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它能激发人们的行为和思维方式,影响人类的健康和幸福感。然而,情绪的产生取决于很多因素,这些因素可以是内在的、外在的、生物学的、社会的和文化的。
制造情绪的因素主要有
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制造情绪的因素。
1. 生物学
生物学因素是制造情绪的根源之一。人类的身体内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化学物质,例如荷尔蒙、神经递质、酶等,这些物质可以直接影响你的情绪状态。荷尔蒙(如睾酮和雌激素)可以影响情绪的稳定性和强度,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和血清素)则可以影响情绪的愉悦感和情感的感知。
2. 社会和环境因素
社会和环境因素对情绪的影响非常显著。社会因素包括个人的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经济地位、人身安全、家庭和工作环境等,这些因素都可以导致情绪的波动。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噪声、光线、空气质量、人口密度等,这些因素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变化。
3. 文化和社会习俗
文化和社会习俗的影响也非常重要,不同的文化和社会习俗会导致人们对情绪的看法和表达方式不同。例如,有些文化认为情绪是私人的,不应该公开表达,而另一些文化则鼓励直接表达情绪。同时,不同的社会习俗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方式。
4. 认知因素
认知因素是制造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人们的情绪状态是通过自身对所经历的事情的认知和解释来构建的。不同的人对同一事件的感受和情绪可能完全不同,因为他们的认知角度不同。例如,在同一职业中工作的两个人可能对同一个工作环境有不同的情感状态,这是因为他们对工作环境的认知和解释不同。
5. 个人因素
个人因素也会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表达。这些因素包括性格、习惯、价值观、性别、健康状况等。例如,乐观的人比悲观的人更容易保持愉悦的情绪状态。而身体健康的人比身体不健康的人更容易维持正常的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制造情绪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生物学、社会和环境因素、文化和社会习俗、认知因素和个人因素等是最重要的。人们需要根据个人情况,合理地处理和控制这些因素,维护自己的情绪生态,确保身心健康。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当我们谈到“情绪”的时候,我们会习惯性地将它和“本能”联系在一起。因为我们一般会认为,情绪感知能力,往往是一种本能的反应,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我们开心会笑、伤心会哭、遇到困难会皱眉头等等,这些情绪似乎并不需要后天学习。婴儿一生下来,饿了就知道哭,用哭来表达他们情绪;当我们遇到恐怖的事情,我们会心跳加速,血压上升,手心出汗,并且表现出“惊恐”的表情等等,这是我们一直以来的传统认知,作者称之为“传统情绪观”。传统的情绪观有几个特点:
第一:一个人的情绪会以某些固定的形式表现在外,作者称之为“情绪指纹”,也就是说表现和情绪是一一对应的。我们常说“你的情绪都写在脸上了”,比如你开心时会微笑、放松时身体更舒展、愤怒是拳头会握紧等等。
第二:一个人的情绪在大脑中存在某些固定的“神经回路”。也就是说,传统神经学家认为,大脑的某个部分控制着我们的情绪,比如通常认为大脑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电影《头脑特工队》情节是以此为基础来设计的。
第三:每种情绪有独特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情绪表现和心理特征是一一对应的。有一部美剧《别对我说谎》就是通过情绪变化来识别犯罪分子的心理特征的,前几年,也有很多类似的电视节目,心理学家通过阅读嘉宾的表情来识别他们的心理状态等等。
你可能问会,这还有什么错吗?但这本书的作者告诉我们,我们的确错了。为什么呢?
情绪构建理论让我们再简单梳理一下传统情绪观的过程,情绪的产生我们通常认为是这样的:我们的感官接受到外在的感知信息 –> 触发某个神经回路 –> 表现出某种内在心理状态 –> 表现出某种外在情绪特征。比如看到一条蛇,会激活大脑的杏仁体,然后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然后我们心理会特别紧张,同时我们也会表现出恐惧和害怕的表情。
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顺理成章,但真的是这样吗?但实际并不完全是这样。
首先,同一种表情,很可能代表不同的情绪。一个人笑可能是极度悲伤,一个人哭也有可能是喜极而泣,所以,情绪和表情并没有一一对应。比如下面这张照片,这个人处于什么情绪中?
绝大部分都认为这个表情是一种惊恐,但其实这是2008年美国网球公开赛决赛中,小威廉姆斯击败了她的姐姐大威廉姆斯后,所表现出的欣喜若狂。
其次,情绪和心理特征也并不是一一对应的。比如心跳加快并不代表一定是恐惧、激动的情绪,是大脑将身体变化解读为某种情绪。
最后,情绪反应也没有固定的神经回路,通常认为杏仁核控制恐惧的情绪,如果杏仁核受损,则没有恐惧的情绪,但实验证明并非如此。
那情绪是如何产生的呢?作者提出了“情绪构建理论”。我们情绪产生的过程大概是这样的。
首先,我们感官系统接收到来自外界的各种感官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对于大脑来说,都是噪音,并不能直接让我们产生情绪反应。你的大脑会结合你过去的经验来构建一个假设,然后你的大脑根据你的假设,对当前的输入信息进行过滤,然后将过滤后的信息,赋予某种概念和意义,最后产生出某种情绪。
总结起来,作者认为“情绪构建理论”和“传统的情绪观”有几点关键的差异。
第一:我们的情绪并不是一种本能的反应,而是结合了输入的感官信息+过去的体验+你的认知(尤其是概念)的一种综合反应。换句话说,情绪和你当前所在的场景,你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都是相关的。
第二:我们是情绪的主动构建者,我们的情绪不是外在信息输入后的一种被动反应。是我们主动在大脑中根据当前的情况和过去的经验模拟了一种情绪,然后指导我们行动。换句话说,情绪反应是大脑的一种模拟和假设。
这样说可能有点抽象,让我们来举个例子。想象一下,一只蜜蜂正在一朵芬芳的白色花朵的花瓣上轻舞,一边授粉,一边嗡嗡叫。如果你喜欢蜜蜂,那么你会张开想象的翅膀,其他神经元也会立刻调整好你的身体准备走近观察,你的心跳加速,汗腺准备分泌汗液,血压开始下降。
但如果你过去曾被蜜蜂蜇过,有过痛苦的经历,那么你的大脑会让你的身体做好逃跑的准备,或者做出一个准备搏斗的动作,你的身体会出现一些与先前不同的变化。每次你的大脑模拟感官输入时,你的身体就会自动出现一些变化,这些变化可能会改变你的情绪。
你的蜜蜂模拟想象源于你的心理概念中对蜜蜂的印象,这个概念不仅包括对蜜蜂的认知,比如它的样子、声音,你对它的反应,你的自主神经系统发生了哪些变化导致了你的行动等等。同时也包括其他与蜜蜂相关的概念信息,比如“草坪”“花朵”“蜂蜜”“蜇人”“疼痛”等等。
所有这些信息和你所拥有的“蜜蜂”概念融合到一起,指导着你在特定环境中模拟“蜜蜂”。因此,像“蜜蜂”这样的概念实际上就是你大脑中神经模式的集合,它代表了你过去的经历体验。你的大脑以不同的方法把这些模式结合在一起,感知并灵活指导你在新情境中的行为活动。
根据你的概念,你的大脑会把一些事情集合在一起,而把另一些事情分开。你的概念是大脑的一个主要工具,用来猜测即将到来的感觉输入的意义。比如,概念可以赋予变化的声音以意义,这样,你在听到声音的时候,就不会把它视作嘈杂的噪音,而是将之认定为话语或者音乐。
所以,情绪一种综合的反应,而这种反应是跟场景、过去的体验、你的概念认知密不可分的。情绪并不是一种纯粹的本能,也不存在某种固定的神经回路,当然情绪和表情,或者身体反应也并不存在某种对应的关系。
所以,情绪是我们大脑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假设或者说预测当我看到这一个观点的时候,也被震惊到了。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情绪很难控制,是一种本能反应,但是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种可能。
其实不仅仅是情绪是一种假设,我们过去很多固有的认知都仅仅是一种假设。在《你为什么而工作》这本书中,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生活在一个“被假设”的世界里。比如通常我们认为,工作都是辛苦的,我们为了钱而工作。其实这是一种假设,在“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中就提出了很多假设:比如“理性经济人”的假设,每个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假设;比如人性懒惰,人都为钱而工作的假设等等。
亚当·斯密说:“想过尽可能舒适的生活是每个人的天性,如果一个人从事某项繁重工作和他不做所获得的报酬没有任何差别的话,那么他就会粗心马虎地应付差事,而政府也默认这种行事原则。”
但是,因为这种思维根深蒂固了,所以一般情况下,我们很少去质疑它们,而且我们还会不断强化这种假设,比如在工作中遇到不开心或者困难时,我们常常在心理告诉自己,我们是为了钱而工作的,所以不开心是正常的。我们把获得回报和忍受痛苦作为了一种交换,但其实这正是基于,我们对工作的一种假设。但其实,我们有其他的假设,比如那些公益组织的志愿者,他们并没有被假设为钱而工作,但是也可以从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
其实我们生活中,我们绝大部分认知都只是一种假设,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就像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对于经济体系的假设一样,道德其实也是人类社会共同的一种假设,人类社会就是基于一套套这样的假设而建立起来的。就像著名的历史学家和畅销书作家尤瓦尔·赫拉利在《未来简史》中说:公司是什么?国家是什么?民族是什么?尤瓦尔·赫拉利给出的答案是:想象共同体。
1、认识因素,认识在情绪体验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相同的情境,如果作出的认识评价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例如,两个同时都想学习开车的战士,结果都没能如愿,的确是件不顺心的事。
2、气质类型,现代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典型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在情绪体验的强弱、快慢上,表现在隐显动作敏感或迟钝方面,它是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外部表现。人的气质类型有四种,不同气质的人,情绪表现特点各不相同。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人的情绪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譬如,拥挤的人群常会使人感到紧张、烦躁;灰蒙蒙的天空会使人感到压抑郁闷;荒山秃岭会使人感到一片凄凉,而青山绿水则会使人感到轻松愉快;整洁有序的军营环境会给人一种严肃、清新的感觉。
A、外部事件 B、生理状态 D、认知过程。
影响情绪的因素如下:
1、生物钟:
人体的血压、体温、脉搏、心跳、神经活动、激素分泌等多种生理活动都受生物钟的支配,从而产生生理活动的高潮和低潮。生理活动处于高潮时,情绪往往比较饱满,工作效率高;而低潮时期情绪则比较低落,容易表现出烦躁、易怒等不良反应,办事效率低下,而且极易出错。
一般来说,中午和黄昏以后这两个时间段生物钟处于低潮,情绪容易变坏,所以应设法避免它的打扰。
2、自然环境:
无论是晴天还是雨天,影响人们情绪的最直接因素是气压、温度、湿度、清洁度等指标。在夏季,清爽的雨天让人心绪平静,而气压较高的闷热雨天则让人不爽。另外,风景优美的山林海边,比富丽堂皇的人造殿堂更适合旅行,因为它们让人心情放松。
3、颜色刺激:
颜色分为冷色和暖色。红橙黄是暖色,紫绿蓝是冷色。鲜艳的颜色能驱赶人的不良情绪,使人心情好转。暖色使人充满热情和活力,冷色令人感到镇定和安宁。
产生情绪的基础因素是:需要
产生情绪的基础因素是需要。
需要是指人体组织系统中缺乏、不平衡的状态,一般来说,需要对象性、阶段性、社会制约性、独特性的特征,人类个体需求的产生,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有生理状态、状况和认知水平,根据标准,可以根据需要分类为不同的种类,马斯洛的欲望阶段说是欲望的代表性理论,对教育、教育也有很多启示。
需要是对生物在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感受到的生理、心理客观事物的某种要求,它在许多情况下表现出在内部匮乏或不平衡状态下对其生存和发展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生物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反映了生物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稳定要求,只有满足这些需求,有机体才能健康成长;例如,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爱的需要,父母的亲子之爱如果不让孩子满意,就会影响孩子个性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影响了人际关系、孤僻、不善交际等,如果阳光、空气、水等生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必然发育不良。
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其相应的行为反应,情感被认为是一种中介个人愿望和需要的心理活动。
情绪特征:情绪维度是指情绪固有的某种特征,如情绪的动力性、兴奋性、强度和紧张度等,这些特征的变化幅度具有两极性,即存在两种对立状态。
情感的动力性有倍力和减力两个极端,一般来说,需要得到满足时产生的积极情绪会增加,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得不到满足时产生的消极情绪会减少力量,降低人的活动能力。
感情的激动性有兴奋和平静的两极,兴奋是指强烈的、外在的情感状态,如愤怒、狂喜、极度恐惧等,由一些重要事件引起,如突然的地震,平静是指平静、安静的情绪状态,它是人们正常生活、学习、工作时的基本情绪状态,也是基本工作条件。
情绪的强度有强、弱两极,如从愉快到狂喜,从微愠到狂怒,在感情的强弱之间,从一点点的愤怒到狂怒之间,有各种各样的坚强,如愤怒、激怒和激怒,情感强度的大小取决于情感事件个人意义的大小。
情绪还有紧张和轻松两极,情感紧张的程度取决于对情境的迫切性、个人心理准备状态和应变能力,情况复杂,个人心理准备不足,而且应对能力低,人容易紧张,甚至不知所措;情况不太紧急,个人心理准备充分,应对能力强,人不紧张,感觉比较轻松。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