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限效应是指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从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
来源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应用
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
超限效应在家庭教育中时有发生。例如当孩子某件事没做好时,父母一次又一次地批评,使孩子从开始的愧疚到后面的厌烦。当孩子被逼急了,就会出现逆反心理,觉得“我偏要这样!”。因为孩子一旦遭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反复地批评时,就会在心里想为什么没完了。从而受到批评时的心情始终无法平静,反抗心理就产生了。所以,当孩子发错误时,家长不能总是不停地批评。而应该在犯错的时候进行批评即可,过后就不应再提及此事。这样孩子既感受了做这件事是不对的,也不会因为有过多的批评而产生抗拒心理。
在学校教育中的应用
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切忌抓着学生的某个问题不放,对其反复批评。因为在第一次受到批评时,学生的厌烦心理还不是很大,可是第二次、第三次甚至更多次数受到批评的时候,孩子的厌烦心理就会成倍增加,达到了一个不可小觑的程度。而这样的厌烦心理,就有可能会演化成为对老师的反抗,对学习的厌恶,这样就与教育目标相悖了。那该如何进行批评教育呢?在学生出现问题时,老师可以进行批评,但应做到“学生犯了一次错,只能批评一次”。即便要对某件事反复提及时,也要注意表达的方式,切莫使学生出现抗拒心理。
在管理中的应用
有些领导喜欢揪着下属的某个错误不放,不仅私下里进行批评,而且还喜欢拿到会议上作为案例反复提及。本来员工对于工作没完成好还有些愧疚,但被说多了以后就会觉得,为什么总说我啊?是不是针对我。于是,在领导无止境地批评下,员工开始破罐子破摔,工作也不认真了。这就是领导没有注意超限效应的影响,从而导致员工产生逆反心理,进而影响工作状态的一个典型例子。所以在日常管理中,领导要注重下属的心理状态,在员工已经知道问题所在,并已经反省过后就不要再拿着这个问题不放了,否则只会导致员工的逆反,甚至导致一纸辞呈的出现。
启示
1、不要以自我为中心,要注意他人的心理状态,在他人某种心理状态在不断累积时,就不要再去刺激别人;
2、要注意沟通的方式、方法,不要导致双方的对立;
3、注意“度”的把握;
4、要进行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它必然是来自生活的,最终又会回归生活,指导生活。懂得和运用心理学的一些道理,你的生活必然会活得有滋有味。下面让我们来了解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学效应。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恐怕是无人不知,他的英年早逝想必大家也都知道,但是,这位天才为什么过早的就离开了人世呢?殊不知这都是晕轮效应惹的祸。
那时的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入”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虽然人长得美丽,可与普希金的志向、兴趣却相差甚远。
每当普希金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她总是捂着耳朵痛苦地叫:“不要听!不要听!”她喜欢交际、玩耍,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或出席豪华晚会、舞会,而这些都是普希金所不喜欢的。
但普希金还是为她丢下创作,搞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娜坦丽的漂亮蒙蔽了普希金的双眼,他觉得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可是他错了,他为娜坦丽美丽的光环抛弃了理智,毁了自己光辉的前途及生命。
晕轮效应心理
不错,在我们的身边,可能时常会存在这种情况,就是当你对一个人产生好感时,此人身上就好像出现了积极的、美妙的、理想的光环。由于这种光环的照射,此人外貌、心灵上的缺点就会被忽略,更甚者你还会主观地赋予她很多本不具有的美好品质,这就是所谓的“情人眼中出西施”,在心理学上这被称为“光环效应”或“晕轮效应”。
往往热恋中的男女最容易受这种效应的影响,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最帅的、甚至万里挑一的。可能结婚之后才会感叹:“当初我怎么就没发现这家伙这么多毛病呢?”
正如莎士比亚曾经感叹的,“恋人和诗人都是满脑子的想象”——纤细瘦弱说成“苗条匀称”,脸色苍白称为“洁白无瑕”,身体肥胖成了“丰满健壮”,脸上黑痣也叫做“美人痣”。其实,晕轮效应就是“以偏概全”,是一种评价偏见,甚至会达到“爱屋及乌”的程度。
就像我们见到的那些近乎发狂的“追星族”或“粉丝”们,常因喜欢某位流行歌星或影星的某一特征而盲目模仿:模仿明星的发型、胡须、穿着,整容模仿明星的长相,甚至不惜代价去搜集歌星使用过的物品。在这种情况下,晕轮效应就成了行骗的工具,比如有些人刻意将自己打扮成某种人的外表,从而行骗,屡屡得手等。
可以说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随处可见。比如有些小青年穿着打扮或生活习惯花哨、怪异,上了年纪的人就会看不顺眼,就会觉得他们是没出息的败家子。年轻人选择恋人,往往很看重外表,全然不去考究人的内心,从而做出错误选择。
总之,晕轮效应是一种认知偏见,对人们的人际交往以及生活的许多方面有较大不良影响,因此我们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这种效应。
我们知道马克·吐温是美国著名的短篇小说家,有一次,他在教堂听牧师布道。一开始,他觉得牧师讲得很好,使人非常感动,准备捐些钱给教堂。过了十几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便有些不耐烦,于是决定少捐一些钱。又过了十几分钟,牧师仍然滔滔不绝,于是乎,他决定一毛不捐。冗长的布道讲演终于结束了,大家开始募捐。而大作家马克·吐温不但分文未捐,还气愤难消,竟然从募捐箱里偷走了几元钱。
超限效应心理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心理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超限效应”。超限效应也常常体现在人们的家庭教育中。比如,当孩子考试成绩不好时,父母就会一次、两次、三次,甚至四五次地重复对孩子做出同样的批评。孩子一开始可能感到内疚和不安,逐渐便会变得不耐烦,最后甚为反感。
孩子一旦受到批评,往往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才能从心理不安中恢复过来。受到重复批评时,孩子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便逐渐高涨起来。
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教育要在一定的限度内,注意对孩子“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即使非要再次批评,那也要换种说法或角度,不应简单地重复。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小辫子被“揪住不放”,逆反心理也会得以避免或减轻。
有一位著名杂技师,名叫肖曼·巴纳姆。他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过,因为他的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很受欢迎。他能使“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项人格检查”后,拿出两份检查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更贴近自己。
事实上,这两份结果中,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另一份才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但多数参加者认为前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心理
这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人们却常常认为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称为“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常见,比如算命,很多人算命后都会觉得算命先生说的“真准”。实际上,那些诉诸算命的人本身情绪低落、失意,对生活失去信心,没有安全感。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大大增强,很容易受到心理暗示。
再加算命先生就是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的骗子,很快就能觉察到求助者的感受,说些稍加安慰的话语,求助者立刻会升起一股暖意。算命先生接下来的似是而非、无关痛痒的“人生预测”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了。
有一个希腊传说,说的是古希腊塞浦路斯岛有一位名叫皮革马利翁的年轻王子,他酷爱艺术。通过自己的艰辛努力,皮革马利翁雕塑了一尊女神像。他十分钟情于自己的得意之作,整天含情脉脉的注视着她。不知道过了多少天,女神奇迹般地复活了,并乐意做他的妻子。
皮革马利翁效应心理
虽然只是个传说,却蕴含了一个非常深刻的哲理:期待是一种力量。这种期待的力量就被心理学家称为皮革马利翁效应。
1、木桶效应(短板效应)
木桶效应是指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任何一个组织,可能面临的一个共同问题,即构成组织的各个部分往往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往往决定整个组织的水平。因此,整个社会与我们每个人都应思考一下自己的“短板”,并尽早补足它。
新木桶原理 :一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正常情况下(指木桶的大小一定,不斜放)取决于三方面的因素:第一、是每一块木板的长度,最短的木板决定盛水量。第二、是木板与木板之间的结合是否紧密。第三、是有一个很好的桶底。第一个因素大家好理解;但如果木板与木板之间存在缝隙或缝隙很大,也无法装满水;同样如果没有好的桶底,盛水只能是空想。
斜木桶原理 是把木桶放置在一个斜面上的时候,木桶装水的多少就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子的长度。当然这要求长与长要正相对,并且长木块的周围要有相应长度的木块作为她的辅助。也就是说当我们比别人在某一块短一大节时,不但要选择合适的斜度,更重要的是把其他木块合理排列起来,使它们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现有的木块。
应用:木桶效应启发班主任思考,一个班集体对学生的了解最重要的是什么?学生的短板,学生的长板以及如何排列组合现有的学生,让他们实现在班级里的贡献最大化。把每一个孩子看成是资源,挖掘他们的长处,集腋成裘,是智慧班主任的做法。帮助他们认识短板,并且尽量弥补短板,也是非常高效的。
2、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期待效应、毕马龙效应、比马龙效应)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皮格马利翁是古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他对一尊少女塑像产生爱慕之情,他的热望最终使这尊雕像变为一个真人,两人相爱结合
应用:美国的年度教师发言,讲到她被派去教一个最差的班级,一进班级就跟孩子们说,你们知道学校为什么要派我来教你们吗?因为我是最棒的老师,我要教最棒的孩子。暗示,期待,会有神奇的效果。
3、超限效应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应用:体验式德育,少说正确的废话。
4、心理饱和效应
"心理饱和"是人已经处于一种非常厌烦的,不想再继续某项任务的心理状态,是指心理的承受力到了不能再承受的程度。
5、登楼梯效应
当别人提出简单的要求时,我们怕被别人认为自己是不通人情的“小气鬼”而答应。在接受了简单要求后,当别人对我们提出较高要求,我们为了保持认识的统一和给他人留下前后一致的印象,心理上就倾向于接受较高的要求。这称之为“登楼梯效应”。
应用:布置学习任务时,轻起步,小步走,让孩子不畏难。在安排《荒岛生存记》的大部头写作时,我请孩子们先画封面,选人物,选岛屿,任务很轻,孩子们不抵触,待到十章节的文字写作时,前面已经做了那么多了,还有谁会想放弃呢,哦,我真是机智。
6、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又称“成见效应”、“光圈效应”、“日晕效应”,指在人际知觉中所形成的以点概面或以偏概全的主观印象。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名人效应是一种典型的光环效应。和光环效应相反的是 恶魔效应 ,即对人的某一品质,或对物品的某一特性有坏的印象,会使人对这个人的其他品质,或这一物品的其他特性的评价偏低。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的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代面;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第三,它说好就全都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7、首因效应(首次效应、优先效应、第一印象效应)
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也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8、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效仿,甚至变本加厉。
应用:防微杜渐,第一个出现小毛病的同学一定要及时给予关注和提醒,否则就会引起大患;一年级行为习惯的建立至关重要。
9、暗示心理效应
所谓的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人们发现暗示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可以救治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关键在于接受心理暗示的个体自身如何运用并把握暗示的意义。
管理中常用的是语言暗示,如班主任在集体场合对好的行为进行表扬,就是对其他同学起到暗示作用。也可以使用手势、眼色、击桌、停顿、提高音量或放低音量等等。有经验的班主任还常常针对学生的某一缺点和错误,选择适当的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同学生边看边议论,或给学生讲一些有针对性的故事,都能产生较好的效果。
10、青蛙效应(温水煮青蛙)
“青蛙效应”源自十九世纪末,美国康奈尔大学的“青蛙试验”。
“青蛙效应”在班级管理中有如下启示:(1)规章制度应载负强化性;(2)班级管理必须营造“他律”转“自律”的氛围;(3)班级管理应加强适应能力培养,创设一些特殊环境。(4)班级管理应重视可控性。
11、蝴蝶效应 蝴蝶效应是说,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极其巨大的差别。
12、威信效应
这是指传播者个人或群体的权威性、可信性对受众的心理作用,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学研究认为,当受众把传播者或信息来源确定在高权威性、高可靠性的位置上时,这种认定就会转变为对信息内容的相信。“??
13、存肢效应
生理上有一种现象,人的一段肢体被截去后,人的心理对那个空落的位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都会有存在感和支配欲,这种现象被称为存肢效应。存肢效应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不可能不经历失去,与其抱残守缺,执着于过去,不如果断放弃,美梦破灭之后往往就是黎明。坦然地面对失去解脱执著,做命运的主宰不失去希望就会大有作为。
14、自己人效应
在人际交往中,如果双方关系良好,一方就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观点、立场,甚至对对方提出的难为情的要求,也不太容易拒绝。这在心理学上叫做“自己人效应”。例如,同样一个观点,如果是自己喜欢的人说的,接受起来就比较快和容易。如果是自己讨厌的人说的,就可能本能地加以抵制。有道是:“是自己人,什么都好说;不是自己人,一切按规矩来。”
?应用:永远跟学生和家长站在同一立场上,发语词请用“咱们”,少用“你们”。
15、重要他人效应
美国社会学家米尔斯提出,指在个体社会化以及心理人格形成的过程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具体人物,重要他人可能是一个人的父母长辈、兄弟姐妹,也可能是老师、同学,甚至是萍水相逢的路人或不认识的人。重要他人可区分为: ★互动性重要他人★偶像性重要他人。
16、林格尔曼效应
林格尔曼著名的“拉绳子”实验分析了在拉绳过程中,单个人在群体中的表现。当他让越来越多的人参与拉绳时,林格尔曼发现尽管总体拉力增加,但每个成员施加的平均拉力减少,这与团队合作时成员更卖力的传统理论相悖。林格尔曼将其归因于当时所谓的“社会惰性”,即一个群体或团队往往会“隐藏着”缺少个人努力的现象。
应用:既然大家一起拉绳子都不能发挥出个人的最大能力,那老师给孩子们布置任务时,1、小组化。2、责任分清到人。
17、3对1效应
?心理学上的“3对1规律”是指在说服别人或提出令人为难的要求时,最好的办法是由几个人同时给对方施加压力。
应用:班级里有各种各样的细小琐事纠纷,在班级里设置一个调节委员会是非常有效的做法,毕竟这些鸡毛蒜皮孩子也是可以解决的,以往我只是培训孩子如何调节,每次一两个同学处理一件事情,看来以后可以分小组,一组3人,众口铄金。
18、鳄鱼法则
其原意是假定一只鳄鱼咬住你的脚,如果你用手去试图挣脱你的脚,鳄鱼便会同时咬住你的脚与手。你愈挣扎,就被咬住得越多。所以,万一鳄鱼咬住你的脚,你唯一的办法就是牺牲一只脚。
19、鲇鱼效应
以前,沙丁鱼在运输过程中成活率很低。后有人发现,若在沙丁鱼中放一条鲇鱼,情况却有所改观,成活率会大大提高。这是何故呢? 原来鲇鱼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后,就会“性情急躁”,四处乱游,这对于大量好静的沙丁鱼来说,无疑起到了搅拌作用;而沙丁鱼发现多了这样一个“异已分子”,自然也很紧张,加速游动。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沙丁鱼也就不会死了。
20、羊群效应
头羊往哪里走,后面的羊就跟着往哪里走。羊群效应最早是股票投资中的一个术语,主要是指投资者在交易过程中存在学习与模仿现象,“有样学样”,盲目效仿别人,从而导致他们在某段时期内买卖相同的股票。
应用:班委建设重中之重。
21、刺猬法则(心理距离效应)
两只困倦的刺猬,由于寒冷而拥在一起。可因为各自身上都长着刺,于是它们离开了一段距离,但又冷得受不了,于是凑到一起。几经折腾,两只刺猬终于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既能互相获得对方的温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22、手表定律
手表定律是指一个人有一只表时,可以知道现在是几点钟,而当他同时拥有两只时却无法确定。两只表并不能告诉一个人更准确的时间,反而会使看表的人失去对准确时间的信心。
启发:对同一个人或同一个组织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不能同时设置两个不同的目标,甚至每一个人不能由两个人来同时指挥。
23、二八定律(巴莱多定律)
80%的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20%的社会财富。二八法则告诉我们,不要平均地分析、处理和看待问题,要把主要精力花在解决主要问题、抓主要项目上。
应用:抓重点!学习,把80%时间用在20%重点内容易错内容上,辅导,把80%精力用在20%重点学生身上。?要学会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在他们卡住的地方及时帮扶。
24、马太效应
用以描述社会生活领域中普遍存在的两极分化现象。
25、鸟笼逻辑
挂一个漂亮的鸟笼在房间里最显眼的地方,过不了几天,主人一定会做出下面两个选择之一:把鸟笼扔掉,或者买一只鸟回来放在鸟笼里。这就是鸟笼逻辑。鸟笼逻辑的原因很简单:人们绝大部分的时候是采取惯性思维。可见,在生活和工作中培养逻辑思维是多么重要。
26、责任分散效应
?人们把这种众多的旁观者见死不救的现象称为责任分散效应。
27、霍桑效应
心理学上的一种实验者效应。这个效应告诉我们,当同学或自己受到公众的关注或注视时,学习和交往的效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与他人友好相处,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才是同学和老师所接受和赞赏的,我们只有在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地增加自己的良好行为,才可能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赞赏,也才可能让我们的学习不断进步,充满自信!
28、习得性无助
因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人摆布的行为,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成为了一种深深的绝望和悲哀。
29、证人的记忆
心理学研究证明,很多证人提供的证词都不太准确,或者说是具有个人倾向性,带着个人的观点和意识。
30、虚假同感偏差
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就叫做“虚假同感偏差”。有些因素会影响你的这种虚假同感偏差强度:
(1)当外部的归因强于内部归因时;
(2)当前的行为或事件对某人非常重要时;
(3)当你对自己的观点非常确定或坚信时;
(4)当你的地位或正常生活和学习受到某种威胁时;
(5)当涉及到某种积极的品质或个性时;
(6)当你将其他人看成与自己是相似时。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