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有钱不敢花是什么心理

时间: 2023-11-29 23:17:33

有钱不敢花是什么心理

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有那样一些人,他们经济条件卓越,生活富裕,但却总是把钱存着,不舍得花,因为他们抱着一种有钱不敢花的心态。那么,有钱不敢花是什么心理呢?

有钱不敢花是什么心理

首先,从理性的角度看,有钱不敢花的人往往是实用主义者。他们认为,钱是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如果不为实际问题花钱,就是在浪费资源。因此,他们会对娱乐、旅游等非必需消费持谨慎的态度。这样的人往往比较务实,有一定的理财意识,但有时可能会陷入过度理财的困境,放弃了生活的乐趣。

其次,有钱不敢花的人还可能存在一种被称为“囤货”的心理。这种人总是感觉自己需要储备一些必需品,以备不时之需。他们受到了社会环境和家庭教育的影响,认为安全感来源于保有物质财富。这种囤货心理不仅浪费了金钱,而且还增加了他们的精神压力,常常让他们处于不安全的心态中。

另外,有钱不敢花的人也可能是由于缺乏消费体验而导致的心理问题。他们对新事物往往缺乏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宁愿花费时间和精力去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逃避不确定性。这种人往往在消费上偏向于老套、保守和简单,让他们感到安全的事物,而对于新鲜和刺激的体验则显得矜持。

此外,有钱不敢花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产生的心理反应。他们认为,将大量的钱用于消费,可能会给未来带来经济压力,因此选择节省开支,以规避可能的经济风险。但如果持续时间过长,他们就可能陷入过度紧缩的状态,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暗淡无光。

总之,有钱不敢花并不是一种稀奇的心理问题。从理性、囤货、消费体验和未来不确定性等多个角度来看,我们不难发现,有钱不敢花的人往往是因为安全感不足、缺乏探索精神和对未来的过度担忧所致。因此,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帮助他们摆脱这种困境,例如针对性地安排旅游计划、享受生活的温馨时光,了解理财知识等,以平衡他们心态上的失衡。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怕花钱是什么心理

怕花钱当然是勤俭持家的心理。不要狭隘的认为他很抠门。过日子真的是要精打细算的。如果家庭条件一般。平时的开销就要有预算。存一些钱,以备不时之需。有钱心里才不慌。

但是也要分轻重缓急,看什么事情?需要花钱的地方还是不能够深的,比如给孩子学习。对身体健康的保养。这样的钱省下来是不划算的。所以我们对怕花钱的人也要报一颗理解宽容的心态。

如何看待生活中只存钱不花钱的人?

不同的人金钱观都不相同,生活中确实有一些人,只拼命挣钱,不舍得花钱,有的可能是不舍得给自己花钱,有的甚至也不舍得给家人花钱,当然,也舍不得给朋友花钱,他们存了不少钱,为什么不舍得花钱呢?

只存钱不花钱的人,其实不少见,大部分都是从底层奋斗起来的人。他们一方面收入不是很高,赚点钱不容易,在生活中尽量节约,将所有的钱都节约起来,能存多少就存多少,为了以后娶媳妇、买房子、养育下一代等大事做准备。他们对自己的未来信心不是很足,安全感也是很差,但有没有好的理财手法,就是不断存钱,带给自己对于未来的某一种安全感。还有一种人是单纯的抠门。由性格决定的行为,这是一种守财奴的性格特征。一分一厘都要抠出来,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就是享受那种不花钱的快感,以及存折上持续增加的数字带来的快感。

1.穷过,所以只想拼命存钱;现在的90后,特别是城市的90后,大部分都很难体会到穷的滋味,而在80后或者70后,乃至他们的父辈,对穷真的有很深刻的体会,甚至有刻骨铭心的记忆。而且老一代50后、60后,甚至部分70后,因为以前的工资收入都很低,所以他们即使有一些积蓄,但是在当下,甚至在一二十年前都感觉很紧张,毕竟物价上涨了,通货膨胀,他们手里的钱根本不值钱。在90年代,很多岗位的工资不过几十元、一百来块。对于这一代,他们骨子里都是一个字“省”,能省多少就尽量省,希望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经济条件。尽管孩子们总是劝他,钱是挣来的,不是省来的,但是他们依然会按照几十年来惯有的模式去存钱,舍不得花钱,因为他们穷过。

2.压力大,对未来缺乏安全感;另一部分人,可能是如今的70后、80后,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已经成家立业,已经有了稳定的收入。但是80后普遍面临买房的压力,也许房子首付搞定了,也许按揭款能持续按月交,但是,接下来一大堆压力接踵而至。结婚生子了,孩子的费用,接下来的教育、学区房等等,甚至家庭的改善住房,这都让70后、80后感觉压力山大。坤鹏论一位朋友,在二线城市,每个月工资1.5万以上,但是还是舍不得花钱,问其原因才知道,这位朋友如今生了两个小孩,老大小学5年级,老二才3岁。为了这个老二,朋友的老婆辞去了工作,专门管两个孩子。

朋友说,尽管自己收入还不错,在所在城市相当于工薪阶层两个人的收入,但是他自己根本乐不起来。买了一套学区房,但是名额只能用一次,也就是说只能老大读,老二再过三年就要读小学了,学区房的问题再一次摆在他的面前。前一阵网上热传的“中年男人不如狗”,朋友自嘲说,这就是他的真实写照,连生病都生不起。朋友的情况很典型,因为当前的压力很大,而且对未来的担忧也很多,所以根本舍不得花钱。赚钱特别不容易的人。这一类人最典型的代表就是农民工,他们背井离乡来到大城市,靠着自己的体力挣钱,每一分钱都是血汗钱,他们自己都舍不得花,还有穷困的家等着他去养。所以他们往往会把挣的钱都存起来,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3.抠门;当然,最后有一类人,他们不舍得花钱,是因为他们确实比较抠门,就是平时大家说的那种铁公鸡。不管是外出、就餐或者其他地方,他们总是不愿意抢着付款。而且,他对自己花费也是非常省的。即使他比较有钱了,也是如此,这种可能是来源于骨子里的节省和抠门,分布在不同的年龄段。极其抠门的人。见过对别人抠的,也见过对自己也抠的。有一些人可能是天生的脾性,也可能是成长环境所致,他们往往对金钱看得特别重,也不懂理财,只知道死命的存钱,自己一分也舍不得花,也舍不得给别人花。你一定见过这样的人!

从心理原因分析一下这种人从年龄上有个分层,只知道挣钱、攒钱,不舍得消费的人,主要是上一代人,准确些说,是81年以前的人吧,85后很少有人这样。其原因无外乎是生存压力+心理记忆。

1、心理记忆因素。这一代人中的大部分人,尤其是70年代及之前的人,都曾有过吃不饱的记忆,给心灵深处造成的不安全感,是无法抹去的记忆,所以,出于动物本能,他们时该觉得要囤积更多的可支配资源,那就是让自己拥有的金钱更多。我见过很多大企业家也很“抠门”,很多也是这方面的原因。

2、文化因素。中国历来有节俭的文化传统理念,所以,很多人都更相信把钱存起来不花就是节俭,除了生活必须的开销,他们只知道存钱,然后留给子女。普通老百姓一般这样做也意识不到有什么问题,所以,更多的人开始效仿。

3、理财知识因素。很多中国家庭真正管钱的,没有学习过理财知识的,更没有机会接触正规的理财知识学习,又有很多人接触到一些打着理财的幌子非法集资、传销、诈骗的事情,更让本来就没有理财经验的中国老百姓没有安全感,只能选择只存钱不消费。最后,我想说的是,学会家庭理财前,先学习一些正确的理财观念,另外,把家庭收入分成若干份,拿出其中一份(主要看自己能承受多少损失),试着去理财甚至投资,一定会比你只存钱的收益更好的。

穷怕了的人只存钱不花钱,有的人出生在5、60年代,家庭负担重,收入低而生活处处需用钱,入不万敷出,有时还要借钱花,包括以后的人经常钱总是不够用,经常为钱而发愁的人,他们后来条件好点了,钱有节余了,就把钱存起来,不会乱花一分钱。挣钱不容易的人,有的人不管做什么事,既辛苦,今天这点做做,明天那里干干,但挣钱总是不多不容易;收入点钱都是别人的一小部分,这种人挣到点钱有了节余不容易,宁愿存起,根本舍不得花的。卖苦力的人,有的人挣的钱比别人付出的劳动体力多得多,辛苦得多,是好不容易挣来的辛苦钱,这种人的钱存起来后,很难拿得出来花的。

等待急用的人,有的人对人生有很好的规划,如对以后子女上学、买房、买车、买家电产品,外出旅游等等,他们就会把钱存起来,不轻易花,待到实现规划时才会拿出来使用。节俭的人,这种人勤俭节约习惯了,吃、穿、住、行他们不求高档、奢侈,能过得去就行了,有钱他们就存起来,不会轻易乱用钱的。这就是生活中接触的只存钱而不乱花钱的人们,有些好习惯是值得学习和赞扬的。

对于节约的人来说,那种勤俭到极致的生活方式,真的不值得提倡。人生在世就是为享受美好而来,在需要花钱的时候还是要花钱,但这种其实还在于观念的改变。这种观念的改变还是取决于他们对于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生存能力提高有直接关系,以及对趋势发展的一种洞察。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么这种人就会一直在存钱、贬值中,持续维持在困窘的生活局面。因为货币贬值是一个大趋势,存钱就是让自己的钱越来越不值钱。对未来的安全感,其实是建立在自己的能力上,而不是依靠银行里冰冷的一点儿数字增加。这样的生活有啥意思?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