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家长称有中学男生遭女生捏下体近千次患抑郁症

时间: 2023-07-17 03:20:51

香港一中学发生严重校园欺凌事件。一男生的家长称,儿子遭到邻座女同学接连“性骚扰”,粗略推算,半年时间内被捏下体近千次,男生因而患上严重抑郁症。但校长称,女生并没有触及男生的敏感部位,而且已有歉意。以下为详文:

刘先生称,儿子曾经反抗,拨开女同学的手,又不停举手问老师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希望可以引起老师注意,但老师误以为他在玩。

据南早中文网消息,香港金文泰中学发生严重校园欺凌事件。一名男学生的家长称,儿子初中一年级入学时遭到邻座女同学接连“性骚扰”,粗略推算,半年时间内被捏下体近千次,男学生因而患上严重的抑郁症。但校长称,女生并没有触及男生的敏感部位,而且已有歉意,只是男生家长不愿就道歉方式妥协。

金文泰中学向《明报》表示,已经惩罚女生,并安排两人分班,但双方未能就道歉方式达成共识,事件拖延超过1年仍未解决。

金文泰中学属于香港的传统名校,知名校友包括现任香港教育局局长吴克俭、立法会议员“长毛”梁国雄、两任警务处长曾荫培和李明逵等。

受到欺凌男生家长刘先生(化名)此前向《明报》投诉,称现年14岁的儿子在2012年9月入读初中一年级之后,就被邻座女同学严重欺凌。

刘先生称,这位女同学频密地用手捏儿子的下体,“上课前、上课时、小息都捏,估计每天最少捏10次”,情况持续半年之久。

刘先生推算,儿子最少累计被捏近千次。

刘先生称,儿子曾经反抗,拨开女同学的手,又不停举手问老师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希望可以引起老师注意,但老师误以为他在玩。直到去年3月初,班长向学校训导处报告,才让事件曝光。

刘先生透露,儿子上学仅一个月就表示不想上学、想转校,但不肯说明原因,一开始以为是功课跟不上,后来发现有欺凌之后,儿子才哭诉觉得“很丑”,所以说不出口。

去年底,受欺凌的男生接受香港心理辅导中心多次诊治,证实患上创伤后遗症和严重的抑郁症。

校方表示,只能让双方单对单道歉,但刘先生觉得不满,致信教育局和平等机会委员会投诉,又报警指女生非礼儿子,警方将案件列作普通袭击罪处理,律政司之后决定不检控女同学。

金文泰中学校长冯黎妙仪的说法则与刘先生很不一样。

冯黎妙仪说,女同学的手往下“拍”向男同学时,后者以手阻挡,没有触及其敏感部位,学校已经记女同学两个“缺点”,安排两人升读初中二年级之后分班,又安排驻校社工和教育心理学家持续跟进个案,女生已经有歉意,只是刘家不愿意就道歉方式妥协。

冯黎妙仪认为,“不可以帮一个同学之后,伤害到另一个。

别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女孩被父母说有病患中度抑郁,该如何尊重孩子?

别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孩子,女孩被父母说有病导致女孩患了中度抑郁,作为家长在想要学会尊重孩子时,一定要聆听孩子最想和父母说的话。这一个女大学生在上大学期间就察觉到自己有些身体上的不舒服,在和父母沟通了以后,妈妈直接给孩子回了一句:你有病吧。当孩子在听到这样一句话以后,孩子真的觉得自己生病了,当孩子再去医院里面进行检查时,医生给孩子做出了诊断,则表示孩子已经患上了中度抑郁。

在生活中很多家长在面对孩子向父母的求助时,家长都觉得孩子只不过是无理取闹的作,根本就没有把孩子说的话当回事。以至于孩子在遇到一些问题时,根本就不愿意和家长去过多的聊天,这个女生正是因为没有办法缓解内心中的苦楚。导致女生长时间的把心事堆积在心里面,女生的抑郁倾向变得越来越严重,身为女孩的家长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如今提起到抑郁症,很多家长都觉得这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一种病情,但却容易发生在孩子的身上,家长不要把孩子的求助当成一种作。而是要设身处地的去和孩子沟通,毕竟面临着孩子都已经成年了,大多数的孩子在没有困难的时候,绝对不会想着去麻烦父母。身为父母在说了一些无心的话以后,就会直接恶意中伤了孩子,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的心灵太过脆弱,主要还是因为孩子自身就有心结。

身为家长在和孩子沟通一些话题时,一定要先听一听孩子想要对家长说些什么话,要学会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尤其是面对孩子在上大学期间,很多小孩子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觉得和父母说解决不了问题,就会容易导致孩子出现抑郁的倾向。家长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多开导孩子,给予孩子自信心,让孩子重拾对生活的向往。

如何看待“杭州学霸女孩被抑郁”的新闻呢?

杭州学霸妈妈竟擅自给她停掉抗抑郁药物,换成维生素。
一个初中女生,竟然出现了自杀倾向,需要定期服用抗抑郁药物。尽管如此,孩子的情绪变化依然没有引起家长足够的重视,甚至被看作是“作”“不想上学”。据报道,女孩的父母都毕业于国内顶尖大学。为人父母,常犯的一种错误是,以“过来人”的口吻教育甚至训斥孩子,全然不顾孩子的实际情况与心理需求。从学霸父母的角度看,孩子的种种表现不过是“小题大做”,但从心理老师的角度看,“这无疑把孩子推向了另一个深渊。”
孩子也有自己的焦虑和烦恼,他们也需要倾听和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是否以“少年不知愁滋味”嗤之以鼻,甚至是以“为赋新词强说愁”为名横加指责、无情打压?
《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指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青少年抑郁症患病率已达15~20%,接近于成人。有研究认为,成年期抑郁症在青少年时期已发病。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字,同时也是一种痛心疾首的现实: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让他们远离抑郁症的困扰和伤害,已经刻不容缓。
抑郁与抑郁症,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对应着截然不同的反应:抑郁是一种正常的情绪,而抑郁症是一种复杂的病症。更重要的是,心理疾病往往比身体疾病更加难以察觉和治愈。压力难免会导致抑郁,而长期的压力很容易使无处释放的情绪累积成病症。在此过程中,如果个人的心声得不到倾听,抑郁症患者的心结就很难被打开,随着他们与世界的隔阂越来越大,难免会产生过度自卑自责等一系列负面情绪,甚至因此走上极端。
近日,24岁杭州女孩郑灵华因粉色头发遭遇大规模网暴,最终导致情绪抑郁而去世。在痛心花季少年陨落的同时,不少网友都在问:为什么抑郁症的人越来越多?也许我们更应该追问一句:家庭和社会应该为此做些什么?
人人手握麦克风的现实语境下,公共意见对个体的影响日益加深,出于被孤立的恐惧,很多人倾向于相信多数人的声音,甚至不分青红皂白就盲目站队、喊打喊杀。借助网络扩音器的加持,网络暴力的杀伤力往往会被瞬间放大,无差别攻击随时可能对准任何一个人。突如其来的网络暴力,很容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打击网络暴力,守护指尖上的文明,才能维护公共利益,保障互联网行业健康发展。
从呵护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角度出发,父母更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通过和睦的家庭氛围提高孩子的情绪免疫力。现实生活中,群体或情境会对个体产生直接的影响力,每个人都是情绪的“接收器”,同时又是情绪的“放大器”。为人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但如果不能尊重孩子的心理需求,化解他们成长的烦恼,孩子则有可能“输在当下”——漫漫人生路上,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么都重要。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