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金纳箱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斯金纳所用到的一个箱子,斯金纳箱实验说明了,动物的行为是可以通过强化作用的刺激而产生的。他认为这可以推论到人类的身上,当刺激和某种反应联系起来的时候,随着反复的强化,就会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
举个例子,学生只要一听到上课铃响,就会回到自己的座位上,停止喧闹并等候老师的到来。如果每次上课铃响后,老师都能准时出现在教室里,并面带笑容,那么学生的紧张感也会降低,听课也会更加的轻松。
反之,如果每次上课铃响后,老师迟迟不来,并且出现在教室的时候总是愁容满面,那么学生就会将上课和不高兴的事连接起来,很难安心听讲。
所以,在教育中,老师可以利用操作性条件反射,给学生建立一个良性的连接,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投入学习状态。
斯金纳箱试验用鸽子和小白鼠都实验过。其中一个实验叫概率型奖励,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纳箱中,多次按下按钮,概率掉落食物。结果:小白鼠学会了不停按钮。当不再掉落食物时,小白鼠的学习行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随着概率越来越低,小白鼠按按钮的学习行为没有变化,直至40-60次按按钮掉落一个食物,小白鼠仍然会不停按按钮,持续很久一段时间。
同样的,用鸽子做实验,平均每5分钟获得变化时距的食物强化的鸽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应,连续反应长达15小时。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开始使用火箭攻击英国,而盟军当时还没有类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纳又开始了他的试验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来非常古怪)是一个绝对保密的军事研究。他打算训练鸽子,让它们用啄的动作来控制火箭的飞行。后来这个控制由雷达来指挥,没有用鸽子。
扩展资料
斯金纳在心理学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发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规律。他设计的用来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实验装置 “斯金纳箱”,被世界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物学家广泛采用。
他在哈佛大学的鸽子实验室名垂青史。他根据对操作性条件反射和强化作用的研究发明了“教学机器”并设计 了“程序教学”方案,对美国教育产生过深刻影响,被誉为“教学机器之父”。
操作性条件反射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斯金纳把行为分成两类:一类是应答性行为,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应;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有机体自身发出的反应,与任何已知刺激物无关。
与这两类行为相应,斯金纳把条件反射也分为两类。与应答性行为相应的是应答性反射,称为S (刺激)型名称来自英文Stimulation。
与操作性行为相应的是操作性反射,称为R(反应)型名称来自英文Reaction。S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刺激直接关联,R型条件反射是强化与反应直接关联。斯金纳认为,人类行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构成的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是作用于环境而产生结果的行为。
在学习情境中,操作性行为更有代表性。斯金纳很重视R型条件反射,因为这种反射可以塑造新行为,在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
参考资料:斯金纳
斯金纳箱是由斯金纳在1938年发明的,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置在箱子里面,最开始它会比较随意的摸索,不经意间按压到了杠杆发现有食物掉入,然后逐渐发现规律,它就会找到获得食物的妙招,算是比较真实的模拟了赌博,下面本站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斯金纳箱的恐怖之处 所谓的斯金纳箱是一个行为主义者斯金纳在1938年发明的,操作主角是各种动物。主要的装备是这样的,在一个箱子的一侧有一个可以按压的杠杆,一般都是金属板,在杠杆旁边有一个放着食物的小盒子并且紧挨着箱子上的小孔。动物只要在箱子里面按压杠杆就会有食物从小孔掉入。
将一只很饿的小白鼠放置在箱子里面,最开始它会比较随意的摸索,不经意间按压到了杠杆发现有食物掉入,然后逐渐发现规律,它就会找到获得食物的妙招。这个装置后来也进行不断的修改,使用起来也更加方便容易了。
实验的创始人
斯金纳出生于1904年,在小学的时候就比较专注于文学,在大学对于英国文学比较感兴趣。后来想成为作家,但是尝试过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所以在1928年考入哈佛大学读研究生开始学习心理学,毕业后在各大名校任职,1947年重新回到哈佛当老师并且成为心理学的终身教授。
虽然斯金纳将实验进行了拓展,但是实际上大概的含义是一样的,这里也就不多说了。这个实验算是比较真实的模拟了赌博。比如简单的老虎机或者其他比较复杂的,这些东西会带给人们更多的依赖性甚至于上瘾。
不过在实验中有一定的概率性,所以没办法更好的判断机制是否失效,因为失败不会有明显的惩罚所以身在其中的可能会不断的进行下去。
在实验中,这些小白鼠可能会误解某些行动的含义,甚至把偶然性当成问题的关键,最终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当然在外面看是相当奇怪的,但是身在其中的却感觉很有道理。
斯金纳箱实验就是看似比较简单,但是实际上内涵相当丰富的心理实验。而双缝试验也是比较有名的试验,感兴趣的可以多去了解。
育婴箱的作用。当斯金纳的第一个孩子出生时,他决定做一个新的经过改进的摇篮,这就是斯金纳的育婴箱。它的原理就是“斯金纳箱”。他在实验箱里长大的女儿后来很快就成为一名很有名气的画家。于是,斯金纳把它详细介绍给了美国的《妇女家庭》杂志,他的研究工作第一次普遍受到大众的注意和赞扬。在《育婴箱》(Baby in Box)(1945)这篇论文中,他描述到:光线可以直接透过宽大的玻璃窗照射到箱内,箱内干燥;自动调温,无菌、无毒、隔音;里面活动范围大,除尿布外无多余衣布,幼儿可以在里面睡觉、游戏;箱壁安全,挂有玩具等刺激物;可不必担心着凉和湿疹一类的疾病。这种机械照料婴儿的装置是斯金纳研究操作性条件反射作用的又一杰作。这种设计的思想是要尽可能避免外界一切不良刺激,创造适宜儿童发展的行为环境,养育身心健康的儿童。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