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越有钱越幸福?听彭凯平教授谈心理

时间: 2023-07-17 04:31:58

彭凯平,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今)。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获得第九届健康中国论坛(2016年)年度十大人物。

幸福有“拐点”

人均gdp五万元人民币左右最幸福越有钱就越幸福吗?不一定。越有钱越幸福,只是在你比较穷的时候。财富与幸福的关联,存在一个拐点,拐点后,幸福与财富情况,毫无关联。

彭凯平教授团队借鉴先前美国研究者创建的幸福词库,根据中国人的文化和心理特点,结合幸福科学的经典理论,构建了一套可用以测量幸福程度的中文心理词库,分析中国人的幸福系数变化。幸福与经济实力没有必然的关系,城市幸福系数与人均gdp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呈线性发展的。

根据大数据,彭凯平团队绘制出了一幅“中国幸福地图”,结果发现,杭州、滁州、玉溪、鹰潭、扬州、嘉兴、长沙等是幸福系数较高的城市,但我们曾经以为的经济发达的北京和上海并没有进入幸福城市的前50名。

“我们的研究团队绘制出了各市幸福系数与人均gdp的关系图,结果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线性的:在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但在人均gdp五万元人民币左右时存在着一个转折点,人均gdp超过这条线后,幸福将不会随着经济发展而得到很快提升。”彭凯平教授解释说。

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就是在社会发展初期,还比较贫穷的时候,或者一些相对还比较贫穷的地区,幸福系数随着经济发展而迅速上升,经济和幸福感呈线性相关,体现出“一分钱一分幸福”。

可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幸福就变得和经济无关了。这一大数据技术第一次在上亿人规模的数据中证明了“拐点理论”。

外在环境的改变能不能产生幸福需要人们去感受和体验,在某种程度上也需要大家自己去发现。比如,政府建了很好的绿地,但是不让人们去欣赏、游玩,仅仅摆设在那里,就没有幸福可言。幸福不能简单地看这些外在的硬件,更要看人们的感官体验。

说到底,幸福需要你自己去创造。正如一首英文歌曲里唱的:女孩问妈妈我长大以后会是什么样子?妈妈回答:whatever you will be,you will be。(你将来什么样就是什么样,未来是要你自己创造的。)

“以前我们把幸福看作一种伟大目标,为了这个目标,刻苦努力、兢兢业业,但实现这个目标后往往发现不像想象中那样幸福。”彭凯平教授觉得,幸福就像一条生活的小溪,它随处流淌,积少成多,从而产生幸福体验。

“幸福就像我们的意识,意识有意识流,幸福就是福流,福流才是幸福真正的意义。”彭凯平教授认为,幸福其实就是生活小事的感受积累,我们积累得多,体验得多,意识得多,我们就是幸福的人。如果一个人无法感受、体验,即使得了大奖、获得高位,也不会感到幸福。因为幸福不是崇高伟大目标的实现,是对生活的及时体验。

真的存在“万众一心”

大事件影响人们的幸福系数正、负波动以前,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万众一心”,常以为这只是一个口号,其实真的有“万众一心”的时刻,就是上亿人可以经历心灵上一致的时刻,是一种心理共振,产生共鸣,这也是彭凯平教授用大数据所得出来的结论。

根据大数据得出的中国幸福系数、中国幸福地图、中国人的幸福走势图,从中可以发现一些有意思的现象,不仅在玉树地震的时候,面对突如其来的天灾,国人的幸福感降到低值,就算远在地球另一端的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发生时,受害者中还有我们的同胞,那一天、那一时刻,国人的心情瞬间变得明显低沉,跌入谷底。

“影响广泛的负面事件会对微博上的幸福系数造成一些冲击。”彭凯平教授还提到,一些积极事件,也会在社交媒体上引发幸福的积极波动,如广州恒大夺冠等。

“按理说这只是一个足球俱乐部,它夺得亚洲冠军,跟大部分人应该没什么关系,但是我们的数据中也观测到了明显的幸福感提升。所以你看到,偶发事件可以产生巨大的心理效应,而这一效应可以发生在亿级的水平上,这是人类历史上少有的科学研究发现。”彭凯平教授如是说。

在研究中,心理学家还注意到网民的情绪变化,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放假就幸福,节日对情绪的影响不仅是由放假带来的,还由节日本身的意义带来。

彭凯平教授提到,类似春节、中秋节等具有历史沉淀和心理传统的节日,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要比元旦、国庆等现代节日更多。情人节、感恩节等即使没有放假,也会形成幸福系数的高峰。一些心理意义较淡的节日,如五一等,虽然放假,对人们幸福系数的影响却没有前述节日大。

如何才能生活得更加幸福呢?在进行整个研究的过程中,彭凯平教授团队还注意到一些大数据的变化,当大家都在谈论幸福本身的时候,幸福感也会提升。这说明,谈论幸福、研究幸福是有积极作用的。

“网络上有句话解释的很形象:幸福就像香水,洒给别人也会感染自己。当人们谈论幸福本身时,就会表现出更高的幸福系数,并且幸福也可以传染给别人,提升整个社会的幸福水平。”彭凯平教授也因此建议,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关注一些关于幸福的事件、谈论一些有关幸福的话题,这些对于提高我们的幸福系数都是有帮助的。

人际关系影响健康

朋友越多看病频率越低彭凯平教授总结出一个3c原则:communication(沟通)、contact(接触)、culture(文化),帮助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

影响幸福感的因素有很多。“过去一直说有亲情、爱情、友情才会健康,我们证明了人际关系和健康确实相关:一个人去医院看病的次数,和他(她)拥有人际关系的紧密程度呈反比。”这也是彭凯平教授情绪监控大数据的第三个大的发现,就是人际关系和健康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像北京、上海等大都市,很多人的社会关系亲密度低,看病率就高。彭凯平教授介绍,“较强的社会关系有健康效果,较多的朋友是健康良药。当然,得出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将具有一定的医疗条件作为控量。”

现在的人,人际关系不像以前那么紧密,工作压力比以前大,生活方式更加机械化,紧张的客观氛围,主观的情绪波动,一点小事就使得夫妻吵架,同事不和,孩子不听话等现象屡见不鲜……

我们或多或少碰到过这样或者那样的不愉快,如何才能与人愉快的相处,建立友好紧密的人际关系圈呢?彭凯平教授提出了3c原则:communication(沟通)、contact(接触)、culture(文化)。

所谓的沟通,可不是只要你说话,我也说话就可以的,是要用积极的思维去沟通。彭凯平教授认为,在亲密关系中,积极的沟通是幸福生活的前提。“心理学曾提出一个积极沟通和消极沟通在亲密关系中的黄金比例:5:1,也就是说,在亲密关系中,积极沟通和积极回应要比消极沟通多得多。”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在生活中尽量减少抱怨的频率和时间的缘故。

就拿亲密关系来说,许多人婚后谈话内容正面和负面的比例逆转了,恋爱时说好话远远多于批评的话,但婚后说批评的话远远多于好话。婚姻的幸福度也随之逐年递减。

而肢体语言则是建立紧密的人际关系中不可或缺的。在亲密关系中,肢体接触就是表达亲密的一种方式,这也是经典的斯滕伯格(20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爱情三元素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文化,可不是说要有相同的文化背景,说的是文化行为,一起做一些有文化的事情。彭凯平教授介绍,人在做文化事情时易产生共鸣,比如鉴赏音乐,如果是两个人都喜欢的音乐,很容易产生共鸣,从而从心底对对方产生认同,这种心理的接触对亲密关系是很重要的。

清华教授亲自揭秘PUA套路,对你是否有帮助?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PUA。事实上,根据词条的解释,所谓的“PUA”,其实指的就是原意是指“搭讪艺术家”,其原本是指男性接受过系统化学习、实践并不断更新提升、自我完善情商的行为,后来泛指很会吸引异性、让异性着迷的人和其相关行为。不过,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社会上主要是以组织的形式快速发展,以网络课程、线下培训等的方式来教唆人进行诈骗,每一个普通人都可能会成为PUA的受害者。到目前为止,我国比较广为人知的PUA案例受害者大多为女性,不过,尚未有权威研究证实从人口学角度PUA的女性受害者多于其他性别受害者。


事实上,就在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做的一个视频,也是直接上了微博热搜,在这个视频中,他对PUA也直接进行了解释。彭凯平教授表示,PUA其实并非是一招鲜就制人,是一套系统的心理控制手段和方法:

第一种方式是情绪操纵,主要是对对方进行情绪控制;

第二种方式是宣传灌输,简单地说,其实就是一种洗脑的手段;

第三种方式是公开羞辱,也就是在公共场合进行羞辱,也可以是在社交平台上进行羞辱;

第四种方式是自我贬损,也就是对另一方进行持续性的贬低;

第五种方式是死亡威胁,就是威胁对方,如果不服从自己的话,就进行死亡威胁。


事实上,根据彭凯平教授所说的,以上就是PUA的一些手段。那么,如何应对PUA?事实上,其实应对PUA的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找到心灵的自由,自我的意志还有行动的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谈到焦虑的时候,彭凯平教授也表示:适度的焦虑是有意义的,但是过度的焦虑才会有问题。事实上,很多网友在听过教授的话后都深表认同,对PUA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事实上,PUA这个词其实早就在网络上出现了,在此之前,北大女生包丽自杀事件,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根据相关新闻的报道,在2019年10月的时候,当时北京大学法学院女生包丽在宾馆服药自杀,送医救治期间被宣布“脑死亡”。相关聊天记录显示,包丽自杀前,其男友牟林翰曾向包丽提出过拍裸照、先怀孕再流产并留下病历单、做绝育手术等一系列要求。事实上,包丽母亲认为,牟林翰的折磨是导致包丽自杀的主要原因。在这一事件曝光之后,PUA这个名词在真正地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也印发了广泛的关注。

总而言之,看了清华教授彭凯平的视频之后,我对PUA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抗逆力:重压下的心理韧性与成功 一

听完彭凯平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心理学系系主任)的课程,以下是重点内容再现。

第一部分:高心理韧性是成功者的共性

安吉拉·达克沃斯
宾西法尼亚大学心理学副教授,心理研究证据:
2004年,心理学家Duckworth在美国西点军校的研究发现:坚毅,可以预测一个学员未来的学习和毕业概率。

曼德拉
南非前总统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被称为“南非国父”曾说:

生命最大的荣耀不是从来没有失败,而是每次失败后的不断奋起。

可以理解为复原力(反弹力,BounceBack):人从逆境、冲突、痛楚、失败、压力中迅速恢复的心理能力。

达尔文
英国生物学家进化论的奠基人,说过:

生存下来的不是最强大的生物,也不是最聪明的生物,而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生物。

坚毅力(Grif耐磨力)
面对长远目标时的努力和耐力

尼采
德国哲学家,对后哲学发展影响巨大,说:
任何不能杀死我的都会使我更强大。

创伤后成长发展(PTGDPost-traumaticgrowth and development)
由于逆境和其他挑战而经历的积极心理变化和心理功能的提升。

所以:在社会竞争的过程中,前期靠体力,中期靠脑力,后期靠心力--心理韧性。

第二部分:高心理韧性的特质
心理韧性的能力系统
1、适应力
2、成长力
3、抗挫力
4、积极力
5、关系力
6、抗制力

诺曼·文森特·皮尔
著名牧师“积极思考的救星”
《积极思考的力量》(《The Power of Positive Thinking》)作者

很多时候,决定我们生存、生活幸福的是什么,其实不是这个事情本身,而是我们怎么去看待这个事情。

看待半杯水,是一半满还是一半空,决定了你对她的态度、行动和计划。

情绪的起跌波动都是很正常的,关键是当我们遇到了消极情绪的时候,如何能够很快的复原才是最重要的。

高心理韧性者的特质有:
1、积极的认知风格
2、乐观的情绪调节
3、健康的身心状态
4、强大的自我效能感
5、解决问题的行动精神
6、良好的人际关系

低心理韧性者的特质有:
1、负面思维:极端化、受害者心态、灾难化、扭曲事实、阴谋论
2、躺平习惯:无所事事,不爱动
3、成瘾习惯:酗酒,赌博吸毒
4、对他人的伤害:嫉妒、谩骂、攻击、造谣
5、对自我的伤害:自责、自卑,自罪感、自残

第三部分:个体心理韧性的提升

班杜拉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社会学习理论提出人

他提出一个词: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个人对自己完成某方面工作能力的主观评估,它通过两条路径体现出来:

1、结果预期:即相信自己,我认为“我可以做到”,这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预言。

2、效能预期:即我认为“我能做到,不是因为运气好或者环境好,而是因为我的能力”,因此我要施展我的能力为结果做足准备。

高自我效能的人,甚至会把压力、挫折、打击,当做一种证明自己能力的机遇。

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1、做出成功的模样
任正非的名言:装积极就可能变成真积极。
步伐更快些、发言更多些、做事主动些、穿衣正式些、锻炼频繁些。

2、被成功者接纳
替代性强化:由班杜拉提出,指观察者看到榜样或他人受到强化(成功),从而使自己也倾向于做出榜样的行为。

与积极的人同行,向榜样学习。古圣先贤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隔壁老王当上了经理,我也要像他学习,好好工作,努力晋升。

3、社会支持
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发现,一个人的社会网络的面积越大,他认识的人越多,他在职场,在生活中,其实更容易产生优势效应,也称弱联系的强势效应。

“弱联系”有着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著名的六度分隔实验中,正是层层叠加的弱联系将世界上原本毫不相关的人联系到了一起。

这是进化的秘密,弱联系的强势,毕竟进化选择的是合作者,这也是商业的本质。

4、模拟实战
默认模式网络:人脑在无任务的静息状态下,仍持续进行着某些功能活动的脑区,与情绪的加工、自我内省、情景记忆的提取功能密切相关,额叶活动在此时状态时达到较高水平。

塞利格曼说过:进化选择的是那些有预见能力的人。

人有一种特别了不起的本领:预见。我们大脑在什么都不做的时候,也在消耗20%的养分,大脑处于一种默认状态,在畅想未来。

只不过我们不知道,因为它是默认的,而这样一种畅想未来的能力,现在发现是人的竞争优势,进而发现能够对所有的事情进行一次预借的话,对我们帮助是很大的。

如何对未来的场景,现在的场景进行预见呢,有一个词叫visualization意念想象,闭上眼睛在头脑里头,把自己要做的事情,不妨演练一遍。

提高自己的心理韧性方法,就是设想:当遇见挑战、挫折、打击的时候,我大概会怎么去做,当然模拟整个过程更重要,不光是一个场景,而是从开始到结果到完成,到解决问题的场景也很重要的。

那么积累成功也是很重要的,把自己小小的成功发现出来。

人最怕的,是发现自己一成不变,没有发展,没有希望。

5、积累成功
从以下四个方面执行:

1、发现自己微小的成功:上一周我有哪些好的改变?

2、发现无效及时止损:有哪些包袱可以扔掉?

3、为目标采取行动:马上可以做的一小步是什么?

为目标采取行动,所以不断的决定下一步是什么,不要大不要好高骛远,但是可以开始去做,中国有句古话叫行百里半九十,人生最难的是迈出第一步。

卡罗尔·德威克(Carol Dweck)
斯坦福大学著名的心理学家提出成长型思维(Growth Mindset)

相信天赋,只有起点人的才智可以通过锻炼提高,只要努力就可以做得更好。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往往会愿意应对更多挑战,在面对困难时也更加坚韧不拔,而且往往越在困境成就越突出。

未完待续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彭凯平,男,1962年出生,心理学博士,现任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全球产业研究院院长。下面是我整理的彭凯平《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相关内容。

彭凯平:清华大学心理系复系后首任系主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及东亚研究终身教授,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教学优秀奖。中组部国家级海外高级引进人才,清华大学社科学院学术委员会主席,清华大学伯克利心理学高级研究中心和清华大学社科学院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获得清华大学MOOC最受欢迎课程奖,并连续5年获得清华EMBA最佳教学奖。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小组成员,伯克利加州大学社会人格心理专业主任等国际职务,是国际文化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

彭教授曾发表22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出版学术专著多部,曾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2015年中国高被引学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十大心理学家榜单”。

彭教授还是多个公益组织的发起人、顾问和理事,并连续两年作为亚洲地区唯一被邀请者,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联大报告。

彭凯平教授2016年7月出版其福流之作——《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出版后受到广泛好评,仅仅一周即脱销加印。下面下边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他的文章精选:

悲伤时听伤感音乐会让你更积极吗?

2014年出版的网络科学杂志“PLoSon_E”发表了塔鲁夫(Taruffi)和凯尔奇(Koelsch)(2014)所写的一篇很有趣的文章,题目是《伤感音乐的矛盾效应:一篇网络调查研究》。

这两位学者试图破解伤感音乐的悖论,目的是想看一看,为什么还是有那么多的人喜欢伤感音乐?他们做了一个网络调查,询问了772个实验参与者。这些人来自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年龄、不同的社会阶层,主要是想了解他们对伤感音乐的体会。

他们根据被试的反应,总结出来76个原因,并根据该报告总结出76条体验,然后,再根据这些体验编制了一个调查量表,让被试在一个没有任何音乐的环境里,安静地回答这76个问题。结果发现,在听伤感音乐的时候最频繁出现的不是忧郁和悲伤的情绪,而是怀旧的情绪。

换句话说,人们通常以为伤感音乐激发的一定是伤感的情绪。但很多时候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是人们情绪的回忆,最鲜明的是怀旧的情绪。因此,伤感音乐能触发人们的同理心、同情心,以及关心他人和理解他人的社会心理。

以前,很多人认为伤感音乐的主要作用是让人意识到自己不是世界上唯一的伤心人。因为音乐是一种社会交往的工具,让人可以分担其他人同时感到的痛苦。这就是为什么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的《风中的蜡烛》在全世界都有传播,因为它是在戴安娜王妃去世之后发表的,能够让全世界很多戴安娜的粉丝分担这份痛苦,而不是一个人独自承受那份伤痛。

但这个研究基本否定了以前伤感音乐的心理效应,并且该研究也发现,伤感音乐激发的情绪反应,实际上是非常复杂的,受到了同情心和同理心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讲,伤感音乐也会有一些正面、积极的作用,就是能够对我们的负面情绪起到一种调节和安慰的作用。这些正面的情绪反应,可能就是伤感音乐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原因,让我们对自己美好的情绪记忆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当然,这个研究还有很多不清楚的地方,毕竟只是一个网络研究,很多的结论也只是相关性的研究结果,没有实验控制和操纵,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

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讲,可能还有很大的个体差异。如文章中提到对于情绪不稳定的人来讲,伤感音乐可能反而会起到更好的情绪调节作用,缓和他们经常能体会到的.一些负面情绪的因素。因此,对于生活基本快乐的人建议多听一些欢快的音乐;但时运不济、人生坎坷的人似乎听一些伤感的音乐,反而更有可能起到一些正面的调节作用。

我对这个研究感兴趣的主要原因,在于还想说明:积极心理学其实还有很多需要探索和研究的问题,人类的心理其实很微妙、很复杂。

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未经审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我个人觉得:未经研究论证的心理学观点也是不值得信任的。因为我们有很多对心理学朴素的、直观的认识,尤其是积极心理学,在某种程度上讲,还是有很多观点缺乏系统的、严谨的科学验证。即使我们自认为天然真理的快乐音乐的快乐效果,伤感音乐的负面效果,也都值得重新审视和研究。

“想当然”不是科学的态度,“是不是”才是需要验证的问题,而“为什么”更是最重要的目标。(摘自《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

扩展:人物生平

彭凯平,讲席教授,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后留校任教。1997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后任教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系。曾获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心理学及东亚研究终身教职,曾任加州大学社会及人格心理学专业主任和美国心理学会科学领导委员会成员等国际职务。2008年5月起受聘清华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和首任系主任。

现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心理学系系主任,清华大学幸福科技实验室(H+Lab)联合主席。国际积极心理联合会(IPPA)以及国际积极教育联盟(lPEN)中国理事,并担任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执行主席(2009年至 今)。曾连续两年代表中国在“联合国国际幸福日"纪念大会上作报告。

至 今已发表450多篇学术期刊论文,出版图书《心理测验:原理与实践》、《文化心理学(英文教科书)》、《跨文化沟通》、《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孩子的品格》等中英文著作12部。多次获得重要学术奖项,2004年美国社会心理学会最佳论文奖;2006年美国管理学院最佳论文奖; 2007年被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评为全世界论文引用最多的中青年社会心理学家。2015年中国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自2015年起,连续七年入选爱思唯尔(Elsevier)"中国高被引学者心理学家榜单”, 2017年荣获教育部"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优秀作品”一等奖。2013和2014年所教授的《心理学概论》成为中国慕课(MOCC)最受欢迎的课程,并于2017年评选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015年当选山东卫视《中国好先生》节目“中国十大先生”;2016年当选《人民网》“健康中国年度十大人物”。2018年获清华大学“良师益友奖”;2019年 所授《积极心理学》获教育部网络精品课程;2021年所授《积极心理学社会心理服务综合课程体系》荣获清华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连续8年获得清华大学经管学院EMBA最受欢迎的教师奖、教学突出贡献奖。2020年获清华大学抗疫先进个人称号。

;

阅读《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幸福的开关,在你手上

2021年的9月我又一次打开彭凯平先生的《活出心花怒放的人生》,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很多的力量,生活在这个时代的我们,本该是幸福的,物质充盈、信息发达……然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时常感到焦虑、烦躁、沮丧、难以专注,也因此丧失了对幸福的感知。

清华大学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结合20余年的心理学研究实践,对比了中西方文化看待幸福的差异性,为当下的中国人重新解读幸福。幸福不是简单的生理满足,也不依附于攀比和财富。幸福是一种有意义的快乐,而这种意义来自我们在工作、爱情、婚姻、人际交往、亲子等人生课题中的创造与收获。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理性思辨的语言、丰富接地气的实验案例,揭开关于幸福的六大谜题、28条法则:

? 幸福的陷阱:驱除心灵雾霾

? 积极的力量:拯救“不开心”

? 职场幸福:如何过有效率的人生

? 人际心理:如何成为受欢迎的人

? 寻找真爱:生活不是偶像剧

? 积极养育:为孩子注入王者基因

书中还提到了应对挫折的独门绝招“五施理论”。彭凯平教授认为,刻意练习这五个简单的行为,你就能从日常小事中持续获得幸福。

言施:积极地表达和交流

身施:用触摸和运动激活身体

眼施:用眼睛发现生活的美好

颜施:经常微笑

心施:培养内心的感受力

相信读这本书,你会重新审视自我,过一个有意义的幸福人生。

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夺得100米仰泳铜牌后开心地说:“啊?第三啊?噢,那我觉得还是不错的。”而当她在2017年的游泳世锦赛上获得50米仰泳银牌后,她难过的眼泪都流了出来。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成就、获得和收益到底有多大,与其幸福没有完全的正常关系,但是这和自身的认识、判断密切相关。当我们往上比较的时候,我们很难感受到自己已经获得的成就,而当我们往下比较,我们反而会知足常乐。这就意味着,真正影响人生的幸福和快乐的,是我们的预期和比较。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认为,自我认识的不确定性是人们进行社会比较的主要原因。

那么社会比较存在什么样的问题呢?

一、这样的比较往往不准确 ,因为我们并不清楚别人的成功、幸福、财富状况,很多时候我们判断往往是不准确的。

二、我们在比较时有很多非理性的习惯。 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被对方代表性的特征迷惑,我们比较的不是真实的整体结果。

三、比较会对人的幸福感产生负面影响。 在很多国家富裕的人通过把自己跟那些较穷的人进行比较,而获得满足感,但是我们发现中产阶级和穷人往往更愿意以比自己收入更高,事业更成功,社会地位更优越的人进行比较。换句话说,我们倾向于跟社会等级比自己高的人进行比较。这样的比较,从而降低我们对生活的满足感和幸福感。

既然社会比较难以避免,你可以试试从如下三个方面做出改变。

第一,根据比较的目的调整比较的方向。 为了提升自己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我们可以选择向下比较,也可以避免比较,也就是说当我们认为自己在特定领域的能力和表现比较差的时候,我们最好不要在这个领域进行向上的社会比较。

第二,改变比较的内容,建立多元化的比较体系。 比如,虽然我们钱不如有些人多,职务不如有些人高,但是我们可能有更健康的身体,更美满的家庭,更加积极的生活态度,更高的颜值,甚至可能是更年轻,多元化的比较体系,相对而言更容易让我们感到幸福满足。

第三,改变比较的对象,做小池塘里的大鱼。 以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为例,如果他们将自己与那些学习成绩更好的人进行比较,那么他们就会有相对较低的和学业有关的自我评价。如果他们将自己与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进行比较,他们的自我满足感就会提高很多,这就像一条大鱼在小池塘里显得很大,而在大海里显不出什么优势。

为什么收入的增加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就要原因有如下四点。

一、人的适应能力,让我们通常高估自己,从某一事物中持续得到快乐的可能性。 就像你买了房子,涨工资固然会让你感到开心,但这并不表示会因此长期快乐下去。

二、比较的心理倾向,使得我们在评判幸福感时,更多的依据自己的相对收入,而非绝对收入的高低。

三、边际递减效应。 科学家认为幸福感不是一直随着收入的不断增加而增加的,它符合经济学的边际效用递减的规律,收入的增加,对幸福感的影响会逐渐减小,当收入的幸福感边际效用达到零时,个人的幸福感就会进入饱和状态,过了这个饱和点,个人收入的增加将不再对个人幸福感产生影响。

四、过度强烈的挣钱动机,有所人的积极情绪。 金钱能带来快乐幸福的体验,但不意味着快乐、幸福本身。能让我们真正喜欢的,也许恰恰是那些朴素无华而又真实长久的事物,比如亲情,友谊,工作,学习,运动,艺术希望等等,因此,我们千万不要轻易被自己所渴望的“事物”欺骗。

如何用钱“买”幸福?

一、花钱买时间。 花钱买时间就要避免在一些重复琐碎的事情上亲力亲为,比如家务,你可以请钟点工来做,也可以通过给家里增添扫地机,洗碗机,烘干机等设备来解决。又如购物,在网上订菜,采购生活用品等,能节省大量往返菜市场、超市的时间。此外,一年给自己安排一两个悠闲的假期也是对自己必要的奖励,及时休息、充电能让你感受更多生活的乐趣。必要的娱乐活动可以放松身心,但更重要的还是花时间和正确的人待在一起,包括亲人,朋友,老师,贵人等。

二、花钱买体验。 有些人在心情烦躁,情绪不好的时候,会拼命花钱买东西来转移注意力,缓解心中的不快,其实买鞋子,衣服包等物品,相比旅游,听音乐,看电影等娱乐体验带来的快感更加长久和深远。

三、花钱建立友好的社会关系。 亲密的社会关系之间的伤害靠金钱很难弥补,反而要用更多的社会行为,更亲密的举动来弥补,因此密切关注他人的幸福,把闲钱花在别人身上(邀请朋友聚会,在纪念日给亲友准备礼物,做慈善等等)比把闲钱花在自己身上,更能带来幸福感。

幸福的开关,在你手上

幸福是一种综合体验,其中必不可少的感受是愉悦,很多人觉得开心快乐,作为一种感觉,似乎来去匆匆,难以琢磨,而积极心理学发现,积极心态是人类的天性。如果你经常跑步,那你就一定可以体会到运动给人带来的快感,你在不断的推动自己,超越自我,极限咬牙坚持多跑100m后得到的快感就是内啡肽带给你的,我们经常说的奋斗之后的快乐,有很多其实源自内啡肽的作用。但只有在不断重复运动,这种行为让他内化成我们自愿,自然的一种习惯,时内啡肽才会分泌,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耐心,也要有意志力,持之以恒的运动,才会有持续激荡的快乐。我们应该了解自己身心状态和能力边界,先把能做的事情做好,获得自信和愉悦的感受后,再挑战“舒适圈”外的任务,同时根据过程中的感受和反馈等,及时调整目标和期待,此外,多跟他人互动,为周围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也能让我们获得价值认同和归属感。这样的愉悦感受,持续的时间往往更长,更幸福。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