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厄嘞克特拉情结

时间: 2023-12-20 20:54:56

厄嘞克特拉情结

厄嘞克特拉情结是精神分析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厄嘞克特拉是希腊神话中的角色,她是特洛伊国王普里阿摩斯的妻子,和自己的儿子奥德修斯有了关系,这种亲属间的恋爱关系在精神分析学中被成为“厄嘞克特拉情结”。

厄嘞克特拉情结

首先,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厄嘞克特拉情结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童年时期,当父母不断地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时,可能会导致孩子对亲属间的关系有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可能转化为一种不正常的恋爱关系。厄嘞克特拉情结可能会被认为是一种停滞不前的童年心理。

其次,厄嘞克特拉情结在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中也经常被使用。比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就讲述了在奥菲利亚死后,哈姆雷特对奥菲利亚的感情发生了转变,他试图与自己的母亲发生关系,这种情节就充分地体现了哈姆雷特心理中扭曲了的亲属关系。

最后,厄嘞克特拉情结也在社会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除了古希腊的神话故事,现代的文化中也经常出现与“厄嘞克特拉情结”相关的表达。比如,人们常用“厄嘞克特拉情结”来比喻不能摆脱某种特殊情感或者关系,这种情感或关系可能会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综上所述,厄嘞克特拉情结在心理学领域、文学艺术领域以及社会文化领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代表了人类心理中一种不正常的、扭曲的亲属关系。这种情结带给人们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通过了解这一概念,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内心中的情感,并加以疏导和调节。

不懂自己或他人的心?想要进一步探索自我,建立更加成熟的关系,不妨做下文末的心理测试。平台现有近400个心理测试,定期上新,等你来测。如果内心苦闷,想要找人倾诉,可以选择平台的【心事倾诉】产品,通过写信自由表达心中的情绪,会有专业心理咨询师给予你支持和陪伴。

弗洛伊德力比多理论?

佛洛依德的力比多原理是什么?
弗洛伊德提出:各种原始本能的大本营居于本我,本我又是各种本能活动能量的源泉。他将 *** 本能的能量叫做力比多,力比多根据个体的情况进行贯注、活动或转移。弗洛伊德认为爱及生存本能与攻击和破坏本能虽然是对立的,但也可相互转化(如爱转化为恨),而且还可以结合在一起。当 *** 本能与攻击本能结合后,如指向外界的性对象时则形成 *** 待,如转而指向自身时则形成性受虐心理变态。
佛洛依德的力比多概念是什么意思?
首先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 *** ,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 *** ,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其性的对象已变,与同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结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二)型的目标已变,他们的 *** 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 *** 实际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具体表现是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弗洛伊德的 力比多 是什么概念!
力比多亦称“欲力”、“性力”、“心力”,精神分析术语。弗洛伊德早在1894年就开始运用力比多这个术语,1905年在《性学三论》一书中首次提出,指一种与性本能有联系的潜在能量。他把 *** 与自我保存本能做了对比,并用力比多一词开始指 *** 或性冲动,后扩展为一种机体生存、寻求快乐和逃避痛苦的本能欲望,是一种与死的本能相反的生的本能的动机力量。弗洛伊德把它看作是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源泉,是 *** 、性本能冲动。
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
梦理论,人格,力比多是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早期的弗洛伊德理论可以说是“唯性论”,都是围绕性展开的。

1920年 ,弗洛伊德的女儿去世,再加上世界大战的洗礼,弗洛伊德的两个儿子都被派到了战争前线,这些让弗洛伊德看到了以前他的理论不能解决的问题。所以1920年以后他对他的理论做了许多修改和扩展。1920年是弗洛伊德理论重大改变的转折点,1920年以后弗洛伊德的理论不局限于性理论,他用了爱欲(Eros)一词来代替以前的性本能,爱欲的范围包括性,不局限于性,也包括了一些其他的本能追求。死本能也是1920年以后提出来的,主要参看《超越快乐原则》《自我与本我》 两本书,这两本书是弗洛伊德晚期最重要的两本书,死本能好像就是《超越快乐原则》里面首次提出的,你要写这方面的论文,一定要看这本书,有些人认为这是弗洛伊德晚期最重要的书。

以下是转的。

“生的本能”与“死的本能”

弗洛伊德在他的早期理论中,根据生物学的观点,把本能分为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这个大家都比较熟悉了。后来,弗洛伊德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看到了恐怖的屠杀和疯狂的破坏,使他感到在人的个性中仿佛存在着一种侵略的本能或自我毁灭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叫做“死的本能”。弗洛伊德以此为根据,修正了他以前的本能学说。弗洛伊德认为,自我本能和性本能虽然各有自己的不同的目的,但它们最后都是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因此,弗洛伊德就把它们合成一体,称其为“生的本能”,这样,弗洛伊德的本能学说就得到了修正,由“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构成。弗洛伊德认为,“人不可抗拒要走向死亡,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生与死的本能代表两极。生的本能,是生活和生长的原则,它是爱和建设的动力;死的本能,是衰退和死亡的原则,它是恨和破坏的动力。如果确实有一种“死的本能”,那么,它一定会在人的感情和行为上有所表现。死的本能多半不是表现为一种求死的欲望,而是表现为一种求杀的欲望。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它就成为一种破坏、损害、征服的动力;它是恨的动机,侵犯的倾向,它在仇恨和侵犯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死的本能”的活动范围,是很广泛的,不限于杀人和自杀,也包括各种适度的侵犯,自我谴责、自我惩罚、敌手之间的嫉妒以及对权威和秩序的反抗破坏等,都包括在内。

具体到现代社会,生的本能就是人都有活下去并活得更好的欲望,这时的人可以用“经济人”的模型来描述:每个人都洞晓自己的利益,并且可以采用理性的手段使自己的利益得以最大化的实现。这必然带来竞争,也是推动社会前进的源动力。

而死的本能是说,人从骨子里就渴望毁灭,他们要摧毁一切秩序,反抗一切权威。对于渴望毁灭的人来说,任何疯子与之相比都要更理性。

或许经济或物质的发展能够满足人的生的本能,但是对死的本能却是无效,而且死的本能的力量一旦积聚到最后,不得不以爆炸的形式得以释放,其产生的后果是相当可怕的。解决的途径有两个:一是宗教,二是民主。宗教给人一种寄托,不管是现世还是来生;民主提供给人一种宣泄的手段,其实民主的 *** 和 *** 有时和狂欢节的狂欢没有本质上的不同,民主还可以满足人们对已有秩序和权威的正常颠覆。
弗洛伊德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

人格结构理论即社会化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由于对弗洛伊德的许多学说仍有很大争议,因此很难估计出他在历史上的地位。他有创立新学说的杰出才赋,是一位先驱者和带路人。但是弗洛伊德的学说与达尔文和巴斯德的不同,从未赢得过科学界的普遍承认,所以很难说出他的学说中有百分之几最终会被认为是正确的。

尽管对弗洛伊德的学说一直存在着争论,他仍不愧为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位极其伟大的人物。他的心理学观点使我们对人类思想的观念发生了彻底的革命,他提出的概念和术语已被普遍使用——例如,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恋母情绪(Oedipus plex)和死亡冲动(Death Drive或Death Instinct)。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要想保持心理健康,三个部分必须始终是和谐的。

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精神活动的能量来源于本能,本能是推动个体行为的内在动力。人类最基本的本能有两类:一类是生的本能,另一类是死亡本能或攻击本能,生的本能包括 *** 本能与个体生存本能,其目的是保持种族的繁衍与个体的生存。弗洛伊德是泛性论者,在他的眼里, *** 有着广义的含意,是指人们一切追求快乐的欲望,性本能冲动是人一切心理活动的内在动力,当这种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必多)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机体的紧张,机体就要寻求途径释放能量。弗洛伊德将人的性心理发展划分为5个阶段:①口欲期;② *** 期;③性蕾欲期;④潜伏期;⑤生殖期。刚生下来的婴儿就懂得吸乳, *** 摩擦口唇粘膜引起 *** ,叫做口欲期 *** 。1岁半以后学会自己大小便,粪块摩擦直肠 *** 粘膜产生 *** ,叫做 *** 期 *** 。儿童到3岁以后懂得了两性的区别,开始对异性父母眷恋,对同性父母嫉恨,这一阶段叫性蕾欲期,其间充满复杂的矛盾和冲突,儿童会体验到俄底普斯(Oedipus)情结(或称为恋母情节)和厄勒克特拉(Electra)情结(或称为恋父情节),这种感情更具性的意义,不过还只是心理上的 *** 而非生理上的 *** 。只有经过潜伏期到达青春期性腺成熟才有成年的 *** 。成年人成熟的 *** 以生殖器 *** 为最高满足形式,兼具繁衍后代的功能,这就进入了生殖期。弗洛伊德认为成人人格的基本组成部分在前三个发展阶段已基本形成,所以儿童的早年环境、早期经历对其成年后的人格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许多成人的变态心理、心理冲突都可追溯到早年期创伤性经历和压抑的情结。

弗洛伊德在后期对提出了死亡本能即桑纳托斯(thanatos),它是促使人类返回生命前非生命状态的力量。死亡是生命的终结,是生命的最后稳定状态,生命只有在这时才不再需要为满足生理欲望而斗争。只有在......
什么叫"力比多"?
心理学上,荣格有一个关于集体无意识的理论,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现在已经普遍为人们所接受。这个理论有一个基本的假设,每个人在无意识层面,都既具有男性气质,又具有女性气质。这种气质跟生理上的男女没有直接关系。生理上属于男性的人,无意识层面也有女性气质,荣格把它叫做阿尼玛;生理上属于女性的人,无意识层面也有男性气质,荣格把它叫做阿尼姆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各自代表了一股内在的、强大的生命力(生命力是荣格“力比多”概念的含义,注意区分于弗洛伊德。弗洛伊德“力比多”概念仅指性,不包含其他生命力。荣格“力比多”概念所指的生命力更广泛)。个体只有在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和谐发展,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都不受压抑的情况下,才能健康成长。男性气质或者女性气质,其中任何一方受到刻意的抑制,就意味着一度强大的生命力受阻,这对个人成长是极其不利的。过分抑制,就会表现出病态和不健康。 把整个民族比作一个个体,道理也是这一样的。一个民族的男性气质过分受压抑,那么这个社会肯定是不健全的。比如中国,在封建社会,专制的高压政策非常残酷,男性气质很受压抑。不难理解,性作为一种生命力,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正是这个原因,弗洛伊德,“力比多”概念指代的生命力只有性,忽略了其它。一旦 *** 受到压抑,意味着占重要地位的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被压抑,所以压抑一个人,最好的办法莫过于压抑他的性。君主要实现专制统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对男性气质进行压抑,把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统统杀掉,剩下的就是乖顺的“良民”。这种压抑主要针对的是男性。男性受到压抑,转而在家庭内部对女性进行压抑,要求女人温顺,一切听从于丈夫,女孩子不能抛头露面,不允许女孩子活泼、顽皮可爱。
哲学 谁能简单给我介绍一下佛洛伊德的力比多理论
许多单个的本能都可以归入两类主要的内驱力下。一类是生的本能,通常称为 *** (Eros)或性;另一类是死的本能,有时也被称为破坏或攻击的本能。本能源于伊底,丹受自我的控制。每种本能都有它自己的心理能量形式。弗洛伊德用力比多一词来表示使生的的或性本能起作用的力量,但他从未找到一个类似的词来表示死的本能的心理能量。
心理学力比多是什么意思?
力比多 英文叫libido

首先由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弗洛伊德认为,被压抑的欲望就是 *** ,神经症就是性的满足的代替。这里的性不是指生殖意义上的性,它被称为:“力比多”(libido),泛指一切身体器官的 *** ,包括性倒错者和儿童的性生活。“性倒错”者有两类:(一)其性的对象已变,与同性恋者相同,他们都不要生殖器的结合,而以对方的其他器官或部位为替代;(二)型的目标已变,他们的 *** 的目标仅为常人所讲的性的预备动作。这两类性倒错者又各分为两种:第一种求得 *** 实际的满足,第二种仅在想象中求得满足。性生活不等于生殖,“力比多”是性生活的真正动力。“力比多”是一种力量、本能,有时表现为性本能,饥饿时则为营养本能。比如,婴儿的性生活就是从吸乳开始的,以后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特征。儿童以父母为对象的选择倾向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具体表现是女孩依恋父亲、男孩依恋母亲。到了青春期,“力比多”就导致孩子摆脱父母,去寻找新的性对象。弗洛伊德认为,治疗精神病的工作在于解放“力比多”,使其摆脱对先前的迷恋,而以自我为中心,从而消除不良症状。

其次,提出荣格也用了力比多这个概念

荣格(1875-1961)是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主要著作有:《力比多的转化和象征》、《潜意识心理学》、《心理类型》、《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寻求灵魂的现代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等。

力比多

荣格所说的力比多是一种普遍的生命力,表现于生长和生殖,也表现于其他活动,在身体一切活动中需要寻找出路。可以说他的里比多包括性的和营养的两大类。

人格发展阶段理论-2020天津教师招聘教育心理学

这部分知识点在教师招聘中主要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要求掌握每个阶段的特点。

一、人格发展阶段论

1.口唇期(0-18个月)

人的动欲期在口唇部,孩子总是以口唇的吸吮为快乐。

诸如吮吸、触咬、吞咽等,是性欲满足的主要来源。弗洛伊德认为,母亲的乳房是性本能的第一个对象,以后儿童吸吮自己的指头或舌头等都是获得性的满足。在这个阶段不适宜的满足(太多或太少)致使以后可能会产生口部类型的人格,如形成吸烟、接吻、贪食等过分的口部习惯,神经性厌食等过少的口部习惯。

2.肛门期(18个月-3岁)

此时孩子的动欲期转到肛门,孩子总是以排便为快乐。

弗洛伊德认为,这个阶段是和儿童大小便的训练时期一致的,儿童可能排泄或不排泄,因此不管是哪一种情况,都可能产生对父母的对抗。在这个时期里,强烈的冲突可能导致一个肛门排泄型的成人,这种人肮脏、浪费和放肆;或者导致一个肛门便秘型的人,这种人过分干净、清洁和具有强迫性的特征。

3.性器期/前生殖器期(3-6岁)

这一阶段儿童通过抚摸或暴露生殖期来获得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还会产生一些重要的?情绪?,(孩子也正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展现对异性父母的性渴求)。如?恋母情结?(称为俄狄浦斯情结)和?恋父情结?(称为厄勒克特拉情结)。他还认为,儿童在这个时期发展起来的对异性的态度会保持下来,继续影响着他以后成年生活中与异性成员的关系。

4.潜伏期(6-11岁)

弗洛伊德认为,在?性器期?与?生殖期?之间,存在一个过渡期,称之为性潜伏期。

儿童的性冲突处于潜伏状态。

幼儿性心理向青年性心理的转变期,在这时期内,有的孩子还会产生性厌恶的心理。

儿童的性活动已不再成为这个时期发展的重点,性的驱力被压抑在无意识中。按照他的说法,这种压抑是生理上的自然发展,而不是文化性的外在压力所致。他们的兴趣转向外部世界,诸如学习、体育、艺术、游戏等。团体活动时男女界限划分得非常清楚,在游戏中以同性为伴,甚至男女同学间不相往来。随着儿童在学校学习中获得了更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内化了更多的社会价值观,他们的自我和超我继续发展。这是一个相对平静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的男孩和女孩似乎对异性的兴趣很少,基本上处于风平浪静的静止状态。

5.生殖期(12-20岁)

人有了性交和生殖能力

儿童的人格发展若能顺利通过以上几个阶段的许多斗争,当青年期(即青春期)开始时,也就开始了生殖阶段或生殖器作用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异性恋的行为是明显的,并且通过各种活动,个性向着准备结婚和建立家庭的方面发展

生殖器期的人格发展是将前面阶段的发展趋势加以扩展,而且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奠定了成人的行为模式。这个个体就是弗洛伊德所认定的成熟的个体。他具有最好的人格特质,没有丝毫的不良特征。

二、固着和倒退

要达到这样的成熟的成人标准并不容易,弗洛伊德认为,在个体性心理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两种危机:固着和倒退。固着是由于里比多在某一阶段不能满足或过分满足而停滞在早期的发展阶段上;倒退是由于里比多受到挫折而退至先前的发展阶段。里比多固着或倒退到某个发展阶,,就形成与该阶段密切相关的人格。例如,若固着于口唇期,则会形成?口唇性格?,表现出悲观、依赖、退缩等人格;若固着于肛门期,则会形成?肛门性格?,其人格特征是冷酷、固执、吝啬、暴躁等。而?前生殖器期性格?的人则喜欢冒险,为人狂妄。因此,人格的发展源于性本能,而性本能的表达开始于吸吮和吞咽的口腔动作,在理想的情况下,达到成人期的成熟。但如果在某个阶段中没有很好地获得满足和解决冲突,那么就很难达到这样的成熟人格。

解析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