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
心理健康指一个人精神状态良好,心理素质高。心理健康大多以遗传有关。若一个人心理健康,那么他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工作中可以和其他人愉快相处。这点对于孩子良好性格形成,以及健康成长至关重要。
1.富有同情心
简单的说就是乐于帮助、关心别人。此类做法通常被称为“利他”或“亲社会”行为。
2.人际关系良好
人际关系和睦,能够和其他同学友好相处。适应在一定约束和规矩下行动,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3.心态平和
心态平和乐观,遇事冷静,不忧郁,不急躁,能理智分析并解决。
4.求知欲强
对于周围的事物有兴趣,积极寻求答案,对于新事物敢于尝试,爱动脑筋。
5.意志力强
有较强的意志力,不怕挫折,有一定的抗干扰能力,能集中注意力着手于做某事,不会经常因外界干扰而分心。
6.性格活泼
性格随和,在与别人来往时坦诚、直接,乐于倾听不同意见,即使遇到困难或者挫折也能自我调适。
二、儿童心理健康现状
儿童心理健康不仅仅与个人有关,甚至会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发展。可如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儿童出现各种心理问题。
据悉,世界儿童青少年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患病率为两成左右。在美国,儿童青少年精神行为和发育障碍患病率为百分之十七至百分之二十二,其中一半患病情严重。在这些有精神障碍的青少年患者中,仅15%得到妥善照顾。
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一样突出。我国有4.2亿青少年,占世界青少年总数1/5。但我国独生子女众多、单亲家庭递增、养育方式错误、社会竞争激烈等因素已经严重影响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查阅1994年数据发现,在我国儿青少年中,患有精神、行为、发育障碍的患者为14.89%,依次推断我国至少有4000万精神障碍儿童。这些患儿中,仅有5.8%的患病儿童接受过治疗。
由此看来,我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领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并提高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
三、儿童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1.多动
孩子的心理行为会反射在行动上,比如,有些孩子多动甚至患有“多动症”,这是一种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谓多动就是孩子喜欢跑动、爬上爬下、小动作频繁、很少安静、且情绪波动大、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难集中。这些行为对孩子学习、生活乃至未来工作影响很大。
2.焦虑
焦虑是指没有任何身体原因却突然心情烦躁,这多是由于对于某事或某物感到恐惧所致。一般来说,容易感到焦虑的儿童常是缺乏自信心,并且对于外界过于敏感,担心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害怕受到嘲笑。
3.恐怖和失眠
恐怖是指儿童对于某些事物产生害怕逃避的心理,比如打雷。有时候孩子也会对于一些没有危险的东西产生恐怖的情绪,感到极度的不安全感,试图退缩和躲藏自己。失眠是指孩子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容易出现梦中惊醒、大声哭闹和梦游的现象,这常常导致孩子白天没有精神,无精打采。
四、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儿童作为社会一份子,也有自己的心理活动和主观想法。据调查,家庭因素是造成儿童心理问题的首要因素。
1.家庭教养
(1)采用民主式的管教,孩子容易形成独立、大胆的性格,善于与人协作和思考能力。
(2)父母的教育太严厉,常打骂孩子,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孩子,通常性格倔强、冷酷、缺乏自信心;
(3)父母太溺爱孩子,孩子就会缺乏独立性,习惯依赖旁人,变得任性、自私。
(4)父母过于保护孩子,事无大小都帮孩子完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处事被动,不善于社交。
(5)父母教育孩子要口径一致,切勿一人一个说法,否则易让孩子形成很强的警惕性,以至于两面讨好,学会说谎、投机取巧。
2.家庭气氛
家庭和睦利于孩子积极性格养成。相反,若父母二人常常争吵、猜忌,甚至关系破裂,这种情况下孩子的犯罪率较高。
孩子也是人,是一个社会的人。他们也有心理活动,而且他们的心理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丰富、复杂。因此,他们除了有物质方面的需求外,还有心理上的需要和愿望。他们需要家长提供各种各样的信息,给以情感上的支持和行为上的帮助。他们有自尊,需要理解。如果家长不能满足孩子们心理上的需要,对他们心理上的需要漠不关心,那么即使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他们也会感到不满、苦恼,甚至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正如他们的环境和营养中缺少某些物质时会产生身体上的疾病一样。
孩子是发展中的人。他们的心理有发展的过程、规律和特点。在发展的各个阶段,他们的心理特点存在差异,有不同的问题需要解决,有不同的需要应该满足。他们的心理更与成人不同。如果家长忽视了孩子的特点,把对成人的要求强加给他们,或用对其他年龄阶段的要求来对待他们,没有为他们提供解决这个年龄阶段的主要问题的条件,就会使他们产生心理上的问题,产生不信任感、内疚性、自卑感等等,并影响以后的发展。当外界的要求和孩子们的发展水平和特点相距太远时,这种要求非但不能促进孩子的心理发展,而且会使他们的发展产生偏离。
每个孩子都还是一个具体的人。由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每个孩子都还具有他个人的特点,表现上有明显的个别差异。家长如果对儿童的个性特点敏感,采取适合于某个儿童特点的教养方式和态度,这个儿童的心理就能得到正常的发展。反之,如果家长按照统一的模式,采取不适合儿童的态度和方式,或根据自己的好恶对待儿童,家长和孩子之间就会产生不协调,甚至产生冲突,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有些孩子的特点使他们容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对这些孩子,家长更应该精心对待,防止他们的问题产生。
心理健康问题有一个发展形成的过程,在发展形成的过程中,她不一定都以明显的形式表现出来,家长最好能在孩子们刚开始产生轻微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就及时发现并采取多种方法帮助他们解决。这里特别要提到的是,我们不要忽视平时不引人注目的孩子的心理健康,包括那些大家都认为是“好学生”、“乖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些孩子,看起来很正常,没有什么心理上的问题,但实际上在他们身上存在着潜在的不健康因素。只是由于他们的性格特点,或由于没有突出的事件引发他们的心理问题,因而他们的问题没有明显地表现出来。对于这些孩子,家长往往放松了关心和教育。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的问题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发展,以致达到了严重的程度。不少事例都说明了这种情况,我们要引以为戒。
总的来说,有控制感的孩子有一个明显的心理优势,那就是他们会听到,或者他们能够理解他们有权谈论生活和行动,他们可以做出符合他们心理期望的选择。同时,他们也有一定的能力对自己的选择负责。控制感对于建立儿童的心理健康非常重要。换句话说,自控能力强的孩子很少有心理健康问题;相反,自控能力弱的儿童往往有心理健康问题。许多父母总是担心他们的孩子可能做得不好;此外,父母总是喜欢为孩子决定大事小事。孩子们甚至不能决定小事。这些实践确保孩子们从未或很少体验到控制自己的感觉。这些孩子将极度缺乏内在指导,不知道生活是什么。
事实上,我们想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孩子们的内心感受?你有没有注意过儿童的心理健康?问了这两个问题后,你应该明白答案了。有些父母认为孩子是我生的。我从小就抚养她。我不知道他内心的想法。我们经常听到父母说,“如果你动了你的脚趾,我知道你在想什么。”但真的是这样吗?这个短语在孩子只有几岁的时候更适用,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最难掌握的是心理学!
儿童是未来的希望之光。父母希望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并特别重视对孩子的教育。那么,家长对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了解多少?然后我们学习教育儿童心理健康的方法。当然,儿童没有受到监管;他们必须将外部关系和从服从到纪律的边界内化。这些规则最初是由父母制定的。父母是孩子生命的第一监护人,父母应该做的不是为他做每件事,为他组织。我们可能认为我们不能为我们的孩子塑造这么多的角色。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