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障碍可以由多种因素引起,生理上心理上,以及遗传等等都是可能引起心理障碍的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随之而来的也有各种各样的压力。生活上工作上的压力,如果没有及时疏导正确面对,也容易发展心理障碍,对人们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另外,感情上的变故也是引起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许多人会因为一时难以接受,心理上难以平衡而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事。对于学生来讲,学习任务过于繁重也会引起心理障碍,由于学习压力过大产生学习恐惧甚至焦虑抑郁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心理障碍对于人际交往的影响也很大,常见的几种类型有:自负,嫉妒心强,多疑,喜欢干涉他人,敌视他人,自卑,羞怯。
自负在人际交往中往往表现为目中无人,以自我为中心,忽视甚至无视别人的感受。忌妒是对与自己有联系的、而强过自己的人的一种不服、不悦、失落、仇视,甚至带有某种破坏性的危险情感。在看到别人拥有比自己更好的东西时产生忌恨,而在对方落难时袖手旁观。这种心理障碍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而在中小学生中,攀比成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青少年身心尚在发展,家长老师应多加关注孩子在这方面的行为,正确引导孩子。多疑则表现为对对方的不信任,甚至恶意揣测,这种心理障碍对于人际交往也是有极大的影响,会让我们难以交到知心的朋友,毕竟人与人交往,信任是绝对的基础。喜欢干涉他常常表现为喜欢探听别人的隐私甚至大肆宣扬,通过这种探听得到某种心理满足。这种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会被人称为长舌妇。敌视他人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这种人总是以仇视的目光对待别人。这种心理或许来自童年时期的家庭环境,由于受到虐待或是轻视产生。对于别人比自己好的地方采用恶意中伤甚至攻击的方式表示敌视。在人际交往中,这种人反而往往会受人讨厌甚至轻视。而自卑即为缺乏自信,这种心理障碍往往来自于长期的环境影响。其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浅层感受是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深层感受甚至会发展为自己看不起自己。
因此,在孩子的成长时段,家长老师应多给孩子鼓励赞许,培养自信,预防自卑心理的产生。同样的,羞怯也是自卑心理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常常表现为在人前手足无措,过分担心自己的言语行为引起别人反感而不敢面对他人。
上述的几种心理障碍对人们的人际交往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人际交往是必不可少的,人是群体动物,不可能脱离群体而独立存在,因此,我们需要锻炼人际交往能力,而在人际交往中,我们也需要注意自己是否有不好的毛病,并想办法面对,及时改正。对于心理障碍,我们也不需要过分担心,首先自己要端正好心态,认真积极面对,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配合医生治疗。
另外,心理障碍往往与人的成长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除了身体学习方面的关心,家长老师也需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正确引导孩子面对压力,疏导压力,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
人类社会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分工协作、相互依从、相互配合、井然有序的强有力的群体。置身于这一群体中,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和他人进行着各种交往,都需要处理多种多样、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尤其进入21世纪后,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人们的交往意识更加强烈,彼此之间的协作越发频繁。因此,具备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逐渐成为一个人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是着眼于人的发展的教育,因此,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探究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和障碍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策略,当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期,是一个关注交往、需要理解、渴望友谊的时期,但也是一个容易出现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特殊时期。经调查,小学生中大部分人有人际交往困惑,其中34%的学生有人际交往困难,还有21%的学生存在各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他们因为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从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进而影响学习和成长。基于此,探究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很有必要。
一、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常见表现
1.恐惧心理。表现为与人交往时,尤其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会紧张、害怕,乃至手足无措、脸红心跳、语无伦次。严重者甚至害怕见人,产生自闭心理,以致患上“社交恐惧症”。
2.自傲心理。表现为傲气轻狂、鄙视他人、自高自大,只强调自己的需要和感受,对他人缺乏尊重,不能与人平等交往。有的还表现为乱发脾气,对伤害别人不以为意。
3.自卑心理。表现为缺乏自信,畏畏缩缩,总觉得别人看不起自己,也就没有勇气和他人交往。有的甚至产生自轻自贱的情绪,终日在孤独和自我封闭的状态下自我折磨。
4.封闭心理。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或者出于自命清高、孤芳自赏的心理;或者出于“知人知面不知心”,对人多疑的心理,将自己封闭起来,远离人群。严重者可导致“自闭症”。
5.嫉妒心理。表现为在交往中或直接或间接中伤、怨恨、诋毁别人,看不得别人比自己强,接受不了别人的成功和进步。常常被嫉妒的烈火搅扰得心态难平,也极容易导致人际冲突和交往障碍。
二、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封闭的成长环境。当今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三口之家的生长环境中,孩子缺乏人际交往的习练机会。而由于工作节奏、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与家庭之间的交往日渐减少,过去那种“串门”、“呼朋引伴”的交往方式已逐渐被人们淡漠,孩子自然也就失去了和家庭之外的同龄孩子交往的机会。于是,孩子终日从教室这个封闭的空间到家庭另一个更加封闭的空间,在教室上课、学习,回家做作业、看电视,人际交往几乎被剥夺。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自然不懂得如何和他人交往,因而很容易产生孤僻、自闭等心理障碍。
2.父母的不当教育。今日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父母自然会给予孩子细腻、周到的爱。很多父母出于关爱,限制孩子的人际交往,甚至给他们灌输一些不正确的交际理念,从而使得孩子心里形成一些偏执的思想,比如“不可轻信别人”、“决不受欺负”等。另外,有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孩子在家里、在父母面前说一不二、霸气十足,和他人交往,自然自狂自傲,不懂得谦让和尊重别人。
3.人格因素的影响。所谓人格,就是指人在各种心理过程中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包括气质和性格等。有的学生天性脾气暴躁,在人际交往中就容易对人大发雷霆,破坏了人际和谐;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则容易产生自卑、自闭等心理障碍;有的苛求他人、易感委屈、斤斤计较……从而产生交往障碍。
4.心理成长的影响。小学生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有的甚至进入青春发育期,因此这个年龄段被称为“危险年龄”。也就是说,心理和生理上的激剧变化,使其一时难以适应,从而使心理处于动荡状态。同时,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有了显著发展,独立的需求增强,从而出现逆反心理和“心理断乳意识”。所以,大多时候会显得固执、偏激,很不好相处。另外,由于他们精力旺盛、感情充沛,且做事带有冲动性,不善于克制情绪,在和他人相处的时候,容易产生冲突和矛盾。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处理,会使他们陷入各种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泥沼。
三、消除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策略
1.建立家庭、学校一体化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家长、老师应携手共同关注孩子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问题,为孩子建立一个和谐的人际交往氛围,创设一个活跃的人际交往环境。同时,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人际交往能力训练课,并通过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等途径,对学生进行必要的人际交往指导,并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2.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通过各种活动以及交流,引导学生多方面、多途径地了解自我,学会正确评价自己。不仅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了解自己的缺点,从而在人际交往中摆正心态,不自傲也不自卑。同时,悦纳他人,能够以平和的心态接受别人的优点和缺点,如此才能尊重和信任他人,从而建立起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3.教会学生掌握交际技能。人际交往不仅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技术。当学生缺乏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的时候,老师要有意识地创设这样的机会,多组织集体活动,并润物细无声地教学生如何和他人交往。比如,告诉他们一些最基本的人际交往原则:宽容、理解、真诚、善意,等等。同时,对于那些自卑、自闭的学生,要多给他们当众讲话的机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自信;对于那些自傲、嫉妒心强、脾气暴躁的学生,在给予他们足够的爱的同时,要引导他们学会调节和控制情绪。
4.对学生加强心理调试。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一种复杂的情感活动,出现矛盾和冲突是必然的和正常的。所以,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学会用平和的心态面对误解、中伤、冷落等令人不快的事情。同时,要提高学生自我调控心理情绪的能力,不断完善人格,消除性格中的缺陷。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对身心健康提出的新概念是:人的健康应包括机体和精神的健康状况。机体的健康状况为五快:食得快、便得快、睡得快、说得快、走得快;精神的健康状况为三良好:良好的个体、良好的处世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其中,良好的处世能力――“处世能沉浮自如,具有控制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并保持与身体内环境的平衡,常有心中满足感”,在这充满竞争的现代社会,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消除他们的人际交往心理障碍,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长期而重要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