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心理学家Jean Piaget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内发展,其中包括自我中心化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将自己放在认识世界的中心,无法理解其他人的观点。然而,Piaget认为,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他们将渐渐摆脱这种自我中心化的认知方式,进入到更为成熟的认知阶段。这篇文章将从多个角度分析皮亚杰关于自我中心化阶段的理论,并探讨其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深远影响。
皮亚杰去自我中心化年龄阶段
首先,Piaget认为,自我中心化阶段是儿童正常认知发展的一部分。在这个阶段,儿童无法理解其他人的观点,只能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这种认知方式的缺点在于,儿童无法理解复杂的思维模式,也无法处理涉及到其他观点的交流和协商。因此,这种认知方式显然不能满足社会上的需求,也不能满足儿童的个人需求。然而,Piaget也认为,这种认知方式是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必要过程,不可能跨越。
其次,Piaget提出,儿童逐渐从自我中心化阶段走向成熟的阶段,需要经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在成长的过程中,儿童需要经过多次实验和尝试,才能逐渐地理解其他人的观点并适应社会环境。这种适应过程涉及认知、情感、语言和个人经验等多个方面,需要儿童经过长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Piaget也认为,自我中心化阶段并不是简单地被取代,而是儿童不断发展的过程。
最后,Piaget的理论不仅对儿童认知发展有深远影响,也对教育和社会领域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在教育领域,教师需要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教材,帮助儿童克服自我中心化阶段的局限,并逐渐进入到更为开放和主动的认知阶段。在社会领域,个人需要与不同背景和观点的人交流和协商,这也需要克服自我中心化的认知方式,接受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综上所述,皮亚杰的自我中心化理论对儿童认知发展和教育、社会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于儿童而言,自我中心化阶段是一种必要的认知发展过程,需要经历适应和调整的过程。对于教育和社会领域而言,了解儿童的认知发展阶段,采取适当的教育方式和社交方式,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尊重不同的观点和经验。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皮亚杰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年龄如下: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在感知运动阶段,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在这些活动中形成了一些低级的行为图式,以此来适应外部环境和进一步探索外界环境。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他们探索周围世界的主要手段。
这一阶段的标志是儿童逐渐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逐渐消失时,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2-7岁)
进入前运算阶段,儿童开始能运用言语或较为抽象的符号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物。但这一阶段的儿童还不能很好的掌握概念的概括性和一般性。
前运算阶段的儿童的心理表象是直觉的物的图像,还不是内化的动作格式。具有樊玲论、自我中心、思维具有刻板性及不可逆性,无守恒概念,判断事物具有集中性等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结构已经发生了重组和改善,思维具有一定的弹性,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然具有刻板性,但往往要以具体的事物作为支撑才能进行思维活动。有了守恒概念,去集中化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思维成熟的最大特征。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16岁)
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已经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种能力一直持续到成年时期。本阶段中个体推理能力得到提高,能从多种维度对抽象的性质进行思维。
他们的思维是以命题形式进行的,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能够进行假设性思维,采用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够做一定的概括,其思维发展已经接近成人的水平。
1、感知觉运动阶段(0~2岁)。这时的孩子仅仅通过感觉来建立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他感知到的就认为存在,否则就认为不存在。皮亚杰对这一阶段不愿意多作关注,在他看来这一阶段的研究意义不大;
2、前运算阶段(2~7岁)。这时孩子还没有建立真正的逻辑运算能力,只能学会初步的形而上学认知,所以往往显出自我中心的思维方式。皮亚杰的“三山试验”就是验证这个阶段的自我认知特点;
3、具体运算阶段(7~12岁)。这时孩子开始建立具体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学会理性地分析事物。但是尚不能完全脱离实物凭空地进行逻辑思考,所以这时的思维表现为形象思维大过于抽象思维。这也是为什么小学教师上课往往都需要以实物来举例,其考题也多应用题的原因;
4、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这时的孩子开始学会抽象的运算,不需要实物也能作逻辑思考,学习进入成年人的思维模式。但是,有许多人毕生都不能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而只能停留在具象思维的阶段,这往往表现为缺乏逻辑足够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等品质,按照性别差异心理学的研究往往女性居多。
需要说明的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在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纵向阐述人的认知发展过程。但是真正要理解日内瓦学派的精髓,需要和他的另一横向的认知理论“发生认识论”结合起来看,才能明白皮亚杰的观点。
皮亚杰(瑞士)将儿童和青少年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他认为所有的儿童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新的心智能力的出现是每个新阶段到来的标志,而这些新的心智能力使得人们能够以更为复杂的方式来理解世界;虽然不同的儿童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过某一个发展阶段。同一个个体或许能同时进行不同阶段的活动,这明显地表现于一从一个阶段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的转折时期。
皮亚杰认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发展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具有不同质的不同阶段,他把儿童思维的发展分为以下四个阶段,并不是所有儿童都在同一年龄完成相同的阶段。然而,他们通过各个阶段的顺序是一致的。前一阶段是达到后一阶段的前提。阶段的发展不是间断性的跳跃,而是逐渐、持续的变化。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感知运动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
1、获得了客体永久性 所谓客体永久性是指儿童脱离了对物体的感知而仍然相信该物体持续存在的意识。即当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时,儿童大约在9~12个月获得客体永久性。
2、形成了因果联系
前运算阶段(2~7岁)
皮亚杰以不同形式的运算作为划分阶段的标志,运算指一种内化了的可逆的动作,即在头脑中进行的可以朝相反方向运转的思维活动,或者说运算是指内部化了的观念上的操作。
皮亚杰把前运算阶段又划分为两个阶段:前概念或象征思维阶段(2~7岁)和直觉思维阶段(4~7岁)。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早期的信号功能 :表象符号--延迟模仿与语言符号
2、泛灵论和自我中心主义 自我中心主义指儿童完全以自己的身体和动作为中心,从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观点去认识事物的倾向。(皮亚杰的三山试验)
3、思维活动具有相对具体性,不能进行抽象运算思维
4、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儿童不能在心理上反向思考他们见到的行为,不能回想起事物变化前的样子。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具有以下两个显著特点:
1、获得了守恒性,思维具有可逆性 可逆性的出现是守恒获得的标志,也是具体运算阶段出现的标志。儿童能反向思考它们见到的变化并进行前后比较,思考这种变化如何发生的。守恒是指个体能认识到物体固有的属性不随其外在形态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特性。儿童最先掌握的是数目守恒,年龄一般在6~7岁,接着是物质守恒,在7~8岁之间出现,而几何重量守恒和长度守恒在9~10岁左右,而体积守恒一般要11~12岁以后。
2、群体结构的形成 群体结构是一种分类系统,主要包括类群集运算和系列化群集运算。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分类和理解概念的能力都有明显的提高。在解决两类范畴相结合的复合群集的分类任务上,具体运算期与前期运算期的儿童不同,他们能够根据物体各种特性结合的复杂规则进行分类。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虽然已实现了许多运算的群集,但是,儿童这时进行的运算仍需具体事物的支持,对那些不存在的事物或从没发生过的事情还不能进行思考。
形式运算阶段(12~15岁)
上面曾经谈到,具体运算阶段,儿童只能利用具体的事物、物体或过程来进行思维或运算,不能利用语言、文字陈述的事物和过程为基础来运算。例如爱迪丝、苏珊和莉莉头发谁黑的问题,具体运算阶段不能根据文字叙述来进行判断。而当儿童智力进入形式运算阶段,思维不必从具体事物和过程开始,可以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想象和思维,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故儿童可以不很困难地答出苏珊的头发黑而不必借助于娃娃的具体形象。这种摆脱了具体事物束缚,利用语言文字在头脑中重建事物和过程来解决问题的运算就叫做形式运算。
除了利用语言文字外,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甚至可以根据概念、假设等为前提,进行假设演绎推理,得出结论。因此,形式运算也往往称为假设演绎运算。由于假设演绎思维是一切形式运算的基础,包括逻辑学、数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因此儿童是否具有假设演绎运算能力是判断他智力高低的极其重要的尺度。
当然,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不仅能进行假设演绎思维,皮亚杰认为他们还能够进行一切科学技术所需要的一些最基本运算。这些基本运算,除具体运算阶段的那些运算外,还包括这样的一些基本运算:考虑一切可能性;分离和控制变量,排除一切无关因素;观察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将有关原理组织成有机整体等。
实验
为了解释此阶段儿童运算逻辑模式,同时也用于了解和确定形式运算阶段及此阶段的平均年龄范围,皮亚杰及其学派成员设计了一系列实验或测试题(皮亚杰作业),下面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水量多少实验
实验者当着儿童的面把两杯同样多的液体中的一杯倒进一个细而长的杯子中,要求儿童说出这时哪一个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不能意识到液体是守恒的,因此多倾向于回答高杯子中的液体多一些。儿童只注意到高杯子中的液体比较高,却没注意到高杯子比较细,皮亚杰把这一思维称为“我向思维”或“自我中心”。即儿童认为别人的思考和运作方式应该与自己的思考完全一致,这时儿童还没有意识到别人可以有与自己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1]
三山实验
实验材料是一个包括三坐高低、大小和颜色不同的假山模型,实验首先要求儿童从模型的四个角度观察这三座山,然后要求儿童面对模型而坐,并且放一个玩具娃娃在山的另一边,要求儿童从四张图片中指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皮亚杰以此来证明儿童的“自我中心”的特点[1]。
数量守恒实验
给儿童呈现两排数量同样多的扣子,让儿童仔细观察并了解这两排扣子数目相等。改变第二排扣子的排列方式,使其中每个扣子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大,但所含的扣子数量未变。问儿童:现在这两排扣子是否仍具有相同的数量?[1]
钟摆实验
皮亚杰和英海尔德(Inhelder& Piaget,1958))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以考查具体运算阶段与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归纳推理的能力。不同长度的绳子被固定在—个横梁上,绳子的末端可拴上不同重量的重物,实验者向被试演示如何使钟摆摆动(将栓有重物的摆绳拉紧并提至一定的高度,再放下即可)。被试的任务是,通过检验与钟摆摆动有关的四种因素(重物的重量、摆绳被提起的高度、推动摆绳的力量、摆绳的长度),来确定哪一种因素决定钟摆摆动速度(在每一种因素中又有不同级别的划分:如摆绳的长度有三个级别、重物的重量有四个级别等)。
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阶段: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5岁)。他律阶段(5-8岁)。自律阶段(9-11岁)。公正阶段(11-12岁以后)。
以“自我中心”来考虑问题,其行为直接受行为结果的支配,他们不顾规则,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待规则。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主要信息:
皮亚杰认为,作为儿童道德发展基础的思维结构有以下四个特点:第一、儿童的道德发展的每一阶段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不是一些与孤立的行为片断相对应的道德观念的总和。第二、在道德认知发展过程中,前一阶段总是融合到后一阶段,并为后一阶段所取代。
第三、每个儿童都为建立他自己的综合体积极努力,而不只是去接受社会文化所规定的现成的模式。第四、道德认知发展的先在阶段是后继阶段的必要的组成成分。各阶段的连续顺序是固定不变的,而且是普遍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