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疾病简介
“反社会”一语虽系政治社会用语,但也从这一侧面突出反映了他们对社会的危害,这类人在监狱和劳教机构占相当大比率(40%-78%),不少是累犯或惯犯,往往因发生反应状态而送精神病机构要求医学鉴定。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早期研究(Kallman,1938;Heston,1968)发现精神分裂症患者血统亲属中有17%-19%为反社会人格,但未得到后来研究(Kety等1968;Rosenthal等,Rimmer等,1980)的证实。
二、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疾病特点
①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②无羞惭感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 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 psychopathy)[2]。③行为无计划性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④社会适应不良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三、反社会人格障碍的临床表现
这类人在幼年往往学习成绩不良、逃学、被开除、漫游、反复饮酒、性放荡、说谎、破坏公务、偷窃、违纪、对抗长者、攻击人等表现。成长后情感肤浅而冷酷,脾气暴躁,自我控制不良,对人不坦率,缺乏责任感,与人格格不入;法纪功能较差,行为受本能欲望、偶然动机和情感冲动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自私自利,自我评价过高,狂热但不动人的行为;对挫折的耐受力差,遇到失利则推诿于客观或者提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由为自己开脱,或引起反应状态;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经常更换职务;缺乏良知,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觉知;缺乏悔恨感与羞惭,不能吸取经验教训;多种形式的犯罪,趋向伴发药物或乙醇滥用。此类人一般不情愿寻求医生帮助,因此门诊极为少见,他们往往违犯社会法纪而被监禁或投入劳教。有时他们被迫来就诊,其实大多表现紧张、抑郁、认为周围对他歧视、遭人憎恨。这种认知和情绪状态可迁延下去,甚至到成年(成年后期)违纪行为减少时亦如此,他们与家庭、朋友、配偶(女伴)不能保持长久、亲密而忠实的关系,两性关系混乱,经常更换婚姻关系,对子女不闻不问。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5]。近年来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Robins(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Lilonfield(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Briquet综合征)。
四、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诊断是不难的,受人称赞的12种诊断标准(Cleckley,1964;Rimmer,1980;Hare,1980;DSM-Ⅲ-R,1980)项目太多,不易掌握。Mccord等(1956)的概括比较简洁,他指出这类人的特点是违法观念较差,行为受原始欲望所驱使,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甚少感到羞惭,并且情感是歪曲的等。Ziskind(1982)对社会病态提出5条诊断标准和5条排除指标。5项必须的标准是冲动性、不负责任、情感肤浅、不能从既往经验或惩罚中得益和良知的损害;排除指标包括5种疾病即精神发育迟滞、器质性脑综合征或脑损伤、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和神经症。这一诊断易于掌握,但有待进一步检验。由原先的单一治疗逐渐转变为综合治疗。虽然长期心理治疗对某些类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质会改变,但仅仅用心理治疗对于改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最好整合其他治疗方法,心理治疗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例如Martens认为激动治疗不是一种孤立的心理治疗形式,如果与其它心理治疗、神经反馈或心理药物治疗相结合,那么它会更经常取得成功。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治疗家们找不到研究来证明药物治疗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患者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现在这种格局被打破了。
高功能反社会型人格:
①继发性精神病的一种,但也有人天生具备相关特质;
②区别于普通的反社会人格,往往因认知水平超越社会平均水平,而产生反社会倾向;
③根据身处环境的不同,患者对社会的影响会非常两极化,相当有贡献或极强的危害性。
反社会人格障碍虽然经常发生违纪行为,但与一般犯罪是有区别的,尽管二者对所犯罪行为均负有完全责任能力,司法精神科医生和司法工作者应区分反社会人格犯罪和不法分子作案:
①一般犯罪者往往有计划和有预谋地达成犯罪,反社会人格多不能;
②犯罪者违法目的明显,反社会人格多受情感冲动支配,犯罪动机较模糊;
③犯罪者在他人受害时作案手法隐蔽和狡诈,企图逃避罪责,反社会人格害人害己,而对自己的危害尤大;
④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较少造成凶杀或其他严重案件以致判处极刑;
⑤一般犯罪的人格固然是有缺陷的,但未达到人格障碍程度,而反社会人格则在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都有沉重的影响,反映在生活的各个侧面出现持续和长期的行为障碍。
扩展资料: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通常在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方面具有异常的行为模式。常于童年期或青少年期(18岁以前)就出现品行问题,并长期持续发展至成年或终生。=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遗传学因素在犯罪学研究中越来越受到关注,已发现人格障碍与某些基因的多态性或基因突变存在关联。但人的行为改变绝非单一基因变异所致,重视环境因素,尤其是个体早期成长生活的家庭环境,对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人群的防治尤具积极意义。
反社会人格障碍与表演型人格障碍有较多重叠,他们均具有情感肤浅、情绪不稳定、高度利己主义等特点(Lion,1980)。关于反社会人格、表演型人格和癔症三者间关系引起精神病学家和人类学家的关注。
Robins(1966)发现行为指导所咨询的反社会人格女孩到成年时诊断为癔症。Guze等(1971)报告相当多的癔症个人史中有反社会行为,其家族中亦有较高的反社会行为或违纪者。Guze(1920)注意到妇女癔症和社会病态之间高度相关。
Carethers(1975)提出“精神病态和癔症”假说,他认为在同样基础上,男性发展为精神病态,妇女则导致癔症。Lilonfield(1986)推断,表演型人格是基础并起媒介作用,如为男性则发展为反社会行为,如为女性则发展为癔症(Briquet综合征)。
参考资料:——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1种反社会人格特征
1、超级自恋狂
反社会人格者极端自我膨胀,他们自恋到极点,认为成功都是自己的功劳,失败全是别人的错。
2、为了说谎而说谎
反社会人格者说谎不需要理由,往往只是想测试一下你有多好骗,或是期待别人出现戏剧化的反应而已。
3、缺乏同理心、同情心
反社会人格者的内心世界缺乏真正有意义的情感,他们无法想像、模拟其他人的感受。
4、缺乏悔恨及羞耻
这些人没有自责、内疚、感到羞耻的道德意识。
5、遭遇危险时异常平静
发生车祸时,他们可能一点也不焦急;受到他人威胁,也不会表现恐惧,彷佛置身事外。
6、极端不负责或冲动的行为
反社会人格者只看见目标,然后仓促行事,完全不计其他后果。
7、朋友很少
他们往往没有真正的朋友,他们不想要,除非他们“需要”。
8、迷人,但只是表面的
这些人看起来很有魅力、友善,在社交方面似乎也很正常,但这些全是伪装,包括笑容及完美的谈话过程。
9、只要我喜欢,没有什么是不可以的
遵循个人的快乐原则,为了追求自我的感觉,他们什么事都做得出来。
10、无视社会规范
反社会人格者认为一般社会规范是给普通人遵守的,不适用于他们,所以不守规矩。
11、喜欢激烈的眼神接触
避免眼神接触在某些情况下是种礼貌,对反社会人格者而言,他们却认为这是一种胜利,或是诱惑的表现。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误解
对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有很多错误的理解,比如认为有暴力行为的就是反社会人格,或者是心理阴暗的,甚至是所有存在犯罪记录的人,都被归入到反社会型人格。
反社会型人格是不能单凭一次拘捕,就认定是反社会型人格,偶尔发生的犯罪行为,需要根据反社会的特征来区分,比如有些是因为其他精神疾病引起的,如: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重度抑郁症,物质滥用(药物,酒精等等)。 除此以外,还需要对比以前的行为记录,分析有没有存在反社会的特征。
本文的第一段就是想纠正下,对反社会型人格的错误理解,不要把所有的犯罪直接等同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个人学习研修记录,谢绝转载转发和拷贝。
人格障碍筛查测试? ? zxgj.cn/g/pdq4
心理健康专题: xmcs.cn/z/xinli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概念和特征
目前存在三个关于反社会的概念,分别是DSM-5,ICD-10和PCL-R 。 这里分别列举,做一个特征上的描述。
1、DSM-5 在DSM-5中,描述为ASPD,也就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也是用得最多的一种,在诊断ASPD中,比较注重的是外部的品行上,比如:犯罪行为、习惯性说谎、为人鲁莽、行为冲动、具有攻击性、没有稳定的工作、财务混乱。
2、ICD-10 在ICD-10中称为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ICD-10主要是从认知体系、情感特征和人际关系方面去分析,而对人的品行方面没有过多的解读,比如:i)喜欢责备他人、不负责任 (认知体系) ; ii) 情感淡漠,肤浅,无负罪感,挫折忍耐性差(情感体验);iii) 可以建立人际关系,但是不稳定,难持续,友情肤浅而不牢固(人际关系)。
3、PCL-R PCL-R描述为精神病态,也叫病态人格,这里的描述就更为复杂,基本上是把DSM-5和ICD-10给结合了起来。 特征为:病理性说谎、喜欢操控他人、自大、无懊悔,无共情能力、情感淡漠肤浅,寻求刺激、行为冲动、不负责任、常有犯罪行为。
从上述三种来看,精神病态,或者是病态人格,更加严重,也必定包含反社会型人格障碍,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却不一定能诊断为精神病态。 也即是: 精神病态>ASPD....
mmpi明尼苏达多项人格测验? xmcs.cn/x/mmpi?
但是实际上在诊断ASPD中,并不详细区分采用是什么诊断标准,这个概念是泛化的,通常的做法是列举出多少条特征,符合多少条以上就算满足条件。当然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还是比较容易识别和把握。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思维是异于常人的,这的挑选出一些比较常见的,用来做参考分析,可以很好的反应出什么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
1、我跟普通人是不同的。 (获取友人的肯定和赞同,通常aspd的朋友也大多是社会适应性不良者)
2、我造成了对别人的伤害?那是不存在的事。(漠视他人,无共情能力,缺乏悔改之心)
3、警察才是罪犯。 (敌视执法者)
4、就算我不偷他钱,别人也会偷他钱的。(用歪理来解析自己的行为)
5、我觉得我偷窃是不会别抓的,我熟练的很,我有朋友帮我。(低估后果)。
6、即使我被关进去了,我很快就会出来的,我跟某某某(执法者)关系好。(吹嘘自大)
7、他帮我是应该的,因为他有这个能力,我跟他关系铁。
8、我觉得我没什么问题,我不需要改变,需要改变的是他们,是这个社会。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治疗,难度非常大,最主要的是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没有求助的动机,在他的认知世界里,他是正常人,而是社会病态了,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不妥,也无法认识到自己做过的事是错误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40岁左右),也有部分人能回归到社会生活中来,遗憾的是这个比例并不高,大部分人在20岁左右走向犯罪高峰,可能失去生命,也有可能进了监狱。
ASPD最佳的干预时机,应该是中学阶段(初中高中),以避免恶性持续发展,以至于成年后就很难改善了。
下面对公认的人格障碍类型分别作简短的描述。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戏剧性人格障碍
分裂性人格障碍
偏执性人格障碍
强迫性人格障碍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K.Schneider称此为无情的(affectionless)人格,可见情操的缺乏具有根本性。照例,病人完全没有内疚,做了坏事一点也不感到后悔或内心痛苦,对亲人和朋友没有责任感和义务感也很突出。严重者甚至连羞耻和同情怜悯心也没有。这种人一有欲望就迫不及待要得到满足,不能延迟,也不能耐受挫折。不能从失败和惩罚中汲取教训,所以屡教不改。行为往往不顾最起码的社会规范,完全凭个人的好恶行事,富于攻击性和破坏性。尽管智力没有缺陷,似乎什么道理都懂,说起来头头是道,却给人蛮不讲理的印象,因为不管什么事,他总是自我辩护和责怪别人。可以和太短时间相处得不错,尤其是没有利害冲突的时候,但一点小事触犯了他便马上翻脸,和任何人也不能保持长期的和谐关系。这种人没有长远打算,抱“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生活态度。
本型人格障碍常见于司法鉴定。由于人格障碍的严重性和顽固性,DSM-III-R规定,18岁以前必须有品行障碍才能诊断,这和其他类型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都不同,值得重视。
所谓冲动性或爆发性人格障碍,可视为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一种较轻的变种。这种人具有一般人所共有的是非观念,他们倾向于约束自己的情绪和行为,但发作起来却完全失控。不可预测和完全不顾后果的暴怒和攻击破坏行为,是本型的特点,但在发作间歇期可以相对正常,甚至表面上是驯服的。另一个特点是病人很难坚持没有即刻奖励或报酬的行动。
戏剧性人格障碍
老名词叫歇斯底里人格,K.Schneider则称之为引人注意的人格。这种人需要别人经常的注意,人们注意他使他感到满足和愉快,而没有人理睬容易感到空虚与无聊。言语动作和表情是夸张的,像演戏一样,力图当场吸引观众而不顾其他。为了引人注意,不惜伤害身体(自伤或玩弄自杀)和不顾个人尊严。热中于参与激动人心的场面,喜欢凑热闹,爱出风头。缺乏足够现实刺激时便诉诸想像以激发强烈的体验。此之谓自我戏剧化。缺乏固有的心情,情感几乎都是反应性的,且反应过分,但给人一种肤浅。没有真情实感和装腔作势的印象。这种人过分注重身体和服饰的吸引力,言行往往显示出性的诱惑,但可以是生物学地性冷淡的。幻想性谎言不少见。把书报上的奇闻说成是自己的亲身经历,编造动人的身世,目的只是为了引起轰动效应。对于这种人,幻想世界比现实世界似乎更加真实。
所谓边缘型人格和自恋性人格都可视为戏剧性人格的变种。
分裂性人格障碍
本型的基本特点是一般性和持续的情感平淡和动机不足。孤僻是突出的:什么亲密的朋友也没有;对批评和表扬无动于衷;既不想与人交往,也体验不到与人相处的乐趣;照例不结婚,也没有过恋爱史,似乎对异性根本不感兴趣。如果仅限于这样一些特点。有人称此为类分裂人格。如果除此以外,乖僻很突出,则叫做分裂型人格(schizotypal personality)。乖僻可以表现在思想、言语、服饰和行为中。这种人有各式各样的古怪想法,对巫术、迷信、神仙剑侠、“特异功能”以及似是而非的“哲学”似乎特别感兴趣。时有异乎寻常的体验和知觉。言语内容脱离实际,措词不当或不准确,意思含糊笼统,普通交谈中常夹杂一些抽象和生僻的术语。奇装异服(主要特点是风格极不协调,如穿西装上衣却配以瓜皮小帽或中式裤子之类)和不修边幅可以很显眼。行为常显得出人意料而莫明其妙,例如,交谈时忽然自言自语,对陌生人发出神秘的微笑,走路时出现某个怪姿势或怪动作,在百货店买肥皂时突然问售货员“这里卖不卖涮羊肉”,等等。
偏执性人格障碍
本型人格的主要特性是过分猜疑和敏感。倾向于把别人的好意或中性态度误解为恶意或敌意,喜欢追究别人隐蔽的动机,容易感到别人“笑里藏刀”、“指桑骂槐”、“杀鸡给猴看”等,总之是别有用心和不怀好意。表现为过分警惕、保密、采取防卫措施、想办法试探或考验别人是否忠实等。对批评、轻视和拒绝十分敏感,反应强烈而持久。对侮辱、侵犯和伤害不能宽容,长期耿耿于怀。容易感到受了不公平的待遇。不能忍受被置于“嫌疑犯”的地位,力图避免嫌疑,或为自己辩白鸥冤。对职责分工不明的处境感到过分难堪,生怕出了问题别人把责任往他身上推。容易产生嫉妒,性爱的或非性爱的。容易自我援引,倾向于把无关的事看做指向自己的。
偏执人格有两种亚型或不同的表现,一种是自负,傲慢,好争辩,好斗,对权力地位有执着追求而又猜疑过敏的人,另一种是胆小怕事,遇事退缩,好背地里窃窃私语,干事偷偷摸摸,斤斤计较小利害而又猜疑过敏的人。
所谓权威型人格(authoritarian personality)也许是异常的,但不是人格障碍,不应该与偏执人格混为一谈。(请参看W.Meissner,1978年,p86~98
强迫性人格障碍
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本型进行了描述和概括,例如,K.Schneider着重于不安全感,P.Janet着重于不完善感,还有人则特别强调不确定感和自我怀疑。其实,这些描述在很大程度上是重迭的。
这种人干什么事都是安全第一,过于仔细认真,反复检查核对,选择时犹豫不决,唯恐疏忽和差错。“不怕一万,就怕万一”被视为座右铭。为了安全不惜牺牲效率和经济。吝啬、好储蓄和屯积,唯恐匾乏。容易产生处境性和期待性焦虑,遇事就心情紧张,总像面临重大考验似的。守时、拘谨和墨守成规也很突出。
不完善感的代偿是追求十全十美,即完美主义。对己责备求全,吹毛求疵。如果处于顺境,工作中受到权威的赞许,完美主义者对成就可感到满意,此时能坚持相当有效的实际行动,有相当的自控能力而不太过分。如果处于逆境,工作失败或受到谴责,或者忠实性被人怀疑,自控能力可以迅速下降,此时的完美主义便停留在纯粹观念阶级而不能进行有效的行动,思维反刍和自我折磨因此而突出起来,这叫做完美主义,是完美主义的代偿失调。
所谓不确定感,是指病人感到他面对的世界是不确定的,偶然和意外事件太多,令人抓不住规律。因此,病人便人为地制定各种清规戒律迫使自己遵守,使自己感到确定。这种人拘泥于形式、规则和次序,有僵化的特殊生活风格。连日常生活也程序化,如刷牙上下左右各多少下以及先后次序都有规定,不遵守自订的规则感到不安,表明仪式化有抗焦虑作用。这种人喜欢计数,偏好对称(某病人不能容忍妻子容颜色图案不对称的衣服,感到受不了,妻子只好不穿),爱整洁。有些病人巫术化很突出,显然也是为了对抗不确定感。外在世界的不确定实质上是病人自我怀疑的表现。这种病人有深刻的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才能、道德品质和自控能力等。
强迫人格具有自我欺骗性,因为若不深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外在的行为特点都是一些好的特点:勤奋,克己,认真,负责,严肃,仔细,有条不紊,节俭,整洁,等等。给别人好印象提高了别人对病人的期望值,反过来更加重了自我苛求和紧张不安。难怪不少人认为强迫人格是一种典型的面具人格。
这种人格有强烈的禁忌意识。由于依赖于各种权威和为了避免惩罚,各种不同的禁忌都被病人所采纳,结果把自己捆得死紧。确实,强迫人格给人以过分自我约束甚至作茧自缚的印象。所谓“应该的暴虐”也是这个意思。
这种人格流露的情感主要是厌恶。他怕脏,怕别人碰他,怕别人打乱了他的程序,等等,其实并非恐惧,而是对人的厌恶。这一点,病人的配偶体会最深:病人似乎总怕配偶玷污了他(或苁悄敲凑坪蹙苋擞谇Ю镏?狻G科热烁裾叽永疵挥胁⑶乙膊荒芴逖榍酌堋4送猓?氩慰吹谄哒碌谌?凇?/P>
所谓神经症性格是一个很广的概念,亚型不少。如果把它们视为强迫人格的变种,也许比较容易理解。这就是说,各种神经症性格有一个共同之点,即身强迫性(obsessinnability),而不同的只是表面上看去很显著的特性,如急躁,烦恼多、易兴奋紧张又易疲劳,争强好胜,耻感强烈,疑病倾向,依赖性等。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