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病程一般迁延,呈反复发作、加重或恶化,部分患者最终出现衰退和精神残疾,但有的患者经过治疗后可保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态。
精神分裂患者的三个征兆
1、患者会扭曲真实信息,通常周围没有人说话,患者却产生幻觉,感觉听到有说话声,习惯性曲解他人意思,或直接将别人的所有话解读为迫害意向,总能听到一个声音去叫自己做一些明知道不对却又无法抵抗的事情,经常跟身边人无法正常处理关系,容易跟他人产生矛盾和冲突。
2、在幻觉上建立怀疑,患者幻听幻觉,就会敏感多疑,认为什么事都是在针对他的。例如:别人在交谈,认为是在议论他,别人偶然之中看了一眼,认为是不怀好意。有的甚至认为广播、电视、报纸的内容都和他有关,察言观色,不敢喝水、吃饭、睡觉,有的认为爱人对他不忠而进行跟踪,家庭关系常被他们破坏,子女的心理多少也会留下阴影。
3、妄想被迫害,伤人或自杀,由于经常出现幻听幻觉,患者往往处于恐惧状态,容易产生被迫害妄想的心理,患者会莫名得感觉被人议论、诬陷、遭人暗算、财产被劫、被人强奸等,被害妄想往往有自杀或者杀人企图,如不及早接受治疗容易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未查明,但是有几个可能与它相关因素
遗传因素
大样本人群遗传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患者亲属中的患病率高于一般人群数倍,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分子遗传学研究提示了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位。目前普遍认为,精神分裂症可能是多基因遗传,发病是由若干基因的叠加作用所致。
神经生物学因素
①神经生化研究显示,患者存在有多种神经递质功能异常,主要涉及多巴胺、5-羟色胺、谷氨酸。中枢多巴胺水平增高,功能亢进,传统抗精神病药均为中枢神经系统多巴胺受体的阻滞剂。中枢5-羟色胺水平异常,新型抗精神病药除了对多巴胺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羟色胺受体有拮抗作用。中枢谷氨酸水平低下,功能不足。②神经解剖和神经影像学研究显示,患者颞叶、额叶及边缘系统存在脑组织萎缩,脑室扩大和沟回增宽。③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的不良应激和躯体疾病,与神经系统发育缺陷有关,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
社会心理学因素
不良的生活事件、经济状况等社会心理学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可能起到了诱发和促进作用。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目前较公认的观点是,易感素质和外部不良因素通过内在生物学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疾病的发生。
性格因素
在已知的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病前性格内向、胆小、孤僻、不善交际、喜欢独处的患者占40%,比对照组高7倍
在中医上,导致精神分裂的病因病机为:
六淫侵袭: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气候的自然发生的现象,一般并不致病,称为六气。只有在气候失常的情况下,才可致病故又称六淫。六淫当中与精神疾病有关的主要是风暑火三种。
七情内伤: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精神活动的正常表现,但如果超过了正常限度或受到突然及长久的刺激,而又缺乏心理应激能力和处理技巧,就会导致生理及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精神分裂。
此外,还有痰迷心窍、气血凝滞、阴阳失和、遗传、近亲结婚、脑外伤、脑器质性疾病、中毒等,均有导致生理及脏腑功能失调、经络功能紊乱而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可能。
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类疾病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只要是正规专业的医院,明确病因病机,结合患者的体质,针对性采用合适的方式治疗,都是可以治愈的。
因为被自己美的精分了。
妄想是最常见、最重要的思维内容障碍。最常出现的妄想有被害妄想、关系妄想、影响妄想、嫉妒妄想、夸大妄想、非血统妄想等。
据估计,高达8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可以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不安全感,如被监视、被排斥、担心被投药或被谋杀等,在妄想影响下患者会做出防御或攻击性行为,此外,被动体验在部分患者身上也较为突出,对患者的思维、情感及行为产生影响。
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及认知功能等方面,个体之间症状差异很大,即使同一患者在不同阶段或病期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症状。
(1)感知觉障碍?精神分裂症可出现多种感知觉障碍,最突出的感知觉障碍是幻觉,包括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及幻触等,而幻听最为常见。
(2)思维障碍?思维障碍是精神分裂症的核心症状,主要包括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思维形式障碍是以思维联想过程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包括思维联想活动过程(量、速度及形式)、思维联想连贯性及逻辑性等方面的障碍。
以上内容参考:-精神分裂症
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1)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发现本病患者近亲中的患病率要比一般人群高数倍,且血缘关系越近,发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是异卵双生的4~6倍。寄养子研究亦提示遗传因素在本病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另外,分子遗传学研究尽管尚无一致性的发现,但多数研究提示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2)神经生化方面的异常精神分裂症神经生化基础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假说:①多巴胺(DA)假说:该假说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枢DA功能亢进。②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假说:中枢谷氨酸功能不足可能是精神分裂症的病因之一。③)5-羟色胺(5-HT)假说: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等除了对中枢DA受体有拮抗作用外,还对5-HT?A受体有很强的拮抗作用。5-HT?A受体可能与情感、行为控制及调节DA的释放有关。5-HT?A受体激动剂可促进DA的合成和释放,而5-HT?A受体拮抗剂可使DA神经元放电减少,并能减少中脑皮层及中脑边缘系统DA的释放,这与抗精神病作用及锥体外系反应的减少均有关系。
(3)神经病理学及大脑结构的异常,对典型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尸解研究,发现在中前颞叶(海马、内鼻皮质、海马旁回)和额叶存在脑组织萎缩。CT发现患者出现脑室的扩大和沟回的增宽,这些变化在精神疾病的早期甚至治疗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应用PET(正电子发射成像)在活体身上的研究提示患者存在额叶功能低下。
(4)子宫内感染与产伤。
(5)神经发育病因学假说。该假说认为,由于遗传因素和母孕期或围生期损伤,在胚胎期大脑发育过程就出现了某种神经病理改变,这种改变的即刻效应并不显著,但随着进入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在外界环境因素的不良刺激下,会不可避免地出现精神分裂症的症状。
(6)社会心理因素。尽管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学因素,特别是遗传因素在精神分裂症的发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心理社会因素在其病因学中仍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尽管目前没有证据表明精神因素就是病因,但精神因素对精神分裂症的发生可能起到了诱发作用。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