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是什么,,推着你走上了“拖延”的路

时间: 2023-07-17 07:43:49

在几年前,“拖延症”一词还是个很陌生的名词;而今,患上这个“症”在年轻人中似乎已经成了一种潮流,聚会时会很自然地说“最近我的拖延症又犯了”。其实,在我们小时候,“拖延”、“拖沓”是一个很不好的词汇,大人们常常对着小孩子们语重心长地说“今日事,今日毕”“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但是,在二十一世纪的新时代,它又像是一种流行病,在你我他中间传播。那么,在“拖延症”的背后,是一种什么样的神秘力量推动者大家前赴后继呢?

流行症状之——不到火烧眉毛,绝不动手

“很清楚有那么多事情要去做,如摊开的文件、散乱的衣橱,或者只是一个该打的电话、一封该发出去的邮件,还有自己焦急不安的小心脏,我们还是边咬着手指甲,边也许只是发呆地说,再呆一会儿,就一下下。”

病因分析:

焦虑情绪在作祟:预期认为这个任务比较艰巨,似乎超过自己的能力,为此情绪紧张,焦虑,担心自己做不好,但是又不能拒绝这项工作,或者内心里是希望自己能做好。心情很复杂和矛盾,于是就用“拖延”的行为代替回避和逃跑。最后终究逃不过去的时候,只好硬着头皮去做,由于时间被大大打了折扣,所以结果也很容易被打折扣。

流行症状之——心情不在状态,绝不开始

“越重要的工作越拖延得久;每次开工都要整点开始,一点半、两点、两点半,却迟迟无法动手;在决定静下心来做最重要的事时,还要先跑去冲杯咖啡;不容许别人占用或浪费自己的时间,而自己却不珍惜时间;总是等待好心情或好时机去做重要的工作”

病因分析:

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有些人行动起来比较困难,是觉得自己的心情还没有调整到比较好多状态。他/她们会认为,没有理想的心情,自己的脑子就转不起来,工作也做不好;或者认为自己还没有完全准备好,所以不能开始工作。于是时间就在等待中慢慢地流逝了,尽管等待的滋味并不好过。

流行症状之——在最后的时间我都能做完

“我属于那种前松后紧型,即一开始想着还有时间,就优哉游哉地,到最后的关头,就激情与才情集中爆发,往往是熬到眼都红了,脸也绿了才大功告成。”

病因分析:

习惯成自然:当一个人从很小的时候就习惯于把事情放到最后的时间去做,那么,当他/她对待工作的时候也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因为,面对刚刚接到的工作,他/她已经习惯对自己默默地说“放到最后的时间去做吧,反正每次都这样,每次都做完了”。尽管每次在最后的时间里去开始工作令自己疲惫不堪,工作完成得也差强人意,但还是周而复始地重复着这种行为模式,知道这种模式给自己带来了很多困扰,但是习惯了,已经很难改掉。

切断“拖延症”的传播途径,从自己做起

“拖延症”如此流行的原因之一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自我暗示的效应,也可以说有些人的拖延是在无意中学来的。比如,当大学寝室里的同学都是到考试前才开始看书学习,那么在这种环境里呆久了自己也会渐渐地变成那个样子。所以要预防患上“拖延症”,或者治疗“拖延症”,就需要从自己做起,从改变自己的“心”做起。

其实,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潜在的“自己”在和自己“对话”,那么这种对话是什么样的,我们的大脑里负责行动的部位就会怎么去做。人的大脑对不同刺激的兴奋性是不一样的。当面对重大而急需解决的事情,大脑皮层会被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惊醒而迅速进入到工作状态。但是,生活中的那些琐碎的小事则不会引起大脑的太多兴趣,如果不立刻采取行动来激活它,它就会产生惰性而时不常地要偷偷懒。

因此,当接到工作时,可以尝试着和自己说一些话,如“只要我现在就开始做,我能做好”、“事情看起来很多,但是一点一点地做是不困难的”、“只要开始做这个工作了,我会渐渐找到灵感,不用等待好心情时才去做”……看起来很不起眼的一些对话,但是会对行动起到很大的作用。一开始做起来比较难,那是不要畏惧,当习惯了了这种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也会逐渐地发生改变。

因此,如果拖延已经成了习惯并且常常影响你的心情,不要再犹豫了,快快行动起来吧,把那些现在可以很快做完的事情立刻做完吧。随着时间的推移,“立刻行动”这味“药”也在渐渐地发挥着它的疗效,你的大脑也不容易偷懒了。在工作之余,也可以给我们的大脑小小的奖励,让它放松一下吧,听听音乐、打打球等等。在不知不觉中,你也会甩掉拖延给你带来的烦恼。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