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心境障碍疾病,其曾经带走了张国荣、三毛、贾宏声等众多知名人物的生命。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对抑郁症几乎一无所知。
10年前,北京曾经对抑郁症患者群体做过一项流行病学的统计,结论是每百人中,就会有6-7名抑郁症患者。并且,他们之中约有1/4的患者会选择自杀。
10年后的今天,抑郁症患者的群体并没有缩小。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全球范围内抑郁症患者的发病率高达11%。也就是说,在我们周围,抑郁症患者,依然随处可见。
突然抑郁,或许是基因的问题
北京安定医院李晓虹副主任医师的门诊患者唐欢(化名),本来是一位品学兼优的北京姑娘。她的父母拥有体面的工作和可观的收入,且父母对唐欢也是疼爱有加,这曾让不少人羡慕。可这样一位家庭和睦、生活富足的女孩,毫无因由地开始成绩下降、失眠、终日闷闷不乐,回到家在房间一躺,不读书不学习,甚至连平时上网聊天的爱好也没了。每天愁眉不展的样子让家人非常着急,有时看到她消沉颓废的样子妈妈忍不住唠叨几句,说多了她会回几句嘴,就再没有话了。
接诊时,李晓虹听孩子爸爸描述着孩子以前乐观、明朗的状态,看到的却是一个表情悲伤、语速缓慢的忧郁姑娘。经过详细的了解之后,李晓虹告诉孩子爸爸,女孩病了,是抑郁症。女孩的那些失眠、闷闷不乐,动力低下,乐趣丧失的表现,是抑郁症患者的典型症状特征。
“我们真的找不到她抑郁的理由。”虽然在求诊之前,孩子爸爸已经做好了女儿生病的思想准备,但当医生给出这样的结论时,他还是非常不解。
但这种不解,对李晓虹而言,却早已经习惯。因为,“不是所有的人,患上抑郁症都需要抑郁的理由,抑郁症的发病原因非常复杂,是基因和社会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2003年,世界科学权威杂志《Science》报道了人体内的5-HTT(一种负责转运5-HT的蛋白质,5-HT是参与情绪调节的重要的化学物质)基因有三种类型,这些不同类型的基因与应激事件关联可能会导致抑郁症的发生,如果个体的基因型为短/短等位基因(s/s),遭遇较多应激事件时较容易患抑郁症。抗抑郁药物通过升高患者体内的5-HT水平改善情绪,消除抑郁症状,发挥治疗作用。
“也就是说,很多抑郁症患者自身携带了容易导致抑郁的敏感基因。这类患者如果再遭遇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如离异、丧偶、失业、失恋等,就很容易发病。”李晓虹告诉记者,一些看着生活很幸福的人,没有遭遇负性的生活事件也可能发病,这可能是生物学问题,患者体内用于提升情绪的化学物质水平降低了,通过抗抑郁药物可以恢复,唐欢就是这样的患者。不过,李晓虹同时表示,即使是携带了抑郁症的敏感基因,也未必一定会发病,这通常还需要负性生活事件作为导火索。如果这个人没有携带这些敏感基因,即使遭遇了负性的生活事件,可能也不发病。
过度悲伤也容易导致抑郁
也有不少抑郁症患者,其发病是负性生活事件直接刺激所致。
50多岁的王阿姨是被儿子带来医院的。在就诊之前的3个多月,王阿姨的老伴李民(化名)在卫生间上吊自杀了。自老伴去世之后,王阿姨就开始郁郁寡欢,睡眠很差且常常早早醒来,每天无精打采,原本开朗、麻利儿的老太太逐渐地没有心力带孙子了,家务活儿也做不了了。与之相伴的是老太太食欲下降,心情感受变差,整天躺在床上,生活中再也找不到可以快乐的理由,天空也在她的视野里由蓝色变成了灰色。因为生无可恋,老太太几次想和老伴一起走。可送去医院检查时,医生却说临床上没有发现王阿姨患上什么重大疾病,所以也不能解释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王阿姨的这些症状。这时,王阿姨的儿子突然醒悟过来,父亲去世前的几年,也一直是这种郁郁寡欢的状态。他也才终于意识,母亲和父亲可能都发病于精神或心理类疾病。就诊过程中,医生了解到,王阿姨和老伴在婚后一直相濡以沫,老伴突然去世之后,她一直很自责,老是认为在老伴患上抑郁症的那段时间,如果自己能够及时发现,老伴可能就不会离开。
“其实,遭遇亲人离世之后,几乎每个人都会经历哀伤反应期,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这个哀伤期限超过2个月且没有恢复的迹象,就需要考虑其已经从生理现象发展成为病理现象,这时候就需要专业医生来治疗了。”李晓虹介绍,病理状态的哀伤如果没有得到及时医治,患者的功能水平会逐步受到损害并达到更加严重的病态,甚至走向自杀的不归路,这既是社会的损失,也是家庭难以承受的负担。最终王阿姨接受了药物治疗。3个月后,王阿姨告诉医生,终于体会到自己病了,因为现在看到的天空又变回蓝色了。不仅如此,王阿姨的体力和精力也逐渐恢复,每天愿意出去活动了,欢声笑语又重新回到了她的生活中。看见母亲逐渐康复,王阿姨的儿子却喜忧参半,喜的是母亲的病情好转,忧的是母亲会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形成依赖。
对此,李晓虹表示,这其实是一种误解,目前治疗抑郁症的药物其安全已经得到证实,抗抑郁药物不存在依赖性,但由于长期服用,骤然停药容易出现撤药反应,患者在停药时的确需要科学管理,比如在医生的指导下递减式停药等。
青少年要警惕“双相抑郁”的发生
在临床以及家长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管护的过程中,可能遇上这样的情况,本来少言寡语的孩子在用药一段时间之后,如同改头换面一般,工作和生活都变得亢奋。患者由此认为自己是个健康人,抗抑郁的药物也不吃了,到哪儿都神采奕奕,精力旺盛到超乎想象。
对此,李晓虹提醒家长们注意,此时可能未必是孩子痊愈,而是患者病情走向抑郁症的另一个方向——躁狂。李晓虹曾经接诊过一名8年制的医学博士患者李扬(化名),其在大学阶段被发现患上抑郁症。患病初期李扬坚持配合治疗,病情控制得还不错,毕业后留在北京的一家医院做临床医生。在毕业后的第一年,李扬坚持吃药,还找了女朋友。但慢慢地他对服药这件事儿也开始掉以轻心,认为自己没病,不再服药。过了一段时间,同事们逐渐发现,李扬变得不讲道理,爱管闲事,经常和同事们发生矛盾,便逐渐开始疏远他。久而久之,李扬觉得大家都亏欠他,自己明明很出色,却被大家疏远,便心里不服气,接二连三地制造不愉快事件。因同患者的关系也屡生冲突,李扬被医院安排去了边缘科室的医疗岗位,再后来因为其反复发病,女朋友也跟他分手了。
“其实李扬就是一例典型的由抑郁转向躁狂的‘双相抑郁’患者。如果一直坚持积极的科学治疗,他本来可能拥有很辉煌的职业成就,但是很遗憾,因为其反复发病且不配合治疗,最终丧失了工作能力,生活也需要年迈的父母来照顾。”李晓虹惋惜地告诉记者,双相抑郁的治疗要比单相抑郁复杂得多,早期与单相抑郁症状相似,很难识别,需要长期追踪观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管是哪种抑郁症的治疗,都需要患者坚定信心地积极配合。并且,抑郁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缓慢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医生一起克服诸多困难,才能迎来曙光。而要迎来众多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曙光,还需要整个精神、心理疾病领域医生们的共同努力。对于业界的现状,李晓虹并不乐观。在她周围,因为工作环境不良,如待遇低、工作强度大,挨打、遭遇医闹等因素而转行的医生屡见不鲜,但国内的此类患者群体却数量庞大。因而李晓虹的愿望,是国家能够培养更多此类专科医生,从政策、法规的角度更好地保障这类医生的权益,并增加该系统医护人员的服务能力,比如在精神类专科医院引入社工、志愿者等。
抑郁和抑郁症不同,抑郁是短期的、偶尔的,而抑郁症却是持续性的情绪低落,长期的郁郁寡欢,患上此病的人思维显得非常迟钝,意识活动减退,认知功能也出现了障碍,不想工作,不想社交,不想活动、不想吃东西。不仅产生了悲观厌世的念头,甚至还有轻生的想法和行为。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抑郁症我们经常听说,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也比比皆是,比如著名香港艺人张国荣,台湾艺人刘玉璞都是死于抑郁症。其中刘玉璞抑郁症最为典型,她患忧郁症有八年的时间,三个月暴瘦十四公斤,曾经十多次尝试自杀。
迄今为止医学上对于抑郁障碍的病因和抑郁症的成因并不是十分清楚,也无明显的体征和实验室指标异常, 但是有一点是医学界公认的,那就是抑郁症的形成跟三个因素有关,即生物学因素、心理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因素。
生物学因素主要涉及到遗传方面以及大脑神经递质的情况,还有神经内分泌、神经再生等方面的情况,其中原因非常复杂。
而心理因素就比较简单,那就是患者性格有弱点和缺陷,多愁善感、郁郁寡欢,不爱交友,不善于交流沟通,就是我们说的性格内向,过于在乎别人的感受,一切事情都往心里去,太爱面子,不喜欢倾诉。有一句歌词说,就是?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举一个众所共知的例子就是著名女作家三毛,还有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她们都是多愁善感的典型;如果是风风火火、敢做敢为的人,就不会患上抑郁症。
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社会因素也是形成抑郁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用专家的话说是成年期遭遇了应激性的生活事件,也是容易导致出现具体临床发作症状的重要触发条件。现代社会职场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感情也容易受到挫折打击。
有的人太在乎感情,有的人太在乎荣誉,有的人太在乎身边人的评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太患得患失,拿得起放不下。
比如恋人移情别恋,爱人出轨背叛,上司不看重自己丢了工作;房贷、车贷压力太大,经济上陷入困境,欠下巨额债务;现实中遇到了生离死别、天灾人祸无法释然,压力得不到缓解,觉得无助、无力前行;还有妇女产后无法适应等等,诸如此类,都是形成抑郁症的原因。
得了抑郁症之后要进行药物调理,结合心理治疗,最好的选择就是到专业的精神病医院进行长期的治疗。抑郁症治疗周期长,还容易复发,作为家属也要于足够的思想准备,足够的耐心,给病人以足够的关怀,最终才能战胜疾病。
抑郁症主要是由于大脑神经递质失去平衡导致的,其中有一种神经递质叫做血清素,如果它的含量过低,会引起抑郁症。
这话题有点长,得从根源谈起。不完全是,但绝大抑郁症患者是跟儿童少年时期的境遇是有关的。这类儿童家庭父母关系不好,吵架不断。再或者对孩子教育方式粗暴,非打既骂,用抵毁的言语刺激幼小的心灵。比如说孩子"我看你是长大以後一点出息没有,或者别的小孩谁谁多优秀"等等打击的话,长此以往必定铸成孩子自卑,胆却怕做错事的口慎心理。从而自卑一直伴随成年。这样的性格一旦有点突然打击,自己就思绪杂乱,惧怕幻想坏结果发生。久而久之,抑郁情绪逐渐增加,也往严重方向发展了。
对抑郁症的出现产生影响的人际关系因素和 社会 因素和 社会 隔离(朋友很少或者几乎没有 社会 支持)以及与情侣分开或者与配偶离婚。一些证据也表明,抑郁症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通常会高于城市地区。虽然这似乎并不意味着不同的文化群体具有不同的抑郁症发病率,但是研究人员已经指出,在非西方文化,当人们由于出现抑郁症而向医务人员求助时,他们往往得不到全面性的诊断或者被草率地诊断为患有抑郁症。对抑郁症的出现产生影响的生物因素包括大脑中神经传递素水平的变化。神经传递素不仅促进了化学信息在神经细胞之间的传递,而且对人们的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每一种神经传递素都履行特定的职能。当化学信息到达另一个神经细胞时,它可能停留在这个细胞中或者转变成其他化学信息,然后继续在大脑中传送。
部分研究表明,神经传递素水平对抑郁症患者产生的影响通常会涉及到下列3种神经传递素:含于血液中的复合胺、多巴胺和降肾上激素。这些神经传递素帮助人们调节情绪(包括压力、睡眠官能和食欲)。科学研究发现,这3种神经传递素在抑郁症患者中的水平经常会低于正常人。
对忧郁状态下神经传递素水平的变化所进行的许多研究已经对抑郁症患者药物治疗给予关注,这些药物帮助患者调节大脑中的神经传递素。例如,氟西汀是一种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这就意味着这种药物可以改变在大脑中的传递的色拉托宁的水平。临床试验表明,这种药物的使用可以减轻抑郁症的症状。
然而,我们仍不知道药物在抑郁症治疗中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虽然个体行为和情绪在数周之内的变化经常是不明显的,但是这些药物改变神经传递素水平的能力通常是间接的。此外,我们仍然不知道神经传递素水平的变化是抑郁症出现的原因,还是抑郁症所导致的结果。
迄今为止,医学科学对抑郁症的病因都还不是很清楚,但从临床大数据可以确定的是:抑郁症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如下几个方面:
生理因素
生理学因素主要包括遗传、神经递质等方面;一般来有抑郁症患者的亲属得抑郁症的几率要比普通人高10-30倍,直系亲属的患病率风险更高,女性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更大。另一方面: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等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分泌和传递直接影响情绪反应,睡眠调节等。
心理因素
与抑郁症关系密切的心理因素是人的性格体质,比如人的气质维度中的:敏感性(指的是对外界事物的敏感程度),精神质(指的是情绪稳定性)等会成为抑郁的易感因素,也就是说拥有这样性格特征的人,比其他人更容易产生抑郁情绪。
环境因素
对未成年人与抑郁症有关的最主要的环境因素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中最重要的则是父母的教养方式。大量研究都证实了,父母的冷漠,惩罚,敌意式的教养,孩子得抑郁症的风险要高很多。而且就算孩子拥有遗传和心理因素的风险因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积极的教养方式都会保护孩子远离抑郁症。
对成年人来说,工作生活中的负性事件,是引起抑郁症最主要的环境因素,例如:失业、离异、重大疾病、亲人丧失等等。
抑郁症,
诱发的原因,青中年为主,女性偏多,主要是自身生活中的变化,诸事不顺或一事不利,造成心里变化极大,在无勾通,无交流中产生的一种自卑性的心理,形成的抑郁症。
又,人有七魂六魄,因惊,恐,爱情失意等因素,突发情性的心里受撞,失一魂或魄,既是抑郁症,优失魄难医。
再,久郁成疾,形成体弱,因果缘分邪魔阴灵外浸,阴邪好医,魔难控。
抑郁症结,部分中药能治,有时民俗也难解。
没钱是最主要原因。真的。根源。经济上没希望,心理易崩溃。当然还有其他原因
抑郁症的产生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第一是生物学因素,一方面与遗传有关,如果家庭成员有患抑郁症的,其他成员患抑郁症的风险也比较高。另一方面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也有关系。这就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来诊断!
第二是心理因素。他与个人性格有关,遇事悲观,缺乏自信,过度忧虑等等,这些性格的人更容易患抑郁症。
第三是 社会 环境因素。压抑的工作环境,紧张的人际关系,较大的生活压力等等,也都可能导致抑郁症的产生。
综合以上来看,抑郁症的产生原因比较多。但是我们也没必要过度担心,只要我们正确认识抑郁症,积极面对,以 健康 自信的态度面对生活,它终将远离我们!
作为一名精神专科医生,我来回答您的问题。抑郁症的病因目前并不明确。目前也都是病因假说。抑郁症并没有一种确切的病因,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下面我们来具体说一下。
遗传因素
多方面的遗传学研究发现,抑郁障碍的发生与个体的遗传因素相关。 有40%~70%的抑郁症患者有遗传倾向。抑郁症患者的家属,特别是自己亲属罹患抑郁障碍的概率高出一般人群2~4倍。
但也不要太紧张,这并不能说明,您有一级亲属患有抑郁症,您就一定患抑郁症。 只能说您得抑郁症的概率相对来说高一些 。调整好心态,保持一个积极乐观的心情,是可以避免抑郁症的发生的。
大脑内神经递质异常
抑郁症患者存在神经递质水平功能异常,大脑内有三个主要的神经递质系统: 去甲肾上腺素能、多巴胺能和5-羟色胺能神经递质系统 。
这些神经递质在大脑内形成一个动态平衡,抑郁症患者的神经递质出现含量异常,且受体功能发生改变。从而造成抑郁、焦虑情绪,睡眠节律改变等相关症状。
激素改变
许多研究表明,抑郁障碍患者体内的激素平衡存在异常。 如甲状腺激素,生长激素等等 。
甲状腺激素,甲亢的患者甲状腺激素相对过高,患者常常出现代谢快,多食易饿,烦渴易怒。抑郁症患者正好相反,甲状腺激素水平过低,表现出抑郁,兴趣下降,不爱活动等症状。
社会 心理因素
生活压力大、负性的生活时间都属于一种诱因。而遗传因素在抑郁障碍的发生中可能导致了一些易感因素。 较为易感的人群在较低的 社会 心理压力下便可能发病。而不易感的人群,在极重大的 社会 心理压力下仍可能不发病。
总结
抑郁症的发病,受多种因素调控,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一个阳光向上的人,远离抑郁症。
心太善,对所希望所向往?成了太希望了?太想不到?!精神未承受住打击?折过去了!难复原了。
应该鼓励其坚强起来?让他认为自己最行。
多锻炼, 旅游 ,跑步等等
抑郁症的诱发因素与发病因素不同,虽然现在还没有弄清楚抑郁症的发病原因,但通过干预一些诱发因素也可以降低发病的几率。在这里,我们讨论一下。
生物因素
遗传因素抑郁症的发生与遗传因素有较密切的关系,抑郁症患者的亲属中患有抑郁症的概率远高于一般人,约为10-30倍,基因遗传风险为40%-70%。换句话说,如果一个家庭中有抑郁症患者,那么这个家庭中的成员患此病的风险也较高,而且血缘关系越近,患此病风险越高。但是需要注意一点,抑郁症不是遗传性疾病,只是具有这样的倾向,但并不是决定因素。
性别成年女性患抑郁症的比例干哟与男性,其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可能与性激素、男女心里 社会 应激以及应对应激的行为模式不同有关,但女性的自杀死亡率低。男性患病率低,死亡率却高。
年龄目前研究发现年龄对于抑郁症的影响是分疾病类型的,而非楼主所提的五个时间节点。心境障碍的发病率年龄为21-50岁,女性早于男性。双相障碍早于单相抑郁,双相障碍平均发病年龄为30岁,单相抑郁为40岁。新近资料显示,20岁以下人口中重性抑郁症的发病率有所上升,可能与该年龄组酒精和物质滥用的增加有关。
躯体疾病躯体疾病因素特别是慢性躯体疾病(持续2年以上)、严重躯体疾病或疼痛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癌症、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脑卒中、癫痫、颅脑损伤等)、内分泌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甲状旁腺功能障碍、阿狄森病、库欣病、高泌乳素血症等)等患者的抑郁症患病风险率高。此外,在产后发生抑郁的可能性也比较大。
心理因素
人格特征许多人都觉得性格懦弱、多愁善感等类型的人会得抑郁症。但实际上,研究发现神经质、焦虑、冲动性和强迫性人格等的人易患抑郁症,或许是因为这些人比较难以正确对待应激因素,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个人对事件的处理,从而导致抑郁症的发生。
童年期创伤经历这里面因素比较多,比较高危的因素包括:有精神病家族遗传史、儿童期父母冷淡、遭受性虐待、双亲丧失,青春早期有神经质、自卑、早发性焦虑、行为障碍等特质,受教育年限少、生活中的创伤次数多、 社会 支持系统差、物质滥用、成年期有离婚、有过抑郁发作史、过去一年中的生活问题(如婚姻问题、生活环境、独立和非独立生活应激事件)等。
生活事件在这里影响最大的是应激性生活事件与抑郁症的关系较为密切,尤其是重大、突发、持续负性生活事件。常见的负性生活事件中,以丧偶对抑郁症的影响最为密切。
认知水平许多人将抑郁症的发生归咎于 社会 压力的增大、工作节奏的加快和人际关系的紧张等。实际上这些不是主要因素,这是因为,一个人是否得抑郁症,并不是由于生活中的不愉快之事本身,而是取决于你对这些事的认知和评价,也就是你的认知水平。
社会 环境因素
这里面的因素比较繁杂,而且也不是简单讨论就能下定论的。从研究上看,与抑郁症关系紧密的 社会 环境因素为 社会 阶层、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种族、职业、环境、 社会 支持。需要说明的是, 社会 环境因素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诱发因素,因此在目前的干预中往往不做重点。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看出,抑郁症的诱发因素范围比较广,但影响较大的主要是遗传因素和心理因素。在临床工作中,主要也是通过这两方面进行的。
祝大家 健康 !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