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20年间,研究者们提供了大量的证据证明同性恋倾向并不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而是根植于人自身的生物本能,并且至少部分是由遗传调控完成的。随虽然"gay"基因目前仍不太清楚。
一项关于男性双胞胎的相关研究结果在美国人类遗传学会年度会议上进行了发表。它发现表观遗传效应,包括化学修饰等不改变基因组本身核酸组成的反应对于性倾向具有主要的影响。
该研究由加州洛杉矶分校的Eric Vilain实验室完成,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者,来自加州圣芭芭拉分校的进化遗传学家William Rice认为这一发现是"十分令人兴奋"的,不过他们同时也提出了类似于样本规模小,数据比较初级等意见。
早在1993年,研究者们曾寻找到了"gay"基因踪迹。由国家癌症研究所的Dean Hamer研究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称一个与同性恋倾向相关的基因位于"Xq28",即X染色体的一块区域附近。这一发现在当时以引发全球瞩目,然而一些研究者们表示无法重复这一结果,而且确切的基因也没有找到(甚至包括Dean Hamer他们自己)。另外,双胞胎研究也表明基因序列也不是造成同性恋倾向的唯一原因。(遗传背景相同的双胞胎却会出现不同的性取向)。
这就引发了一些学者对于表观遗传学相关作用的推测。在发育过程中,染色体经常会发生一些化学反应,这些反应通常不会造成核酸序列的变化,但会调节基因的活化与休眠状态。最典型的例子是甲基化,即DNA上面镶嵌一个甲基。表观遗传修饰通常伴随每个人的一生,但在精子或卵子生成过程中一部分修饰会被"清除"掉。因此,胎儿刚开始发育时往往是相对空白的,表观修饰往往在后续才会发生。然而,最近一些研究表明一些表观遗传学标记会逃离"清除"阶段过渡到下一代中。
在2012年,Rice等人提出这类没有被清除的表观遗传标记可能会导致性取向在代际之间传播(父亲-女儿,母亲-儿子)。例如,他们认为子宫对睾丸素的敏感性的决定性基因修饰可能会使得女孩具有男性化思维,同时使男孩具有女性化思维,从而导致对同性的性青睐。
这一想法启迪了当时Vilain 实验室的博士后Tuck Ngun着手研究表观遗传修试对双胞胎性选择的影响。他研究了37对双胞胎,每一对的性取向都不同(即一方式直的,一方是弯的),以及10对性取向相同的双胞胎的基因组中的140000个区域的甲基化修饰特征。通过一系列算法,他们找到了5处与性选择相关性最强的甲基化修饰区域。其中一个基因对于神经发育十分重要,另一个之前被认为参与了免疫反应。
为了研究这五个区域甲基化对于性选择的重要性,他们将性选择不同的双胞胎们分为两组。首先分析了特定的表观修饰与性选择特征之间的相关性,之后检测了这一相关性能够预测另一组的性取向。他们预测的准确率达到了70%。
究竟为什么同卵双胞胎会产生不同的甲基化修饰目前仍不清楚。如果Rice的猜想正确,那么有可能是因为母亲的表观修饰印记直传给了双胞胎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胎儿均没有残留母亲的印记,但其中一个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又获得了该印记。
利用同卵双胞胎来研究表观遗传修试对性倾向的影响是十分明智的选择,可惜的是这项研究的样本量并不充分,不少同行都认为该结果需要通过更多的样本与实验数据加以佐证。不论如何,Vilain等人都认为该结果不能被用于进行同性恋"治疗",因为无论实验结果如何充分,我们都不应当干涉人们的性选择权利。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由生理因素造成的,这种同性恋称为素质性同性恋。第二种观点认为是由心理社会因素所致,这种同性恋称为境域性同性。最后一种是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性倾向有双向发展的可能。同性恋的原因与异性恋的原因没有什么不同,两者同样都是有意义的生活方式,其差别只是选择对象的性别不同而已。第一种看法是以遗传因素、激素水平和大脑结构来考察同性恋问题。第二种观点包括精神分析的观点和行为主义观点。
生理因素
关于遗传因素,有些学者认为,可能是先天遗传的原因导致一个从幼儿起便产生性倒错,进而形成同性恋倾向。比如有的女孩子生来就具有男孩气质,她们不喜欢花衣服、洋娃娃这些女性的物品或玩具,而喜欢刀枪、棍棒,因此她们被称为“假小子”。可以说,她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以及整体气质都是男性化的,角色认同于男性,因此她们没有一般女孩子们的娇柔,喜欢和一些弱小的女孩一起玩,去保护她们。这种做法强化了她们内心男性化的欲望,显示了同性恋的倾向。
进入青春期,她们的性取向依然是男性化的,异性对她们并不能产生很强的吸引力,因此她们的性对象很容易转向同性,进而形成同性恋。对双胞胎的性爱指向研究发现,同卵双胞胎兄弟中若一人是同性恋,那么另一人也是,几率高达50%以上。一项以4对同性恋兄弟为对象的DNA分析发现,3对兄弟的X染色体的一个特殊区域,兄弟两人竟有5个基因相同。
然而,这些兄弟并无明显的女人气,除了性倾向,他们俩是不同的。说明遗传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性取向,但并不是产生同性恋的唯一原因。还有一些研究揭示了同性恋形成的先天因素,如胎儿在脑分化阶段所受的性激素刺激以及母亲在怀孕期间所受到的心理创伤等也可能影响胎儿未来的性倾向。
关于性激素水平,有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发现,向怀孕的母鼠子宫里注射激素,确实能够极大地改变其子代的性行为,因此,有人推测是不是类似的情形也同样会发生在人类身上,即通过胎儿期的激素注射改变其性心理和行为。但鉴于人类道德法律问题,这些实验无法在人体进行,因而也没有确凿的证据。此外,有科学家分别测量了同性恋者和异性恋者的激素水平,发现同性恋现象与激素水平有关,但难以确定究竟是激素水平的变化导致了同性恋,还是同性恋的心理及行为引起了激素水平的变化。
关于大脑结构与同性恋的研究,脑科学研究至今还没有作出令世人公认的同性恋完全是先天形成的结论。它存在的疑问也是究竟哪一个是原因还是结果。
心理社会因素
精神分析学说认为,儿童期3~5岁是人类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阶段。这一时期幼儿对自己的异性生身亲长即父亲或母亲产生特殊强烈的依恋之情,特别是怀有本能的性欲渴求,同时伴随产生的是对同性生身亲长的敌对感。这就是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在此阶段,双亲对儿童的性本能既不采取过分抑制,又不采取过分刺激的合理态度,儿童就会顺利通过这一阶段。相反,如果儿童在此期间心理遭受创伤,那么恋父情结或恋母情结就会潜藏在意识里,并继续影响个体的心理发育,最终在性成熟后发生相似的心理异常。
行为主义特别重视的是伙伴关系、偶然的机遇以及特殊的经历。一个人在与异性交往中受挫,有过不愉快的经验,异性恋情感得不到正常的发展,而同时又受到同性的引诱,就会产生同性恋的倾向。比如童年时期的性别认同错误,家庭教育中性教育被忽视,或者被拒绝,或者被歪曲(异性化教育环境),乱伦行为等这些偶然的机会或者特殊的经历会改变一个人的性取向,形成同性恋。
如在单性环境中也容易促使同性恋的形成。单性环境一般指那些与异性完全隔离的小环境,比如监狱、修道院、军队、睡大通铺的民工。在这些环境中,异性往往很少或根本见不到。因此,当人们有性发泄的要求时,目标就会转向同性。
可以说,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复杂的生理因素和社会心理因素。由单性环境因素引起的同性恋不稳定,一旦脱离这种环境,多数同性恋者会终止同性恋伙伴关系。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引起的同性恋通过心理治疗如精神分析可能会有所改善。而遗传因素所致的同性恋多半从儿童期就形成,且难以矫正。
尽管我们可以对同性恋持宽容的态度,但无论是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各个角度看,它毕竟是一种偏离正常的现象,因为人类的衍生是靠两性关系。而且,男性同性恋是爱滋病的重要传播途径。
来源:中国青春期教育资讯网
在当下的生活中,同性恋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同性恋的朋友们也会希望在大家知道的时候能够得到祝福,但是,对于同性恋的问题多数人还是无法接受的,今天为大家介绍一下关于同性恋的形成原因。
一、揭秘同性恋产生的原因
1、遗传因素
携带有同性恋基因的个体细胞,在适宜的条件下,易于发展成同性恋细胞。这就说明,同性恋的性取向有70%是遗传基因所产生的结果。
2、与同性父母的关系疏远
伊莉沙白。莫白莉博士(Dr.Elizabeth Moberly)未发表她的专论之前,很多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都相信同性恋的产生在于同性恋者与异性父母的关系过于亲密,导致他们与异性父母而非同性父 母认同。另同性恋者也因此与母亲的心理相一致,寻求受男性的庇护。这些心理学家及精神病医生的统计也显示男同性恋者的母亲大都是属于过份溺爱他们、独立性 强、强悍的一类。他们的父亲则多数都是属于内向,不苟言笑,与自己的孩子的关系不怎么亲密,甚至疏远的一类。
3、 生物本能
人类性行为是多元化的,本能的宣泄和外界的刺激所产生的渴求,是人性正常的需求。在缺乏异性的环境中,如军队、监狱等,同性间的性爱是一种满足性欲的取代行为。
4、性侵犯
抉择机构的调查显示,来到抉择机构接受辅导的人员当中,有大约87%的男性及67%的女性在十二岁之前就已受到了性侵犯。我们相信这与同性恋的产生有密切的关系。为什么性侵犯对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有如此重大的影响呢。
二、探究同性恋者的内心想法
1、同性恋爱的感情纠结
同性恋者同异性恋者一样,也会在恋爱中产生矛盾、摩擦,也会有背叛和分手,并且同性恋者间的情变更加频繁。此外还有一些同性恋者因为爱上直人而痛苦不堪。这 些愤怒的、悲伤的、无望的感情,郁积久了就会出现心理问题,无疑会给同性恋者的心理健康造成损害。而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解决这些问题。
2、对自我认同的茫然
心理专家表示,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困惑,是同性恋心理咨询中最常见的一类。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使得求助者往往要背负巨大的精神负担,这可以通过同性恋心理 咨询进行改善。例如,有些求助者虽然有喜欢同性的经历,甚至有过性接触,但却不知道自己是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还有些求助者虽然不可抑制的喜欢同性,却又 坚决地自我否定。
3、“善意第三人”的心理调适
此“善意第三人”并非民法层面上的对象,而是指 一些在与同性恋者交往或处于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异性,他(她)们往往是同性恋者迫于家人和社会的压力所选择的对象。当这些不知情的第三人知道自己的恋人或 伴侣喜欢同性,被背叛、被利用的想法无疑是一种巨大的精神打击。同性恋心理咨询可以帮助这些“善意第三人”缓解和消除由于这类问题而面临的抑郁、愤怒、烦躁、焦虑、失眠等问题。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对于同性恋的朋友们给予平等的对待,不要用各色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因为每个人都是需要尊重的。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如果有错误,欢迎批评指正!)
顺祝吉祥如意!幸福平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