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长眼中,朋友圈打开了解孩子的另一扇窗,很多年轻人却又要给这扇窗上加上“锁”,由此引发的各种矛盾提醒我们思考,网络时代亲子之间究竟该如何有效沟通?
一条朋友圈引发的亲子大战
邵楠没想到,自己会因为朋友圈的一条消息差点和家人大吵一架。
前不久,她和同学在外聚餐到晚上11点。在回寝室的路上,心情大好的邵楠随手在朋友圈丢下一条图文并茂的消息。之后手机就没电自动关了机。
出乎她意料的是,从自己手机没电到回寝室之前的这段短暂“失联”的时间里,已然引发轩然大波:先是寝室的室友被家长“传讯”,然后手机充上电的自己又迎来家长劈头盖脸的一串质问:你为什么这么晚还在外面玩?为什么手机要关机……
一条朋友圈就这样引发了一场亲子大战。
自从考上大学,邵楠便用了微信。因为觉得朋友圈“能作为自己展示情绪和生活状态的一个窗口”,她基本每天都会更新。然而不久之后,邵楠突然接到了父母的好友添加申请。当晚,她又陆陆续续收到了10多个家里长辈添加好友的请求。从此,邵楠的微信再没安宁过,她总会遭到连番“盘问”。“不是朋友圈见不得人,只是忽然来了一群家里的长辈,常常一起来询问甚至质问我从前发的朋友圈”。
如今,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智能手机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家长“侵入”了原本属于年轻人的领地,比如微信、微博和QQ。作为一名大学生的母亲,李梅坦言,自己申请微信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随时随地获悉儿子的动态。
“电话里我一问,他就不怎么耐烦,不是说你不懂,就是觉得说太多没必要。”李梅说,和儿子通话“屡屡碰壁”之后,她发现朋友圈为她打开了另一扇窗。“终于不用再一遍遍问:你干什么去啦?顺不顺利?去哪儿了?那地方什么样?……朋友圈里自己看不就得了。”
过度关心让朋友圈对父母上了“锁”
让很多年轻人左右为难的是:在社交网络上,父母除了网民的身份,更多地还是扮演家长的角色。他们除了和同龄人的互动之外,很多时间都在“窥探”自己的子女。然而很多时候自己或吐槽或消遣地更新状态,其实只是“刷一下存在感”,或者“牺牲自己娱乐大家”可一旦家长看到总会“小题大做”,就像在做“阅读理解”一样,跟在后面长篇大论地评论完,往往还会立刻电话轰炸。
厦门大学本科生程婧记得,她曾在分享链接时用了“握草”“妈呀”之类的感叹,没多久就遭到了父母的严厉批评——语言不文明、不干净!这些在她看来仅仅是同龄人语境下的无厘头网络流行语,却轻易地触碰了家长的“雷区”。
武汉大学的卢泽对此也有同感。尽管加了父母后,他在朋友圈更加“小心翼翼”,但喜欢不吐不快的性格还是惹了麻烦:他一周内发表的4条社会热点评论之下,条条都有父母的留言。
“爸妈总是以一种长者的口气教育甚至批评我。”随后,闷闷不乐的卢泽直接给朋友圈上了“锁”。
面对这道“锁”,做父母的也有不少委屈。
在发现儿子对自己有所保留的那一刻,李梅觉得“挺心酸”。她认为,自己只是想追求一个“正当的身份”,进驻朋友圈的唯一目的就是以“微信好友”的角度实施对儿子的关心。
这也是大部分家长的共同感受:我们只是想更多地了解你的生活,为什么你直接收回了我们靠近你的权利?
与频频更新的儿子不同,李梅在朋友圈几乎没有发表过任何原创,除了偶尔转发几条生活感悟以外,李梅更多的时候都是在“潜水”观察。当然,观察的对象是儿子。
这也激起了儿子的反击:我朋友圈的主体是朋友,是用来分享生活的。但我妈的朋友圈就是专门针对我的。“这种关心经过网络的加工后更让人窒息。”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朋友圈非但难以拉近亲子的距离,反而成了引发自己和家长矛盾的“火药桶”。对此,有人柔和应对,设置分组:只让父母对那些“不该看的”眼不见为净;或者,干脆心一横,直接留下一条横线屏蔽了之。
朋友圈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刘杭也对朋友圈颇有怨气。大四下学期,在埋头苦干几个月后,刘杭的毕业设计终于有了眉目。他开始实施和同学早前定下的毕业游计划,并在朋友圈分享所见所闻。
没想到,观赏的闲心随即就被家人的“轰炸”粉碎。在父母看来,刘杭在紧要关头出去游山玩水,置毕业的“正事”于不顾,显然“分不清轻重缓急,只知道玩乐和享受”;而刘杭也满腹委屈:自己多数时间都在专注学业,终于熬到“能松一口气”出去散心,却被当成不务正业。
回程后的刘杭用了整整一周的时间,才和父母解释清楚,并且证明了自己没被落下。但经历了这么一遭的他却觉得“心累”。此后刘杭就为父母单独分了组:再有可能引起误会的朋友圈,父母一概不可见。“不是故意不给他们看,看了徒增误会,双方都不愉快,何必呢?”
通过这趟不愉快的出游,刘杭品出了朋友圈的“信息不对称”:对于他这个年纪的大学生来说,背单词、上课、做作业这些早已司空见惯,很难再有分享的欲望。而能令自己萌生“秀”一下念头的,是那些相对特别和轻松的东西,比如旅行,和朋友欢聚。
“我选择把这些放进朋友圈,结果时间长了一看,好像‘朋友圈中的我’只会干这个,父母也推测玩才是我每天的生活。”刘杭说。
程婧也觉得,朋友圈就像一把放大镜,放大了两代人之间的“代沟”。
“进了大学受环境影响,同龄人之间会有属于自己的‘亚文化’。有些在我们看来不算什么,父母却可能感到不解,甚至上升到有关价值观的矛盾。”程婧说。
矛盾频发的背后还引发信任危机。
程莉最近觉得有点“尴尬”,朋友圈在她这儿成了“监控”和“反监控”的阵地。
因为无意间和朋友说起对方儿子最近的动态,让朋友发现自己被儿子分出组了。这位朋友只好软磨硬泡请孩子信任的程莉当起了“间谍”,并隔三岔五抛来问题:他最近又去干什么了?都在和哪些人交往?
一切只是因为程莉和这位父亲看到了孩子的两面:在父亲的朋友圈里,儿子单纯,循规蹈矩地分享新闻、生活常识;而在程莉这边,却是大片的“灯红酒绿”,频繁出没酒吧、拍大尺度照片……
这也正是这位父亲执著于“监控”的原因:“他离家后花钱大手大脚,天天不干正经事,你能不糟心吗?”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