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

时间: 2023-11-30 11:56:06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是指一个人在面对别人时言行举止都表现得非常友好甚至亲近,但是背地里对这个人却另有一番看法,自己所说的话和做的事与内心想法和真实行为并不相符。这种行为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给自己带来困扰,也会伤害身边的人。下面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心理行为。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

一、 人际关系

在人际关系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心理行为会影响人际关系的发展。如果经常表现出这样的心态,人们就会感到你的行为虚伪不真实,使人难以信任和与你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如同人们所说的一句话:“人要是背地里说话不一定那么好听一般在台前展示的东西也不会太厉害”。如果你想保持一段长期的、真实的、有质量的人际关系,那么你必须要学会转变这种心理状态。

二、 自我认知

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可能是自我认知的不足,或者是由于害怕社会压力造成的一种防范心态。如果一个人在朋友面前会刻意地表现得很友好和大方,但是背后却不这样想,就意味着他对自己的真实想法缺乏认识和信心。长期下来,这种自我否定的行为会对自己造成心理上的伤害,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焦虑和压抑。

三、社会现象

在一个讲求公平、公正和诚实的社会中,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一些人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展示自己的地位而采取这种心理策略,他们不仅伤害了其他人的感情,也影响了整个社会文化的发展。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社会伦理和道德规范,而且甚至可能导致种种法律问题。

结论

总之,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行为是一种极其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与其展现你并不真实的一面,不如将自己真正的内心展现给人们,与人相处时也可以更加自然和轻松。而诚实和真诚的灵魂也将赢得更好的社交网络和幸福的生活。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为什么有些人表面一套,背地里一套?

  为什么有些人喜欢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呢?下面是我为大家说说自己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

  被动型攻击是什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总是要和具有?被动型攻击(passive-aggressive)?行为的人相处,这是一个让人为难的问题。本文将带你了解这种令人恼火的人格特质,以及如何处理这种隐晦、间接的被动型攻击行为。

  与具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相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种社交情景。这一行为有许多种表现形式,其中有一些人的表现形式相当隐晦、微妙,让人难以捉摸。

  被动型攻击是一种通过典型性静默,表面上无动于衷却间接地表达敌意的消极行为。具体的表现从日常社交和工作任务消极的抵抗(例如:不积极、拖延、故意降低效率、故意忘记事情等)到倔强、怨恨的表现,甚至是自相矛盾的行为举止(例如:表面上很热心,但却有意的添乱),你能在各种情形下感受到它,我们都很熟悉这种感觉。

  美国心理学会(APA)已经不再将被动型攻击人格视为一种正式的人格障碍来看待,但无论是发生在我们身上,还是我们如此对待别人,这种行为依然是我们生活中的麻烦。尽管我们不会将每一种使我们不舒适、威胁或恼怒的行为都当作病态表现来看,但当被动型攻击发生时我们还是要有能力认清它,并尝试以最有效的方式应对它。

  在我们正式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如今称之为被动型攻击的这个东西,在历史上有着怎样离奇的发展历程。

  被动型攻击历史

  被动型攻击行为最早记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被用于描述拒绝执行长官命令的士兵。在一份1945年的美国陆军部备忘录上,记载了这些通过被动型攻击行为来逃避责任的士兵。这些士兵并不敢公开大胆的违背命令,但是他们通过消极的举止(例如:噘嘴绷脸、倔强、拖延,低效等方式)表达他们的反抗。陆军部认为他们的行为是不成熟的,是一种对?军队压力?的反应。

  在这之后的数十年间,被动型攻击这个术语一直出现在军事医疗的记录中,并在之后广泛地流传于美国心理学界。正如美国西北大学的心理学家Christopher Lane记载的:

  在了解了这些服役人员的怪异模式后,心理治疗专家们很快开始将这个现象原封未动的套用在普通百姓身上。正如1952出版的第一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中所描述的,美国心理学会直接从军队备忘录中借来了关于这个问题的命名和诊断标准,事实上,Ta们依此标准诊疗了大量行为和疾病个例,陆军部的这次挫折无意间为大众长期的病理学建立了基础。

  美国心理学会还将被动型攻击这个概念应用在工作和家庭的冲突解释中,而不仅仅是局限在士兵的不服从这一问题上。心理学家们开始以这个概念去分析工作场合和家庭情境下的类似问题。

  而这带来的影响远超出人们最开始的想象。美国心理学会将这种常见的行为列入正式的人格障碍;许多冲突被定义为?病态?特质,从而进一步被评估为病理性的。Lane解释道:

  心理学会很快宣称,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商人或家庭主妇有病理性的?不稳定特质?。他们的行为表现明显偏离常态,而那是一种在未经治疗的前提下可能随时复发的症状。美国心理学会并不是简单的过度夸大日常行为,而是将它们重新定义为生理或神经学上的失常现象。而这正是当时整个美国心理治疗界的热门趋向。

  依据1968年版的第二版《心理障碍统计与诊断手册》,美国心里学会对心理疾病的定义忽视了人格特质的因素,认定这些表现需按照终生适应不良症状进行干预治疗。诊断手册中新增的两条诊断标准严重增加了误诊的可能:

  被动型攻击行为反应了个体所感知到的,却不敢公开的`敌意。当患者不能从他与过度依赖的某个人或组织的关系中得到满足时,这种怨恨往往藉此行为表现出来(APA, 1968, 第44页, 编码301.81)。

  用Lane的话来说,诊断手册的描述不仅将人们不高兴的表现刻画为不合理的行为,还将许多没有称心工作的人,置于人格障碍的模糊边缘(一个全家都有病的年代)。

  被动型攻击人格障碍(passive-aggres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曾被视为正式的疾病诊断标准,被使用了近半个世纪之久。

  最终,在1994年出版的第四版诊断手册中移除了这一标准。经历了漫长的争辩后,人们最终达成一致:将这种情形和行为模式置于严苛的诊断标准之下并将其视为是一种人格障碍,可能有些过分了。此外,美国心理学会并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持其作为一种明显的人格障碍存在,而且被动型攻击中所包括的内容最终都能被其他人格障碍所解释。

  这种人格障碍后来被重命名为抗拒型人格障碍( Negativi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 ),消弱了其强度并在附录表明??未来还需要进一步的讨论。无论如何,我们都不能否认被动型攻击行为的存在,它给很多人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巨大麻烦。

  重新认识被动型攻击行为

  美国心理学会认为,满足下面四点或更多即可被认作是被动型攻击行为:

  1)对正常社交与工作安排产生消极抵抗

  2)总是抱怨被人误解、不被大家欣赏

  3)总是绷着脸,带着和人争辩的情绪基础

  4)频繁地、无理由地批评权威

  5)嫉妒、怨恨那些显然比自己更幸运的人

  6)过分夸大、固执地抱怨自己的不幸

  7)在充满敌意的蔑视与懊悔间切换

  另外,被动型攻击人格与病态自恋者的表现有相似之处。包括过度的自我价值感觉,缺乏对冲动行为的控制,共情无能,自以为是。

  人格成因和风险因素

  被动型攻击人格的形成尚未明确,但是它很可能是社会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2001年,一项对学龄期双胞胎的研究结果表明,被动型攻击在双胞胎间的同时出现比率约为50%,这体现了遗传的作用(此结论极受争议)。因为它很可能与社会/环境等因素有关,比如虐待孩子,严苛麻木的教养方式,以及对孩子的冷暴力。反直觉的一点在于,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也可能成长在备受关爱但要求苛刻的家庭中。

  美国犹他大学神经心理研究协会的Dr. Lorna Benjamin,对这一问题的成因是这么解释的:

  长子是家庭中最容易出现这种状况的人。当更年幼的兄弟姐妹出生之后,作为年长的孩子突然被期望去承担更多的责任,甚至超出Ta的能力范围。由于不敢违背父母的意愿,在一段时间之后可能会对父母的要求产生恨意。

  这种带有恨意的共处,是被动型攻击产生的核心所在,在他成年以后,当老板、老师或伴侣对其有所期望的时候,这种模式就继承到面对这些权威的情形之中。这些带有被动型攻击行为的人,他们的内心充满不被自己认可的冲突,饱含愤怒的善意,带有蔑视的顺从,还有精心掩饰下的行动方式。

  就风险因素而言,被动型攻击人格可能会增加抑郁、焦虑障碍、药物滥用等风险。

  它与自恋型人格障碍(NPD)具有相同的特征,有趣的是,自恋型人格障碍被认为与恐惧、决策过程相关。这两种人格都具有逃避特征。自恋型人格的逃避源于对负面、消极的自我经验的恐惧;而被动型攻击的逃避源于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所采取的敌意行为。

  神经生理学的角度上,这可能是发生在杏仁核中的问题。杏仁核是大脑中负责探测情绪唤起和相关刺激的控制区域。这一过程可能还与前额叶有关,而额叶是负责控制我们以社会接纳的方式去行动的区域。大脑生理性的变化或受损可能会导致各样的社会行为模式。

  如何应对具有被动型攻击的人

  Signe Whitson认为,七个原因促使人们采取被动攻击:

  1)发怒往往会受到舆论的谴责

  2)经过掩饰的敌意就不会引起注意

  3)采取被动型攻击远比培养自信容易得多,当然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4)被动型攻击行为总能找到合理化的借口

  5)用作报复手段简单易行:它既难以被当场揭露,又无法通过人事条例界定,使之成为工作关系中完美的侵害手段。

  6)被动型攻击不需通过肢体打斗就能达到伤害他人的目的。

  7)被动型攻击有明显效果,通过目标对象的反应使施害者的愤怒和沮丧得到宣泄。

  与具有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共同生活,工作或是打交道,都绝非易事。万幸的是,身处这种境况时可以采取一些方法来应对。

  首先要及时辨认被动型攻击人格。由于它本质上具有间接性,所以很难直接的通过行为判断。有一些需要注意的表现包括:极力避免争吵和冲突,自我代入?不可能成功?的境况,总是取悦别人来避免冲突,总是絮絮叨叨地抱怨?没人想知道我的感受?或?能不能理解我一下?等等。

  其次需要注意自身的言行并谨慎应对针对自己的被动攻击行为。评估自己是否有意无意地引起冲突,以及判断哪些行为会升级或缓解这种冲突尤为重要。

  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the College of Education + Human Development)的研究认为冲突后的感受可以作为判定采取策略的效果:如果感到无力,无助,愤怒或迷惘,就意味着应对机制存在问题。相反,如果自身感到平静,同时也使被动攻击者恢复理智并能够有所心得,甚至有所改善,那么这样的处理就卓有成效。这样就可以不断筛选出有效的方法来。

  另外,心平气和地面对挑衅,不要意气用事,更不能用被动攻击去还击。做些健康有益的事情有助于控制情绪。有可能的话,用诚恳的态度使他们放下戒备,将话题转移到重要事情上去。正如Trulia, Mallory Carra在博客中所写,应当马上开诚布公地沟通,而非愤然甩手或以牙还牙。她引用婚姻和家庭理疗师Lisa Bahar的话说,通常被动型攻击人格的人给你的感受中隐含他试图沟通的信息,但千万不要因此陷入对言外之意的过度解读。交流的重点放在事情上,自信,就事论事,避免传递出打探,冷淡,轻蔑和浮夸等负面信号。

  有时直截了当地沟通,告诉对方无论何时遇到情况都可以坦诚交流是最好的方法。留便条或隐晦的暗示并不能起到预期效果。

  知道自己很可能无法改变一个人也很重要,划定与对方交往的底线才是一切应对方法的目的。最终对方??无论是你的朋友,同事或亲戚??会意识到在与你有分歧时开诚布公才能最快解决争议。当然这样的结果需要你持久耐心的付出和努力,摸索建设性的方法,不断积累正面的反馈,在公平的基础上展开对话与合作。

;

一个人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是虚伪还是精神分裂? 一同学就是这样,但感觉就是精神上很压抑,一天闷闷不乐

其实人都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的。在下浅见,这并不可耻。表面的不一定都是好的东西,有时表面的东西也不好,背后也不一定是坏的东西,有时背后的东西很好。比如你的父母,表面对你是严格的,训斥的,甚至打你骂你。但那些背面的则是对你的爱,一定超过对全世界所有人。我是一个父亲,所以这点我理解。所以怎见得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就是虚伪或分裂呢。只是很多时候我们不自信是否将背面那一套如果用在明面上是否真的会有效。那还是对自己的不自信,又或者实在是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
人始终是自我保护的动物,这是我们能超越恐龙成为地球上的主宰。凭心而论,你是否也有言不由衷的时候呢?那不也是一种表面和背面的关系吗?当然如果这种表面和背面的关系发展到极致,就是一种病态了,那确实需要为之担心,不过这种人一般自信心非常不足,正面不属于他们,他们属于背面。这样的人生并不会幸福,因为他们始终要演戏,有时更容易迷失自我。如果你是他的朋友要和他坦诚的聊一聊。引导他走向光明的一面,但如果你也没有和他坦诚相见,那你岂不也是表面一套背面一套吗?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