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自我认知的多维度观点
真我表我本我
自我认知是指人们对自己认识和了解的能力。在当今社会中,随着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个性化要求的增加,自我认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然而,自我认知不仅仅涵盖了个体对外在世界的认识,还包括了对内在自我的认知。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究真我、表我和本我三个方面,以期深入理解自我认知的内涵。
真我指个体最本质的自我,也是最难以改变的自我,通常涵盖了个体的价值观、信仰和内心核心等因素。它代表着个体的本质特质和个性,是个体认识自己的第一步。真我来源于个体的基本性格、生物学特征、文化和家庭成长环境等因素,而且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不断得到磨炼和塑造。只有真正了解和接受真我,才能在长期发展中保持可持续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感。
表我是指个体根据外部环境和社会角色而呈现的表象自我,也是最容易改变和调整的自我。人们在不同情境下,往往会采用不同的表象自我,并琢磨如何通过这些行为来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和利益。因此,表我往往是自私、猜疑、表面化和虚伪的,所以它往往会引起个体与他人、自己和环境之间的沟通障碍和矛盾。个体意识到表我的重要性,并采用适当的方式管理和调整表我,可以促进表象自我与内在真实自我之间的协调。
本我是指隐藏在潜意识中、包含着个体欲望、冲动和本能的自我,是最不为人所知的自我。本我通常是人类内心最深处的本源性欲望,由生物基因、遗传和体验共同塑造。由于受到文化社会限制和道德伦理的束缚,许多本我内在的欲望和愿望无法表达和实现。然而,在人们精神紧张、心理危机和情感困境中,本我往往会提供出路和自我救赎的力量。因此,合理地面对和理解本我成分是实现个体自身平衡和健康的必要条件之一。
总之,在当今社会,自我认知已经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议题。从不同维度和角度来认识和理解自我,可以帮助个体更加清晰和全面地认识自我,提高个体自我价值感和认同感,促进个体健康和发展。理解真我、表我和本我三个方面,并使它们得到协调和平衡,是实现个体自我完整、幸福、成功和和谐的必要条件。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你是否有时想认真学习,而脑子里蹦出了想要放松的念头;有时想要早起,却出现了再多睡一会会的声音;有时想要健康均衡饮食,但面对美食时,脑子里又蹦出个想吃个过瘾的念头……
身体里的小我与真我,时常在上演着宫斗剧。而我的生活中,小我赢得概率较高。
以前只是知道有小我与真我这么个模糊概念,昨天听了艾欣老师的课,有了进一步的理解。那么什么是真我与小我呢?
真我是本我,能够自我克制,长远考虑对自己好的我,而小我呢,则是随心所欲、趋乐避苦的我。
下面是课后作业:
1.觉察自己的生活日常,小我居多还是真我居多?
小我居多,感觉小我逮到个机会就出来作啦。
2.真我体现在哪方面?(可具体举例)
真我体现在我要健康,所以锻炼身体,注意饮食均衡,尽量做到早睡早起。
我想要活得精彩,开始学习,开始折腾,开始行走看世界。
3.小我的强大体现在哪些方面?(每一项可具体阐述)
A.认同于我的身体:身体稍微有点小不舒服,就求安慰、求关注。把自己当病人,需要别人照顾的,也冠冕堂皇地休息,给自己放假。
B.认同于我所拥有的:虽说没有说非名品不买,但有时还是虚荣地相拥一些,觉得贵的东西总有他贵的道理。
C.认同于我的思想:我有时比较强势,觉得一件事我是对的,别人很难去改变。
D.认同于我的情绪:我有时有一种求表扬的情节,特别是对老公,比如说:老公我今天很勤奋哦,把家里打扫得很干净;今天锻炼了一小时;今天学习了什么什么…有炫耀的成分
要继续修炼,平静平和理性的回路,让自己能活出更多的真我。
1.“本我、自我、超我”源于弗洛伊德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来自人的本能,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追求各种个人欲望的满足和追求个人利益实现的特征;本我是人的生物性本能,只知快乐,活动盲目。
“自我”是人的理性部分,往往处于社会生活的现实要求、超我的道德追求与本我的利益追求之间,按照现实原则协调矛盾,尽可能地寻找权宜之计,是个体最终行为表现的决策者,时而管理本我,时而服从超我。只有自我知道活动的目的和方向。
“超我”来自社会文化,是个体在成长经历中已经内化为自身价值观念的种种文化信念,其中以道德、信仰为主要内容,超我是人内化了的社会道德原则。这些社会文化与道德信念对个体的要求,往往以牺牲个人服从整体为主,甚至要求个体行为完全道德化,因而与本我相对立。
2.“主我与客我”源于米德的思想。
用通俗的话讲,“主我”就是真实的那个自己,客我是指自己评价中或者别人评价中的那个自己。
米德对“主我”与“客我”的概念做出了如下的解释:“‘主我’是有机体对其他人的态度做出的反应;‘客我’则是一个人自己采取得一组有组织的其他人的态度。
3.“镜中我”是美国社会心理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库利提出并用来说明自我观念形成过程的基本概念。
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形成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即是“镜中我”。
扩展资料:
超我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在个体接受与选择对象的过程中,个体的自我的壮大是其基本特征。个体在其初期与对象之间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个体小而对象大、个体弱而对象强、个体有限而对象无限等等,由此形成了它们之间的差异性、不对称性和矛盾性。
但是后来,随着个体的对象关系在个体自我中的积累,个体开始壮大起来,个体与对象的关系逐渐地趋向对等、平和、融通与同一。个体在对象关系中的这种地位的变化,是对象关系的本质使然。
自我是一个矛盾体。自我寄宿在个体之内之后,他便处在矛盾的夹击之中。他既受到来自他的渊源——他的一切对象——对他的作用,他是这些对象的代言人;他又受到来自他的载体——他的命运共同体——对他的作用,他是他的载体——个体——的代言人。
自我的这一矛盾,使得他不断地调和二者,不断地生成“新我”。由于对象是源源不断的,“我”就是生生不息的,自我总是在新的内容的充实之下不断地改变自己。
显然,个体的对象关系越广泛,个体的自我所包含的外延就越广泛。如果接受是无止境的,那么自我的外延就是无边界的。
迄今为止,群是个体的高级对象。作为个体处在高级阶段的对象关系,个体所在的群是个体的现实关系。
群内的每一个个体相互间的交往通过他们各自的自我而展开,个体的自我在交往中相互接受对方从而壮大了他自身。
如此以来,交往的结果形成个体之间的普遍自我,正是这种普遍的自我支持了群的延续和发展。在随后的个体与群的关系中,个体进入群的最低的门槛就是个体的自我达到了群的普遍的“我”,低于群所要求的自我不为群所接纳。
因而,个体的自我——被群所认可的自我——成为个体与群对话的平台,个体的自我上升为与群相统一的普遍的自我。
在与群这一对象的接受与选择中,个体的自我仍然继续发展并壮大。当他的接受程度大到比群的普遍的对象关系更广泛的对象世界时,个体的自我超越了当前的群的普遍自我,他上升为超我。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弗洛伊德
百度百科-本我
百度百科-主我与客我
百度百科-镜中我
本我、自我、超我的关系
本我(id)包含要求得到眼前满足的一切本能的驱动力,就像一口沸腾着本能和欲望的大锅。它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急切地寻找发泄口,一味追求满足。本我中的一切,永远都是无意识的。
自我(ego)处于本我和超我之间,代表理性和机智,具有防卫和中介职能,它按照现实原则来行事,充当仲裁者,监督本我的动静,给予适当满足。自我的心理能量大部分消耗在对本我的控制和压制上。任何能成为意识的东西都在自我之中,但在自我中也许还有仍处于无意识状态的东西。
超我(superego)代表良心、社会准则和自我理想,是人格的高层领导,它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就像一位严厉正经的大家长。弗洛伊德认为,只有三个“我”和睦相处,保持平衡,人才会健康发展;而三者吵架的时候,人有时会怀疑“这一个我是不是我”?或者内心有不同的声音在对话:“做得?做不得?”或者内心因为欲望和道德的冲突而痛苦不堪?或者为自己某个突出其来的丑恶念头而惶恐?这种状况如果持续得久了,或者冲突得比较严重,就会导致神经症的产生。
对于本我和自我的关系,弗洛伊德有这样一个比喻:本我是马,自我是马车夫。马是驱动力,马车夫给马指方向。自我要驾御本我,但马可能不听话,二者就会僵持不下,直到一方屈服。
对此弗洛伊德有一句名言:“本我过去在哪里,自我即应在哪里。”自我又像一个受气包,处在“三个暴君”的夹缝里:外部世界、超我和本我,努力调节三者之间相互冲突的要求,所以说自我是永远的矛盾产物。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