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信等于自恋吗?在很多资料里看到,自信与自恋是双胞胎,是一样的。事实上,有很大的区别。
如果你和自信的人交谈,你会觉得他很棒,自己也很棒,你可以平视他。如果你和自恋的人交谈,你会发现,他很棒,你很差!你必须得仰视和追随他。
在谈话的时候,自信的人会关注你,专注的倾听你,不打断你。而自恋的人会打断你,会说我也如何如何,他们更期待你来关注他。
当然,从心理学的理论角度而言,自恋是自信的基础。在我们的生命早期,当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照料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会让我们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全能感,这也是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安全感、信任感的基础。心理学上将婴儿的这种“无所不能”的状态称之为“原始自恋”。原始自恋是健康自恋的雏形,也是成年后人际安全感、自信、自尊、自爱的基础。
婴儿随着成长,慢慢的发现,除了“自己”之外,外面还有一个更丰富、并且自己不可能掌握的“别人和世界”,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合适的挫折中逐渐明白每个人的能力都是有限的、这个世界也是不完美的。即便这样,每个人都是有价值和可爱的,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形成真正的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心理学上把这种自我价值和自我欣赏称之为“继发自恋”,一个人只有完成这个心理发育发展过程,才能完成健康的自恋,在后续的生活中才可能获得充分的自尊、自爱与自信。
如果心理发育出了状况,一直停滞在“原始自恋”的需求中,这样的人就是一种自恋型人格障碍,主要表现为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只看得到自己,看不到他人和世界,很难同情或共情、理解别人;表达中“我”字灰常多;很容易认为别人的任何一个眼神或者外界的任何一种声音都和自己有关;时而自信到天堂,时而自卑到地狱;极度需要外界的认同和崇拜;更严重的一点的,为了保持自己“虚弱的自尊”,需要不断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和各种自我激励才能生存或者与人相处。
我们生活的世界,自恋文化无孔不入。有这样一种说法,说看一个人多自恋,看看他手机有多少自拍就知道了。就连作家周国平都说,我们谈过最长最长的恋爱,就是自恋。
双十一剁手买买买、自拍美图晒晒晒,都是因为人生苦短,所以抓紧时间好好爱自己。爱自己,这没什么错吧?
但是,有两位美国人,通过十多年的社会调查和研究,得出了一个结论: 自恋狂潮正在前所未有地蔓延全球,拖曳着整个时代滑向深渊。
在自恋盛行的现代社会,这两个教授的研究结果可以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被《时代周刊》《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专门报道。这两位在水里扔石头的人是什么来头呢?他们一个叫简?M.腾格,是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心理系教授;另一个叫W.基斯?坎贝尔,是乔治亚大学的心理系教授。
1
让你引以为豪的自爱,很有可能只是自恋而已。 过度的自恋是现代人的流行病,得治!
自恋的英文叫narcissism,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美少年那喀索斯爱上了自己的水中倒影,每天对着水面自我欣赏,最后憔悴而死,变成了一朵水仙花,于是人们就拿他的名字“那喀索斯”作为自恋的词源。
自1898年起,弗洛依德等心理学家把自恋作为精神病学的一种人格特质进行临床研究。
1968年,美国心理分析学会把自恋定义成:“一种把心理的兴趣集中在自身的病态现象”。?
2
来了解下, 自恋行为背后有哪些心理驱动 ?
心理学家们认为,自恋人格的形成,来自人们遭受了情感挫折的童年经历。
1914 年,弗洛伊德写了一篇划时代的论文《论自恋》,把自恋分为原始自恋和继生自恋。
弗洛依德认为,人在婴儿期都是自恋的,婴儿认为自己无所不能,一哭就有奶吃,一叫就有人来哄,父母都是为他服务的。原始自恋是人们生存的本能。
随着婴儿逐渐长大,这种爱自己的欲望会转化为爱他人的能力,如果这个转化过程中遭受了挫折,比如得不到父母的关注,或者被父母贬低,孩子就会用幻想的自我意念来补偿自己受损的自尊,把理想化的自我当成爱的对象,这就产生了继生自恋。
不少心理学家对这种自恋理论进行了修正和完善,但是大体上,他们都认可原生家庭对自恋的影响。
继生自恋有几种典型的表现, 比如“自我认识膨胀”“过分痴迷外表美”“拥有优越感和特权感”“人际关系肤浅”等等。
我们用三个心理学名词,来解释这些表象背后的心理驱动。
3
“现实扭曲”
所谓的“现实扭曲”,指的是自恋者会把理想化的的自我当作真实的自我来看待,就像一只自恋的小猫照镜子,它看到镜子里的自己是一只威猛的大老虎。
自恋者的“现实扭曲”心理还会表现为自我美化倾向。我们用两个数据来说明:
一个数据是 3.64亿 。在美国著名的图片社交媒体Instagram上,标签为“我”、“自拍”的照片超过了3.64亿张。
另一个数据是 11亿 。全球有超过11亿用户使用美图秀秀软件,也就是说,全世界每7个人当中,就会有一个人给自己的照片做美颜处理。英国《每日电讯》报说:“如果你突然在社交网络上看到到处都是迷人的自拍,那么你应该感谢这个来自中国的应用。”
美颜软件把我们的“实际相貌”修饰为“期望相貌”,而自恋者在内心深处相信,美颜后的 “期望相貌” 才是自己实际的样子。
4
?“自我投注”。
在心理学中,“投注“指的是人的心理和情感能量的渗透和投射过程。两个没有生命的物体,比如两块石头,没办法相互渗透。但是人与人之间,就存在着彼此投注情感的能力。
自恋者的“自我投注”是说,他们的关注焦点集中在自身,即使把能量投注向他人,也会最终反射到自己身上。他们跟人交谈时,总会把话题转成“我如何如何”,也缺乏对别人的共情能力。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网球比赛中打败了你的朋友,一般人就会顾及朋友的沮丧情绪,安慰说:“打的不错,改天再比一场”;但如果你是个自恋者,很可能就会高兴地手舞足蹈,对着失败的朋友咄咄逼人地大喊,“你输了!”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赛明顿认为,自恋者的内心有一个空洞,他们的内在没有支撑自己生命价值的力量。
虽然自恋者心里装不下他人,但是他们又格外依附他人。他们会把从别人那里收集来的赞美,像香水一样抹在皮肤上来自我陶醉,一旦这种借来的香气散尽,他们的优越感也会崩塌。
在童话《皇帝的新装》中,老百姓对赤裸游行的皇帝大声赞美,让皇帝很受用,自信心爆涨;但是当一个小孩说出事实后,皇帝就无地自容,想逃跑。说的就是自恋者优越感崩塌的意思。
那么,当自恋者不再感受到优越时,他们会怎么做呢?
5
“羞耻逃离”
圣经中第一篇故事讲的是,亚当和夏娃被逐出伊甸园,这其实就隐喻着,人们失去最初的保护后,会体验到暴露的羞耻感。羞耻感无处不在,关键是如何应对羞耻感。
我身边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她去打网球,满心期待着大家给她鼓掌,说“你好棒!”但如果有个球她没接好,她的情绪就一下子跌到冰点,扔了拍子要回家。在生活中,我们会说这个人太敏感,玩不起。在心理学中,我们把这种表现称为 “自恋型伤害” 。
一些芝麻绿豆大的事都会刺激到自恋者,引发她对自己是“好”还是“不好”的评价。出于自我保护,自恋者会把自己的羞耻感转嫁给外界,比如贬低别人,来修复自己的创伤。这种自我保护机制就像手指碰到滚烫的锅会自动缩回一样,是自恋者下意识做出的。她们用这样的话来做口头禅,“这不怪我”“不是我的错”“跟我没关系”。
2007年,一起校园枪击案轰动了全球。23岁的韩裔大学生赵承熙开枪杀死了32个人,开枪原因仅仅是作品被出版社退稿,赵承熙觉得没人欣赏自己的才华,就把怒火发泄到无辜的人身上。他在遗书中写道:“你们撕裂了我的心,强暴了我的灵魂,将我的良知付之一炬,多亏了你们,我才能像耶稣基督一样死去。”这是典型的“羞耻逃离”的例子。
因为“羞耻逃离”容易激发暴力倾向,自恋也被一些心理学家列为暗黑人格。
6
暗黑人格?!
虽说属于暗黑人格,但自恋者往往会给人“有能力、有魅力”的印象。
有这么一句名言:“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在监狱或医院里,有些就在董事会里。”
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就是一个公认的超级自恋者。与乔布斯共事过的人都承认,乔布斯自带一种“现实扭曲力场”,他曾经让员工在4天之内设计出一款“打砖块”游戏,以往做这种游戏要花几个月,所有人都觉得这个目标很荒唐,但乔布斯让他们相信一定可以。结果他们竟然真的完成了这个不可能的任务。
乔布斯的 “现实扭曲”力也带来了恶果。2011年,乔布斯确诊患上肿瘤,他拒绝面对这个现实,顽固地拖延了9个月才开始治疗。最后,这要了他的命。
自恋是人性中的有毒资产,我们不能把自恋和自尊、自信这些品质画等号。
7
自恋是这个时代的新教伦理!
当代西方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认为,自恋主义者无法理解什么是自我和自我满足,他们必须不停地追问外部世界对自身的意义,不停追问自己与他者或他者行为的关系。但当他们开始与他人建立关系,他们就会发现这不是自己想要的,由此体验到一种深深的失望感。
某种程度上,自恋是人的原罪,我们天生被赋予了这样美丽的瑕疵。这种瑕疵将我们圈在了一堵心墙内,看不见别人的真实存在,得不到真正的成长。
自恋不会让我们成为生活的强者。
就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所说,克服自恋才能获得爱的能力。愿你我都能摆脱自恋的枷锁,迎来开阔、光明的人生。
主体阅读书目:
《自恋时代》(简·M.腾格?/?W.基斯·坎贝尔?)
◆ ◆ ◆?◆
本书金句
自恋指的不是内心深处的自我厌恶或者自备,而是一种爱个人成就领域的自信,以及对自己和他人的亲密关系与情感保持中立,甚至是消极的态度。 不要企图通过增强自恋者的自信心来概念自恋和,他们需要学会的仅仅是尊重他人。
“?
同其他破坏性行为一样,自恋也是一种“延时陷阱”——用眼前的美好结果引诱你,但最终会给你带来伤害。
”
自恋所造成的最大后果,是由自恋者身边亲近的人来承受的。
“?
自恋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无法与他人和睦相处,但在网上,他们所表现出的自恋行为和上传的自恋照片也会收到更多的评论,用户们就更愿意与自恋的人建立联系,同时也让人们的行为和自我呈现基准慢慢向自恋靠拢。
”
参考阅读书目:
《佛洛伊德的“论自恋:一篇导论”》
(Joseph Sandler,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
《自恋》(Sandy Hotchkiss)
《自恋主义文化》(克里斯托弗?拉什)
作为一个专注于心理健康的学生,这是一个令人不安的问题。从语言学分析的观点来看,一个词、术语或概念最终是作为(它所指向的)所指物而存在的。缺乏对所指内容的澄清,往往使人类的理解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错误在于假定这些基于分类和特殊性的技术术语可以简单地为公众所理解。他们不是。
所以,即使从远处看,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自恋和自尊被可悲地误解了。可以肯定的是,自恋者受折磨的程度、受折磨的程度以及受折磨的方式都有细微的变化。
自尊,作为一种描述性或可描述性的价值是固定的,主要是。聪明的洞察力是清晰理解的精髓。这种思路的力量在于,它让人们意识到了解两者之间的区别的绝对重要性。
即便如此,要理解自恋和自尊之间的区别并不需要高度的微妙理解。如果所有人都是平等的。
那句话使高智商人士的言论发生了扭曲。这里是:我已经对其他地方的人类智能多样性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我曾说过,由于传统的衡量标准是臭名昭著的智商,所以智力的某些方面并没有得到认可。
我要说的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关于敏锐的,微妙的理解的冗长的讨论对这个讨论很重要?这里是:有些人可能很聪明,但仍然错过了自恋冲动的所有明显迹象。这是关键。许多人在这些被我们称为自恋者的被伤害的人的手上遭受了严重的痛苦。他们的人数是巨大的。但女性受到她们的魅力影响的人数尤其多。
我并不是要与讨论产生分歧,但有必要指出,这些被伤害的人大部分是男性。此外,对女性存在动力的理解有助于我们更紧密地观察女性和这些黑暗男性之间的关系动力究竟获得了什么。
自尊:对意义的重新思考,令人烦恼,作为一个学习实现和超越的学生,我对所谓的自尊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在回答问题时,一定要澄清这个术语,因为除非你理解了真正的意思,否则整篇文章是无法理解的。
例如,在当前的问题中,自尊甚至会与自恋相抵触,这一点都不明显。那些清楚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人甚至不会看到这段关系,也不会被鼓动去问这个问题。换句话说,如果我们谈论的是同一件事,那么自恋与自尊是完全不同的。
有些读者可能会被这个论点搞糊涂。我明白了。因此,在我们继续之前,让我解释一下。很明显,你们听说过或读过关于低自尊和高自尊的文章。从远处看,这似乎是有意义的;但是,仔细研究一下就会发现,尊重并没有高低之分。这就是自尊。要么一个人有自尊,要么没有。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给予一些人低尊重,给予另一些人高尊重的最初计划,可能是一种将他人纳入尊重计划并希望得到最好结果的方法。坏主意。
大多数人都没有自尊。他们可能有信心,自我效能,自我意识等。但是自尊(与其他无处不在的自尊相反)是通过高度的勤奋和一致的心理一致性来获得的。
在衡量“尊重”时,这种明显的不精确性应该使它在心理学家的心目中无法存在,直到它存在为止。这一遗漏背叛了整个心理学领域中没有价值的科学过程。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