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梦有助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做梦是大脑整合与理解新信息的方式之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正在学习的人们与其在昏昏欲睡中多读一小时书,倒不如早些休息。此外要避免卧室噪音,保证睡眠质量,才能提高效率。
平均每晚做十几个梦
许多人发现,自己每晚会做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梦,梦的内容有长有短,有的能记住,而有的却很模糊。一般来说,人们晚上所做的第一个梦会持续5分钟左右,最后一个梦却长达45分钟至1小时。据估计,大部分人一生中会做几十万次梦。
美梦是可以继续的
你是否曾经从一个精彩的美梦中醒来,感到意犹未尽,渴望能回到刚才的梦境中呢?其实,这个美好的愿望或许不是幻想。从梦中醒来时,静静地躺着别动,保持半梦半醒的状态,就有可能回到刚刚的美梦中。倘若姿势变了,就会破坏数秒钟前的做梦状态。
常做同样的梦是潜意识的提醒
你是否常会陷入同样的梦境中?我们应该从这些反复出现的梦中寻找背后隐藏的信息。例如,人们常会梦到自己的牙齿掉了或断了,牙齿和嘴巴是言语的象征,这可能是潜意识提醒你要改变说话方式,以便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了。
梦境是可以控制的
美国一项调查发现,64.9%的参与者能意识到自己在做梦,34%的人认为自己能控制梦境。可见控制梦境或许并非幻想。常做噩梦的人可在睡前暗示自己:“噩梦并不可怕,因为那不过是一个梦。”
白日梦有积极效应
人在学习、工作时常会走神,做白日梦,内容往往与积极信念有关,比如赚了一大笔钱等,这有助于给潜意识更多积极暗示,从而改变行为,获得成功。
控制梦境的方法是对大脑实施特定的电流刺激。德国法兰克福-歌德大学科学家,近日发明一种可以诱发“清醒梦”的技术,通过对睡眠者的大脑实施特定的电流刺激,可以影响后续梦境的发生,从而实现对梦的控制,防止噩梦的出现。拥有“清醒梦”的人可以在梦中保持“清醒”,能够改变自己周围虚幻的梦境。
在这项最新研究中,科学家们对27名志愿者进行了测试。睡眠者在经过3分钟不间断快眼运动睡眠(睡梦中眼球的快速转动,大多数做梦者都会经历这一阶段)后。
研究人员将一股微弱的电流输到他们的头皮上。大脑刺激数秒钟后,志愿者被唤醒并报告所做的“清醒梦”。志愿者们均报告称,他们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而且能够控制梦的情节。
梦境奥秘
1、做梦有助学习
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研究发现,做梦是大脑整合与理解新信息的方式之一,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正在学习的人们与其在昏昏欲睡中多读一小时书,倒不如早些休息。此外要避免卧室噪音,保证睡眠质量,才能提高效率。
2、平均每晚做十几个梦
许多人发现,自己每晚会做好几个甚至十几个梦,梦的内容有长有短,有的能记住,而有的却很模糊。一般来说,人们晚上所做的第一个梦会持续5分钟左右,最后一个梦却长达45分钟至1小时。据估计,大部分人一生中会做几十万次梦。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梦境控制技术能有效防止噩梦(图)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梦境是可控制的 揭梦境中隐藏的6个奥秘
梦是生物学领域中的最大奥秘之一。多少年来。这种奇妙的生理现象,一直充满着神秘的色彩,不仅普通人感到困惑难解,就是对于科学家们也展得疑雾重重。然而到1900年,奥地利著名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师弗洛伊德开创了“梦学”的研究后,使世界各国的学者们开始正式从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等方面探寻做梦的机制。可以说每一个人都有过做梦的经历,同时都会感受到梦境的内容是那样不可思议,常常会有千奇百怪的组合,突然的场景转换,人可以飞起来、落下去,想跑又挪不开步的奇特体验。梦境似乎没有因果规律,也不受时空限制,然而事事景景都牵动着做梦者的心弦,体验是那样真切,情感是那样强烈,在做梦的当时并不感到荒诞。那么荒诞的梦境与现实生活是否有联系呢?如果有联系的话,人类是否可以通过控制睡眠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的内容呢?一系列的问题引起了许多学者们的广泛兴趣。
较早从事这方面研究的是美国芝加哥大学克雷特曼实验室的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两位学者。最初他们注意到,大多数刚来到睡眠实验室的新的受试者,在叙述他们梦中的故事经历时,常常把睡眠实验室这个新奇的环境编入到各自的梦境情节中。很显然,睡眠条件的改变会在梦境中得到反映。德门特和沃尔珀特从中获取启示,并设计了一系列有趣的实验。实验的方法很简单,就是改变受试者睡眠时的环境条件,看它会不会在梦中得到相应的反映。整个实验分三部分,先用冷水淋,继之以强光,然后再放音乐,结果在受试者的梦境报告中,只有42%涉及水,23%谈到光,9%提到音乐,这些数据看来并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
1966年,P·毫里设计了过量法实验。他要求受试者在临睡前干6小时的体力活,可是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人在梦中根本没有出现体力劳动的内容。毫里据此提出了“平衡互补”的理论,他认为清醒时的生活与梦境是平衡互补的,比如白天体力活干得多了,在梦境中当然就不愿干了。
然而没过多久,“平衡互补“理论遇到了麻烦。 1968年,生理学家陶伯做了一个用“平衡互补”理论无法解释的实验。陶伯要求受试者连续两周戴玫瑰色的眼镜,结果他们在梦境中的景物也全部变成了玫瑰色,这显然表明清醒时的知觉感受延续到了梦境之中。不过,如果依照“平衡互补”理论,梦境中的景物应该是补色或无色才对,而事实却并不如此。
精神分析派的理论认为,梦的作用在于心理方面,做梦是为了满足愿望,只要在清醒时愿望得到了满足,梦境中就不会出现这方面的内容。1974年。德门特精心挑选了一名受试者进行实验。这位受试者当时的强烈愿望是想吃香蕉奶油馅饼,在当他睡眠快进入到做梦阶段(眼快动睡眠期)时,三次将他唤醒,并每次都给他吃一块馅饼。到第四次被唤醒时他说:“我正在喝咖啡和抽烟(平时他每次就餐完毕后都喝咖啡和抽烟)。”第五次唤时他说:“餐桌上给我上了一盘面条,我把它倒过了垃圾桶。”第六次唤醒他又说:“德门特博士,我梦见我正拿馅饼在喂给你吃。”这个实验结果表明,满足吃馅饼的愿望不能中止做梦,但是梦的主题将变为不愿意再吃东西了。
后来,威特金和刘易斯两名美国科学家利用刺激现实环境的方法来测量梦境内容。他们用的刺激物是四部电影片,一部是孕妇正在生产的过程;一部是原始部落人用锐利石片切割男性少年的阴茎包皮;一部是母猴将死去的小猴撕开吃掉的经过;还有一部是平淡的风景片。结果根据受试者的报告表明,前三部影片的内容被较多地编入梦境,而平淡风景片则根本没有。以上实验似乎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的外界刺激比较强烈,那些刺激在梦境中出现的可能性就比较大,此说法得到许多学者们的赞同。
关于人是否能控制梦境内容的问题,迄今为止能够做出的回答仅仅是;入睡前后的外界刺激看来是可能被编入梦境的。不过涉及与此有关的各种生理机制和它的规律性,由于变化因素太多,目前还难以将它规范化。从事该领域研究的学者们都感到,通过控制入睡前后的条件来影响梦境内容的实验十分复杂和困难。这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特赖特所说的那样:“假如入睡前十分口干,有人会梦见海洋,有人会梦见沙漠,也有人会梦见谁也无法理解的、但与口干有联系的某种情绪状态。”因此我们首先需要有一套更为精确的度量梦境内容的方法,然后才能理解梦的意义,最终达到控制梦境的目的。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