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格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早在19世纪,一些医生如D。佩雷(1840)、普卢默(1859)、阿扎姆(1887)等人就已著文指出,大多数多重人格患者将持续多年方见好转,而且非常难以治疗。然而,近年来,作为人格障碍研究的一个成果,有关多重人格患者治疗的若干原则已经问世:
1.催眠分析要比经典的精神分析更具疗效。
2.当治疗者与多重人格患形成一种良好的移情关系,避免对患当中任何一个人抱以反感或恶意时,治疗最具动力。
3.鼓励各分离的人格之间的内部交流,因为这种内部交流有助于拆除置于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之间的隔墙。
4.分离人格的产生有些是因为未能满足正常的需要,对此应考虑需要的功能,不能轻率处置。
5.治疗者的责任是帮助患者将后继的人格返回到它们最初的目标上来,以便转移后继人格与主体人格的对立立场。
6.坚决不能操纵或离间主体人格和后继人格,因为这种策略通常会导致治疗的失败。
7.后继人格一旦形成,它就会强烈抵御企图消灭它的一切努力。因此,治疗者不能去消除它,而应该注重它与主体人格的同一性,设法整合它们,使之像正常的情绪变化那样操作。
8.通过宣泄,把主体人格诱导回来,让其对原先无法接受的愤怒、不满、冲动等承担责任,并用更为建设性的办法处理它们。由于诱导主体人格的过程也是发泄后继人格的过程,因此置于两者之间的隔墙便会自动解体,两者的交流得以实现。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人们对多重人格研究的兴趣日益增强,但多重人格仍然是人格障碍中最难理解和应对的领域之一。
二、人格分裂症的症状有哪些
一般说来,在任何特定的时间阶段,内陆诸意识层的只有一种身份,称为主体人格。此时所有的情感、思想和言行都按照主体人格的方式活动,不显出另一身份的痕迹。不定期一段时候,通常是在受到精神刺激之后,可突然转变为另一完全不同的身份,一切情感、思想和言行按照后继人格的方式行事。这时,个体对过去的身份完全遗忘,仿佛从心理上另换了一个人。从一种人格到另一种人格的转化通常是突然发生的,当后继的人格开始执政时,原先的主体人格是意识不到的,并忘却之前已发生过的事情。
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J.G.沃特金斯和R.J.约翰逊的研究表明,如果个体在童年期年处的家庭环境是蛮横的和忽视的,则儿童的需要就会常常遭受挫折,从而引发愤怒或不满。如果这一环境对儿童的愤怒或不满拒绝接受,或者说在儿童的愤怒或不满出现时立即予以处罚,则儿童就会被迫压抑真正的情感,仅仅展现社会认可的遵奉行为。于是,儿童处于矛盾或冲突之中:一方面为避免处罚而压抑真正的情感,另一方面被压抑的情感并未消失,而是想千方百计出来表现一番。在这种情况下,儿童只有通过创造想象中的游戏伙伴,即把自我中的有些部分体验成客体(他、她或它),借此与孤独或寂寞作干斗争。尔后,凡那些无法为父母或其他成人接受的行为,或者经常受到处罚的冲动,便函有可能被分离出来,压抑入想象中的游戏伙伴之中:我是好人,他是环人。这里,我是主体人格,他是另一种人格或后继人格。此时,主体人格尚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把自身看作为主体,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客体(即想象中游戏的伙伴)。
但是,当挫折继续时,当愤怒或不满因为不断的拒绝或惩罚而变得日益增强时,这引愤怒或不满就会越来越多地被压抑入分离的人格部分。为了保持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后继人格和主体人格之间的隔墙就会加厚,并且就得不可渗透。慢慢地,主体便不再意识到它的存在。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是在青春期,环境对个体的外部要求有可能变得更大。对个体来说,由这些外部要求引发的挫折和不满也不可能变得更多。于是,在隔墙的那一边,被压抑的东西就会越来越多,所占空间就会越来越大,从而削弱了主体人格。由于那个被隐匿和分离的人格强烈要求表现自己,它就会周期性地接管主体人格,成为后继人格。这种接管方式是以激烈的和交替的人格变化表现出来的,具有周期性的性质。当后继人格在一特定时间接管主体人格时,它的攻击和憎恨,以及其他主体人格无法接受的紊乱行为,会变得格外明显。极端的表现是:如果这种后继人格指向他人,便会导致杀人;如果指向主体人格,便会导致自残或自杀。当然,不是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这种三性的行为。
一、病人出现的不同的人格可以是不同年龄层或不同性别的,而且每一种人格都可以独立地与他人相处、或有自己的思考模式。
二、这些人格中,有一些人格知道其他人格的存在,有些则否;同时,至少有一、二个人格能够出面统合整个人的行为。
三、不同人格之间的变换过程通常是突然且戏剧化的,但再好的演员恐怕也难模仿得唯妙唯肖,也因此病人常被误以为在装病。
四、病人常有失忆症的现象;或者感到时间过得很快,或者不记得曾经做过的事。
五、病人受暗示倾向很高,很容易被催眠,因此在临床上,常利用这个特点来召唤病人的不同人格。
六、在接受检查时,除了几乎找不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前面所提到的失忆症现象,单一次的检查通常是无法看出病人的异样,必须有长时间的观察期才能发觉病人精神状态上的病症。
三、人格分裂症的发病原因有哪些
多重人格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美国精神病大词典对于多重人格的定义是:一个人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特的并相互分开的亚人格,是位多重人格。术语一种癔症性的分离性心理障碍。其基本特征是:虽然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人格分裂疾病的病因是什么?在精神分析学派看来,多重人格的实质是心理过程的分离,一部分行为和经验被单独保持,彼此之间没有交流,后继的人格通常能意识到主体人格的存在,但把它看作为客体,而把自身看作为主体,当分离尚未全面时,主体人格还有可能意识到另一种人格的存在,但通常把自身看我,而把另一种人格看作为他她或它。可是,当分离全面进行时,主体人格便会忘却自己的身份,并由后继人格取而代之。正如心理学家P。费登所说,在这种情况下,主体的经验类似纪觉,从中产生的思想被体验为好像它是一种由外部刺激引起的知觉。
四、人格分裂症的鉴别方法有哪些
精神分裂病与多重人格障碍是不同的.
完整的人格结构好比是一个完整的魔术方块,它的运作是整个的、功能一致的。而精神分裂病的人格则像是一个魔术方块的各个小方块散落一地,整个都解体掉了。这个时候的病人,时常会搞不清楚自己与外界或人我之间的界限,於是别人的一举一动都误以为与己有关,在路上走,也老是以为别人在注意自己、监视自己或跟踪自己,或是以为自己的想法不告诉别人,别人也会知道,别人的想法会插入自己的想法中;甚至自己的思考、情绪或行为都受到别人的控制。病人也常因此有一些无中生有或毫无根据的想法,比如有某些人要迫害自己,或出现一些以政治、宗教为内容的妄想。严重的病人思路根本无逻辑可言,也就是只有病人自己才懂得的自闭性思考。在外表行为上,病人时常无法照顾自己,或可见喃喃自语,哭笑无常,做出一些奇怪的动作或摆出一些一般人不可能维持长久的姿态。讲话也可能会语不连贯,答非所问,漫无章法。从外面很容易就辨认出病人出来。
多重人格障碍病人的人格结构还维持完整、统一,只是就像魔术方块有六个面一样,病人的人格特徵郤是可以转换的,而且是可以独立运作的。
术语及分类
所谓“多重人格”在CCMD-3中称为“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属癔症;在ICD-10中称为“多重人格障碍 mutiple personality disorder”,属分离[转换]性障碍 (Dissociative [conversion] disorders))在DSM-IV中称为“分离性身份识别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属解离型障碍(Dissociative Identity Disorder)
流行病学
过去认为,多重人格在人群中的比率是非常低的。但近年的发现表明,多重人格其实并非那么少见。此症以女性为多,其发病率通常为男性的三至九倍。
诊断标准
CCMD-3(Chinese Classification of Mental Disorders,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中华精神科学会,2001
癔症性身份识别障碍
分类:(4)癔症、应激相关障碍、神经症
癔症
【诊断标准】
(1)符合癔症诊断标准;以自我身份识别障碍为主,丧失自我统一感,有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
(2)对周围环境缺乏觉察,周围意识狭窄或对外界刺激异乎寻常的注意狭窄和选择性注意,并与病人改变了的身份相联系;
(3)上述症状必须是非己所欲,发生在宗教或文化背景认可情境中的类似状态之外或系其延伸;
(4)无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
(5)排除分裂症及其相关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
ICD-10(I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nter,国际疾病分类第十次修订版),WHO,1993
其它分离(转换)性障碍
多重人格障碍
本障碍罕见,关于是医源性问题还是文化特有的问题也有争议。基本特征是,同一个体具有两种或更多完全不同的人格,但在某一时间,只有其中之一明显。每种人格都是完整的,有自己的记忆、行为、偏好,可以与单一的病前人格完全对立。
相对常见的形式是双重人格,通常其中一种占优势,但两种人格都不进入另一方的记忆,几乎意识不到另一方的存在。从一种人格向另一种的转变,开始时通常很突然,与创伤性事件密切相关;其后,一般仅在遇到巨大的或应激性事件、或接受放松、催眠或发泄等治疗时,才发生转换。
病例
人格分裂症就是一个人有很多的性格。一般表现为双重人格。当然也有罕见的多重人格。以前有个英国的女性,她有罕见的七重人格!每个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品位、性格、习惯、智商等等。而且一个人格会不记得另一个人格所做过的事。所以她常常会突然发现自己处于一个陌生的环境,也不知道该干些什么。她是天生的。也有些人格分裂是后天的。比如是受了某种刺激。这刺激的大小很难定义,要看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了。那时就会有明显的主次人格之分。一般主人格很少记得自己干过些什么,只是刚从次人格转回来的时候会有些奇怪。这些人一般是靠周围的人发现病症的。一般的人格分裂都是不定期无规律的,有些则是在特殊的情况下会被激发。当医师询问时,患者难表达清楚,甚至觉得自己只是有些幻视、幻觉。发作时另一个人格能记得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一位女性患者的主人格喜欢在一个人时就会幻想出一个朋友,给她一个设定,与她交谈。最后渐渐失去自我,解放了次人格。那就是幻想过度所引发的。词患者主人格是个很孤独的人。这就是病因。因而过度渴望朋友,通过幻想来逃避现实。
治疗
这种人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治疗。治疗成功的有很多例所以不用担心。一定要积极配合。如果担心自己得这种你可以询问身边的人自己是否有异常。一般精神疾病都是身边的人首先发现的。来我们这治疗的也都是由他人带着的。和他们相处其实也没什么困难,除非这个人格分裂的人的次人格很偏激,那可能这个次人格也存在某种精神疾病。其他的你只要把他当成多人就成的。就像我们平时都要面对不同种人。不要歧视或者冷淡他们,这样可能会加重他们的病情。记住他们也只是普通人,只要没有攻击性行为都是可以正常交往甚至做朋友的。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