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层次是指人们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它是认知心理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们思维活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认知层次的概念。
什么是认知层次的概念
一、认知层次的基本概念
认知层次理论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Jean Piaget提出,他认为人类的认知发展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期、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观察、分析、记忆、适应和表达能力,人们在这些能力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对世界的认识。
二、认知层次的涵义
认知层次不仅仅是指认知发展的不同阶段,还可以指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信息时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认知层次也可以称为“信息处理层次”。比如,在理解一篇文章时,我们可以采用浅层的、字面上的理解方式,也可以采用深层的、更为抽象的理解方式。这两种理解方式有着不同的认知层次。
三、认知层次对教育的启示
认知层次理论对教育有很大启示,它提醒我们要把学生的认知能力纳入学习内容的框架中来。比如,对于处于运算阶段的学生来说,教师不应该只关注知识本身,还要关注他们的运算能力和思维方式,帮助他们在这个阶段建立正确的认知模式和思维方式。
四、认知层次对人工智能的应用
认知层次理论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具备类似于人类思维的多层次信息处理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比如,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人工智能系统需要同时具备语音识别、语言理解和语义分析等多种能力,才能真正地理解语言信息。
综上所述,认知层次是指人们在接受和处理信息时所采用的不同思维模式和思维过程。认知层次理论对教育和人工智能领域都有着重要的启示。同时,了解认知层次理论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答:布鲁姆认知目标六层次从低到高如下所示:
1.识记:意思是认识事物并把它记忆在大脑中,这一层次的任务是对具象或者抽象事物知识的辨认,再用接近于认识事物时的形式使这个事物观念提取重现。
2.理解:意思是对事物有个初步的领会,大概知道是什么意思、做什么用的、可以与熟知的事物链接等等。这一层次包含的思维工作有“阐释、举例、解释、分类、总结、推断、比较、解释等”。
3、应用:意思是把学到的概念、原理、技巧等用在生活工作等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能够通过自己的理解分析把概念等,用在适当的位置。指初步的运用。这一层次包含的思维运作有“执行-实施,实行-运用”。
4.分析:意思是把事物分成更细小的层级,按照不同标准,把小层级合理分类。使事物从功能、属性等方面有清晰的分类,各种概念能够有清晰地结构组织和链接,能够有条理的详细的阐述原理和理论。第四层级的思维运作包含“区分-选择,组织-结构化,归类-观点”。
5.评价:通过自己对事物深刻理智的思考,做出有依据的符合客观实际的推断。第五层级的思维运作包含“检查-协调,评判-决断”。
6、创造:在分析的基础上,把事物分解到基本要素,再从新整合,进而摸索出事物的规律,综合创造的解决问题。涉及表达、计划、实施等操作,注重独特与初始,是高层次的思维。思维运作包含“产生-假设、计划-设计、建构-发明”。
认知层次模型,简称CLM(cognition Level Model )如图
它基于“道术器用”进行分层,每一层都对应不同的元素。
道 ,自己所秉持的一些观点,或指导思想,或无法改变的规律。包含要素:规律,理念,目的。
术 ,方法,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步骤,途径。包含要素:方法,流程,列表,经验,步骤。
器 ,指工具,包括工具及使用
用 ,践行过程和结果。包含:案例,感受,故事。
一、可用于知识体系搭建
永澄大大说,认知层次模型是大概念的学习工具,大概念是指像成长、信念、自己、价值、逻辑等我们非常熟悉但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也很难说清的概念。这类大概念没法通过一次性习得,需要借助认知层次模型进行系统理解。
以下引用永澄大大的案例,这个案例也适用于知识体系搭建。
假如 2019 年你要学习「成长」这个概念,你可以这样做:
1.打印「认知层次模型」;
2.在任何场景下,当自己听到关于「成长」这个概念,都问问自己:现在出现的信息,指向了 CLM 的哪个层次、哪个元素?
3.记录这些要素,存放到一个文件夹里;
4.耐心等待足够的认知元素在你的脑海中酝酿出全局性的打通感。
这个时候,你才是真的对「成长」这个概念建立起了认知体系。
例如我最近在学习写作(输出的一个手段),照葫芦画瓢,我可以这样做:
道:
我学习写作的目的是:为了把看到的、读到的、经历过的等有用的知识进行梳理、输出、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术:
制造氛围:报写作课程,进入写作社群,通过交流、听分享、写作业等让自己身处写作的环境;
逼自己输出:看到对自己有用的知识写下心得。我前几天看到永澄大大发文解说认知层次模型,就觉得对我的认知效率提升特别有帮助,我看了很多遍后决定动手梳理输出,加深理解。
器:
我用的工具是幕布(想法及时记录下来,也用于梳理思路)、(写完发布,逼自己认真输出)。
用:
行动行动再行动!
另外,因为注意力在写作输出上,我看到、听到关于写作相关的信息,就问自己“这里现在出现的信息指向CLM的哪一层,哪一个元素”,然后记录在幕布里。
二、助力多维度思考和提问(模型化思考)
第一次在永澄大大的文章里听“模型化思考”,非常兴奋,因为我是一个不会提问题的人,这个“模型化思考”工具就是我的救星啊。
先来说说什么叫模型化思考。例如:
SWOT:优势、劣势、机会、挑战
PORT:目的、成果、任务、目标
RSQC:范围、质量、进度、成本
在思考[期待]的时候,可以这样提问:
你实现期待的优势和机会?
你要为期待投入的成本?
你的期待的范围是?
期待实现之后的成果是什么?
照葫芦画瓢,我用[写作]举例:
写作对我来说挑战是什么?
我写作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标?
给自己每天的写作任务是什么?
写作的范围是什么?
我愿意为写作投入的成本?
用认知层次模型也是同理,可以刻意练习这个模型,遇到任何信息都可以往模型里思考、提问。
永澄大大最后给出了可落地的操作步骤,非常有用,我打算等我回归职场就按这个来操作(目前还在产假充电中)。
1.找到一个自己最熟悉的领域,建议是在工作中找;
2.然后找四张 A4 纸,在纸张上方分别写着「道术器用」,并将四张纸摊开放在桌子上;
3.开始向自己提问: 关于这个领域,我所了解的「XX」有什么?这个 XX 指的就是 CLM 里的那些要素。
4.把四张纸填满,如果不知道的话,就在上面打问号。
5.最后,问问自己在填写的时候有什么收获。
6.在日后的工作中,去把这四张纸上的问号解决掉。
“仔细观察周围各种人,虽然形形色色,行业也五花八门,能力经验各不相同,表面看起来,很难比较,更难归类。
但世间万物,唯其存在,必有其律,识人也逃不出这个法则。
2000年前,古希腊人在帕特农神庙的门柱上刻下“认识你自己”,古希腊人认为“认识自己”,才能富于智慧,得福免祸。
从这个方法出发,运用咨询常用的四象限思维工具,所有人都可以归为四类,见下图。”
01
—
第一类人:不明白自己不知道
所谓”无知者无畏“,这样的人构成社会底层的绝大部分。
如果再加以细分,可以分为:
1)无知且满足:这样的人就是前些年流行的“屌丝”们,他们因无知,无技能,只能靠出卖体力和时间维生。“屌丝”现象现在已经进化到“三和大神”现象,源自于深圳附近的一个零工市场, 那里日薪百元,零工们工作一天玩三天,故被称为“三和大神”。
海新信人才市场旁的街道上,围满了前来“抢”薪水日结工作的打工者。这里就是三和人力市场
他们睡网吧,吃一碗最便宜的5元清汤面,干一天玩三天,不知道明天会怎么样,也不知道自己如果生病了怎么办、老了谁来养 .... 至少目前,他们无知且满足。
2)无知但不满:前些年砸日系车的,不但砸了车,还把车主的头都砸破的、这些年业余时间忙于刷剧(高档一点的刷美剧、顺次日剧、韩剧)的,羡慕别人海外旅行,而自己没钱只能宅在家的.... 周围这样的朋友不少吧。
他们无知,不满,但完全没有意愿付出努力去改变。所谓最大限度的努力,也许就是哪天一不小心中了体彩这样的事情吧。
这两类人的共同点在于:不仅无知,而且对自己无知这件事,仍然是无知的。听上去,这种人简直是既可悲又可怜,但是这却是人群中的大多数。奇怪的是,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无知可怜,反而还对知识和学习很排斥,对于见地比他们高的人要么盲从,要么带着一种天然的抗拒心态(比如看不惯、或者其他因素),总之拒绝学习,无意愿改变。
02
—
第二类人:明白自己不知道
这种人仍然是无知的。但是他们和第一种人的最大区别,在于他们部分地明白自己是无知的这件事实。这种人虽然比第一种人多明白了一点事情,但是他们是最痛苦的。因为他们明白自己无知的事实,却又一时找不到好办法去改变这件事。
前两种人是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人,其中第一种人是最多的。其原因在于,第二种人往往面临很大的思想痛苦,同时因为这种痛苦,他们会被很多骗局所诱惑甚至收割。
他们为了避免这种痛苦,可能会用各种方法来麻醉自己,酒精、游戏,一切上瘾的东西,很多都是为这种痛苦而设计。第二种人不仅痛苦,还会面临第一种人的不解和嘲笑,认为他们是无事生非,胡思乱想。所以他们是最难做的一种人。
03
—
第三类人:明白自己知道
这种人一般是第二种人在苦苦思索后终得柳暗花明,开悟得来的。
他们和第一种人一样,应该是比较快乐的。因为他们能够运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人生的理想。
在某个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做到顶尖的人,所谓社会精英,成功人士,一般都是这种人。
不过随着社会竞争和不公平加剧,这类人也分化为:1)有良知的、和 2)无良知(“厚黑”、“精致利己”、“权力至上”等)两大类。
无良知和有良知之间并没有清晰界限,某些人在某些时刻,是有良知的;但在另一些时刻,却让你看到TA的自私、贪婪和猥琐,所谓人性的两面,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更加彻底和复杂。
04
—
第四类人:不明白自己知道
所谓“不知道自己知道”,就是说,这种人的知识结构,已经超出了自己意识认知的范围。他可能从未接触过某个领域,但是你如果告诉他关于这个领域的一些情况,他就好像在这个领域有过很多经验一样,马上给你推导出可能出现的结果。甚至一些在世界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他都能够预测出来。
这种人和第三种人的区别是,第三种人往往在某个领域做到顶尖,知道得很多,很有成就,但是他们做不到触类旁通,稍稍换一个领域,他就有可能成为第一种或者第二种人。第四种人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不是因为他们像第三种人一样,长期在某个领域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结构和前几种人不同。
他们对周围的环境,纷繁复杂的各种信息,有极强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在大量的观察之后,他们能从中总结、抽象出一些假说,然后用这种假说去推导万事万物,和人类社会的现象,并且不停地用现象去验证这些假说。最后,他们就能总结出关于世界和社会的一般规律。所以表面上他们并不知道一些具体的事情,但是因为他们能够掌握世界的规律,所以他们虽然不知道,却已经知道了。
这种人在历史上并不常见。因为他们已经脱离了我们日常社交所见的范畴,成为了得道之人,有的甚至成仙成圣,青史留名,百世流芳(比如苏格拉底、柏拉图、耶稣、老子、释迦牟尼、甘地等)。以前时代的人,很可能活一辈子也见不到一个这种人。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给了我们这样的机会。
苏格拉底
一方面是因为经济的发展,生活的富裕,教育的普及,机会的增加,整个中国都面临着一场思想的大爆发。我们现在和即将到来的时代,很可能会比春秋战国时代拥有更多更好的思想家。另一方面,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让我们能够更快地接触到很多珍贵的思想。
我最近在读的《千面英雄》里的那些人物,就应该属于这一类。作者约瑟夫·坎贝尔,被美国总统奥巴马誉为“自己的精神导师”,向我们无比精彩地示范了如何进入第四类人层次。
05
—
你想做哪种人?
我们平时可能会对人生的境界有一种模糊的认识。但是既然我们知道了人可以有四种境界,那么我们就能够利用这个思考,去指引我们人生的方向。大多数人是第一种,少部分人是第二种,很少人是第三种。我们即使做不了第四种,也至少要明白自己所处的人生境界,然后选择一个方向去追求。
知道自己不知道,是开悟的开始。但是很少有人能够坚持下去。在成为第三种人的道路上,大部分人退却了。而一旦成功,人生就完全处在一个不同的境界。
最后,留一个小彩蛋:
“认识你自己”被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殿的石柱上,与之相对的石柱上刻着另一句箴言,这两句名言作为象征最高智慧的“阿波罗神喻”。
摘要: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针对社会问题的认知所做的推断。社会系统本身复杂,其复杂性大体总结为:社会问题的边界模糊;反馈延迟过长;多样的限制因素;非线性作用模式;有限理性。而对社会问题就存在层次上的认知程度
社会系统远超我们的想象,我们一直建立各种模型,力求模拟各种社会演变规律,却总是在某些时候出现问题。比如:对于房地产政策我们总是注意房价的上扬,政策的调控,却从没有关注过房地产的存量以及政策调控的延迟反馈;我们总是基于有限的信息认定房价一定会涨。所以根据系统动力学的观点我们把对问题的认知程度分为三个层次:事件、行为、结构。
第一个层次:事件层次。 例如:近期中国在各大城市的房地产政策,很多人开始评价这些政策对未来的房地产乃至中国经济的影响,而大众需要做好什么打算等等。从系统角度看,单纯的以事论事,而不考虑历史的因素,那么很难判断房地产政策的目标。从某种角度看,这种就事论事的评论很可能为吸引眼球,另有目的。因为只有从历史的记录中,从存量的分析中才能得到真正发现系统的存量和流量的关系,从而可能预测未来,而这些都需要精力和时间。
第二层次:行为层次。在这个阶段作者不再局限于事件本身,而是以这种事件为出发点,讨论类似事件的历史行为记录,从而得出系统的信息流,更好判断问题的所在。比如魏则西事件:事件的本身其实很简单,莆田系的民营医院的不作为导致,而把这种行为进行分析,百度推广的无节制政策,公立医院的以公为私的租赁行为,魏则西的医疗保险不健全,国家医疗政策管控的遗漏等都有一定的责任。如果不了解事件背后的行为,而单纯的对莆田系进行惩罚,可以说这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很多经济计量专家建立各种模型预测经济的走势,本身属于行为层次,虽然有时候这种认知存在局限性,但至少对系统本身的流量进行了有效的思考。
第三层次:结构层次。任何问题只有对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系统结构进行了系统的了解后,才能预测系统的行为。例如:中国封建王朝一直周期性更迭,很多人认为是帝王无道,自然灾害,贪污腐败等。如果你能够从系统结构的层次进行分析,封建王朝是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的阶级层次,这种阶级层次决定了土地分配制度。那么处于金字塔顶尖的人往往拥有帝国最大的土地,而广大的农民却没有土地。这种不断集中化的土地层次直接决定了王朝的周期性跌宕。一旦国家出现危机(战争、灾害)等,这种国家行为会大量消耗资源,而这些国家资源最终需要金字塔最底层的人去买单。一旦负担过于沉重,那么底层的人就只能鱼死网破,进行反抗,于是王朝总结,历史大致如此。
总结:对于任何问题,往往存在着三种层次:事件、行为、结构。我们需要做的不要人云亦云,单凭事件就妄加判断,而要理解事件背后的行为,了解系统的流量走向,并进一步了解产生这种行为背后的结构,唯有这样才能成长。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