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夫曼是著名的社会学家,他提出了“自我呈现”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根据场景和观众的不同,在自我呈现的方式上进行调整。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戈夫曼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戈夫曼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
一、社交场合中的自我呈现
在社交场合中,我们会选择不同的服饰、言行举止来呈现一个较为理想化的自我形象。最典型的例子是约会。在约会中,人们会选择穿着得体,言谈举止得体,以此来呈现一个更为迷人的自我形象。
二、个人品味在自我呈现中的影响
个人品味对自我呈现有很大的影响,因为个人的品味会影响到人们选择的服饰、音乐、书籍等方面。比如,一个艺术家可能会选择穿一些充满艺术感的服装,听一些比较冷门的音乐,来呈现自己是一个高雅艺术家的形象。
三、社交媒体和自我呈现
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进行自我呈现。社交媒体上的自我呈现不仅仅包括头像、个人资料,还包括发布的言论、照片等。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来塑造自己的形象,让别人看到一个更加完美的自己。
四、文化背景和自我呈现
文化背景也会对自我呈现产生影响。在某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更看重个人的内在素质,而在另一些文化背景下,人们更注重外在的形象。这就会影响到人们选择的服饰、言行举止等方面,来呈现符合自己文化背景的形象。
综上所述,戈夫曼提出的自我呈现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深刻的应用。在社交场合、个人品味、社交媒体、文化背景等方面,都会对自我呈现产生影响。通过选择恰当的自我呈现方式,我们可以让他人看到一个更加完整、更加符合我们期望的自我形象。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 ? ? ? 学社会学的学生对于社会学理论的诸多流派中最熟悉的莫过于符号互动论了吧?
? ? ? 符号互动论的大家——戈夫曼,他的大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借鉴舞台演出的“前台”、“后台”、“剧组”、“印象管理”等将微观社会的互动何以成为可能进行了很生动的讲解。
? ? ? ? 但是,在阅读完概念后还有两个问题米德的拟剧论没有完全解释清楚,第一个是作为演员的我们从“前台”到“后台”的转换何以成为可能;第二个是我们在解释互动的时候或许将拟剧论用烂掉了,但是我们在真实社会中的互动是否真的如拟剧论那样深信不疑,也就是说阅读过《日常生活中自我呈现》的你,在之后的实际互动中,你是否真的比照拟剧论观点进行个人的印象管理?
? ? 第一个问题从“前台”到“后台”的转换何以成为可能,戈夫曼用了一个核心的词“印象管理”来进行前台表演的管理,将大家对公共前台所认可的角色进行表演,但是后台作为私密空间并不会有观众的观看,真实的“本我”并没有大众的“期望”,后台的你就如“薛定谔的猫”一样是多种状态的叠加,存在多种可能,于是在公众看不到的你的区域里,你或许慵懒癫狂、或许正襟危坐无异于前台,谁都不知道后台的你是什么样子的,或许对于真实的你,不知道拟剧论的你,有没有意识到“前台”迁移到“后台”的你有没有发现“自我”的改变?
? ? ? ? 答案肯定是变了。戈夫曼以前后台给了我们以边界,但是他并没有说明这种变化如何可能的,那如何去判定这种可能性,这就要引出互动论另一位社会学大家——乔治.米德,他写了一本著作叫《心智、自我与社会》,论述自我发展的三个阶段“玩耍阶段、游戏阶段、概化他人阶段”,正是在这三个阶段的过程中产生了“自我”的概念,不过,可以看出“自我”概念的出现还是经过理解社会中“一般他人”的角色而产生,所以“前台”“后台”的转换成为可能是后台的自我的形成同样受到自我概念的控制,后台的你同样受到“社会和他人”的影像。
? ? ? ? 只不过,“前台”和“后台”之间产生了边界,印象管理中“前台”更具有表演特征,而“后台”更加放松,这也是自我概念形成过程中告诉你的。
? ? ? ? 而你觉得你的生活就要一个舞台一样,不管你是在“前台”和“后台”的自然呈现或者是阅读了《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亦或者本篇文章让你觉得你的生活是在演戏,这里都是受到了“自我”概念的影响。而第二个问题更像是一个哲学问题,因为思考不够,就做一个简单的论述,或许道理大家都懂。
? ? ? 第二个问题换成更简单的表述是日常生活的我们的自然呈现与拟剧论是什么关系?? 如果没有拟剧论,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自然呈现的。而知道了拟剧论后,我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是否就被人为所干预,不是自然的呈现?再简化为日常中的生活方式为客观存在,拟剧论为能动的意识,意识便为能动的意识反映,而意识反作用于客观存在。
和许多其他社会学家一样,戈夫曼在发展他自己的理论框架时深受George Herbert Mead和Herbert Blumer的影响。戈夫曼和Everett Hughes, Gregory Adams, Edward Shils, 与W. Lloyd Warner共同在芝加哥大学学习。后来他成为了学术的先驱,面对面的影响,或微社会学,详细描述了“戏剧化影响”和人类的互动,并发展了许多影响深远的理念。
戈夫曼对社会学理论的最大贡献是在他1959年的书中《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现》开始的戏剧透视法的符号互动论研究,是由George Santayana关于面具的题词开始的。在符号互动论的传统的大量工作中,他凝练了中心理念和应用。对于戈夫曼来说,社会学不是均质的。我们必须在不同的设定下扮演不同的角色。我们所争论的背景不是因为社会学的庞大,而是他具体的背景和环境。戈夫曼建议说生活犹如剧场,但是我们仍需要停下来并有一个装扮的空间:在面对面的符号互动后面有一个更大的背景。“在自我表现中”,戈夫曼试图理解个人扮演他或她的各自部分在维持整个社会世界的范围内显得微不足道。事实上,他引用的个人为“栓”指当“在某些协同工作的时候会被涉及/波及到”。
一、理论提出者:戈夫曼
此部分内容做了解即可,可据此准备一个戈夫曼的名词解释。
如果将米德、库利视为符号互动论的第一代代表人物,布鲁默就是第二代代表人物,而 戈夫曼(Erving Goffman)则属于第三代代表人物 。
与早期的符号互动论者一样,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对人类行为的影响,而是将注意力集中于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符号互动。
阅读戈夫曼的著作,人们很容易联想到莎士比亚的著名比喻,故社会学界将戈夫曼的理论称之为 “拟剧理论”或“戏剧理论” 。然而,不管戈夫曼的理论表面看多么新颖、有趣,其理论原则与詹姆士、米德 、库利等创立的符号互动论则是一脉相承的。
不同的是,早期符号互动理论强调人们获得和使用符号的能力,敏锐且正确地指出了人际传播与“物际”传播的重要区别, 其研究重点在“符号” ;而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如何运用符号预先设计或展示在他人面前的形象,即如何利用符号进行表演,并使表演取得良好效果, 其研究重点在“互动” ,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在互相直接见面的时候,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行动的交互影响”。
二、拟剧理论?
(一)理论简介
重在理解,可据此准备一个拟剧理论的名词解释。
戈夫曼在其著作 《日常生活的自我呈现》 中对拟剧理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且试图 用它来解释人们之间互动的一些基本过程和原理 。
戈夫曼认为, 人与人在社会生活中的相互行为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作一种表演。生活中的每个人,总是在某种特定的场景,按照一定的要求,在观众的注视下进行角色呈现。在表演过程中,表演者往往想要给予某种印象或尽量避免与给予的印象相抵触。 对于他们而言,正在扮演的角色是其最重要的角色,他们声称具有或被赋予的品性是他们最为本质和特有的品性。也就是说, 当演出结束,演员回到后台才显现出真实的面目,恢复本来的自我。 后台就是观众止步、闲人莫入的地方。用于分隔舞台(前台)和后台的屏幕把通过表演展现出来的世界与真实的世界隔离开来,也把演员与观众分隔开来,从而造就出一个表演中的世界,使观众暂时忘记现实的存在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个表演的世界中去,跟着演员所呈现出来的那个角色去体验另一种生活。
(二)相关核心概念阐述
以下概念介绍比较抽象,大家做到基本理解即可。此外,可对每个概念进行简单的记忆。
戈夫曼拟剧理论的展开就是 通过对一系列舞台表演概念的解释实现的 。
· 前台与后台
他引入戏剧表演中的 “舞台” 一词,将人类的表演场也称作舞台。舞台又被划分为 前区(前台) 和 后区(后台) 。
前区 是一种制度化的社会存在,人们所扮演的通常是具有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社会化的自我 。前区的活动离不开两个基本要素——舞台设置和个人前台。前者包括舞台设施、装饰品、布局以及其它一些为人们在舞台空间各处进行表演活动提供舞台布景和道具的背景项目;后者是能使观众确认表演者的传达性配件,体现了表演者的身份特征并期望表演者将它们带入舞台设置中去。
后区 活动破除了条条框框的限制,更多的是自发性主我的流露。在后区,人们不必像在前区那样关注自身形象以及布景的限制,其行为是自然放松的。不过,后区并不是一个固定的地点,前区和后区也只是一组相对的概念 。
尽管一个区域被认定为具有与它固有联系表演的前台或后台区域的倾向,但仍有许多区域在此时情境中作为前台区域,在彼时情境中又作为后台区域出现。就是说 ,前区和后区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前后台”区分的意义主要有两点 :第一,确保“前台”能够实现选择性呈现,让演员在表演中将不符合观众期待的行为隐藏在“后台”;第二,建构并巩固权威,一方面隐藏行业秘密、建构专业权威,另一方面制造观众与演员的距离感,巩固个人的权威。
· 表演框架
社会事实成了一种难以捉摸的与场景有关的概念。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当一个表演者想要观众相信自己的表演是真实的,他必须首先有充分的自信认为自己对场景及自我概念的把握是正确的。因此,戈夫曼并不关心客观世界的实际情况,而是关心这个世界在人们心目中的状况,即人们对它的定义。“我所面对的也不是社会生活的结构,而是个人在他们社会生活的任一时刻所拥有的经验结构。” 这种主观的经验结构就是所谓的表演框架 。它是“一种情境定义,是根据支配事件——至少是社会事件的组织原则以及我们在其中的主观投入做出的。”在这个框架中,角色被扮演并可以窥见到表演者的自我。自我就不再是一种半遮半掩在事件后面的实体,而是在经历这些事件时管理自己的一种可以变化的程式。
简言之, 表演框架 是人们所依据的、在被社会大多数人接受的社会规范系统中形成的主观经验结构,即 那些社会大舞台表演的依据或脚本。
· 印象管理
为使人们根据不同的表演框架,更灵活地进行角色的转换和定位,戈夫曼提出了诸多印象管理的技巧。
他认为,“在人际互动中,不管个人具体目标是什么,他的兴趣始终是控制他人的行为,特别是控制他人对他的反应。这种控制将主要通过影响他人而逐渐形成的限定而实现的,而且他能通过给他人某种印象的方式借以表现自己达到影响这种限定的目的,他给人的这种印象将引导他人自愿地根据他的意图而行动。”这就是所谓的“印象管理”。
戈夫曼印象管理的策略主要有四种:理想化表演、误解表演、神秘化表演和补救表演。
理想化表演: 核心是“掩饰”,掩饰那些与社会公认的价值、规范、标准不一致的行动,显示理想化的面孔。戈夫曼认为,人们经常在前台演出中竭力展示他自己的理想化形象,因而不可避免地在演出中隐藏某些事物。
神秘化表演: 是与互动方保持一定距离,使对方产生一种崇敬心理的表演。演员经常通过限制自己与观众的接触,而将其演出神秘化。借助自己与观众间的社会距离,演员可以在观众中造成一种令人敬畏的印象,还可以避免观众对演出提出质疑。观众也卷入到这一过程中,经常以尊敬的方式,对表演者这一行为进行配合。
误解表演 :指使别人产生错觉,即得到假印象的表演。误解表演有两个目的:获得利益和满足虚荣心。误解表演也存在着善意恶意之分。
补救表演 :是用来应付一些非预期的意外行动的,如无意的动作、不合时宜的后台闯入等。
(三)理论评价
此部分可以“可借鉴处”和“不足处”为逻辑进行理解,然后分别提炼关键词进行简单记忆。
从戈夫曼的理论中可看出他是 承认社会对人的存在的决定作用的 ,尤其是他提到一定的社会规范对人的限制作用。这一点是正确的认识。社会的确像是“剧作家”,它仿佛以无形的力量为每个个体准备好了一定的剧本,并由此而生出期望来要求个体进行“表演”。
但从整体上看,他的理论重心并不在此。 他所讨论的是微观社会过程中的人际互动问题 ,他强调的是个人的“形象管理”,而这种形象管理的背后是人的经验结构,这正是戈夫曼所关注的对象。
当然,在戈夫曼对人际互动的论述中,他对表演、自我和情景定义等的论述, 人为地夸大了人在行动中的虚假的一面 。他把人际互动中的虚假性片面夸大了。也正因为这样,他受到了周围人的尖刻的批评。
此外,在戈夫曼的理论中,可以发现 他非常强调人的主观因素 。如他在前、后台关系转化时提到的,这种转化的前提是个体对一定情境的意义界定。在对剧组表演论述中他又指出对某些特定情景定义的维护是剧组表演进行的前提等等,仿佛在这其中决定人的行为变化的都是人的主观因素,而一定的社会客观因素以及特定的历史条件限制都是可以忽略不计的。 戈夫曼过于强调了人的行为的主观性,使他的理论有了缺憾。
总的来说,欧文·戈夫曼作为一位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他对人的微观社会行为的研究还是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他的拟剧理论,虽说有诸多偏颇之处,但是他的生动而又深刻的理论主题,还是吸引了诸多研究者的兴趣,加深了人们对微观领域的探讨与研究。从这点讲,他的这种开创精神与研究态度也是对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一份贡献和对后来者的一种激励。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拟剧理论”
此部分内容可在理解后背诵框架。
(一)“拟剧表演”元素在网络社会中界限模糊
不可否认,拟剧理论在网络社会中仍具适用性,但究其元素在复杂多变的网络中已受社会活动的条条框框限制,因网络社会每时每刻转换着不同的场景模式,模糊了其元素在原有的社会场景的分界线,台前与幕后间清楚的区分界限模糊,相应地造成其表演者身份认证的模糊。
1.完美的表演框架界限模糊
网络社会是一个高度“自由化”的社会,网络的“匿名性”可使参与者的真实身份全部或部分隐藏起来。社会化参与度的高涨,使受众对于在网络中所挑起的话题有着不同的“声音”,人们在个人价值观判断方面产生诸多分歧,对事件的判断有多种认定准则,致使话题发出的表演者根据这些“声音”,不断循环往复地改变着自己的表演框架,力图呈现完美的角色扮演形象。大众心目中的表演框架各有千秋,所谓 最为正确的表演框架的界限难以定论 。
2.区域的“泛边缘化”
戈夫曼认为,区域是“受某种程度的知觉障碍限制的地方。区域随其所受限制的程度与产生知觉障碍的沟通媒介的不同而不同。“其着重强调沟通媒介对区域的影响。而在网络社会中,表演者用来沟通的媒介平台更是十分多样化,人们运用多样的媒介平台所提供的内容服务无时无刻地不在转换着自己的角色扮演,前后台相互跳跃,出现了 区域的“泛边缘化” 现象。
3.表演者身份认定界限模糊
印象管理在网络社会中,主要是指表演者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完善其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但事实上,人们对表演者在网上所努力呈现的形象与其真实形象之间已分不清虚实,大众对表演者身份的认定界限已模糊。
(二)界限模糊的成因
1.社会场景的差异及快速转移
完美的表演框架难以定夺与表演者所处的社会场景密切相关。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表演者所的社会场景的差异性;二是网络社会中场景的迅速转移。
大众所处的社会环境场景的差异性导致其对问题的观点产生分歧。 赖特·米尔斯曾表述道不同的社会场景组合组合在一起后致使原本恰当的行为模式不再恰当。尤以“当一个特定的私人场景与其他社会场景融为一体,变得公开时,行为方式必须随之调整、变化。场景的组合改变了角色的行为模式并且改变了社会现实的构成。”大众站在不同的场景面对同一的问题会有不同的认知理解。
网络社会中场景的快速转移导致大众所关注的是过去的自己。 在网络社会中,迅速及时是信息传播的主要特点,或许前一秒还是这一个场景,后一秒已因信息的转变而迅速转入另一场景,期间变化是大众所始料未及的。大众认为自己始终是一个统一的“我”,行为方式始终是大体相同的,殊不知自己所关注的却是在过去场景中自己的行为准则,而拿过去场景中的行为准则去适应现在场景中的“我”无疑是一种空间上的错位,“我”所认定的完美的表演框架早已时过境迁,不再适合现在的“我”了。
2.“前台”与“后台”相互位移
区域的“泛边缘化”境地主要是由于网络空间中“前台”与“后台”时常相互位移所致。“前台”在网络社会中指通过网络媒体平台,利用相关文字、视频、图片等形式在大众面前呈现出的经过精心策划和设计的舞台形象,而“后台”指没有在网络媒体的聚光灯下中所呈现的最自然的自我状态。现今随着网络信息透明化程度的逐渐加深,人们对于窥视他人的后台隐私更是充满好奇。于是,后台区域成为前台表演的另一“新演示”场景。前台与后台在网络社会中时而相互位移,时而又恢复原本正常状况,导致其区域分界线处于一种“泛边缘化”境地。
3. 网络媒体的“镜面反射”
造成表演者身份认定界限模糊,与大众是通过网络媒体而认识到表演者的形象有着直接关系。在网络社会中,印象管理艺术注重用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来完善表演者所要塑造的角色形象。观众在网络媒体上接受到的表演者呈现的形象,不是表演者的“本来面目”,而是通过网络媒体这枚多变的“镜子”反射出的“形象影子”。这种“镜面反射”的“形象影子”,是印象管理在网络社会中所独有的特点。
(三)梅罗维茨对戈夫曼理论的发展
此部分内容需结合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进行理解学习~
梅罗维茨进一步发展了戈夫曼的理论,将“前后台”概念引入媒体研究中,定义了新闻生产的“前后台”。
梅罗维茨认为媒介是“作为信息系统的场景”,因而电子媒介所创造的“新场景”就使信息传播脱离了物理场景的限制。 梅罗维茨进一步把“前后台”区分为“前前台”“中台”和“深后台” :他认为在电子媒介中,“前台”和“后台”不是单纯的二分法,而是坐标轴式的分布,“前台”与“后台”分别代表坐标轴上“正式”和“即兴”两个相反的面向。从“前台”到“后台”的过渡地带被称为“中台”,“中台”的行为模式“包括最初的台上和台下行为模式的元素,但又缺乏两种行为模式的极端行为”,由此划分的 “前前台” 和 “深后台” 会相应更加极致地体现出前台与后台各自场景的行为特点。
以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式新闻生产为例,媒体“后台”的开放将原本处于“前台”的新闻文本推向“前前台”,开放后的“后台”成为“中台”,仍然隐藏在幕后的要素组成“深后台”。(“后台”开放看似向受众展现了新闻生产过程,消解了“神秘感”,但这种开放还有可能造成另一种假象:受众自以为掌握了“后台”的全部信息,却忽视了“深后台”的存在,即关系到对社会事实认知、判定与选择的核心环节仍处于“深后台”中。)
参考文献
[1]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
[2]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
[3]用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浅析虚拟社交网络中的社会互动行为
[4]基于拟剧理论视角下大学生微信与现实自我呈现一致性影响因素研究
[5]戈夫曼“拟剧论”的再思考——从《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谈起
[6]浅析新媒体环境下戈夫曼拟剧理论的适用性
[7]网络社会中“消失的界限”——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的思考
[8]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芮必峰
[9]网络视频分享中的 “自我呈现 ”——基于戈夫曼拟剧理论与行为分析的观察与思考,王长潇 刘瑞一
[10]述评戈夫曼的社会拟剧理论,汪广华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