣等消极情绪。所有这些都构成了成长的基础,还有后面道德发展的框架。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框架来了解人们成长为有道德的人所需经历的阶段。在前道德阶段,婴儿和幼儿的认知能力和情感反应都非常基础和素朴。这个时期的孩子们没有建立起道德观念,他们主要关注的是自己的需求和与周围环境的互动。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开始理解道德规范的存在,开始对于对错有了初步的认识。通过对于道德发展的不断研究和了解,我们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全面的支持和指导。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皮亚杰道德发展的四个阶段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无律阶段(0—4岁)、他律阶段(4—8岁)、自律阶段(8—10岁)、公正阶段(10—12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1.无律阶段(0—4岁)

又称前道德阶段。此时儿童还没有道德意识,不会把自己和外面的世界分开,没有自我意识。这一阶段的儿童由于认识的局限性,还不理解、不重视成人或周围环境对他们的要求,在游戏时,规则或成人的要求对他们还没有约束力,只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执行游戏规则,所以这一阶段又称为单纯的个人规则阶段。皮亚杰认为,促进儿童和同伴之间形成合作关系,是使儿童摆脱这种自我中心的唯一方法。

2.他律阶段(4—8岁)

又称权威阶段。遵从成人的规则;从行为结果去判断行为好坏,不考虑行为动机。比如,他们会认为无意打破10只玻璃杯的小孩比故意打破3只玻璃杯的小孩坏,因为后者打破的更少——这是因为他们现在还不会从行为的动机出发去判断行为本身,只单单是从行为的结果看哪个更糟糕。 这个阶段的儿童认为,应该尊重权威和尊重年长者的命令。一方面,他们绝对遵从成人、权威者的命令;另一方面,他们也服从周围环境对他们所规定的规则或提出的要求。皮亚杰把儿童绝对驯服地服从规则要求的倾向称为道德实在论。他指出,此阶段成人的约束和滥用权威对儿童的道德发展是极其有害的。

这个阶段类似于科尔伯格的习俗水平——遵守外在规则。

3.自律阶段(8—10岁)

又称可逆性阶段。这个阶段类似于科尔伯格的后习俗水平,此时的儿童不是盲目遵守成人的权威,而是自主地用自己的道德认识去判断,有一定的规则意识,有自己内在的判断标准。而且会从行为动机出发去判断。这个阶段的儿童不再认为成人的命令是应该绝对服从的,道德规则是固定不变的。他们认为,道德行为的准则只不过是同伴之间共同约定的用来保障共同利益的一种社会产物。因此,规则已经具有了一种保证相互行动和相互给予的可逆特征,规则面前、同伴之间是一种可逆关系,我要你遵守,我也得遵守。判断好坏的标准不是以权威而是以是否公平作为判断行为好坏的标准,认为公平的行为就是好的,反之就是坏的。由此可见,儿童的道德判断已经开始摆脱外界的约束,并具有自律道德水平的初步萌芽。

4.公正阶段(10—12岁)。

这个阶段,儿童的道德观念开始倾向于公正。皮亚杰认为,当可逆的道德观念从利他主义角度去考虑时,就产生了关于公正的观念。公正观念不是一种判断是或非的单纯的规则关系,而是一种出于关心与同情的真正的道德关系。也就是说,儿童不再刻板地按固定的规则去判断,在依据规则判断时隐含考虑到同 伴的一些具体情况,从关心和同情出发去判断。皮亚杰认为公正观念是一种高级的平等关系,这种道德观念已经能够从内部对儿童的道德判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皮亚杰人格发展理论的五个阶段

皮亚杰根据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和对公正的认识的考察和研究,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个有序的阶段: 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出生~3岁)。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都还是自我中心的。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例如,同样的行动规则,若是出自父母就愿意遵守,若是出自同伴就不遵守。他们并不真正理解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3~7岁)。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单方面地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也就是说,他律的道德感在一些情感反应和作为道德判断所特有的某些显著的结构中表现出来。其基本特征是:一是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二是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皮亚杰将这一结构称为道德的实在论。 第二,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关于儿童品德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自我中心阶段”或前道德阶段(2-5岁),
该阶段儿童缺乏按规则、规范行为的自觉性,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价值判断等方面均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
第二阶段为“权威阶段”或他律道德阶段(6-7、8岁),
该阶段儿童表现出对外在权威绝对尊重和顺从,把权威确定的规则看作是绝对的、不可更改的,在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时完全以权威的态度为依据;
第三阶段为“可逆性阶段”或初步自律道德阶段(8-10岁),
该阶段儿童的思维具有了守恒性和可逆性,他们已经不把规则看成是一成不变的东西,逐渐从他律转入自律;
第四阶段为“公正阶段”或自律道德阶段(10-12岁),
该阶段的儿童继可逆性之后,公正观念或正义感得到发展,儿童的道德观念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

皮亚杰关于儿童道德发展的理论是什么

皮亚杰认为道德发展经过了前道德阶段、他律道德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皮亚杰关于儿童图形知觉发展的三个阶段是什么?

认知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用图式-同化-顺应-平衡来解释这一过程。
图式:儿童对环境进行适应的认知结构;
同化:主体用已有图式或认知结构把 *** 整合到已有认知结构中,是图式发生量变的过程;
顺应: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 *** 的认知过程,是图式的质变过程。
平衡:就是同化和顺应的均衡。
认知发展阶段论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通过探索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需要和表象尚未完全形成,已有客体永恒性和目标定向行为。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具有具体形象性,思维不可逆性,尚未获得物体守恒的概念,语言迅猛发展,动作图示符号化,自我中心主义。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能够进行逻辑运算,但仍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援,具有守恒性和可逆性,去自我中心主义,进行群集运算。
④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思维不再依赖于具体可感知的事物,可通过假设推理来解答问题,假设演绎推理,青春期自我中心,儿童发展思维已接近成人水平。

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皮亚杰

试论述皮亚杰的儿童发展阶段理论,如何评价这一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思维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大的年龄阶段。这四个阶段分别是: 一、感知运动阶段(从出生到两岁左右)。这一阶段是思维的萌芽期,是以后发展的基础。皮亚杰认为这一阶段的心理发展决定着未来心理演进的整个过程。
二、前运演阶段(两岁左右到六七岁左右)。这一阶段又称前逻辑阶段,这时儿童开始以符号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表现在儿童的延缓模仿、想象或游戏之中。
三、具体运演阶段(从六七岁左右到十一二岁左右)。在这个阶段,儿童已有了一般的逻辑结构。
四、形式运演阶段(十一二岁左右到十四五岁左右)。此时儿童的智慧发展趋于成熟,思维能力已超出事物的具体内容或感知的事物,思维具有更大灵活性。

中心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的什么阶段

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慧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慧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
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
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一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幼儿的道德发展处于皮亚杰的哪个阶段/?

他律道德阶段。

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 儿童根据数目的多少来判断对错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心理学还是教育心理学

心理学是一个总称,就像一个母亲,她会有很多的孩子。其中教育心理学就是她众多子女中的一个。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是可以包含于教育心理学类里的,当然也就属于心理学这个大类当中。

学前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什么阶段

学前儿童处于皮亚杰认知前运算阶段(2-7岁)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即:感觉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和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后)。
前运算阶段:以“表象性思维”为特点,将感觉运动图式内化为表象或形象图式。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表现出以下特征: ①由于思维尚无符合逻辑的推理,因而无法理解“守恒”的原则。 ②思维具有集中性,即只能注意情境的一个方面或一种特性而忽视其他方面或其他特性。 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 ④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

皮亚杰认知理论前道德他律自律分别是多少岁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早在20世纪30年代,依据精神分析学派的投射原理,采用对偶故事对儿童的道德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研究。
根据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即
无律阶段(0—4岁)、
他律阶段(4—8岁)、
自律阶段(8—10岁)、
公正阶段(10—12岁)。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