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首页>祝由术>心理健康

为什么害怕拒绝别人

时间: 2023-08-03 18:30:22
道家文始派传承人收徒声明

身边遇到过很多这样的“老好人”,为了维持某一段关系,当自己的边界被侵犯时,不会勇敢的说“不”,害怕拒绝别人。前几天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网友自述有个朋友经常找他借车,他自己内心不太乐意借给这位朋友但因担心直接拒绝朋友会影响关系而不敢直接表达出来。导致他自己每天开车回家都觉得压力很大,担心朋友又来找他。车是自己的,不乐意不借就行了,可为什么对于有些人来说拒绝这么难呢?

首先,大多数时候,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感受到的“痛”,都和“拒绝”有关。无论是“拒绝别人”还是“被别人拒绝”,都会给个体带来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在大家耳濡目染的传统思想文化中,从一开始大部分人就被教育做一个好人,做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做一个负责任的人,做一个对别人有价值的人,同时还对那些违背道德,不负责任的行为进行批判。这些在他们的成长人格中形成了较为稳定刻板的做人标准。当他们刻板遵守“乐于助人,甘于奉献”而不知灵活变通时,“拒绝别人”成为了他们内心道德经上的耻辱柱,进而陷入了“自我感动”的怪圈。为了保护他们那厚重而脆弱的自尊心,他们不愿也不敢拒绝别人。

其次,害怕拒绝别人的人实际上是害怕表达真实的自己。当个体还很小时,总是能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想给他吃”“我不准他动我的东西”“我不让他玩我的玩具”……

后来,在某天下午,孩子兴高采烈地回到家里,向妈妈提出一个请求:希望妈妈能够周六带自己去公园玩。妈妈当即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只想着出去玩,我每天都要辛苦赚钱补贴家用,周六没有时间带你去,你周六在家好好写作业。最终孩子放弃了周末去公园玩的念头,待在家里写作业。对于妈妈来说,用一个合理的理由来拒绝孩子的请求无可厚非。而批判性的语言和裹挟在理由中的拒绝使孩子意识到:我被妈妈拒绝是因为我不懂事,是我的原因。就这样,被拒绝一次,两次,三次…孩子越来越不愿也不敢表达自己。

正如Romero Canyas 所认为的那样:个体在早期成长中的拒绝经验会使他们形成一种对他人会拒绝自己的焦虑预期。也就是说在早期成长阶段被拒绝次数越多的人,越害怕别人拒绝自己,同时对拒绝的敏感性也会提高。不管是被别人拒绝还是拒绝别人对他们来说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最后,英国心理治疗师雅基▪马森在他的著作《可爱的诅咒》中曾明确表示,如果一个人不拒绝别人,是因为拒绝他人会让自己感到内疚,即便委屈自己也不愿意愧对他人,这类人属于圣母型人格(Notre Dame Personalit),是一种被动的心理倾向和态度倾向。

他们以为不拒绝就不会有伤害,实际上,错误的接受比拒绝本身对人的伤害更大。这不仅会伤害别人,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所以,需要拒绝的时候,我们一定要勇敢地说“不”,关系并不会因为你真诚且不含敌意的拒绝而受到影响。相反,可能还会因此收获一段更舒适的关系和一个更真实的自己。

为什么我总是害怕拒绝别人?

我今年25岁,参加工作已经一年了。由于长相一般,性格比较内向,加上缺乏自信,我的感情之路不太顺利。交往过两个男孩,都以失败告终,为此,我只能寄情于工作。 在单位,我的人缘很好,同事们都喜欢和我打交道,因为我从来没有拒绝过别人。有同事喜欢吃黄家塘小学门口的牛肉米粉,经常打电话叫我帮他们带早点,我总是一口应承,因为我家就住在文化坊,离黄家塘很近,去那里很方便;还有同事喜欢大赛巷的板栗,我也经常帮他们去买。久而久之,大家都习惯了叫我办事。其实帮同事办事无所谓,关键是有时我帮忙了还落不到一句好话,大家总是说:反正你顺便嘛!这且不说,有时候给同事帮忙了我还要倒贴钱,五块十块的他们有时手头没零钱,时间长了就忘了,而我也不好意思找他们要。 在工作中,我一直是勤勤恳恳地做自己的事,但同事们总喜欢使唤我,叫我拖拖地、烧烧水、泡泡茶,甚至自己的工作任务也要我帮忙做。 有一次周末,我打算和闺密一起去看电影,恰巧到快下班时刻来了一个工作任务,要求我们科室成员共同完成一份企业报表,第二天领导要带走,本来我们科室有4个人,大家如果明细分工,可能会早一点收工,可A跟我说:“我父亲病了,我要去医院看他,麻烦你帮我做做吧!”我想这应该帮忙,于是答应了她。刚答应,B又过来说:“我的那一份你也帮我做一下吧!我要去约会!”我想说,我也约了朋友看电影啊,可B不由分说,就把她手里的活塞给了我。C一看,也跟着说:“你帮她们做,不帮我说不过去哦!要不你就一个人辛苦一下吧!”结果她们都跑光了,留下我一个人加班到10点,电影自然是泡汤了。 闺密怪我不守信用,我无奈地跟她讲了原因,闺密说:“你傻啊!你不懂得拒绝啊!怎能让别人将你当奴隶使唤呢?”我说:“我害怕拒绝她们,总觉得有点说不出口。”的确,我是这样想的,别人求你帮忙,你要是拒绝别人,可能会伤人自尊,影响同事之间的感情,问题是,我如此在意别人的感受,她们怎么就不在意我的感受呢?什么时候,我也能理直气壮地对我不喜欢做的事说不呢? 芳草专家解答芳草你好,从来信中,让我想到一部台湾偶像剧《便利贴女孩》,女主角和你一样,为了维护所谓的和谐,百般容忍同事对她的吩咐、使唤甚至是欺辱,在一次受伤之后她和你一样,发出了和你一样的感叹“为什么别人就不在意我的感受呢?”我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在意过自己的感受吗?你说拒绝对方会伤害别人自尊,可是我想问你,你尊重过自己吗?为什么他们只会一直找你而非别人呢?人爱者必先自爱之。所谓自爱,就是很清晰地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信任自己,爱自己。从你讲述的开头,看得出你对自己的评价不高,认为自己外貌不漂亮而自卑,因此希望在工作中寻找自信。所以,你很用心工作,也非常珍惜办公室友谊。但是,我们需要了解真正的友谊是体现在相互平等的尊重之上的。所以,你首先需要明确地是工作和生活的界限。工作中的事情因为权责的关系,你需要明确地划分哪些是属于你的工作,哪些并不是属于你的工作。当然,如果遇见上次的情况,不妨建议你的同事向你们的上级请假或者协调,用行动告诉对方,你没有权利更加没有义务帮助对方完成本该她们完成的工作。在生活中,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但是同样需要学会划分界限,该对方负的责任需要明确地告诉对方。相信如果对方真的尊重你,也就会平等和理解的对待你。否则,这样的“自虐”的“友谊”,我们不要又何妨?

人际交往中害怕被拒绝的原因

一、人际交往中害怕被拒绝的原因

关于人际之间的沟通方式,确实会让部分人抓狂,过分憨直可能会得罪人,过分顺从则让自己陷入困境。我们谁没有讨好别人的心理呢?每个人从小就在讨好父母,讨好同伴,讨好老师,讨好权威人物等关系中体验着讨好的好处:被表扬、被重视、被奖励、不被指责、不被怪罪、不被惩罚等等。这是人在成长时的无奈,也是人成为社会人所需的啊。

1、判断人社交中的心理成熟度,要看你能否自如地对别人说“不”,能否主动要求别人帮助自己,能否承受别人的拒绝。能够说“不”和能够接受被拒绝,都是需要自信和勇气的。不会拒绝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又怕被别人拒绝的心理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被拒敏感”。这样的人其人际关系看起来挺好,他总是热心助人,口碑好,别人喜欢找他“麻烦”,可内心苦水只有自己吞。这是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社交焦虑。

讨好别人有双重含义:一是功利性的,即通过主动讨好别人而达到自己某种目的;二是防御性的,通过讨好别人而达成情感联盟,避免树立攻击对象,为自己取得宽松的生成环境。所以,讨好别人有着它的积极作用。过分“讨好”又会给人带来无穷烦恼。害怕说“不”的心理,是一种以自己主观为蓝本来看别人的心理投射。因为说“不”未必就能伤害到别人,本质上是自己内心受不了被人拒绝,所以认为(外投射)别人受不了拒绝而不敢拒绝别人。怕说“不”的内心情结主要来自以下几方面:

(1)被拒创伤

怕说“不”的人,在他过去经历和人际环境中,一定存在“不许你”太多。“不许你”氛围下,人的思维和思想被制约,难有自主性和创造力的发挥,人的所作所为无形中被一种势力控制着,总是听到和遭到“你不能…”“你不要…”“你如果不…就会…”的指引,脑海容纳了与“不”相关的内容,为达到“不”之要求和避免违犯“不”的惩罚,一个人的个性里会渐渐形成对“不”的高度敏感,他不得不服从权威,又厌恶和敌视权威的“不许你”,他心里体验着“不也不是,不是也不是”的种种焦虑。这是人在文化禁忌影响下,害怕被拒绝的原始创伤。

(2)厚重而脆弱的自尊

过重的自尊来自东方哲学熏染,中国佛、儒、道家文化是有厚重耻感内涵的,造成了中国人高度重视做人的“礼仪、节气”,高度重视人的“脸面”,这些文化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心理。而现代社会仍然很讲究“面子工程”的。可以说“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情结。中国文化中“面子”:他人眼中的我,即你做任何事情要顾忌面子、做得体面,不能让别人在背后戳你脊梁骨,你得顾忌自己的行为对他人的影响,以及他人对自己的看法。这是文化所形成的人际行为规范,本质上是人的自尊需要。

耻感文化形成了束缚他内心的枷锁,有些人由于个性懦弱、内心自卑而在一个讲究面子的文化环境里很不自由,备受人际焦虑折磨。这种人是活在别人的印象中,其自我概念是建立在他人评价上的,其个性决定了他在人际交往时,会高度关注他人的行为反应,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在意了别人和满足了别人,自然会获得别人的好感,好的态度和好的评价,自己就会感觉被重视,觉得自己做得很对,很有成就感!

这种自我肯定来于别人肯定的人,是无法在他人面前给予否定的,即害怕说出“不”的。因为对别人否定,就意味着对自我的否定,这会断绝看清自己是谁的被肯定来源(给自己评价的客体)。所以,他在对别人有求必应的“讨好”中,充分感到自我的存在和存在的价值。由于“讨好”是以压抑自我为代价,他必然会逐渐感觉是在为别人而活,会逐渐产生拒绝别人的愿望,但他欲拒不能。因为他内心的弱小与不安全感,使他无力承受“万一被拒绝”的后怕,他潜意识的“讨好”欲望,使他还不愿丧失他人的好评和好感,惟有“讨好”能感觉自己是好人,也惟有实现“讨好”才能免除他社交中的焦虑。当然他的心理现实是,要么顾了自尊(面子)委屈了内心自由,要么顾了内心自由而伤了面子(自尊)的矛盾冲突。但一般情况下,他宁愿忍辱内心而不愿丢失面子。中国的酒文化就足以说明人际社会中人“拒绝”人难啊。

(3)依赖与分离焦虑

人都有依赖性或依赖情结,只是依赖的对象、性质和程度不同而已。人的依赖性与分离焦虑高度相关,即你对某人某物过度依赖,必然伴有恐失去他(它)的焦虑。害怕说“不”的心结之二,是人的依赖性和分离焦虑。这份焦虑不仅指母婴分离的原始焦虑,还指人进入社会化后对仿效者的依赖与分离焦虑。

因为在一个人的意识成长中,是很需要重要关系人物予以他人格方面的精神关注与肯定的。如果他没有获得足够认可,在他心里会埋下被忽视的自卑,会产生寻求重视的渴望。有些孩子的“多动症”就是一种寻求你关注我的表达,他关注愿望的本意是“你要重视我,承认我跟别的孩子一样好!”。人从小就很依赖重要关系人物的夸奖,依赖别人对“我好吗、我重要吗”的看法,也从来就不喜欢关系人物总是暴躁地对你“就你惹人烦!”“你总是不听话!”“规矩点!”的关注。这是教育者爱护孩子的操控行为。青春期孩子的任性、固执、逆反等,都是渴求被理解与认同失败的一种怨恨,其潜意识是依赖重要关系人物认可的需要。所以,现实中害怕说“不”的心理实质,是害怕否认和被否认,是一种内心依赖他人认同和害怕他人不接纳自己的分离焦虑,是用“有求必应”的讨好行为而实现受重视、被接纳的心理需要,同时也能回避被否定的焦虑。

“不”,象征无或没有。“不许你…”的教育模式,是对人的根本否定,是压抑自我,用他人思想“武装”我的成长环境。不会拒绝,象征超越拒绝的逆反,是一种对“不”的反向而温柔的攻击。因为“不允许”带给人的似被囚禁的压抑与痛苦,他会本能性反感被拒,也自然会拒绝自己使用拒绝。就像许多人在小时候,受尽了自己父母打骂的痛苦,便在心里痛恨父母的打骂,并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对自己的儿女打骂一样。不会拒绝的人,虽然很想拒绝人,但潜意识仇视拒绝。因为拒绝和被拒绝对他而言都是一种伤痛,他不自觉地会远离拒绝。“讨好”便是远离被拒伤痛的最好补偿。

2、不会拒绝的人,最关心的是怎样才能自如地拒绝别人?我们可以提出这样的思路:

(1)学会允许自己

如果要能自如地说“不”,不妨先放弃对自己的许多“不许”,然后对自己多一些“允许”甚至“放纵”:允许或放纵自己“坏”,比如说话粗俗一点,允许自己多提反对意见,可以教训或指责别人,可以让家里乱一点,允许自己偶尔失约、违约,允许自己动怒、发火,做事前可以拖沓和被动一点,允许自己“先为己而后为人”,允许自己反击别人……

(2)掌握说“不”的技巧

比如可以委婉地拒绝:“如果我有时间的话…会…”;可以温和地拒绝:“不好意思,这次不行呵…”;可以巧妙地拒绝:“我也正愁着呢…”“我试试看××朋友能否帮你?”;可以直接地拒绝:“不行的,我没有时间”等等。

(3)认同不会拒绝

如果拒绝别人难于不会拒绝,可以接受“讨好”行为,也要认同自己的不会拒绝。

(4)首先学会拒绝自己

这面临一个心理悖论,即个体对“拒绝”既仇视又向往的矛盾心理。人对某事怀揣矛盾,是难以搁平事情。假如说“拒绝别人”的结果一定是得罪人,不能让你“拒绝了”和没得罪人的愿望两全,试想想,你能做选择吗?又会选择实现哪一个愿望?如果要拒绝别人,就意味着接受“得罪人”。当然,这跟不能拒绝别人一样难!这就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之人的心理悖论。理论上,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也等于能接受得罪人或不怕得罪人,但还是有个时序问题,首先要不怕得罪人,才能做到自如地拒绝别人。因为不能拒绝的背后,存在若得罪人而遭孤立疏远(关系丧失)的惧怕。

3、怎样才能不怕得罪人呢?这需要处理自己的情结,即学习放弃依赖别人的好评价,克服别人或许不接纳我的分离焦虑。这可以从“你拒绝自己”做起:

(1)拒绝你要求自己的严格

如果你存在必须守时、整洁、完整、早睡早起之类的严格。

(2)拒绝你对自己的讲究

如果你存在社交时,一定要讲究穿着得体、说话温和、举止谦卑;做事前,讲究三思而后行之类。

(3)拒绝你对自己的某些要求

如:宁可我欠别人不能别人欠我(学会平等地欠对方)。隐忍对别人的不满(学习情绪外释放,直接或间接表达自己真实的愤懑感觉);取悦别人(减少、打住在交流中的赞美词);做事要主动、给人留下好印象之类。

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会,总有他不会的`方面。接受自己的不会,不强求自己做不会的,这叫不为难自己或放过自己。况且不拒绝别人也有它的好处啊,如前面谈到,能满足你潜意识心理需要、避免你怕被否认等焦虑,还可以换回别人对你的感激,当你敢于向别人求助时,那些被你帮助过的人,多半是不会拒绝你的。世上毕竟好人多,懂感恩的人也不少啊。

要不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二、做事只找靠谱的人不找聪明的人

1、做事要找靠谱的人 聪明的人只能聊聊天

现在很多人,在一起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我们很“聊得来”。其实年头长久了才发现,很“聊得来”,只是一种心理满足感,而靠谱才能给予双方安全感。当一个靠谱的人,承诺你事情的时候,他在心里已经有了把握,这件事情该怎么办,而一个想聊事的同事、属下、朋友、客户,他承诺你的事情多半是察言观色,发现你的心理需求,用语言满足你,能不能办他根本就没有想过,因为他的聪明,所以总会在有办法上让你觉得他尽力了,其实他连想都没有想一下,他连心都没用一下,只是空气在口腔中穿堂过而已。靠谱的人,他会体察对方的困难。而后,从自身的角度尽可能的为你办实事,虽然可能存在局限性,可能存在意见上的分歧,可能在一段时间之内不统一,也可能是拒绝。但是是高效的,是意图明显的,是真诚与信任的基础。

2、忠诚之心远远超越抖出来的机灵

每个人都能突发奇想,拿出一个超出别人地方的技能,如同智商高低一样,人与人差距并不大,即使个别人智商超群,如果情商有问题,也会大打折扣。尤其在当前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信息的传播速度跨越了地域和群体,瞬间就可以传遍全球的各个角落,更能搜索到所要的任何信息。聪明的人懂得很多,靠谱的人也不一定懂的就少。在当前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信息的获取速度超过以往,久而久之,很多人自然变聪明了。

从全社会看,聪明的人一定能力不错,但不一定是个靠谱的人,也就是人品不一定有保证。靠谱的人不一定不是聪明的人,但一定是在自己力所能及之处,是有能力的人,诚实守信的人。

现实生活中,人们喜欢聪明的人,当属正常心理。人们可以保持联系。但不一定会愿意推心置腹的相处,主要是变数太大,不托底。而人品好,靠谱的人,自然会有靠谱的人与之相处交往。也就是企业中我们强调的忠诚大于能力。

3、能力可以培养 人品坏了不太好改变

比如:有的人在跟你合作的时候,尾巴夹的紧紧的,一旦不合作了,什么恶劣的手段都会使用出来。由于聪明,穿上了一件“善良”“实在”的外衣,让人觉得这个人很实再。但对靠谱的人伤害就太大了,他们大多不善言辞,只会用心与人相处,吃亏了,大不了讲在当面。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好“欺负”“好人”。结果委屈受大了,泪水咽到肚子里,擦干了,还是阳光一片。

在当前这个社会,遇到靠谱这种人是求之不得的宝贵资源。他们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如果能遇到是企业中的万幸之事,固然要倍加珍惜。自己靠谱的一直走下去,渐渐的会有很多靠谱的人和你交往。

这些年体会最深的是,一个靠谱的人给你介绍的朋友,合作起来就是人品好,办事靠谱的人。而一个不靠谱的人给你介绍一个朋友或者一个同事,也能碰到靠谱的,但需要你有慧眼,否则就只能碰运气。我们做事选择靠谱,是选择一种优秀的品质。一旦你靠谱的对待事情,你可能暂时受到伤害。但是你也能检验身边的朋友或者合作伙伴,筛选掉最不靠谱的人,最后在你身边会凝聚一团正气。

这团正气可以使彼此化险为夷,使你坦坦荡荡的走下去,没有相互的猜疑,只有全部智慧叠加在一起,一定是1+1>2的最好结局。所以一直靠谱下去,你的运气一定不会差!

总之,不想受被拒敏感的困扰,能够自如地拒绝和提出要求,最根本的还要从改善和培养个性做起。被拒敏感,是一个人缺乏自主性、自我概念弱、自卑等个性因素的存在,才使人在人际交往中需要反击性回应时,显得没底气没自信的紧张反应。因此,练就开放性个性,才意味着解放自己、获得人际自由。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aokedao3713@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猜你喜欢

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有医疗需求,请务必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祝由网所有文章及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Copyright © 2022-2023 祝由师网 版权所有

邮箱:daokedao3713@qq.com

备案号:鲁ICP备2022001955号-4

网站地图