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填志愿了!考生与家长避开四大不良心理

时间: 2023-07-16 22:08:03

经历了紧张的高考,考生和家长们又迎来了让人头疼的填志愿表。志愿填报家庭会议上不时听到:“我就要报梦寐以求的大学”、“你们做主吧,我所谓”、“娃娃,我们大人吃的盐比你走的路还多,还是听我们一回”……青少年儿童心理专家、资深家庭教育工作者陈志林提醒,填志愿,请避开这些心理误区,用平和、正确的态度对待,考生与家长的不良心态会直接影响填报志愿。

依赖心理

(1)填报志愿依赖父母的考生大有人在。填报志愿要认真听取父母的意见,与父母商量是十分必要的,但不能完全依赖父母。

【提醒】面对孩子对志愿填报的漠不关心,家长就得起好引导作用。一方面要主动积极地替孩子查阅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侧面调动孩子积极性。不过,家长引导的同时要注意以下3点:

第一,必须全面客观地了解孩子。结合性格(内向、外向)、人格(胆汁质、多血型质、黏液质和抑郁质)等特点,选择真正适合孩子的专业。

第二,必须以尊重孩子的兴趣为前提。家长在和孩子闲聊中,可以试图发现孩子的兴趣,从而结合志愿填报资料,选择一些合适的学校和专业供孩子参考。

第三,参考老师的建议。老师是最了解孩子实力的人,家长可以和老师多沟通交流,加入老师的建议,做出最合适的志愿选择。

(2)父母别包办代替,不要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孩子

【原因】每个考生都拥有自己的梦想。家长在自己与梦想擦身而过时,企图让自己的孩子去圆梦。家长在没有考虑孩子兴趣爱好的前提下,把孩子当做自己的私有财产和完成自己理想的工具。

【提醒】面对孩子和父母各自怀揣不同想法的情况下,彼此的相互理解和交流成为最重要的环节。考生和家长一定要换位思考,将对方的想法认真分析,想想彼此观点的正确性和错误性,然后可以在聊天中提出。双方一定要达成共识,不得私自下决定。同时,家长一定要以考生的想法为前提,提出自己的观点,最终何去何从还是要考生自己选择。

侥幸心理

有些考生很想上重点大学,可是高考成绩不理想,有人就想撞大运,说不定能碰上去。填报志愿要以成绩为依据,学校提档也以考分高低排序,分数不上线,报也白报,甚至会造成一落千丈。

【原因】考生没有客观正确地评价自身实力。对梦想的狂热追求没有建立在实际的分数之上。

【提醒】考生一定要科学理智地填报志愿,抓住每一个机会。考生追求理想是正确的,但是必须将理想和现实相结合。如果高考分数确实与报考学校往年的录取分数线悬殊太大,考生还是要面对现实,以上榜为前提进行志愿填报。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也许换一个学校,甚至换一个专业,你会走得更顺畅。

自卑心理

有些考生平时学习成绩就差,或高考没有发挥好,就认为自己没什么希望了。自卑心严重的考生,往往低估自己,填报志愿过于偏低。这些同学需要家长、老师、同学的关爱与心理支持,力求恰如其分地填报志愿。

【原因】一方面,父母没有完全了解孩子的实力,对孩子不够有信心;另一方面,父母没有充分分析往年分数线的划分及有关学校的招生信息,最终才导致志愿填报失误。

【提醒】家长和考生在填报志愿时,除了参考往年大学的招生信息外,还有一样东西必须具备———信心。

从众心理

有些考生看自己同学报什么志愿,自己也想报什么志愿。如果班里有好多同学想报计算机专业,他自己也想凑这个热闹。段副主任说,由于每个考生的高考成绩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因此填报志愿不能从众。

【提醒】建议家长客服盲从心理,不要一味听信“这个学校很难进”、“不能上线落榜咋办”这些言论,应该多查阅报考学校的招生信息,培养超前意识,认真分析孩子分数报考该校的成功值。

最后,专家提醒:

家长——跨出中学校园的高三毕业生都觉得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家长要记住,你们只是建议者,而不是决定者。志愿填报的最终结果还是要孩子自己做主。

同时,家长们要相信,长大后的孩子有能力对自己的将来负责,能将家长建议和自身兴趣有机结合,做出正确决定。

考生——考生在填报志愿时,把兴趣放在首位是正确的选择。但是,父母的观点也值得参考。如果考生真发现父母的建议与自己的理想出入太大,则应该向父母说明自己的想法,让父母觉得你不是冲动或者一时兴起而做的决定。

高考填报志愿时家长应该特别注意什么问题?

5.给父母的一点建议
父母阅历丰富,有社会经验,许多父母有当年报考大学的经历,必须对考生的未来承担应有的责任。考生多已达到成人年龄,已具备一些思考和分析能力,但毕竟社会经验欠缺,会对人生抱有美好的梦想,有些甚至不切实际,这需要家长引导。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大学,而且最好能进名牌大学读书。这种愿望会在孩子填报志愿问题上充分表露。由于无知,有些父母还固执得十分过分,主观决定考生的志愿,忽略孩子的兴趣、爱好,导致父母与孩子之间在填报志愿的问题上分歧很大,给孩子造成不小的压力。在填报志愿的整个过程中,父母的角色定位是决定性的参谋,但应该把填报志愿的决定权交给孩子。
父母在孩子高考分实力允许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选择适合孩子的学科特长、性格特点和综合素质的专业。处理实力与兴趣关系问题,要以实力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兴趣,过分强调兴趣很可能因为实力达不到而被淘汰。因此父母应多与孩子沟通,并且教导孩子树立长远的成才观念,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高考志愿是孩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第一步规划。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去研究和选择适合孩子的高校和专业。因此,填报高考志愿既要考虑“分数”因素,也要考虑“非分数”因素。选择与孩子学业成绩相适应的高校。在知己知彼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把分数用好用足,并避免风险。父母要摆正心态,冷静对待高考,客观对待上大学。不要给孩子加压,不要误导,不要好面子,不要攀比,不要全部包办代替。
父母在孩子高中以后,应了解孩子中学各层次学生在历年高考中的录取档次、比例数据,根据平时考生在校的排名,大范围选择一些孩子将来可能被录取的高校,对一些精选出的高校进一步了解。引导孩子对一些学校和专业感兴趣。在模拟考、省市统考、高考成绩出来后,按本书的方法要求做好统计功课,与孩子一起填报满意的志愿必然是水到渠成。

高考后两周考生心理问题高发 需注意情绪调节

考结束了,学生们开始进入“后高考时期”,而考后两周往往是考生心理问题的高发期。有资料表明,高考结束到发榜前,考生出现心理问题比高考前与高考期间有增无减。这是因为任何人在面对人生重大转折点的时候都会遭遇困惑、压力等精神方面的“折磨”。学生在压力面前更可能不知道如何正确调节,甚至做出后悔一辈子的过激举动。例如有的考生原本热情开朗,但考试或发榜之后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有意无意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闭门不出,不愿见同学,不愿见亲友;有的考生明显地表现出轻生倾向,说出诸如“活着真没意思”、“做人太累了”等话。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孩子们高考时精神高度紧张,承受了极大的压力负荷,高考结束后突然彻底释放,容易形成很大的心理落差。高考过后录取与否,对考生来说是相当漫长的等待,焦虑不安在所难免。考试发挥不理想的同学,更容易情绪低落、灰心丧气,严重者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心理疲劳是健康大敌

考生的累多是“心累”。精神疲劳最明显的表现在睡眠质量差,如失眠、做不连贯的梦,在噩梦中惊醒等。当心理疲劳持续发展时,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消化不良、内分泌紊乱等。要缓解心理疲劳可以通过各种富于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来充实业余生活。如看电影、读书,跟好友聊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等。开怀大笑也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能帮助人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

别把放松变成“放纵”

考生们长期复习备考,心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确实需要放松一下。但是,允许放松却绝不是放纵。从往年情况来看,高考后考生通常会有一段时间什么都不想做,书包一扔就出去了,上网、游泳、爬山、去歌厅唱歌、聚会。压力的宣泄要缓慢进行,最忌讳的就是从考前的极度紧张到考后的极度放松,火山爆发式的压力释放易导致不良的后果。这时家长应引导孩子做些愉快的事,比如听听歌,或者出去游玩,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家长还要注意不要天天给孩子进食“大鱼大肉”,否则原本疲劳的身体在暴饮暴食后,容易闹出肠胃病。如果考生在考后很难恢复生活节律,注意力不能集中,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孩子家长多沟通

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心理应激过程,即使是心理素质好的考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高考前与高考期间,孩子们忙于学习,家长和孩子较少交流思想,因此父母有必要与子女多沟通,大家一起从心理上尽可能地放松,如一起去看一场文艺演出、到公园里走一走,将绷紧已久的弦重新调整,以便应对即将发生的各种问题(填报志愿、落榜、入学等)。高考后,家长或者考生一方的情绪变化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冲突,双方应注意及时沟通,化解暂时的心理压力,直面全新的生活。

优等生不要自寻烦恼

在心理门诊就诊的学生中有不少达不到理想的第一志愿却足以进入大学本科学习的优等生。他们为复读与否举棋不定,表现为烦躁易怒,坐立不安,把分数差距归咎于家庭环境或他人干扰,越拿不定主意,情绪心态越消极冲动。这些学生在心理重压下,尤其需要心理医生的疏导和咨询。当然,心理医生不是最终拿主意的人,他们只是帮助就诊者消除心理困惑,认清自我,理清思路,使学生做出最适合个体学业发展的决定。考生唯有认识自我,才能自我解脱,摆正位置,心理困扰也就不攻自破。要知道,许多人虽然上了重点大学,但一生仍很平庸;有些人虽然上的是普通大学,但却取得了成功。不要把高考成绩看作取得成功的因素,好大学也并不是成功的因素。要想获得成功,还有许多其他因素需要去争取、去努力。

落榜生不必妄自菲薄

每年高考后,总有一大批考生落榜。落榜的考生能否正确对待“名落孙山”,是当代青年人心理素质的一个反映。考生应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考试成绩和填报志愿,不抱不切实际的希望和企求,要有考上和落榜两种心理准备,以免受不良心理刺激的影响,从而导致失望、悔恨、忧郁、沮丧,甚至精神失常,酿成悲剧。因此,重视落榜生的心理保健尤为重要。

进行心理疏导当得知考生落榜的消息后,家长、亲朋好友和老师都应关心、体贴、安慰考生,如“今年没考上,明年再努力”,“即使考不上,也可干出成绩”。要鼓励他们走自学成才之路,也可列举世界上的科学家、作家等在实践中自学成长的范例,鼓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通过多种途径,同样可以实现成功的理想。家人及好友要特别体谅他们的心情,稳定他们的情绪,生活上要给予更多的关怀,千万不可讥讽责骂、埋怨批评,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加重其心理负担。

分散注意力不要对一次失败而耿耿于怀,因为越注意就会越强化这种不良感受。此时,约几位朋友、同学和亲人,到公园、名山大川尽情地玩一趟,或者去欣赏影视、文艺节目,被大自然的奇景、优美的旋律及乐曲所陶醉。总之,找一些最喜欢的事情去做肯定能淡化忧愁和烦恼。

积极交往谈心考生落榜以后,如果感到心情压抑,可以找家人或亲朋好友把心中的忧愁向他们述说或发泄一番,把内心的压抑、忧虑、不满和隐痛都释放出来,以减轻思想负担,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亲朋好友是排忧解难的良师益友,要认真而耐心地与他(她)谈心,使其忘掉悲伤及忧愁,并得到鼓励和疏导。

正确评价自己学会全面地看待事物、评价自己,是战胜失败、挫折的重要法宝。不仅要敢于剖析自己,找出不足,而且要善待自我,爱惜生命;不仅要看到事物的阴暗面,而且还要看到光明面。高考落榜不一定是坏事,只要树立信心,在高考年龄放宽的条件下,来年再考定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考已经结束,该干什么,就干什么。考生们为考大学苦读了许多年,等待发榜的这段日子完全属于自己。考生们可以多与家长交流,帮助干一些家务活,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还可以外出打工挣点学费,或进工厂、下农村开展一项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锻炼一下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为进入高校做好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