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是儿童教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帮助教育工作者了解和促进儿童的整体发展和学习。以下是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纲所涉及的几个方面。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提纲
一、阿德勒在儿童心理学中的重要性
阿德勒是现代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他的贡献不仅仅体现在个体心理学与人际关系的研究中。他在儿童心理学方面的贡献也极为重要。阿德勒提出了“个体心理学”的概念,即通过了解个体的目标、信念、感受和体验等因素,来理解一个人为什么会做出某些决策。这种观点对儿童心理学研究有很大的启发作用,引导教育者去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而不仅仅是他们的行为。
二、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如社会感、社会兴趣和早期生活经历等。其中,“社会感”是指儿童对自己与周围其他人的关系的感知能力。阿德勒认为,儿童的行为和学习常常受到社会感激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希望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接受。阿德勒的“社会兴趣”是指儿童对于帮助别人以及为组织做贡献的意愿。这个概念表明了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儿童时需要关注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如何培养儿童的社会感和社会兴趣。
三、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阿德勒儿童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有很多指导意义。首先,阿德勒提倡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即教育者需要关注儿童的成长、发展和个性,根据儿童不同的特点来制定教育教学策略。其次,阿德勒强调了家庭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教育者需要参与家庭与孩子的互动,协助家长更好地教育孩子。最后,阿德勒的思想还强调了教育者与孩子之间应该建立起紧密的关系,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合作关系,使得教育变得更加有效。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阿德勒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及对教育教学的启发
——读《阿德勒心理学》
王桂香
几个月前的买的这本书,这个暑假用了十多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实际上是三本书的合集:《自卑与超越》、《理解人性》和《儿童教育心理学》。其中对教育人来说,最亲切最熟悉的应该是《儿童教育心理学》了,当然它最通俗的书名是《儿童的人格教育》。
来了解一下作者阿德勒: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1870年2月7日-1937年5月28日),生于奥地利维也纳,心理学家及医学博士,个体心理学派创始人。阿德勒最重要的著作是1927年出版的《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与《理解人性》。对于阿德勒,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他所提出的自卑情结,这也是阿德勒最著名的概念之一,但是这并不是个体心理学理论的全部。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有不少学派,比较早的有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冯特;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华生;格式塔学派,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以及科勒等;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是弗洛伊德和荣格等;人本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等;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奈瑟。那么个体心理学是什么回事呢?
原来,阿德勒是属于精神分析学派的,弗洛伊德是阿德勒的伯乐和知己,但随着阿德勒对心理学研究的深入,渐渐脱离了精神分析学派,自成一家。在许多方面,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是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相对立的。鉴于弗洛伊德看到的总是陷于与社会或各个人相互冲突之中的个体,而阿德勒看到的却是寻找友好、和谐的个体;弗洛伊德忽视了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和未来的理想对人生的作用,而阿德勒却以这些问题作为他理论的核心部分;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看成是由一些常常相互冲突的不同结构部分构成的,而阿德勒却把心理看作是帮助达到个人未来目标的有机整体。因此,他为他的理论选择了“个体心理学”这一术语,而绝非存心用这一术语来暗喻人们是被私欲而激发去满足生理的内驱力。相反,他意指各个人虽然是独特的,但是他们都是以内心的和谐和力求与所有同伴相合作为其特征的。
来看看三本书的主要内容。《自卑与超越》,顾名思义,阐述人都有自卑心理,但自卑可以导向超越;《理解人性》尝试帮助我们正确理解自己和周围的人群,更好地处理日常关系,拥抱我们生活的世界,减少生活行为中的错误。《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人格形成于童年期,要解决一个人的人格心理问题必须从他的童年着手,孩子的责任感、合作能力、自信心也要从儿童期开始培育。
那么,阿德勒心理学里面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又有哪些启发呢?
概念一:寻求优越感。
什么是优越感?字面意思是优于别人的心理意识,这是建立在比较的基础上的。我觉得这个翻译不一定精准。阿德勒的优越感,应该大致等同于埃里克森的活力、马斯洛的自尊和自我实现需要,或者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自尊自信,也是现代人所说的存在感吧。
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优越感目标,寻求优越是推着人们不断前进的动机,其他的动机都可以归入其中。一个人越自卑,寻求优越感的要求越强烈。而一个人越是极力在某方面展示自己的优越感,就越是说明他在某方面有深切的自卑。
寻求优越感通常表现在三个方面:个人才能上的优越感;因为拥有贵重东西或者爱好或者天分的优越感;因为自觉比别人聪明、有见解、有人缘等情绪上的优越感。追求优越感大概有两种结果:会积极去追求更大的成就,并因此获得成就感、社会满足感;或者变得专横、虚荣、自以为是,这种人也会因为缺乏社会兴趣,不受社会欢迎。而个体如何追求优越,一般来说取决于自身独特的环境、不同的生活方式,由此引申出不同的行为特征和习惯,即形成自己的生活风格。
寻求优越感这个概念,对我们教育教学有什么启发呢?
要努力使每个孩子都能拥有优越感,发展优越感。用魏智渊老师的话语来说,就是每个孩子都需要一顶王冠。对一个孩子来讲桂冠是什么?可能是某一门功课特别好,也可能是所有功课都不好,但是擅长跆拳道或舞蹈,甚至他只是字写得好,只要提到某个领域或某件事,他就超级自信,脸上充满了光彩,这就是他的桂冠,头戴桂冠的孩子,脸上是有光的,其生命是有光的。不要剥夺孩子的热爱,因为只有在热爱的领域,人才会保持专注和持久的热情。孩子的桂冠可能与天赋有关,孩子在天赋领域会比同龄人有更多的优势。孩子的桂冠可能与训练有关,因为孩子经受了某方面的训练,且不抵触比同龄人更强,结果获得了自尊并不断强化了自己的优势,最终拥有了特长。
概念二:因自卑而超越。
阿德勒说,如果一个人在面对一个棘手问题时,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由此产生的情绪就叫作自卑情结。自卑情结在生活中的表现可能是孩子忽然变得厌学、暴躁、不合作,成人忽然觉得疲惫、沮丧、不安。但有严重自卑情结也可能表现为举止傲慢,表现强势,夸夸其谈,其实也是在用外在的优越感来掩饰内心的自卑。阿德勒认为,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或多或少隐藏着一些自卑情结,而现代社会激烈的竞争、高压的环境更容易使人产生心理落差,激发隐藏于内心的自卑。
人,或者可能因自卑而超越,或者因自卑而消沉自暴自弃。前者多见于弱小者、有一定身体缺陷的人。历史上这类人成就一番事业甚至伟业的还真不少。
对教育的启发:要多关注教室里的“弱势群体”,即因种种原因导致自卑情结的学生,比如有身体缺陷者、成绩差的学生、家境不好的学生、人缘差的学生等。走进心灵,了解自卑产生原因,再因人施教,或者谈心或者开暮省班会或者组织丰富的活动,或者无论在小学或者初中,都可以与学生共读《丑小鸭》,引导他们理解自卑与谦卑,明白如何超越自卑成就自我。
概念三:社会兴趣。
我是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才接触到社会兴趣这个词。阿德勒将社会兴趣表述为“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攻艰美好社会的需要,它包括团结协作的精神、助人为乐的品质、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谐相处的愿望等”。原来社会兴趣其实就是一种与社会及社会成员建立联系和合作的能力。你看,这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差不多,但还是不太一样,阿德勒更强调与他人的合作和对社会有意义。
阿德勒强调社会兴趣的重要性,因为他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在自己的一生中解决三大问题:社会问题、职业问题、爱情和婚姻问题。这些问题能否顺利实现,依赖与我们是否拥有良好的社会兴趣。阿德勒依据社会兴趣的程度,将人分为四种类型:支配型、索取型、回避型和积极型。其中阿德勒最赞赏的是积极型,这类人有着正满和较高水平的社会兴趣,会正视问题,渴望拥有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遇到问题也总是尝试以一种有益于社会的方式加以解决。
对教育的启发:在教育教学中,我们要发展学生的社会情感,不但要引导他们与同伴和谐相处,而且要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合作能力,尤其要通过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奉献社会的品质。应试教育环境中,学生之间看起来是不需要合作的,因为排名强调的是竞争,而这对学生社会兴趣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班级是一个微型社会,要建设良好班集体,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团结协作,或者说通过建设班集体的活动来发展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学习也需要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和发展是一个不错的方法,通过合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标。
概念四:儿童教育。
阿德勒终其一生都在关注着人的成长和社会教育,并以此作为他工作的动力。他认为人的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时期,四五岁基本成型。所以父母应重点关注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包括社会兴趣、性格特征、情感与情绪、生活风格、性别认知等五个方面。生活中的问题儿童,无论他们是孤僻、暴躁、无心向学还是哭闹不休,其根源都在于心理:这些孩子其实是在人格构建,建立正确的优越感过程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我们要用正确的方法,培养孩子自尊自信的人格,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这是儿童教育的重中之重。
对教育教学的启发:难怪苏霍姆林斯基在孩子入学前就建立家长学校,对孩子而言,婴幼儿和学龄前期是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所以父母稳定平和的性格、足够的爱和陪伴非常重要。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和社区和小学联合起来,把家长学校建立得更早一些?另外,对待问题儿童,通过书写早期记忆,也是诊疗的一个好方法,我国教育专家王晓春教授就曾推广过这种方法,原来是源于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注重培养儿童的自尊自信,他认为培养的方式就是帮助其获得成功,这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观点是一致的,干国祥老师将其提炼为良性的教育学循环:生命在劳动/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取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自信自尊),以及责任感与意志力,和渴望再度通过学习、通过克服劳动/学习中的困难而获得幸福的动机。所以,我们很多时候不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更多时候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阿德勒心理学》这本书只读了一遍,头脑中只有这几个核心概念,要想深入理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精髓,进而理解人性超越自卑,拥抱自身拥抱世界,让更多的孩子因此而受益,有时间我会再读一遍,细致梳理,深入沉潜并学以致用的。
2021.8.22
附《阿德勒心理学》金句:
1.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很强,看起来比一般人优秀的人,其实有着强烈自卑感。
2.人只有彻底了解自己,才有能力面对困境,培养自信。唯有自信,才能克服自卑。
3.忌妒其实是深层自卑,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永远不会成为有用的人。
4.没有必要为眼前的错误怀疑自己,而应该直面错误,并在以后避免类似的错误。
5.经历的痛苦愈多,体会到的喜悦就愈多。
6.不是“若能克服缺点,一切就好了”,而是就算有缺点,也有勇气做好。
7.一个人的意义是没有用的,真正的意义是从与人交往中体现出来的。
8.我们不能期待别人随时体察我们的情绪,沉默换不来别人的帮助,如果我们需要帮助,就要用语言表达出来。
9.存在不同意见、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是意义所在。
10.人生有三大任务:工作、交友和爱,这些任务也都是人际关系的任务,往往越拖延,就越难解决。
11.只要有心改变自己,就非常有可能改变。哪怕明天就要死,现在改变也不晚。
12.一个人的性格在十岁左右,就会靠自己的思想、行为而定型,而且会这样使用一辈子。
13.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绝大多数情况的下,情感的出现其实是为了操控对方,让对方按照我们的期望和愿望行动。
14.所有“我做不到”的说辞,其实只是不想做罢了。
15.宿命论是一种虚假的精神指引,相信宿命是怯懦,是逃避。
16.我们只是利用情绪,而不是被情绪推动、受它支配。
17.只要从不同角度看待否定自己和他人的话语,世界就会骤然改变。
18.以自卑为借口逃避人生的胆小鬼不计其数,但也有不少以自卑为动因而功成名就的人。
19.自卑感不是“我为什么不如他”的人特有的东西,即使看起来非常优秀的人,心里也会感到自卑。只要还有目标要实现,就会有自卑感。
20.如果没有目标作为支撑,只是虚幻地想象着提升自己,那么我们就像是在演戏一样,会觉得自己不是自己。
21.优越情结是自卑情结的产物。
22.我们赋予生活的意义正确与否,带来的结果将有天壤之别。正确的意义是生活的守卫者,错误的意义则如撒旦般可怕。
23.当我们开始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时,世界或许不会因此而一定发生改变;可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去做,事情只会朝更加糟糕的方向发展。
24.决定自己的不是环境等外在因素,而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永远有其他的生存方式。
25.如果一切都已被决定,我们连做什么的余地都没有,那我们也失去了活着的目的。人在所有情境中都有选择的可能性。
26.梦境所反映的画面、幻想等,都是做梦者心中所向。
27.任何人都能有任何成就。
28.所谓的优越情结,不过是一个落在你人生无用空虚面向上的目标,导致人们用虚假的成就感而沾沾自喜。
29.成长不必背负他人的问题。
30.若一个人无法甘于平凡,就会试图让自己变得特别。不是变得特别好,就是变得特别差。一切取决于你自己。
31.我们不需要强迫自己改变,只要学会从不同角度发现自己的亮点就好。尽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事,事情就会在你想不到的时候发生改变。
32.人生没有那么难,是你自己让人生变得复杂了。其实,人生单纯到令人难以置信。
33.人如果不受瞩目,使尽手段也要让他人注意到自己,哪怕刻意暴露自己的无能。
34.不要逞强让自己“看起来很强”,而是努力让自己真正变得很强。
35.人在努力之后,一旦无法得到“正面关注”(比如赞赏),就会试图去做不对的事,以求受到“负面关注”。人只能经由失败来学习,并且凭借失败的经验来使自己变得更好。
36.我们不是因为一时气昏了头而口出恶言,而是为了操纵、支配对方,想让对方遵从自己的意愿和期望,创造与利用了名为“愤怒”的情感。
37.冷静的判断往往无法付诸行动,情感就是行动的触发器。可以促使人付诸行动,也可以让人停止行动,全看自己的决定。
38.我们不应该受情感支配,而要善用情感。
39.我们不是因某种情感而有了某种行动,而是由于该行动捏造了这种情感作为借口。
40.孩子喜欢用喜怒哀乐支配大人,这是他们惯用且奏效的把戏。长大以后,如果还想用这种情绪支配别人,那就幼稚了。
41.以嫉妒心支配别人,对方早晚会离你而去。理性的沟通才是正确双赢的做法。
42.性格不是天生的、永恒不变的,而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决定。只要你愿意,性格随时随地可以改变。
43.性格火暴的人只是常常使用“愤怒”这种情绪的人,事实上我们不必彻底改变自己的性格,只要改变自己使用情感的方式就好了。
44.人生态度对性格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只有意识到性格上的错误,人才会试图去改变。
45.如果总是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的人生就会失去方向,也会给人无法信任的感觉。
46.生命中若没有敌人,就意味着我们时刻都必须配合别人,当然就会活得非常疲累。
47.从眼前的现实出发,寻求解决之道,才是乐观主义态度。它与只想着“没关系,船到桥头自然直”却什么都不做的乐天主义是不一样的。我们要抱持乐观主义而不是乐天主义。
48.所有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49.只要自己做了对的事,感受到了“贡献感”,就不必期待他人的感谢与赞美。
50.沟通是一门技术,有良好沟通的地方才有爱,爱也是良好关系带来的效果。
? ? ? 在现在这个社会,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兴趣爱好 班什么的,却很少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阿德勒认为,人格结构形成于儿童期,所以从人的童年期入手,帮助儿童形成正确、健康的人格就成了教育的首要任务。
阿德勒提出“自卑情绪”“补偿机制”等概念。人的生理缺陷带来人的自卑感,如果人对自卑感无法找到满意的补偿,那么,人就会有精神疾病,即心理、情感的功能性紊乱和失调。另外,阿德勒强调个人必须与社会构成联系。个人只是社会的一分子,一个人对待社会中他人的态度,以及与他人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他的心理健康。
自卑感与心理补偿
作为家长不能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学校只能将孩子统一进行知识包装,像商品一样。对于家庭教育的弊端,学校会使这些问题日益显露出来。如果父母没有告诉儿童他们该怎样与别人相处,那么,孩子在入学时就会感到孤立无援。他们也因此被视会孤僻的怪孩子这种歧视反过来又会强化孩子初始的孤僻倾向。他们的成长往往由此受到压抑,并发展成问题儿童。
追求优越和自卑感是同一心理现象的两个不同方面,人性的一个重要的心理事实就是对优越感和成功的追求。相比将孩子培养得野心勃勃,我们更应该培养孩子的勇敢、坚忍和自信的品质,要让他们学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如果教育者能够判断孩子努力的极限在哪儿,那么孩子的成长和发展就更容易获得进步。
? ? ? 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有一种在任何环境下都要追求优越的冲动。人的本性无法容忍长期的低下和屈从,被蔑视和被侮辱的感觉、不安全感和自卑感,总体会使人产生渴望登攀更高一级目标的愿望,以获得补偿和达到完美。
? ? ? 实践表明,儿童的某些特征是环境作用的结果。某种环境的力量造成了孩子的自卑、脆弱和不安全感,而这些感觉反过来又对儿童的整个精神心理产生了刺激作用。于是儿童就会下决心摆脱这种状态,达到新的高度,以获得一种平等甚至优越感觉。儿童努力向上的愿望越强烈,他的目标就会定得越高,以此来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这些目标常常超越人的能力范围。由于儿童在幼儿时期常常能够获得来自不同方面的支持和帮助,这便刺激儿童设想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无所不能的人。我们发现,儿童自己也会有挥之不去的幻想,他们会被一种“成为卓越人物”这样的想法所控制,这种想法通常会发生在那些自我感觉脆弱的儿童身上。
? ? ? 如果我们能以温柔、关心和理解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往往会表现出令我们意想不到的能力与才智。通过这种方式调整过心态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因为他们害怕再回到过去的样子。他们过去毫无斗志的经历,不断督促着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就。在以后的生活中,他们当中的许多 人都专注于工作之中,夜以继日地忙个不停,但始终以为自己做得还不够。
正确引导孩子追求优越感
每个孩都在追求优越感。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把这种追求向有建设价值和有益的方向,并确保孩子的努力追求给他们带来的是精神健康和幸福,而不是精神疾病和灾难。
懒惰的背后通常隐藏着一种不为人知的“小心思”,往往是孩子缓解自己处境的一种手段。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逃避困难的借口。
儿童说话能力发展的快慢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首要因素就是儿童社会情感的强度。社会意识较强、乐于与别人交往的儿童相较于那些回避社交的儿童,说话能力发展得会更好一些,也更容易一些。但如果人为地减弱儿童的说话诉求,那么儿童的社会情感就弱。
儿童的自卑情结
在每个人身上,追求优越感和自卑感是并存的。因为自卑我们才会去追求优越感,我们企图通过努力追逐来获得成就以消弭自卑感。自卑感其实给人的影响不大,但由此放大成的自卑情结,则驱使人们追逐似是而非的补偿和满足。同时,这种自卑情结过分夸大,削减了自己对抗困难的勇气,堵住了通往成功之路。
对于自卑情结严重的孩子,我们必须先鼓励他们,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要以友善同情的态度对待他们,与这些孩子建立友好的关系,而不是一味用严厉的态度去恐吓他们。当然,仅仅做到这些还不够,我们要去孩子建立友好关系,鼓励他们积极向上,不断努力。我们只有培养起孩子的独立 意识,才能让他们始终保持积极努力的方向。我们应采取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和身体感到自信,使他们相信,只要有毅力和勇气,他们就能够取得伟大的成就。
用羞辱的方式来纠正误入歧路的孩子的行为是极端错误的,即便有时我们的确看到有些孩子因为害怕受到别人的羞辱和耻笑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但很多时候,这种行为是危险的,孩子往往会不顾一切,双眼一闭,乱冲乱撞。
父母对孩子教育的严宽程度对孩子性格的影响
个体心理学不主张采取太过严厉或是太过温和的方法教育孩子。正确的,理解孩子的观点,使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鼓励他们勇敢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并培养孩子的社会情感。如果父母对孩子过于严厉,只会给孩子造成伤害,使他们完全丧失斗志。如果父母溺爱孩子,就会助长他们依赖别人的习性,加强他们的依赖心理。因为,父母既不应该用浪漫美化现实,也不应该用悲观的词语来形容这个世界。他们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做好面对未来的准备,能够从容地照顾好自己。那些没有接受过预备教育的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只会一味地退缩,从而使自己生活范围越来越小。
家庭环境影响孩子性格和成就
在个体心理学中,可以看出这样的观点:环境所产生的坏的影响最终导致孩子犯下错误。就像父母把孩子的生活处处照顾得很周到,那这个孩子往往就会很懒散。父母经常为小事呵斥孩子,这个孩子往往就会撒谎成性,而且这些家长发现说谎的毛病之后对其的言语更加苛刻强硬,结果只会适得其反。而动不动就对孩子大加夸赞的家庭,孩子长大后往往稍微做点儿什么就觉自己很了不起,无法完全地做好一件事情。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