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

时间: 2023-07-17 20:01:16

孩子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原因主要有:

1、父母总是批评、责怪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有些父母在孩子犯错或者淘皮捣蛋时,总是批评和责怪孩子,慢慢地孩子会因此而缺乏安全感,逼迫自己去关注父母的情绪和感受,从而养成讨好型人格。

2、缺乏父母无条件的爱

有些家长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只有自己变得更乖更懂事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获取父母的关注。甚至这些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有要求的,比如必须考试得第一才能获得心爱的芭比娃娃等,这样的方式只会让孩子努力去迎合父母的要求,变成讨好型人格。

3、父母总是将孩子跟别人对比

有些父母喜欢总拿自己家的孩子跟别人对比,这样会让孩子渐渐变得不自信,觉得别人很优秀,从而形成讨好型人格。

不顾自己讨好别人,孩子为什么会形成“讨好型人格”?

?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会有5个明显的特征

1、胆小、自卑、敏感。

2、懂得察言观色,会被大人的情绪所控制。

3、从来不争抢,也不敢拒绝他人的请求。

4、有些过分的乖巧听话,做事前会先考虑别人的感受。

5、没有主见的盲目跟从,只为博得别人的关注和赞赏。

看到这些特征,家长有没有发现自己家孩子也具备?

日本作家日本作家太宰治,在小说《人间失格》当中曾说到过这样一句话:?我的不幸恰恰在于我缺乏拒绝的能力,我害怕一旦拒绝别人,就会在彼此心里留下无法愈合的裂痕。?这句话简直是?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心理写照。



孩子形成?讨好型人格?,离不开这几个原因

童年是孩子性格和心理安全建设的最重要时期,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宝宝3至6岁是安全感建立,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段时期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将会决定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


所以父母才是导致形成孩子讨好型人格的罪魁祸首,有两类父母最容易养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

第一类,父母本身就是讨好型人格

这样的父母会不停地教自己孩子,如何讨好别人获取生存,并且教会孩子很多讨好别人的模式。

在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就对待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有所不同,总是喜欢牺牲自己家娃的利益,去满足他人,这种行为从抢走宝宝喜欢的玩具给其他小朋友玩开始。

这样的父母教导出来的孩子,会觉得自己矮人一等,在做事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去讨好他人。

父母往往自己不能察觉,觉得自己是在教孩子做人的本领,其实你是在慢慢将孩子变成一个讨好型人格的人。


第二类,控制欲过强的父母

控制欲强的父母对孩子的要求都很严格,孩子做任何事都需要围着父母的要求转,导致孩子缺乏自己的主见,变得没有自我,只知道一味地满足父母的需求,因为孩子一旦做不到,就会迎来父母的谩骂、指责、甚至拳打脚踢。

孩子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讨好父母让父母开心,因此一旦过了6岁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孩子就会变成大家所说的讨好型人格了,若你也是控制欲过强的父母,最好适当的放松一下。

从上面可以看出,讨好型人格的孩子从小就缺乏自我价值感,而他们得到自我价值感的唯一途径就是?讨好别人?,通过这种讨好别人的方式,来获得别人的认可,从而自我解压、自我满足。



怎样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1、给孩子充足的爱和安全感

讨好型人格的人又被称作为?讨好者?,他们讨好别人,无非是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希望别人能够欣赏他、帮助他、关心他、甚至保护他。所以说讨好型人格的人,都缺乏安全感。

父母在孩子6岁前,要给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和爱,父母的关心和爱是孩子最坚硬的盔甲,是帮助孩子脱离讨好型人格的?最佳武器?。让孩子在一个充满关怀和爱的环境当中成长,在这种充满爱和安全感的环境下成长的孩子才不会变成讨好型人格。


2、多给孩子些欣赏和鼓励

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父母的肯定,如果父母长期对孩子进行否定教育,孩子容易产生心理自卑,从而想尽办法的讨好父母,最终导致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

只有在鼓励和欣赏当中成长的孩子,才会对自己更自信,并且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这种充满自信心,并且有自我认同感的孩子,才不屑于讨好他人。


3、从小培养孩子好性格

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毛姆(英国作家)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跟孩子的性格分不开关系,试想一下,一个有着自信、乐观好性格的人,会主动去讨好别人吗?

要告诉父母的是,想要避免孩子成为讨好型人格,要在6岁前着重培养孩子良好的性格,教会孩子自信、勇敢、善良、乐观,这对孩子以后的生活、学习都有极大好处。

讨好型人格的形成和父母有关系吗?

在孩子的培养问题上,家长们的教育理念各有不同,强势的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听从自己的安排,在强大的掌控欲下,孩子的行为受到更多的约束和限制。表面上看孩子会较少的犯错,甚至表现上也有很出众的地方,但是家长仔细的观察下来会发现,孩子很容易形成讨好型人格。

当孩子倾向于讨好型人格时,希望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心理使得孩子本能的学会了压抑天性,甚至在不是自己的错误时仍然坚持说着对不起。自然在性格上,完美的光环下是脆弱的自卑。显然孩子这样的表现和父母的教育偏差大有关系。

一、什么是“讨好型”人格?

近来网络上大热的一部韩剧引起了网友们的热议,纷纷表示自己也曾经和女一样希望得到赞美。剧中女主在小的时候很少的得到关爱,小伙伴们也因为自己脏兮兮的不喜欢和自己玩。但是慢慢长大,女主变漂亮了,发现这之后的境遇有了很大的不同,人们更加愿意和自己交往了。于是因为享受这种被关注的幸福,女主把“让人喜欢”作为努力的方向。比如说遇到自己不喜欢的学长的表达爱意,虽然自己很不舒服,但是仍然会假装自己对学长的印象也不错。这种压抑的表达让女主很疲惫,当然,最后也没有收获完美的感情。

①习惯于取悦别人

讨好型人格使人更加倾向于取悦的行为表达,过分的注重给他人带来的愉悦感,而忽视自我的情绪感受。在关系处理中,渐渐的把取悦他人作为行为发生的标准。

②对他人的要求不懂拒绝

当面对自己很难做到或者对自己有一定的负面影响的要求不懂得说不,不愿意拒绝别人的请求是讨好型人格非常常见的一种表现。害怕拒绝后对方感到不开心进而不喜欢自己的心理,使得讨好型人格的人在情感关系中处于不平等的位置。

③过分的在乎自己在他人眼中的样子

讨好型人格的行为表达较少的会去考量自己真实的想法和喜欢,所有的衡量标准以是否在他人眼中看起来是否是完美的。对他人的看法和评价非常在意,而自己对自身的认可却处于模糊的状态。

讨好型人格所展现出来的更多的是对自我感受的忽视,不管是隐忍谦让还是逆来顺受,对自身情感的忽视使得孩子无法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体系,依靠他人的喜欢而建立起来的安全感会非常的脆弱。

二、为什么孩子会产生“讨好型”的人格?

前段时间看了一部电影,影片中女主的妹妹因为生病的关系受到了家长更多的关爱,而女主经常处于被忽视的状态。终于女主长大了,可以凭借自己来营造安全感的时候,却习惯讲感情寄托于取悦他人上,就像小时候扮鬼脸取悦父亲一样。可是女主在任何一段情感关系中,自己无底线的讨好,使得自己没有自我,最终换来的是不断的被抛弃。最终留下“生而为人,我很抱歉”的遗憾,影片让人觉得压抑,感慨女主的不幸。但是,这难免与女主小时候长期的被父母忽视,缺乏被关注的家庭环境大有关系,当孩子不断的依靠扮鬼脸取悦父母时,也说明了父母的冷漠有多伤人。

①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

当父母对孩子疏于陪伴,或者关注度不够时,孩子希望通过自己的某些行为来吸引父母的注意。为了保持父母与自己的情感互动,孩子更加倾向于按照父母的喜好成长,依靠讨好的行为表现得到关注。

②内心极其缺乏安全感

当孩子的内心非常缺乏安全感,讨好型人格的形成是很自然的事。孩子无法从生活中获得这种正常的情感反馈,期望依靠在行为上的收敛、讨好能够换取对方的满意。看到对方满意后,孩子的安全感方才得到满足。

③性格上的自卑感

当孩子处于自卑的情绪状态中时,自我认同感非常的缺乏,这种情绪影响到孩子与同伴的交往,很容易形成不平等的交往关系,讨好型人格的孩子处于被动的一方,进而会表现刻意的讨好。

为什么孩子会出现讨好型人格呢?

第一,不懂孩子哭声的父母。
有的家长就像对孩子的哭声过敏,孩子只要一哭就忍不住发火,"哭哭哭天天就知道哭"。这些家长不理解哭只是孩子的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方式,成熟的父母呢,能从孩子的哭声中,听懂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孩子是因为害怕、伤心、失望还是想获得关注。都可以搞清楚,如果一哭就劈头盖脸的骂,会让孩子误以为,这些情绪都是错的。都是不对的,我就不该有情绪,等以后再碰到这些情绪,他就会自责,自我否定。

第二,很强势的父母。
尤其是很强势的妈妈,经常管得非常宽,给孩子各种各样安排。吃什么饭、穿什么衣服、去哪里玩、报什么兴趣班,都是大人说了算。这看似是对孩子的全方位照顾啊,其实呢,你是在一次又一次剥夺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利。你不让他做决定,就等于在告诉他你不行,你没有能力,你没资格做决定。长此以往,孩子干脆就停止反抗,压抑自己,顺从等安排就行了。长大后,父母还会怪自己的孩子没主见没能力,咋啥都依赖别人。这就是典型的折断了孩子的翅膀,还怪孩子不会飞。

第三,情绪不稳定的父母。
当你心情好的时候啊孩子做什么都可以,孩子想看动画片或想玩手机,那就让他看一会玩一会。但你心情不好的时候,同样一件事孩子却会招来一顿臭骂。“天天就知道玩手机看动画片,不知道伤眼睛呀”。这样孩子就很错乱,他不知道规则是什么,不知道怎么做才是对的,唯一的判断呢就是看大人的脸色。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第四,总提别人家孩子的父母。
很多家长的口头禅啊,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谁谁谁自己吃饭,你看看别人家孩子谁谁谁,打针都不哭。我明确说一下,6岁以下的孩子,父母千万不要拿他与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因为小孩大脑发育还不成熟,思维比较简单,你这样比较他只会记住,别人很好,我不行。就会给他带来一种挫败感,而不是目标感,如果要对比啊,也是建议纵向对比,自己跟自己比。“宝宝,你比昨天更优秀了”,聪明的孩子都是夸出来的,这样能激励孩子的自信心,但也不要盲目地夸哦,该夸的时候,不要吝啬就行了。

第五,经常议论别人的父母。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很小,什么都不懂。就在家里肆无忌惮地议论别人,好多都是比较负能量的。比如谁谁谁家老公失业了,家里没了经济支柱。谁谁家孩子没考上大学,真不争气,没出息等等。这种行为如果不避讳,孩子耳濡目染,就会被灌输一些错误的价值观。人生必须成功,混得不好背后就有人指指点点,孩子潜意识就有一种压力。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