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控制社交恐惧症呢
1.主动交往。人际关系是否和谐,自己能否为他人所接受,也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人际交往是个休适应环境与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形成丰富人格的基 本途径,具有沟通信息、相互激励、产生合力、形成互补、调节情感、保障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所以,要鼓励自己主动与他人交往,不逃避、不孤守,积极把自我 融入群体,在生活中学会处理人际冲突,学会宽容、体谅、尊重、以诚待人。如果能在广泛交往的基础上拥有几位良知益友,无疑对自己的心理健康是胸有成竹有裨 益的。2.挫折历练。适量的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强的人,即使遭受较大的挫折(如痛失亲人、高考失利等),也能避免自身行为失常经受得 住打击并更好的适应环境。而耐挫能力差的人一遇到刺激和打击,就很容易形成心理困扰,觉得无法接受和摆脱,出现逃避(逃学)、抗拒等行为。所以,现代人应 有意识的去经历风雨、见世面,主动向自我挑战,有意给自已出些难题(如内向的人应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脾气急躁的人去参加美术班的学习等),在设法解决问 题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维护心理健康。
二、社交恐惧症的概念是什么
1.社交恐惧症是恐惧症的一种亚型,恐惧症原称恐怖性神经症,是神经症的一种。以过分和不合理地惧怕外界某种客观事物或情境为主要表现,患者明知这种恐惧反应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反复出现,难以控制。恐惧发作时常常伴有明显的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患者极力回避导致恐惧的客观事物或情境,或是带着畏惧去忍受,因而影响其正常活动。常见的恐惧症亚型包括广场恐惧、社交恐惧和特殊恐惧症三种。2.等报告,在美国三种恐惧症亚型的终生患病率为:广场恐惧为6.7%,社交恐惧为13.3%,特殊恐惧症为11.3%。三种恐惧症起病年龄的中值分别为29岁、16岁和15岁,女性多于男性。在25~44岁年龄段人群中患病率最高。3.多数恐惧症患者病程迁延,有慢性化趋势,病程越长预后越差。儿童期起病、单一恐惧者预后较好,恐惧对象广泛的恐惧症预后较差。
三、社交恐惧症的病因有哪些呢
1.遗传因素。恐惧症具有家族遗传倾向,尤其影响到女性亲属。双生子研究结果同样提示广场恐惧可能与遗传有关,且与惊恐障碍存在一定联系。某些特定的恐惧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血液和注射恐惧,先证者中约2/3的生物源亲属患有相同疾病,这类患者对恐怖刺激所产生的反应也与一般的恐惧症患者不同,他们表现心动过缓而不是心动过速,易发生晕厥[2]。2.神经生化研究。有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患者出现恐惧症状时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甲状腺素释放激素升压试验阳性,可乐定激发实验引起的生长激素反应迟钝。3.心理社会因素。世纪初,美国心理学家用条件反射理论来解释恐惧症的发生机制,认为恐惧症状的扩展和持续是由于症状的反复出现使焦虑情绪条件化,而回避行为则阻碍了条件化的消退。4.社交恐惧症多在17~30岁期间发病,男女发病率几乎相同;常无明显诱因突然起病,中心症状围绕着害怕在小团体中被人审视,一旦发现别人注意自己就不自然,不敢抬头、不敢与人对视,甚至觉得无地自容,不敢在公共场合演讲,集会不敢坐在前面,故回避社交,在极端情形下可导致社会隔离。
四、社交恐惧症怎么治疗呢
1.心理治疗。行为疗法是治疗恐惧症的首选方法。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对社交恐惧症效果良好。基本原则一是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恐惧反应的条件性联系;二是对抗回避反应。许多患者在疾病过程中已经学会如何回避令他们产生恐惧的对象和场景而不影响自己的日常社会功能。系统脱敏治疗应用较多,它可以分为实景脱敏和想象脱敏。第一个阶段,是进行放松训练。第二个阶段,请患者按引起恐惧反应的严重程度,依次列出相关诱发社交恐惧的情境的清单,然后从引起最弱的恐惧反应的情境开始,逐一让病人身处其中,或由其想象身处这些情境之中。每一步骤做到病人适应,感到彻底放松为止,然后再接着做下一个较令人紧张的情境,直至最强程度的情境也不引起恐惧为止。2.药物治疗。药物不能单纯的消除患者的恐惧情绪,但可用苯二氮卓药物和普萘洛尔等药物可以缓解恐惧带来的躯体焦虑反应,降低植物神经反应。SSRI类如帕罗西汀、舍曲林等治疗社交焦虑障碍有效,三环类抗抑郁剂米帕明和氯米帕明、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吗氯贝胺对恐惧症也有疗效,但药物的不良反应限制了应用。3.其它治疗。松弛疗法、冥想、气功等对患者也有帮助。
1、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必须处于社交场合或必须与人接触时会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面红耳赤、出汗、口干、心跳加速、头晕、恶心、震颤、全身甚至是两腿无力感等。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患者会有意或极力回避社交场合,避免去公共场所及需要与人接触的场合,以至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4、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很痛苦。
社交恐惧症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出汗、紧张等。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
但由于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这些症状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紧张,但又无法消除,害怕人群便成了你的心病。
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社交恐惧症。
首先“社恐人”的主要表现:1.不喜欢去人群多的地方,喜欢自己一个人待在一个空2.内心胆小,害怕在公众场合讲话3.内心敏感,怕别人说错话让自己不开心4.很害怕别人问自己一些犀利的问题,担心尴尬5.怕节假日去探亲戚,因为觉得很#尬,没话讲6.怕路上遇到熟人,更怕遇到半生不熟的人7.自我评价低,讨厌参与一切社交活动8.不习惯和别人说话聊天,会用玩手机掩饰自己的不适从9.忍不住反复思考自己那句话说的不对,会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10.不喜欢假客气的寒问暖,嘴不甜人不甜其次,对于“社恐人”自我克服的八点建议:1、停止与别人比较生活中很多无意义的烦恼都是来源于比较,比身材、比学历、比美貌等等,凡事与他人比较,只会耗费自己的精力,让自己陷入比较的怪圈,继而变得自卑且怪癖。人各有各的活法,没什么好比较的,不要羡慕别人拥有的,放大自己没有的。2.踏出舒适区,多出去走走每天晚上饭后出点时间去外面走走,哪里都可以,可以去人多的地方比如广场或者公园,也可以去人少的地方。很多时候只要你有意识接触周围的人事物,培养自已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慢慢地你也会从社恐中走出来。3.学会接纳自己的全部“我就是社恐,我就是不懂得与人沟通”。这些都没关系,慢慢来,不要过于苛刻自己,承认自己只是普通人,接纳自己的不完美。4.记录有成就感的事情,给自己重建自信为自己的每一小步喝彩,不管多小的成就,都值得你肯定自己。比如:每天坚持写了500字;每天坚持跳绳1000个;每天都早睡早起;玩手机的时间少了,看书的时间多了;这些事情看起来都微不足道,但是只要你坚持下去,都能让你脱胎换骨,成为更好的自己。5.尽量培养一项兴趣爱好无论是画画、写作、读书、拍照剪辑等,专注在自己的兴趣上,你会不再关注别人的生活而是把精力放在自己的身上。人一旦有了精神粮食,就不会整天胡思乱想变得越来越欣赏自己,越来越自信。6.别怕尴尬当你出丑的时候,内心时刻记住这句话: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只要心态够好,就没有什么可以让你尴尬。做事情的时候别想太多,没几个人会记住你干的丑事,因为大家只关注自己的事情红7.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事情不会压垮人,但情绪化。不要因为自己做不好某件事就开始责怪自己,我们都只是普通人,刚开始的时候做什么都不行,什么都不会,这并不可怕。只要肯改变,想要的结果自然会来临,只是时间问题而已。8.积极一点遇到需要交流的地方,不要害怕,时刻暗示自己没什么大不了的,对方又不会吃了我,我说几句话能怎么滴?要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让自己摆脱社交的恐惧。
1、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有强烈恐惧,恐惧的程度与实际危险不相称。
2、必须处于社交场合或必须与人接触时会有焦虑和自主神经症状,如紧张、面红耳赤、出汗、口干、心跳加速、头晕、恶心、震颤、全身甚至是两腿无力感等。
3、有反复或持续的回避行为,患者会有意或极力回避社交场合,避免去公共场所及需要与人接触的场合,以至于长期将自己封闭在家里,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
4、患者知道这种恐惧是过分、不合理,或不必要的,但就是无法控制,所以很痛苦。
社交恐惧症多起病于青春期,只有少数起病于20岁以后。每个人在与自己不熟悉或比较重要的人交往时,都会出现一种紧张或激动感,并反射性地引起人体交感神经兴奋,去甲肾上腺素等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从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细血管扩张,即表现为脸红、出汗、紧张等。这本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正常反应,随时间推移会习以为常。
但由于缺乏自信,因而特别注意别人对你的评价,注意自己在别人面前的表现,以致对这些症状特别在意。害怕别人会因此议论你,想自己不紧张,但又无法消除,害怕人群便成了你的心病。
时间一长,就在大脑的相应区域形成了兴奋点,只要一进入与人交往的环境,就会出现脸上发热感和内心的焦虑不安,加上别人对此的议论或讥笑,更紧张不安,惧怕见人,从而形成社交恐惧症。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